張錦秀
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
淺析我國社會治理下的德治、法治以及人治的權衡問題
張錦秀
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摘要:法治、德治和人治歷來就是學術界比較關切的問題,法治的優越性已經無需置疑,但是法治的局限性要求必須尋找其他的彌補途徑。德治符合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和心理需求,人治又是德治不可或缺的孿生兄弟,自然德治、人治和法治的結合問題就成本文探究的關鍵所在。
關鍵詞:法治;德治;人治
至十八大以來,依法治國已經成為炙手可熱的話題;社會治理方式和治理體系的法治化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社會潮流。但是,法治真的是全能的嗎?真的能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嗎?不盡然。社會問題的復雜性與多元化要求其治理方式不能單一化,必須采用多元化的社會治理途徑。
一、法治,德治以及人治的含義
法治,是指依據國家制定的法律法規政策等來治理社會一種社會控制手段。法治強調法律權威性,國家的治理主要依據法律法規,其他的社會治理手段都在法治的范圍之內。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任何單位、個人都不能享有法律規范之外的特權,法律不得被超越。法治的社會治理模式是伴隨著近代資本主義的誕生而出現的并且這種模式一直沿用至今。當然,我國古代也有法治傳統,比如《晏子春秋·諫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狹于今,修法治,廣政教,以霸諸侯”,還有就是鄒韜奮《抗戰以來》六二:“在此種慘酷壓迫之情況下,法治無存,是非不論”等等,但是這種法治是德治和人治之下的法治,其普遍性和適用性以及可操作性遠遠趕不上西方國家所創建的法治系統。
人治,是指社會上某個或者某些特定主體以自己的意志去管理或者控制另一些非特定主體的一種社會治理體制。這些特定主體往往因某些特定的歷史原因掌握了社會公共權力,能夠以軍事、經濟、政治、法律、文化、倫理等物質的與精神的手段,對占社會絕大多數的非特定成員進行統治。人治是各國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最為常用的一種國家治理體制。在我國,人治是儒家學說倡導的一種的治國理論,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
德治,是一種自我約束機制,是人們從自己的“內心”出發,自我控制的一種社會治理方式,也是一種主動式的社會治理模式。德治在我國尤為盛行的一種治國理論,是儒家所倡導的一種道德規范為依據的社會治理模式,被封建統治者長期奉為正統思想。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一方面要求統治者集團以身作則,注意修身和勤政,充分發揮道德感化作用,另一方面重視對民眾的道德教化,“為政以德,德主刑輔”。德治對于維持封建社會的穩定起到一定作用。
二、依法治國是否需要德治和人治
十八屆四中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表明依法治國已經成為黨和國家的既定方針,是不可阻擋的社會潮流。法治作為現代社會文明標志的產物,其對于社會治理的合理性當然是無需置疑的,但是百分百的法治作為社會治理手段真的能夠完全實現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嗎?中國至古有人治和法治的傳統,幾千年的文化沉淀真的可以完全忽略嗎?
依法治國究其根源只是一種舶來品,是資產階級和封建階級斗爭過程中產生的,在這種斗爭過程中必然會在民眾意識層面形成并且不斷強化的權利和自由保障意識。當從社會上層貴族到下層民眾都不斷這種權利和自由意識時,他們必然會不斷追求權利和自由,反對強權政治,霸權式的君王和宗教統治,突破封建制的桎梏,從而制定一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規則體系,即法律制度,并以此為基礎建立一個法治政府。人們為了更好的保護這個來之不易的法治政府,在他們的意識中,法律之上,服從法律已經是約定俗成的。
但是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制度一直延續到清末,儒家所倡導的德治和人治已經深深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中,在中國人意識層面,道德和人性化的人治可能比法治更有說服力。但是,德治和人治有其天然的缺陷,這種缺陷與建立在高度的社會分工和相互依賴基礎上的現代經濟顯然相違背的。德治和人治總是相互影響,互補互成的。道德更多的是從人們的內心出發來影響人們的行為,這點與法律是不同的,法律是直接作用于人們的行為之上,馬克思說過:“對于法律來說,除了我的行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調整的對象”。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由于中國特定的歷史文化傳統以及多元化的民族特色,我國的法治建設必須結合德治和人治,取其我們幾千年來人治和德治的優良經驗,避開其固有的不足之處。
三、如何實現德治和人治與法治的完美結合
道德與法律作為上層建筑的兩個緊密相連的部分,與此相對應的德治和法治就如同自行車的兩個輪子,兩者缺一不可。德治和法治有其根本的不同之處,如何讓才能實現兩者的平衡。過渡的依賴法律,人們會成為法律的奴隸,失去依靠自己和其他社會控制手段解決糾紛的能力。美國法律社會學家布萊克曾嘆息美國社會一方面高度法律化,另一方面道德淪喪。“例如,1964年,一個叫吉諾維斯的小姐在自己的住宅附近夜間遭人施暴強奸,當她大聲呼救,38位鄰居只是開燈向外張望,但無人出來制止。當警察接到電話趕來時,罪犯已經逃跑,而這位小姐也已經死去。布萊克稱美國社會患了一種“吉諾維斯綜合癥”,吉諾維斯恰恰地過度依賴法律的犧牲品。”①
(一)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加強倫理道德和法制基礎教育
由于歷史以及西方文化沖擊等原因,傳統的一些倫理道德已經逐漸消失,現代社會的道德淪喪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只靠法律這種單一的社會治理方式來治理,遠遠不足以解決當前面臨的社會問題。筆者認為首先應該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在小學三年級以下,不以學習文化知識為主要,而以強調學生的道德教育,尤其學習傳統文化,加強學生的法治意思教育為主。三年級以及各個層次的教育都把道德和法制教育作為學校的必修課程。使社會民眾從小在優良文化的熏陶下,提高道德水平和法律規則意識。真正做到不敢違法,不愿違法。
(二)民族地區優化法治、德治和人治的結構
中國地大物博,地區差異性和文化差異性要求必須進行多樣化的治理模式。民族地區往往因為地域的特殊性造就了不同的社會治理方式,他們往往以首長或者族長社會治理體系中的絕對權威地位,其地區的人們也是按照當地的風俗習慣或者首領的意識進行活動,因此其德治和人治的比重和權威性要大于法治。筆者認為在民族地區,可以適當的將當地的風俗習慣等法律化,即道德法律化,同時有必要可以將法律道德化,讓法律逐步成為人們的信仰,變法律被動調整為道德主動調控。同時,應定期對地區的首長以及族長等進行培訓,加強其自身的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
(三)充分利用村委會、居委會等基層公共組織在熟人社會中發揮德治和人治積極作用的影響力
村委會、居委會等基層公共組織是最直接接觸民眾的組織機構,遇到的問題也是最為紛繁復雜的。法律調整具有滯后性,而且法律并不能解決所有的社會問題,法的局限性表明社會治理方式必須多元化。基層組織是直接接觸民眾的,與民眾的關系最為親近,基層組織的工作人員多是其管轄區域的一員。這種熟人社會中,在法律的限度范圍內,德治和人治的治理成分更有助于糾紛的解決和矛盾的化解。當然這種人治的前提是真正落實直接選舉制度,其基層組織的工作人員自身的修養必須達到令民眾信服。
四、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國際化水平提高,面臨的壓力逐步加大,社會矛盾日益激烈。而且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沉淀,要求我們只有實現社會治理方式的多元化,充分協調好法治、德治和人治的關系問題,才能更好更快的實現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注釋]
①[美]布萊克.法律的運作行為[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美]布萊克.社會學視野中的司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中圖分類號:D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144-02
作者簡介:張錦秀(1992-),女,漢族,安徽安慶人,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