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立杰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 桂林 541004
?
“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之理論研究
夏立杰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廣西桂林541004
摘要:民法,乃生民之命,西方國家將其稱之為“市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如影隨形。
關鍵詞:無因管理;不當得利;立法完善
作為民法動態財產權項下的法定之債,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在世界法律發展長河中源遠流長,了解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方能公平、公正地實現自己和他人效益的最大化。
一、無因管理
無因管理鼓勵善行,提倡義舉,弘揚社會道德風尚。羅馬法學家彭梵得認為,當羅馬人說債產生于準契約時,指的正是無因管理。①根據我國民法,無因管理指沒有法定或約定的義務,為避免他人利益受損而對他人進行事務管理或服務的事實行為②。
(一)構成要件
1.沒有法定或約定義務。法定義務如消防員的救火義務,約定義務如雇保姆看管小孩。行為人履行相關義務不構成無因管理。
2.主觀上具有管理他人事物的意思。管理人主觀上具備為被管理人利益而管理的認識,若純粹為自己的利益,或將他人事務當作自己事務管理,不構成無因管理。若管理人兼為自身利益,“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則構成無因管理。
3.客觀上實施了管理他人事務的行為。有利于避免他人損失而進行的處理、保存、改造行為皆可,即使管理沒有實際效果,也不影響無因管理的認定。例如臺風到來之際加固鄰居房屋但終究不敵臺風,也應肯定管理人的無因管理行為。
(二)管理人權利
1.費用償還請求權。管理他人事務而支付的合理費用,如上例加固鄰居房屋所付成本和勞務。管理人原則上沒有報酬請求權,但存在懸賞廣告的除外。
2.損害賠償請求權。管理人在管理他人事務中遭受的損害,如幫鄰居救火被燒傷產生的醫藥費。管理人可向受益人追償,但受益人損害不得向管理人索賠。
(三)管理人義務
管理人在管理行為過程中應盡到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因故意或重大過失導致標的物毀損滅失的,構成不當無因管理,應承擔侵權責任,賠償損失。
二、不當得利
不當得利指沒有法律上的原因而獲得利益,并使他人受損的事實,旨在矯正缺乏法律原因的利益變動,糾正社會經濟中利益失衡的現象③。該制度源于羅馬法,蓋尤斯曾在《法學階梯》中認為債的發生產生于契約或私犯④。但并未形成不當得利,只是就一些特殊情形規定了不當得利返還規則。
(一)構成要件
1.沒有法定或約定的原因。實踐中,由于銀行失誤導致賬戶上多出款項,銀行對此具有合法占有的依據,而獲益人沒有。已過訴訟時效之債,債權人受領債務人自愿履行的債務不構成不當得利;履行道德義務而給付,如生父母接受養子女給付的贍養費亦不構成。
2.一方獲益。獲益是因為一定的實施而導致其財產的增加或不減少⑤,一般指財產利益,而身份利益為反射利益,一方獲益不以另一方受損為前提,故不屬不當得利之范疇。
3.一方受損。不當得利中的“受損”應區別侵權中的“損害”,不當得利制度并非旨在填補損害,而是糾正欠缺法律原因的財產變動,并通過剝奪行為人的獲益來實現不法行為的功能⑥。一方受損不得自己主動放棄,如停車場管理員自行為車主洗車后索款,本質為故意使自己受損而給付,不屬不當得利,受領人無需返還。
(二)法律效力
1.原物與孳息。返還不當得利原則上應包括原物與孳息。獲益人主觀善意,僅返還現存利益即可。獲益人主觀惡意,需返還所受利益,或以合理對價予以返還。
2.其他收益。例外情況,獲益人將銀行合法占有的款項用于投資理財,獲得其他收益。應當扣除相應的勞務管理費用后予以收繳。
三、立法完善
作為我國無因管理和不當得利制度最基本法律依據的《民法通則》、《民法通則意見》和與其相關的條款內容簡略,給司法實踐帶來許多不便,因而有必要借鑒一些國家的立法經驗和學者們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最后為未來的民法典中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制度提出設計構想。
四、結語
無因管理與不當得利制度在廣義的民法學科體系下,僅是冰山一角,縱觀我國經濟建設的矚目成就,人民物質和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結合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和當下人口多社會關系復雜的形勢,加強民法對各類社會關系的調整,堅持以人為本,統籌兼顧,以確保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發展,最終為全面實現依法治國提供堅實的保障。
[注釋]
①[意]彼德羅·彭梵得.羅馬法教科書[M].黃風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396.
②魏振瀛.民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565.
③郭明瑞.關于無因管理的幾個問題[J].法學研究,1988(2).
④[古羅馬]蓋尤斯.法學階梯[M].黃風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163.
⑤鄭玉波.民法債遍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92.
⑥梁慧星等.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附理由-債權總則編[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19.
[參考文獻]
[1]魏振瀛.民法(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王利明.債法總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296-01
作者簡介:夏立杰(1995-),男,貴州貴陽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法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