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霞 王桂云
(山東協和學院護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6109)
?
中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構建研究現狀
許 霞 王桂云
(山東協和學院護理學院,山東 濟南 256109)
社會養老;保障體系
我國人口基數大,老齡化人口數量和人口比率逐漸增加的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完善養老保險制度顯得尤為迫切,本文綜述我國目前的養老保障制度現狀,總結制度中的不足及缺陷,并探討完善我國養老保障制度的對策建議。
我國經過多年探索改革,逐漸建立起了養老保障體系,其包括國家基本養老保險、社會補充性養老保險、個人補充性養老保險3個層次〔1,2〕。
1.1 基本養老保障 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保障對象包括城鎮各類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及靈活就業人員?;攫B老保險的資金籌集分為企業繳納及個人自行承擔兩部分。②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對象為年滿16周歲(除在校學生)未被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的人群。主要有個人繳費和政府補貼兩種資金籌集。③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對象為農村年滿16~60周歲的農民。資金籌集為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3部分相互補充的形式。
1.2 社會補充性養老保險 社會補充性養老保險主要的形式為企業年金,企業年金是建立在企業職工已經依法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基礎上的一種企業補充養老保險。企業年金需要在國家規定下投資運營取得收益,收益將計入個人賬戶實行完全積累。
1.3 個人補充性養老保險 個人儲蓄型養老保險是我國個人補充性養老保險最突出的表現。近年來已成為我國養老保險體系支柱之一。但目前整體上層次偏低,組合項目偏少,投資回報率偏低且理賠制度不透明而顯示出“傳銷”的某些特性,因此制約了其應有的發展〔3〕。
我國覆蓋全民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在2012年已經基本建成,但由于我國的基本國情如人口眾多、地區經濟發展極度不平衡、養老保險制度起步較晚等因素,在保障體系的建設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公平性、適應流動性和實現可持續性等〔4〕。
2.1 社會養老制度存在“雙軌制”、 “城鄉分立”局面 ①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實行“雙軌制”,在我國目前的養老體系中機關事業人員和企業職工退休后實行不同的養老保險制度。機關事業單位人員退休后待遇明顯高于企業職工,這直接導致了兩者的養老待遇差距加大。②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實行城鄉二元體系,導致嚴重的城鄉失衡。城鎮職工、居民和農村居民區別對待,分別設立城鎮職工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城鎮居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和農村居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保障水平也存在巨大差異,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保障水平遠高于農村居民〔5〕。在強調社會主義制度公平性、收入再平衡的今天,這明顯有悖于此,涉及絕大多數群眾的切身利益,目前已成為社會民眾矚目的社會問題。
2.2 我國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可攜帶性差、流動性差 我國目前實行的養老保險制度無法在全國范圍內實現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賬戶的自由劃轉,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目前財政各自支付并管理該養老賬戶,于是出現“轉出地受益,轉入地受損”的現象〔6〕。正是由于養老賬戶無法自由劃轉,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國勞動力的自由流動與合理配置,不利于社會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的“擴面”與發展。現在改變參保人異地轉移養老保險關系的制度障礙,實現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至今仍存在很大困難。
2.3 社會養老保障基金管理落后、養老保障制度的可持續性差 根據世界銀行2006年提出的“多支柱養老保障模型”理論,我國二三支柱養老偏弱,養老保障的五大支柱中,零支柱來自國家財政轉移支付的養老補貼;第一支柱來自企業雇主和雇員雙方繳費的基本養老保險;第二支柱來自企業雇主和雇員雙方繳費的企業年金制度;第三支柱來自商業養老保險產品市場的提供;第四支柱來自個人的其他家庭養老資源〔6〕。我國目前養老保障呈現兩極分化格局:農村人則主要依賴第四支柱養老;城市人主要依賴第一支柱養。與此同時,矛盾不均還出現在企業職工身上,絕大多數普通企業職工無法享受企業年金福利(即第二支柱養老),僅有數額較低的基本養老保險(第一支柱養老),但少數壟斷行業和特大型國有企業的職工不僅能享受較高的基本養老金,還能獨享豐厚的企業年金。五支柱養老不僅存在不均衡、不公平等嚴重的社會問題,還存在企業年金和社?;鸸芾砩辖洜I管理不良的嚴重問題。由于制度制約,目前我國基金投資方式主要以銀行利息為主,收益率十分低下,十幾年來,年均增長不到2%。加入年通貨膨脹率換算,基金額度不但沒有增值,反而損失驚人。隨著老齡化的臨近,其他支柱沒有起到應有的義務和責任,這才是養老保險體系不可持續的根本原因。
3.1 強化政府責任,建設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實現全國統籌 要實現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首先應廢除養老保障制度雙軌制、城鄉二元化。積極推動機關事業單位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并軌,縮小二者之間的養老金收入差距,滿足群眾追求公平正義的期望。在建設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過程中必須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強化政府責任〔7〕。政府應該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在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和收入再分配的公共養老保障制度框架體系及配套措施中發揮主要作用。政府在推進養老制度的改革過程中應該強化責任如制度安排、立法、組織管理、財力支持、監管等。建設統一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需根據不同地區和不同行業的經濟水平分類推進,對經濟發達地區和收入較高者社會統籌部分做到徹底并軌,建立統一或略有差異的養老保障制度。政府在該過程中主要起到管理和監督作用,無須動用額外財政支出為其補充。對于絕大多數中等收入者來說,必須依靠政府提供一定程度的財政支持,作為社會統籌基金納入養老保障賬戶,剩余部分需要自己繳納,實行彈性養老保障金制度。對于經濟落后和收入貧困者來說,開展養老金個人賬戶不具有現實性,開展商業保險業務的條件也不成熟,因此政府需要承擔更大的責任,除了通過社會救助體系給其提供基本的生活補助等社會福利與救濟外,還應全額補助其養老賬戶以幫助他們建立以公共基本養老保障和社會保險為主的社會養老保障制度〔8〕。
3.2 大力發展企業年金,適當降低基本養老金替代率,加快發展儲蓄性養老保險建設 目前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替代率較高,為70%~80%,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如果職工退休后能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生活質量不下降,基本養老保險占總收入的替代率需達到40%~50%,一般來說,養老保險金替代率與企業年金替代率呈反比,養老保險金占退休金的替代率越高,企業年金替代率就越低〔1〕。這種現象的出現會產生諸多消極的影響:直接影響就是抑制人們參保企業年金和參加購買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的積極性,于是給國家的財務負擔越來越重,成為社會的福利病,在我國未富先老的國情下,降低基本養老金替代率、大力發展企業年金顯得尤為迫切;既可以提高退休人員的生活質量,又很好地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并且可以有效緩解政府的財務負擔。因此,要在降低基本養老保險替代率方面下功夫,以給企業年金的發展提供充足空間。
再者,除基本養老保險之外的其他養老保險也是實現我國養老制度可持續發展重要方式,其中最重要的是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目前我國個人儲蓄性養老保險發展還非常緩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思想上缺乏足夠的認識,還未突破現有的制度,未有遠見地意識到人口老齡化對我國將來養老制度的深遠影響及對政府財政的沉重負擔。加快發展儲蓄性養老保險建設,逐步形成社會基本保險為主,同時輔以商業保險、個人儲蓄的多支柱、多層級的社會保障模式。相關部門應該制定相應措施予以鼓勵并加強宣傳,以使民眾能夠早日認識到其他形式的養老保險對老年生活的保障作用。
3.3 改革社會養老基金管理體制 目前我國已經基本實現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全覆蓋,未來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規模將快速發展,我國社會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體制仍然沿襲舊制,如果不改變制度,利率損失巨大〔1〕。
改革社?;鸸芾眢w制需要多管齊下,首先做好基金來源的渠道保障,再是現有基金的增值。養老基金的來源主要是財政撥款,每年需要提前做好精確預算,做好總體規劃,形成固定財政制度,按照財政總收入的一定比例直接轉移至養老保障基金。同時,積極采取其他多種措施,開辟新的籌資渠道,如社會保障債券、社會保障福利彩票等。明確界定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范圍,實行嚴格的審查,加強監管基金管理機構,這對現有基金的保值增值和安全非常重要。應該吸納一些資質深厚,信譽較高的金融保險機構,通過他們管理基金,通過市場運作,實現基金保值增值,在市場運作過程中要明確限定社會保障基金投資股票和債券的比例。實行嚴格的審查,加強監管。在必要的時候給予其相應的信息、金融、財務等多方面的支持和指導,規避養老保險基金安全風險。
1 劉曉明.我國人口老齡化背景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共濟南市委黨校學報,2010;(4):85-7.
2 王 鈺.中美養老保障體系差異性比較研究〔D〕.武漢:武漢科技大學,2012.
3 程 娟.我國養老保障方式選擇與體系構建〔J〕.山東紡織經濟,2011;(6):104-6.
4 閻青春.中國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狀況與展望〔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2;(3):2-6.
5 李新華,王成新.山東省人口老齡化的影響與對策〔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1(3):83-6.
6 張士斌.社會養老保障制度構建的國際經驗與借鑒〔J〕.探索,2009;(6):135-40.
7 楊 靜.當前我國養老保障制度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學習論壇,2013;(6):74-6.
8 何文炯.構建公平和可持續的社會養老保障體系〔J〕.浙江統計,2009;(3):20-2.
〔2015-09-25修回〕
(編輯 苑云杰/王一涵)
山東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項目(J14WC51);2012年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重點項目(12BSHJ08)
王桂云(1968-),女,碩士,教授,主要從事老年護理、婦產科護理研究。
許 霞(1982-),女,講師,主要從事老年護理研究。
C924.24
A
1005-9202(2016)23-6033-03;
10.3969/j.issn.1005-9202.2016.23.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