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富明 李 歐 鄧 穎 李 彬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暨湖北省人的發展與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9)
投資決策中的短視損失規避
徐富明李歐鄧穎李彬
(華中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暨湖北省人的發展與心理健康重點實驗室;青少年網絡心理與行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武漢 430079)
短視損失規避是行為經濟學中的重要概念,涉及損失規避和心理賬戶兩個概念,具體指如果投資者越頻繁地評價其投資回報,則他們越經常改變其投資決策,在風險資產中的投入也就相應越少。短視損失規避的產生條件主要是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影響因素包括先前投資結果、投資者經驗、情境因素和其他個體因素等。未來研究需要從短視損失規避的適應性、解釋領域、影響因素和干預措施等方面進一步探索。
短視損失規避;評價周期;投資時限;投資結果
Benartzi和Thaler最早提出短視損失規避(myopic loss aversion)的概念,它是指如果投資者頻繁地評估其投資回報,那么他就會經常改變其投資決策,進而減少對風險資產的投入[1]。
Gneezy和Potters根據短視損失規避的定義構建了一種投資情境(以下簡稱GP投資情境),在實驗中被試面臨9輪完全相同且獨立的博弈,每輪博弈前主試給予被試200美分,并要求被試決定從中抽取x(0≤x≤200)美分來參與博弈,該博弈有1/3可能贏得2.5倍的x,有2/3可能輸掉x。實驗的關鍵特征是有兩種不同的處理方法:在高頻組中被試一個接一個地做決定,每輪博弈開始前被試都需要確定x的大小,并在每輪博弈結束后獲得該輪結果的反饋;而在低頻組中連續三輪博弈作為一組,被試需要一次性決定一組x的大小 (x在這組中是相同的),并獲得該組中三輪博弈累計結果的反饋[2]。實驗發現在低頻組中被試的平均投資數額要顯著大于高頻組,表明評價周期能夠影響被試的風險態度[2]。評價周期較長的被試,其風險傾向高;而評價周期較短的被試,其風險傾向低,由此可以證實短視損失規避現象的存在。Thaler,Tversky和Kahneman也提出了一種投資情境來驗證短視損失規避現象。他們使用數字模擬方法建立了兩種不同的投資基金,一種是高風險和高收益的股票基金,另一種是低風險和低收益的債券基金,投資者需要分配兩種基金的投資額[3]。該實驗的操作與GP投資情境類似:每位被試要做200個決策,在“每月”條件下,每個決策作為1個評價周期;在“每年”條件下,有8個評價周期,每個周期包含25個決策;在“5年”條件下,有40個評價周期,每個周期包含5個決策。Thaler等人的實驗結果證實了短視損失規避的存在,隨著評價周期的增長,股票投資額也會相應增長[3]。
與GP投資情境相比,Thaler等人的投資情境更接近真實的金融投資環境,然而在GP投資情境中,被試只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少量的決策,節省了實驗時間,同時降低了被試對實驗的疲勞和逆反心理,因此有關短視損失規避的研究較多運用GP投資情境。除此之外,在實際中還發現短視損失規避不僅影響個人的投資風險傾向,也能夠在金融市場中影響交易品的價格[4,5]。
因此,作為投資決策中的一種重要決策偏差,對其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因素進行研究有助于揭示這一現象的本質,并對人們日常的投資決策具有指導意義。
短視損失規避現象實質是決策者在經濟活動中同時表現出短視和損失規避的行為。短視的原因可能與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有關,心理賬戶是人們在心理上對結果(尤其是經濟結果)的編碼、分類和估價的過程[6],它影響決策的時間間隔和對結果的評估。由于心理賬戶的存在,個體會將同等數額的投資在心理上劃分進不同的賬戶中,個體可能會頻繁地評價某一賬戶中的收益和損失,進而靈活地改變投資策略。一般而言,個體偏好短期的投資時限,并頻繁地評估投資結果,即使需要為此付出成本[7,8],這就使得他們成為 “短視”的投資者。而損失規避(loss aversion)是預期理論(prospect theory)的重要概念,是指個體會根據參照點劃分收益和損失,但由于損失引起的負效用大于等量收益引起的正效用,所以與收益相比,人們對損失更敏感,因此也更厭惡損失,在價值函數上體現為損失函數比收益函數更陡峭[9]。比如,人們不愿參加一項收益和損失期望值相當的賭博游戲[10]。如果個體是短視的投資者,那么相較于非短視的投資者,會表現出更高的損失規避。
針對短視的探討,早期研究主要關注評價周期(evaluation period),并沒有提及投資時限(investment horizon)的作用。但實際上Gneezy和Potters在操作被試的評價周期的同時,也對投資時限進行了調整[11]。因此,改變評價周期一定能導致投資者風險偏好的變化嗎?投資時限是否也是引起短視損失規避的動因?
2.1評價周期
評價周期指投資者連續兩次得到投資結果反饋信息的時間間隔,也可以用審查先前投資結果的頻率來表示,頻率高代表周期短,而頻率低則代表周期長。Bellemare、Krause、Kr?ger和Zhang首次在研究中分開討論了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的影響,證明了評價周期的作用[11]。根據Benartzi和Thaler對短視損失規避的解釋,不論投資時限如何,當以相同的頻率接受投資結果的反饋時,投資者的風險傾向應該是相同的,所以評價周期才是引起短視損失規避的原因[1]。在實驗中,Bellemare等人將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分開進行處理,在GP投資情境中增加了混合組,將長期的投資時限和短的評價周期結合,即被試需要每三輪決定x的大小,并且能夠得到每輪博弈結果的反饋。該實驗預期低頻組的平均投資數額要高于混合組的,而高頻組的平均投資數額與混合組的沒有差異。實驗結果與預期一致,這表明短視損失規避僅僅由評價周期引起,與投資時限無關。在市場交易研究中也得到了類似結果,單獨操作評價周期能夠產生短視損失規避[12]。
2.2投資時限
投資時限是指投資的最終支付時間,它決定了投資的靈活性。如果投資者的投資是長期的,那么他調整投資的頻率較低,投資的靈活性也隨之降低;反之,調整投資的頻率較高,投資的靈活性也隨之升高。Bellemare等的研究沒有考慮到自變量間所有的組合,即缺少短期的投資時限和長的評價周期的組合[11]。基于此,Langer和Weber添加了一個處理組,即被試需要每輪決定x大小,并得到每三輪博弈的總結果,即為2×2設計[13]。另外,他們還對實驗任務做了調整,每輪博弈中被試的資金不是獨立的,上輪博弈后的累積財富決定下輪博弈的可用資金范圍。結果發現在長期的投資時限中評價周期的作用出現了反轉,投資者進行長期投資并且頻繁評價投資結果時,他的短視損失規避程度最低,這說明投資時限在影響 “短視”上比評價周期的作用大。Moher和Koehler對GP投資情境進行了調整,在低頻組中允許每三輪投資中的x可以是不同的,并且除了提供每三輪博弈的總結果,主試還提供給被試單輪博弈的結果,發現風險容忍度的提升是由投資時限的增長引起的,而不是評價周期在起作用[14]。
2.3兩因素的共同作用
雖然分別有研究者證實了評價周期或投資時限的單一作用,但也有研究發現兩因素都對短視損失規避起作用。Fellner和Sutter的研究也采用2×2設計,但他們將每輪的投資分開考慮,結果表明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都會影響短視損失規避[7]。之后,Hardin和 Looney也得出與上述研究一致的結論[15]。而Langer和Weber的研究結果則表明,每輪投資是否獨立或者說上輪博弈是否對下輪博弈有影響會制約兩種因素對短視的影響[13]。鑒于現實中,人們的投資總額是有限的,大多數人會根據前期投資結束后持有的金額去調整后期的投資額,未來可以針對該因素做進一步分析,以提升研究的生態效度和現實意義。此外,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并不是完全獨立的,評價周期的最大值由投資時限決定,分清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之間的概念差異是非常重要的[16]。在現實中,如果投資者的投資時限較長,那么他可能會頻繁地評價他在每個階段的投資結果,也可能去評價投資的最終結果[11];而如果投資時限較短的話,投資者就不太可能有較長的評價周期,因為在短期的投資時限和長的評價周期情況下,投資者必須每輪博弈都決定x的大小,但要一直等待直到三輪博弈結束,才能去審核結果,這樣的結構會迫使投資者在每三輪的中間博弈中做盲目的決定,所以這種2×2的設計可能不太符合現實情形。
而Zeisberger、Langer和Weber以GP投資情境為基礎,在被試內設計中檢驗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的作用:在LH組中,被試首先進行低頻組的實驗處理,隔兩周后又進行高頻組的實驗處理;而在HL組中,實驗處理的順序逆轉。結果發現,投資行為的改變僅僅發生在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增長的時候,當兩者縮短時,投資數額并沒有發生變化[17]。Hilgers和Wibral也證實只有增長投資周期和投資時限才能增加人們的風險傾向,而縮短這兩者并不能使風險傾向減低,所以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的共同增長才是短視損失規避的產生根源[18]。研究認為,個體會將短的評價周期認知為較窄的決策框架,這不利于決策,而長的評價周期通常是有利于決策的,因此當個體從短評價周期經歷到長評價周期時,其決策會發生改變;而個體先經歷長評價周期時并不會主動改變其策略,因此相反的經歷并不會改變其策略。但有研究認為,起初設置的評價周期或投資時限有一種“粘性”,即使進行了調整,效果也并不明顯,所以在評價周期或投資時限由短期調整到長期時,須有一個足夠長的時間間隔,使人有時間去反思和調整投資[17]。
除了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以外,有研究者還發現了其他能夠導致“短視”的條件。例如,信息范圍(information horizon)也能夠影響決策框架[15]。短期的信息范圍展示了作為單一投資的預期值的分布特點,而長期的信息范圍則顯示多個投資結合起來的概率和價值。擴展信息范圍可以產生較為寬廣的決策框架,進而增加風險傾向。雖然沒有發現信息范圍與其他兩個因素之間存在顯著的交互作用,但與呈現短期的信息范圍相比,當提供長期的信息范圍時,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的延長都能夠更大幅度地增加風險選擇傾向。
從上述討論中可以看出,決策情境的變化可能影響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的作用,因此不能斷言單一因素的決定作用,而且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到底哪種因素是主導目前也不能確定,兩者的具體作用機制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因此,未來研究應積極擴展實驗情境,將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的作用具體化,并在對具體結果進行解釋時保持謹慎,防止過度概括,還應搜尋短視損失規避是否存在其他產生條件。
3.1先前投資結果
在先前投資中經歷了更多收益的投資者,與經歷了更多損失的相比,可能更愿意在接下來的投資中冒更多風險,這一現象被稱為賭場盈利效應(house money effect)[19]。因此,Hopfensitz和Wranik認為頻繁經歷收益可能導致人們對評價周期的長短不敏感,而只有頻繁經歷損失的人才會對評價周期的長短敏感[20]。換句話說,在不同的評價周期中,經歷更多收益的投資者,其風險傾向可能不會有顯著差異,而經歷更多損失的投資者更可能在長的評價周期中增加投資的風險傾向,而在短的評價周期中減少風險傾向。他們的實驗結果證實了該觀點,在前6輪博弈中經歷較少損失的被試并沒有表現出短視損失規避現象,而經歷較多損失的被試則會出現[20]。
另外,還有研究發現在最近的3輪博弈中經歷重復損失后,投資者更可能增加投資金額,而經歷重復收益后,更可能減少投資金額[7]。在對該結果進行解釋時,Sundali和Guerrero認為部分原因可以由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解釋[21]。賭徒謬誤是指相信在非自動關聯的序列中存在負性自動關聯的現象[22]。以拋擲硬幣為例,如果個體堅信賭徒謬誤,那么在連續觀察到3次正面后,他就會堅信下次投擲時出現反面的概率大于正面。但由于相關實驗中的博弈結果是隨機的,所以在整個結果序列中,連續收益或損失出現的次數和每次出現的位置是不確定的,研究者在對變量進行統計分析時存在困難,所以近期的連續收益或損失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3.2投資者的經驗
經驗是影響投資者經濟行為的重要因素,在市場交易中專業人士和非專業人士的投資行為可能有所不同。由于知識水平較高,對市場交易規則的了解比較全面,專業人士可能并不會像非專業人士那樣在投資時出現某些非理性偏差。有研究者證實了這一觀點,他們以金融工作者、MBA學生和普通人為被試,進行彩球猜想游戲,結果發現金融工作者表現出的短視損失規避程度相對較輕[23]。但也有研究者發現了相反的現象,例如Haigh和List采用GP投資情境發現,專業人士的行為確實與在校大學生不同,但相較于在校大學生,他們表現出更高的短視損失規避[24]。這一結果得到了Eriksen和Kvalφy的研究支持,該研究同樣采用GP投資情境并以金融投資顧問為被試,結果發現金融投資顧問比在校大學生表現出更高程度的短視損失規避[25]。另外,Mayhew和Vitalis認為,即使投資者的經驗不能降低個體投資中的偏差,但在市場環境下,經驗確實能夠減輕短視損失規避,這說明經驗能夠與市場環境相互作用減輕短視損失規避[12]。投資者的經驗究竟對短視損失規避有什么樣的影響,目前尚不能確定,并且它對短視損失規避的影響在個體投資情境和市場交易環境中可能是有差異的。
3.3情境因素
從上文可以看出,評價周期或投資時限能影響風險傾向,而且人們投資時任務的改變、所處環境條件的變化對這種影響有調節作用,即某些任務或情境因素可能會影響短視損失規避現象。例如,Moher和Koehler的研究表明,決策形式也會影響短視損失規避,他們讓被試在兩個博弈中選擇其一,而不是決定投資金額時,被試沒有出現短視損失規避行為[14]。Benzion、Krupalnik和Shavit在Thaler等的實驗基礎上增加了高風險股票,讓被試在三種不同的項目中分配資金,結果也沒有發現短視損失規避現象[26]。Sutter發現群體投資決策雖然也會出現短視損失規避現象,但其程度要比個體投資決策時低[27]。
3.4其他個體因素
無論是在沒有投資經驗的學生中,還是在經驗豐富的金融工作者中,投資經驗相同的投資者不一定會表現出相同程度的短視損失規避。研究表明,某些心理因素對短視損失規避有重要影響。例如,Hopfensitz和Wranik的研究結果表明,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低的人才會對評價周期敏感,表現出典型的短視損失規避行為,而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并不受評價周期的影響[20]。當有外部競爭存在時,短視損失規避也不會出現。Eriksen和Kvalφy首次在GP投資情境中加入競爭因素,他們將每三位被試分成一個小組,只有在自己的小組中取得最高報酬的被試才能得到獎品,結果表明短視損失規避并沒有出現,而是顯示相反的方向,即當投資者頻繁地評價投資結果時,他們傾向于風險尋求[28]。另外,像年齡和性別這樣的人口學特征變量也能夠調節短視損失規避的產生,例如青少年在決策中沒有表現出短視損失規避行為[29],男性對評價周期的長短更敏感,更易表現出短視損失規避,而女性雖然也會在低頻反饋組中投入更多金錢,但與高頻組相比差異并不顯著[30]。最近,有研究者發現,個體的某些生物學指標也會影響短視損失規避,如指長比率(2D:4D ratio,人類同一只手的食指長度與無名指長度之比)與短視損失規避程度呈負相關,指長比率較低的人表現出更高程度的短視損失規避現象[31]。
由此可以看出,短視損失規避的影響因素眾多,但目前短視損失規避領域的研究重點并不在影響因素上,而且研究極少,其結論的正確性和普遍性沒有得到深入驗證。未來研究應該加強對短視損失規避影響因素的探索,檢驗已有的結論并探討更多因素的影響作用。
4.1提高短視損失規避研究的生態效度
雖然GP投資情境通過操作評價周期能夠達到改變投資者的風險態度的目的,但在該投資任務中收益和損失的概率和價值是確定的。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例如購買股票或選擇工作時,個體一般無法準確知曉所做選擇的結果概率[29]。但實驗室研究發現,不管是否知道贏得博弈的概率,在低頻組中被試都愿意冒更多風險,表明短視損失規避在概率模糊情境中依然存在[29]。雖然短視損失規避現象能夠出現在概率模糊的情境中,但其實驗只采用GP投資情境的博弈任務,對這一結論的解釋也只能局限在GP投資情境的博弈任務上,而在現實生活中投資項目的收益和損失概率、價值的組合是多種多樣的,未來需要在不同概率和價值任務中進行廣泛地驗證。
此外,Langer和Weber認為當非線性概率權重、敏感性遞減與短視損失規避結合起來擴展為短視預期理論(myopic prospect theory)時,“短視”對投資意愿的影響將不再局限于一個方向(即“短視”不僅能夠降低投資意愿,也可能增加投資意愿),而是取決于對投資項目的風險預測[32]。他們的實驗采用收益概率高但價值小、損失概率低但價值大的博弈任務,如90%的概率贏得15%x,10%的概率輸掉x。在該博弈中“短視”會增加投資者的風險傾向,這與短視損失規避的預測正好相反,而且相比于收益和損失的價值大小,投資者更重視收益和損失的概率。但是Zeisberger、Langer和Weber也采用了一種與GP投資情境中收益和損失概率、價值不同的投資,并沒有發現“短視”的作用方向不一致,“短視”仍然降低被試的投資意愿[33]。由于該研究中的投資任務為40%的概率贏得190%x、60%的概率輸掉x,其收益與損失概率、價值的差異較小,所以二者的結果其實并不矛盾。因此,可能存在一種收益和損失概率、價值組合的閾限任務,如果決策任務的收益和損失概率、價值的差異比該閾限任務的差異小,則“短視”降低被試的投資意愿,即出現短視損失規避現象;如果決策任務的收益和損失概率、價值的差異比該閾限任務的差異大,則“短視”增加被試的投資意愿,即出現逆轉的短視損失規避現象。
Moher和Koehler在實驗中采用概率和價值相近的博弈游戲讓被試進行投資,這些博弈贏的概率在30%~37%之間 (輸的概率在63%~70%之間),他們發現與呈現累計結果相比,當呈現單輪的結果時,被試的風險傾向更高[14],這顯然與短視損失規避的預測相反。與GP投資情境相比,這一情境顯然更接近現實情況,因為投資項目具有多樣性,在現實中投資者長期連續投資相同項目的情況是比較少見的,他們更可能轉向其他的投資項目。
綜上,短視損失規避的出現可能依賴于特定的情境因素。實驗室情境雖然有利于研究者們進行實驗,但它畢竟不是現實環境。現實環境中的因素更多,其關系也更復雜,未來研究應該主動向現實的投資情境靠攏,以檢驗短視損失規避的適應性并探索短視損失規避的出現究竟依賴哪些因素和條件。
4.2拓展短視損失規避的解釋領域
目前并沒有系統的理論去解釋短視損失規避的產生原因,短視損失規避經常作為一種理論去解釋一些經濟現象,對股權溢價之謎(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的解釋是其中的重點。在資產定價模型中,股權溢價被定義為股票平均收益超過無風險利率的部分,當實際的股權溢價超過了理論上所能解釋的最大值時,就會產生無法解釋之“謎”[34]。一般來說,股票的投資風險較高,使投資者不會青睞這種投資方式,而投資國債的個體應該更多。Benartzi和Thaler認為雖然短視損失規避導致投資者不太愿意承受持有股票所帶來的風險,但隨著評價周期延長,股票的平均收益增大,其吸引力也隨之上升[1]。而國債的利率可能本就低于股票,再者其評價周期又短,投資者會頻繁評估其收益和損失,進而導致股票的收益大于國債,如果國債的評價周期增長,那么股權溢價就會下降。胡昌生在中國的證券市場中也發現,當投資者的股票持有周期較短時,損失出現的可能性較大,投資者在投資過程中也比較容易感受到損失的存在[35]。但Jagd和Madsen認為,短視損失規避這一假設存在某些缺陷,它能解釋為什么短期債券的回報率比較低時較為有效,但卻不能很好地解釋為什么投資者會接受低的甚至經常是負回報率的長期債券[16]。
還有研究者認為短視損失規避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隨著戰略時間范圍的增長,家族企業在R&D(research and development,指在科學技術領域,為增加知識總量,以及運用這些知識去創造新的應用所進行的系統的創造性活動)中的投資增多[36]。雖然和損失規避一樣,短視損失規避也常常作為一種理論,但它現有的解釋領域卻遠沒有損失規避那樣廣泛,而且該領域的研究進展也比較緩慢,其理論解釋還存在諸多有待改進之處,需要進行更全面地拓展。4.3進一步研究短視損失規避的影響因素和干預措施
目前短視損失規避的研究領域主要集中在產生原因的研究上,對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系統的研究。第一,情境方面。不論是針對某個驅動因素的作用,還是對短視損失規避現象的影響,情境的作用都是非常明顯和重要的。而且,情境因素的變化多種多樣,包括任務的變化(如任務的決策形式、決策范圍)和外界因素(如群體、個體決策)的影響。雖然某些因素現在還沒有研究,但從其他相關領域的理論解釋和研究結果來看,其影響短視損失規避的可能性十分大,如決策者角色的影響。Polman在其研究中采用了不同的決策情境,包括無風險情境、博弈情境和社會生活情境,發現損失規避在他人決策中的程度顯著減小,而且該現象在一些相對真實的情境中也同樣存在[37]。第二,個體因素。對于風險傾向的影響,個體因素是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尤其是投資者經驗和個性心理傾向(包括信念、動機、態度等)。已有研究對投資者經驗、自我效能感、外部獎勵引起的動機提升等進行了研究。此外,還可以拓展研究其他一些心理因素,如成就動機、風險容忍度等。第三,經濟因素。短視損失規避作為經濟學和心理學的交叉學科——行為經濟學的重要研究內容,不可避免地會受到一些經濟因素的影響,如國家、世界的總體經濟形勢,國家經濟政策和宏觀調控等等,不同時期或不同政策下人們的短視損失規避現象可能會有變化,未來需要從經濟因素上擴展短視損失規避研究。
短視損失規避是一種非理性偏差,其存在可能使投資者的投資行為偏離理性,因此投資者需要尋找有效的干預措施來減小短視損失規避可能帶來的影響。根據短視損失規避的定義,這一現象的出現是由投資者頻繁評價投資結果或更改投資決策引起的,所以最直接的干預措施是降低投資者的評價頻率或投資的靈活性。Fellner和Sutter研究發現,當在實驗中設置一個默認的長的評價周期或長期投資時限,并且被試需要花費一定的金錢來改變評價周期或投資時限時,多數被試會堅持這個默認值,其投資數額也比以短期投資時限或短的評價周期為默認值的情境中的數額多[7],這說明將長期的評價周期和投資時限設置成為默認值可以減輕投資者的 “短視”。另外,選擇合理的決策任務也是減小短視損失規避的一種措施。Klos發現如果被試面臨一個確定性等價(certainty equivalent)或概率等價(probability equivalent)任務而不是一個二分選擇時,他們將多個博弈分開考慮的傾向就會下降,即“短視”的程度減輕[38]。現有的研究已經探索了一些短視損失規避的干預措施,但這類研究還比較缺乏,未來應該結合影響因素的研究,更加積極深入地探索如何在現實中幫助投資者進行合理的決策。
短視損失規避不僅會影響個人投資和金融市場,也可以解釋其他經濟現象,因此對其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
1Benartzi S,Thaler R H.Myopic loss aversion and the equitypremiumpuzzle.QuarterlyJournal of Economics,1995,110(1):73-92.
2Gneezy U,Potters J.An experiment on risk taking and evaluation periods.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imcs,1997,112(2):631-645.
3Thaler R H,Tversky A,Kahneman D.The effect of myopia and loss aversion on risk taking:An experimental test.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2):647-661.
4Gneezy U,Kapteyn A,Potters J.Evaluation periods and asset prices in a market experiment.Journal of Finance,2003,58(2):821-837.
5Kliger D,Levit B.Evaluationperiodsandasset prices:Myopic loss aversion at the financial marketpla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9,71(2):361-371.
6KahnemanD,TverskyA.Choices,values,and frames.American Psychologist,1984,39(4):341-350.
7Fellner G,Sutter M.Causes,consequences,and cures of myopic loss aversion-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The Economic Journal,2009,119(537):900-916.
8Charness G,Gneezy U.Portfolio choice and risk attitudes:An experiment.Economic Inquiry,2010,48(1):133-146.
9Kahneman D,Tversky A.Prospect theory: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Econometrica,1979,47(2):263-291.
10Samuelson P A.Risk and uncertainty:Afallacy of large numbers.Scientia,1963,98:108-113.
11Bellemare C,Krause M,Kr?ger S,et al.Myopic loss aversion:Information feedback vs.investment flexibility.Economics Letters,2005,87(3):319-324.
12Mayhew B W,Vitalis A.Myopic loss aversion and market experience.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14,97:113-125.
13Langer T,Weber B.Does commitment or feedback influencemyopiclossaversion?Anexperimental analysi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8,67(3-4):810-819.
14Moher E,Koehler D J.Bracketing effects on risk tolerance:Generalizabilityandunderlyingmechanisms.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2010,5(5):339-346.
15Hardin A M,Looney C A.Myopic loss aversion:Demystifying the key factors influencing decision problem framing.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2012,117(2):311-331.
16Jagd P,Madsen J B.Myopic loss aversion,bond returns and the equity premium puzzle.Applied Financial Economics,2009,19(17):1383-1390.
17Zeisberger S,Langer T,Weber M.Will investors adapt their investment behavior whenfacedwitha change in information feedback and investment flexibility?Working Paper,2013.
18HilgersD,Wibral M.Howmalleablearechoice brackets?The case of myopic loss aversion.Working Paper,2014.
19Thaler R H,Johnson E J.Gambling with the house money and trying to break even:The effects of prior outcomes on risky choice.Management Science,1990,36(6):643-660.
20Hopfensitz A,Wranik T.Psych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of myopic loss aversion.Working Paper,2013.
21Sundali J A,Guerrero F.Managing a 401(k)account:An experiment on asset allocation.Journal of Bebavioral Finance,2009,10:108-124.
22Croson R,Sundali J.The gambler’s fallacy and the hot hand:Empirical data from casinos.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2005,30(3):195-209.
23Wang M L,Huang H H,Hsu S C.The effect of information feedback frequency and investment flexibility on myopic loss aversion.Asian 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2013,3(9):1232-1248.
24Haigh M S,List J A.Do professional traders exhibit myopic loss aversion?An experimental analysis.Journal of Finance,2005,60(1):523-534.
25Eriksen K W,Kvalφy O.Do financial advisors exhibitmyopic loss aversion?Financial Market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2010,24(2):159-170.
26Benzion U,Krupalnik L,Shavit T.The effect of a high-risk stock fund on long-term investment:An experimental study.Journal of Behavioral Finance,2013,14(1):53-64.
27Sutter M.Are teams prone to myopic loss aversion?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individual versus team investment behavior.Economics Letters,2007,97(2):128-132.
28Eriksen K W,Kvalφy O.Myopic risk-taking in tournament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14,97:37-46.
29Gl?tzle-Rützler D,Sutter M,Zeileis A.No myopic loss aversioninadolescents?Anexperimental note.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15,111:169-176.
30Iturbe-Ormaetxe I,Ponti G,Tomás J.Myopic loss aversion under ambiguity and gender effects.Working Paper,2013.
31Teixeira A M,Tabak B M,Cajueiro D O.The 2D:4D ratio and Myopic Loss Aversion(MLA):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Behavioral and Experimental Finance,2015,5:8-84.
32Langer T,Weber B.Myopic prospect theory vs.myopic loss aversion:How general is the phenomenon?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2005,56(1):25-38.
33Zeisberger S,Langer T,Weber M.Why does myopia decrease the willingness to invest?Is it myopic loss aversion or myopic loss probability aversion?Theory and Decision,2012,72(1):35-50.
34Mehra R,Prescott E C.The equity premium:A puzzle.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5,15(2):145-161.
35胡昌生.高股權溢價、短視性損失厭惡與失望厭惡.預測,2009,5:15-19.
36Chrisman J J,Patel P C.Variations in R&D investments of family and nonfamily firms:Behavioral agency and myopic loss aversion perspectives.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12,55(4):976-997.
37Polman E.Self-other decision making and loss aversion.Organizational BehaviorandHumanDecision Processes,2012,119(2):141-150.
38Klos A.Myopicloss aversion:Potential causes of replicationfailures.Judgment andDecisionMaking,2013,8(5):617-629.
M yopic Loss Aversion in Investment Decision M aking
Xu Fuming,Li Ou,Deng Ying,Li Bin
(School of Psychology,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Key Laboratory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Mental Health of Hubei Province;Key Laboratory of Adolescent Cyberpsychology and Behavior(CCNU),Ministry of Education,Wuhan 430079)
Myopic loss aversion wa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behavioral economics.It was based on two concepts:loss aversion and mental accounting,referring that the more frequently investors evaluated its return on investment,the more continually investors changed their investment decisions and the less his input in risky assets.The main conditions of myopic loss aversion were evaluation period and investment horizon.What is more,the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ed investment outcome,the experience of investors,situational factors,and some individual factors.Future researches should explore its adaptability,the explanation fields,the influential factors,and intervention measures of myopic loss aversion.
myopic loss aversion;evaluation period;investment horizon;investment outcome
徐富明,男,教授,博士。Email:fumingxu@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