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大光
?
耄耋布衣大愛無疆——自愿捐遺體免費當紅娘
文孫大光
愛去公園溜達的沈陽人都認識這樣一位老者,他幾乎每天都在勞動、中山和南湖幾大公園里出現。而當人們看見他時,在老人的周圍已經擺好了不少紙條,那上面是某男或者某女的年齡、工作、聯系電話等個人的基本情況。老人的周圍也經常圍著不少老年人或是年輕人——
老人叫于佐良,今年已經85歲了。上世紀90年代末期作為工程師的他從企業退休了。當時老伴因病已經去世,一個人忽然不上班了“麻煩”也隨之出現了:睹物思人,每天在家面對老伴生前留下的物品和生活的影子,于佐良的內心世界痛苦不堪,他甚至產生了自殺想法。好在左鄰右舍及時給他介紹了一位老伴,兩人“一見鐘情”,新婚的喜悅沖淡了于佐良難以割舍的回憶。不久,他帶著老伴去外地應聘一家企業。在外幾年時間,于佐良的身體和精神世界都得到了鍛煉和充實,生活很愉快。2000年,由于年齡大了,他和老伴回沈陽定居不再走了。也就在這個時期,于佐良做了一件很早就想做的事情——
于佐良天生就有一副熱心腸,見人有困難就想幫一把,為此,許多被他幫助過的人對他感恩不盡。“為他人做點好事是積善行德”,于佐良這樣評價自己的做法。
其實,在于佐良很小的時候他就有一個想法:將來要把自己的遺體捐獻出去,還能救其他人的生命。這樣的思緒在他心中蘊藏了好多年,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將其付諸實踐的想法越來越強烈。于是,就在2000年他回到沈陽后,就去某大醫院說出了自己將來捐獻遺體的想法,并事先自己在公證處做了公證。但當時醫院的答復很令他失望:上面沒有文件我們不能辦。當時于佐良得知,與他有同樣想法的還有幾位曾找過醫院。于是,于佐良就分別上門找到那幾個人。
找到的第一位是個老太太,她問于佐良:“你為什么要捐獻遺體?”于佐良回答:“百年之后我留遺體有什么用,不如捐獻給國家還能用我的某些器官救人性命呢。”老太太當時就說:“我支持你。”
之后又陸續找到幾位想捐獻遺體的人,他們都支持于佐良深明大義的想法。就這樣,到了2004年的7月,于佐良和幾位志同道合者成立了遼寧首家自愿捐獻遺體俱樂部,由于當時他們的做法不被人理解,有個別媒體竟然說他們是非法聚會,有人還聲稱要報警讓警察來抓他們。恰在這個時候,央視獨具慧眼,請于佐良等人上電視講述了他們捐獻遺體的想法和經過。馬上,全國各地的媒體蜂擁而至,幾十家新聞媒體報道了他的事跡,于佐良頓時成了新聞人物一炮走紅全國。
出了名的于佐良想,社會如此贊譽和支持我,我不能自己捐獻,他就做孩子們的工作,讓他們也同意將來捐獻自己的遺體——
孩子們開始有點猶豫,這時,身患癌癥的大女兒卻對父親的想法非常理解和支持:“爸爸,你馬上找公證處來,我捐獻遺體和眼角膜。”看著被癌癥折磨的奄奄一息的女兒,于佐良心如刀割,他忍受著巨大的精神痛苦打車將公證員接到醫院,為女兒做了捐獻公證。3天后,女兒“心滿意足”地“走”了。于佐良在女兒遺體面前放聲大哭,邊哭邊和家人將女兒的遺體抬進該醫院的解剖室。可當時是星期天,大夫休息,女兒好端端的眼角膜就因為沒有大夫摘取而壞掉了,對此于佐良痛心疾首。女兒去世幾天后,他找到一家民營醫院提出將來捐獻自己的眼角膜,并問:“你們能不能保證在24小時內接收我的眼角膜?”對方感動得哭了,他們對于佐良保證:“您如果捐獻,將來我們會上門服務的……”在于佐良精神的感召下,現在自愿捐獻遺體俱樂部已有會員上百人,他們都寫下了將來自愿捐獻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的保證書。
鑒于于佐良曾有過不愉快的經歷,在他的提議下,凡是俱樂部會員去世的后事全由于佐良等幾個人完成。比如,去世者在24小時內,于佐良和同事必定到位,幫死者穿衣服、抬進太平間……
于佐良知道,捐獻遺體是一項意義深遠的公益事業,通過捐獻可以救助更多人的生命,以此弘揚互幫互助的中華民族優良傳統。但由于舊的思想作祟,目前我們國家捐獻遺體活動開展得還很不廣泛,捐獻者的人數與我們這個泱泱大國很不匹配。為了擴大影響,更加廣泛地宣傳捐獻遺體的社會意義,于佐良他們經常自費去沈陽各大公園和省內一些城市宣傳捐獻遺體的好處和意義。自費印制宣傳單發放給群眾,這些年有6000多人報名響應捐獻,簽訂自愿捐獻公證書已達400多人。于佐良和他的愛心團隊的行動,得到被捐獻者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
在從事捐獻遺體的公益事業中,于佐良的情操和觀念得到進一步的陶冶和更新,同時也充實了他的家庭和精神生活。就在他的公益事業搞得紅紅火火時,2000年他的老伴去世了。親人的離去給了于佐良重重一擊,使他痛不欲生,他甚至產生了和老伴一起“去”的念頭。
突然間一個人生活,使已經80多歲的于佐良非常不適應,尤其當他一個人在家時,難耐的孤獨感令他寢食難安。在做好俱樂部事情的同時,他發現單身老年人很多,而社會上很少有為單身老年人牽線搭橋的“紅娘”。于佐良將心比心,他想,自己的單身生活就很不容易,那些單身老年人不也和我一樣嗎?我為什么不替這個群體做點事情呢。于佐良的熱心腸又有了“用武之地”了。
2004年3月23日他來到沈陽南湖公園,因為他知道,公園里經常聚集著一些單身老年人和為孩子找對象的父母。為了讓大家相信自己,他找了一個地方,將自己的身份證、戶口本攤在地上,以此證明自己的真實的身份。他還寫了一個“牌子”:夕陽紅義務征婚站。就這樣,于佐良開辦的沈陽獨一無二的義務“婚介所”開張了。
義務“婚介所”亮相南湖公園后,馬上成了公園里的一道“風景”,許多人都來看稀奇,當然,也有人不相信:“現在哪有免費服務的?”“我就是免費服務,一分錢也不要。” 于佐良和對方打賭:“我要收取一分錢你可以舉報。”
于佐良做的是一件新鮮事,在經過了許多人翻來覆去的“考察”后,半信半疑的將自己的自然情況告訴了他。于佐良就將對方的基本情況寫在卡片上,然后掛在樹上讓有意者瀏覽。如果誰看中了哪位,就告訴于佐良,他還得“審查”對方的真實身份,“這不是小事,我做紅娘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實事求是,真實可靠”。“審查”通過了,于佐良替雙方商定見面的地方和時間,然后他也參加見面,介紹雙方后,看看沒什么問題于佐良就“躲”開了。
一來二去,于佐良這個“紅娘”聲名鵲起,報名的人數越來越多。為了使更多的單身找到伴侶,于佐良相繼在沈陽市內的中山、勞動、北陵等幾家大公園開展了“此項業務”。每天上午開始,他先后到幾家公園里掛出征婚啟事,中午吃點自己帶的飯菜。有登記的他認真記下,有想見面的他就提前安排好時間和地點。為了防止個別人渾水摸魚,年逾八旬的他不顧自己的身體,對單身男人報名,于佐良大都要親自到對方的家里“考察”清楚。不管多遠他都要去。一天,一位80歲、家住蘇家屯的單身老人來報名,于佐良打車去他家里查看后才為他登了記。那位單身老人很感激:“你都80多了,還義務為我們這些單身服務,你會長命百歲的。”
畢竟80多歲了,常年的奔波勞累難免會吃不消。一次,于佐良按約定去勞動公園,因為有兩個老年單身男女要見面。走到一個馬路邊時,于佐良一陣昏厥摔倒在地上,渾身多處磕破,周圍沒人敢扶他。一會兒他清醒了,想到有人在等著他,于佐良顧不上先去醫院而是匆匆去了公園。
幾年中,有許多單身老年人經過于佐良的介紹喜結連理,有人給他送錢要報答他,但于佐良有言在先:你們幸福我高興,如果你給我送錢我馬上翻臉……
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于佐良的本子里已有上千單身男女的資料,其中有200多對成功牽手。
有人問于佐良:你每天到處奔波辛不辛苦啊?“怎么不辛苦,但我不后悔,我高興為別人做點事情。”平凡的老人,一介布衣,他所高興的就是為別人服務,但人們不知道的是,就是這樣一位倍受人們尊敬的老人,自己還在租房。同時,每月幾百元的電話費、公交車費都是自掏腰包。
僑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