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攀 盧 冰 王 躍
(四川省人民醫院骨科,四川 成都 610072)
?
閉合復位與切開復位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療效及對腕關節功能的影響
劉攀盧冰王躍
(四川省人民醫院骨科,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目的探討閉合復位與切開復位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及對腕關節功能的影響。方法選擇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84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2例,對照組行閉合復位術,研究組行切開復位術,觀察兩組患者術后療效及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結果研究組術后尺偏角、掌傾角以及橈骨長度均優于對照組(P<0.05);研究組腕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老年不穩定性橈骨遠端骨折患者,采用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能恢復橈骨長度,促進腕關節功能恢復,獲得理想的復位質量和療效。
〔關鍵詞〕橈骨遠端骨折;閉合復位;切開復位;腕關節功能
第一作者:劉攀(1979-),男,碩士,主治醫師,主要從事骨創傷方面的研究。
橈骨遠端骨折的主要治療方法是進行復位,從而可以有效減少患者骨折部位的軟組織損傷,將骨折處進行固定,直至骨折愈合〔1〕。目前骨折復位的主要方式包括閉合復位和切開復位兩種,其中閉合復位主要采用石膏或是夾板進行外固定,切開復位主要采用內固定或是腕關節鏡輔助復位固定、人工腕關節置換等〔2〕。本研究旨在探討切開復位與閉合復位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效果及對腕關節功能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2011年4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84例,均符合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表現,并進行X線檢查后確診。排除橈骨骨折合并尺骨或其他部位骨折、存在陳舊性骨折、拒絕參與本研究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2例,研究組行切開復位術,對照組行閉合復位術。研究組男26例,女16例,年齡60~80〔平均(67.2±4.37)〕歲,骨折病程8 h~2 w,平均(3.6±1.12)d;骨折病因包括車禍22例,墜落傷13例,砸傷7例;都是單側骨折,左側骨折27例,右側骨折15例,骨折均不存在血管神經損傷;參考AO骨折分型,主要包括關節外骨折(A3型)14例,簡單關節內骨折(B3型)13例,復雜關節內骨折(C1型)8例,復雜關節內骨折(C2型)7例。對照組男25例,女17例,年齡60~80〔平均(67.4±4.56)〕歲,骨折病程6 h~2 w,平均(3.4±1.03)d;骨折病因包括車禍20例,墜落傷14例,砸傷8例;左側骨折25例,右側骨折17例,無血管神經損傷;包括A3型16例,B3型14例,C1型7例,C2型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病因、骨折部位和類型等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1.2.1對照組骨折患者仰臥位并且患肢外展。麻醉方式行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或是選擇骨折端采用利多卡因局部浸潤麻醉,臨床上復位成功的標準是橈骨遠端掌傾角、尺偏角恢復,關節面保持平整〔3〕。隨后進行外固定,主要是參考患者骨折類型進行小夾板、壓墊或是石膏進行不同體位固定。術后隨訪階段進行X線復查,若患者骨折出現移位,則應進行再次復位。固定4~6 w后根據骨折恢復狀況選擇拆除小夾板或石膏,囑患者對腕關節功能進行針對性恢復鍛煉。
1.2.2研究組患者取仰臥位,麻醉方式選擇全麻或是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手術選擇背側或是橈掌側外切口,將骨折位置暴露,打開后在直視下進行牽引,借助復位鉗進行復位,解剖復位選擇X線機進行透視,復位采用T形鈦鋼板,3枚螺釘進行固定,若患者存在嚴重骨質疏松,則應采用鎖定加壓鋼板,若患者存在嚴重骨質缺損,則應將植骨填充后進行固定。完成后需檢查患者腕關節屈伸狀況,橈尺骨旋前、旋后運動狀況,骨折穩定等情況,采用C臂X線機對骨折部位進行透視,滿意后將切口關閉。需要注意的是骨折患者不進行外固定,術后第7天進行腕關節功能鍛煉,骨折愈合后將內固定拆除。
1.3腕關節功能評價主要參考Sarmientois標準,采用Gartland-Werley腕關節評分系統〔4〕,主要分為4個等級,①優:患者骨折對位較好,腕關節無疼痛,關節活動不受限,功能完全恢復,兩手握力相同,背伸或掌屈低于15°;②良:患者偶覺腕關節疼痛,僅在劇烈活動時感覺活動受限,兩手功能及握力接近正常,背伸或掌屈減少15°~30°;③中:患者常覺腕關節疼痛,功能受限,握力減退,背伸或掌屈減少30°~50°;④差:患者腕關節持續疼痛,功能下降,握力減退,掌屈或背伸減少50°。優良率=(優+良)/總例數×100%。
1.4評價指標術后對患者進行隨訪,對骨折部位的恢復狀況進行檢查,用X線片評估橈骨遠端骨折復位效果,主要檢查內容有尺偏角、掌傾角以及橈骨長度等。
1.5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8.0軟件進行t檢驗、χ2檢驗。
2結果
2.1兩組患者治療效果研究組術后尺偏角〔(22.1±3.42)°〕、掌傾角〔(8.62±1.23)°〕以及橈骨長度〔(10.2±3.87)mm〕均優于對照組〔(17.1±4.39)°、(5.33±1.17)°、(7.5±2.65)mm〕(P<0.05)。
2.2兩組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情況研究組患者腕關節功能恢復的優良率為92.86%(優27例,良12例,中2例,差1例),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3.81%(優18例,良13例,中7例,差4例)(χ2=5.486,P=0.019)。
3討論
臨床上,橈骨遠端骨折是老年人較為常見的骨折,發病率較高,且老年絕經期婦女更為多見。研究顯示〔5〕,老年人出現橈骨遠端骨折的關鍵因素是骨質疏松。按照患者骨折穩定性將其分為穩定性骨折和不穩定骨折,穩定骨折主要采用手法復位,用石膏、夾板等進行外固定,但治療不穩定性骨折的效果并不理想。不穩定骨折是一種比較嚴重的骨折類型,若不能很好地處理,會導致骨折愈合較差,骨骼畸形等,患者手腕功能受到影響。在解剖學上,橈骨是腕關節活動的主要傳導結構,其骨折易使得患者橈骨縮短,橈骨尺偏角、掌傾角等減小〔6〕。因此,對橈骨遠端骨進行解剖學復位,有助于恢復腕關節功能。
目前,有相關研究報道稱腕關節功能恢復的標準是〔7〕:患者掌傾角改變度數>15°,橈骨遠端位移距離>5 mm,關節面的不平整>2 mm。而橈骨遠端不穩定骨折使得患者橈骨長度變短、關節面不夠平整、尺偏角和掌傾角改變〔8〕,導致患者腕關節功能受到影響,而切開復位內固定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復腕關節的完整性。
對老年橈骨遠端骨折患者而言,由于常伴隨有骨質疏松等并發癥,橈骨遠端常伴隨有壓縮性短縮,莖突撕脫。此外,老年患者往往并發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病,身體承受能力下降,因此,對不具備手術指征的患者,采用閉合復位結合外固定進行治療。若需要改善腕關節功能,避免出現橈骨縮短,關節面不平整等并發癥,則盡量選擇切開復位方式。
4參考文獻
1Wagner DW,Lindsey DP,Beaupre GS.Replicating a colles fracture in an excised radius:revisiting testing protocols〔J〕.J Biomech,2012;45(6):997-1002.
2Zoetsch S,Kraus T,Weinberg AM,etal.Fracture of the ulnar styloid process negatively influences the outcome of paediatric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radius〔J〕.Acta Orthop Belg,2013;79(1):48-53.
3Kim JK,Koh YD,Do NH.Should an ulnar styloid fracture be fixed following volar plate of fixtion of a distal radial fracture〔J〕?J Bone Joint Surg(Am),2010;92(1):1-6.
4Kramer S,Meyer H,O'Loughlin PF,etal.The incidence of ulnocarpal complaints after distal radial fracture in relation to the fracture of the ulnar styloid〔J〕.J Hand Surg Eur,2013;38(7):710-7.
5李書振,陳躍平.切開復位與閉合復位治療老年橈骨遠端骨折的對比研究〔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0;24(4):438-42.
6鄧雪峰,周麗英,陳杰明,等.鎖定加壓接骨板固定治療橈骨遠端骨折〔J〕.中國現代手術學雜志,2012;16(5):356-8.
7張峰,牒軍,曹斌,等.中西醫結合治療橈骨遠端骨折的臨床分析〔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17):3294-6.
8Marshall T,Momaya A,Eberhardt A,etal.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volar fixed-angle locking plates for AO C3 distal radius fractures:titanium versus stainless steel with compression〔J〕.J Hand Surg Am,2015;40(10):2032-8.
〔2015-12-11修回〕
(編輯袁左鳴/滕欣航)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4-0915-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4.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