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勇
中海福建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3
?
淺析犯罪客體的法益
侯勇
中海福建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福建福州350003
摘要:關于犯罪客體問題,理論界分歧較大,有許多不同觀點。就其合理性而言,法益說比較妥當,馬克思指出,把市民社會的成員彼此連結起來東西是什么?是利益。法律最終目的,不過是整個社會的最大利益而己。犯罪行為侵犯的就是利益,犯罪客體為利益。但法律作為一種規范體系的存在,犯罪客體不能脫離法律形式。
關鍵詞:犯罪構成;犯罪客體;法益
思考和解析犯罪客體的理論價值時,應該直接面對犯罪構成諸要素的內在聯系,再深入到犯罪客體理論自身,才能深刻理解犯罪客體在犯罪構成體系中的功能。只有抓住爭議焦點,才能理清犯罪客體理論中的諸多矛盾與混亂,做出恰當的價值評判,還事物以本來面目。
一、理論學說
(一)社會主義社會關系說
我國早期的犯罪客體源至前蘇聯的社會主義社會關系說。該學說的代表人物是前蘇聯刑法學家A·H·特拉伊寧,認為犯罪行為所侵害的客體,是社會主義統治階級的所建立起來的社會關系。但隨著法學理論研究的發展,學者意識到該學說脫離了生產力的發展要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刑法不能單單保護社會主義的社會關系,還有其他私有、混合的社會關系。該說在市場經濟格局中具有局限性。
(二)對象說
該說擬在哲學上指明犯罪主體與客體是處于共同空間,客體本身是被對象化的,是犯罪主體在實施行為時所針對的目標。然而,客體本身概念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若將之放入復雜的社會活動中去考慮,就極可能與具體事件發生沖突。以“偷越國邊境罪”為例,該罪的犯罪對象為國邊境,但若將具體的“國邊境”與具有高度抽象意義的客體概念劃等號,是不可行的。故此,該學說也有天生的缺陷。
(三)權利說
該說大多采用了以“權利”為中心語的表述,學者認為犯罪行為的本質是對社會關系中權利的侵害。如故意殺人罪侵害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利,而這種生命權利只能算社會關系的一部分。社會關系還應涉及各方面、各環節,比如權利義務關系、未進入法律范疇的事實社會關系。因此,該學說實質上是站在“個人本位”的立場去研究犯罪構成,本質上縮小了刑法本應研究和保護的范疇,也不能解釋新發生或并行發生的其他社會現象,更不利于刑事立法。
(四)法益說
馬克思指出,把市民社會的成員彼此連結起來東西是什么?是利益。法律最終目的,不過是整個社會的最大利益而己。犯罪行為侵犯的就是利益,犯罪客體為利益。從法律的要素來看,犯罪客體始終是要在法律規范和法規規則中解釋的,既然犯罪行為侵犯了利益,那么被侵害的利益就應被既有的法律規則或規范所做出肯定的評價,在形式上獲得社會普遍認同,才能成為犯罪客體。為了區別于抽象的權利說,利益應該是被明確的社會生活狀態,這種狀態應該在現有社會體制和成產關系下成為共識,并以統治階級的價值觀作為指導,才能便于司法者和學者進行客觀的判斷和比較,才有利于在良性的環境下進行法律調整。
綜上,筆者認為法益說更具有說服力,能揭示犯罪所侵害的實質,同時切合了現代民主政治和人權觀念的新發展。
二、犯罪客體的定位
與大陸法系、英美法系的犯罪構成體系不同,我國犯罪構成體系不是立體且具有層次的結構,而是一個平面結構。犯罪構成被人為分為四個單元,犯罪主體、犯罪主觀方面、犯罪客體和犯罪客觀方面。各單元無隸屬和主從關系,而是按各自的法益各顯其值。在該體系中,雖然每個單元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每一塊都沒有完全形成有機的統一,任一單元自身的成立不能代表犯罪構成有機整體的成立,其中不能彰顯立法的邏輯性。因此,該體系近年受到不少質疑,有學者甚至提出“犯罪客體不要說”(兩要件說)的觀點。認為行為的有害性或所謂法益侵害性,是一種不包含價值判斷的東西。但兩要件說也有自身缺陷。比如說,因緊急避險而侵害他人的財產,若不先對行為進行研判和評價,就會被歸為刑法規定的“故意毀壞財產”的行為,但是緊急避險的行為如果得當,是不構成犯罪的。所以,兩要件說所考慮的客觀違法性和主觀有責性的罪體概念,是不符合我國刑事司法體系的具體國情。
三、犯罪構成的價值
對犯罪客體功能本質的研究,不僅在理論上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在司法實踐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具體如下:
(一)揭示犯罪的本質
犯罪行為的發生,必然給被害者造成痛苦和損害,這說明犯罪是危害社會的行為。我們在認識犯罪這種社會現象時,必須從對社會的危害來理解犯罪的本質,而不能只看到犯罪給被害者造成的損害。例如,某甲家中被盜,丟失價值五千元的財物,后來犯罪分子某乙被公安機關抓獲,但所盜財物已被某乙揮霍一空。顯然,某甲因某乙的盜竊行為而蒙受了財產上的巨大損失,這是個客觀事實。然而,某甲的財產損失只是犯罪所造成的損害結果,通過損失進一步可見某甲的財產所有權受到了侵犯,而私人財產的所有權是受國家憲法和法律保護的。因此,犯罪的本質在于侵犯了憲法和法律所保護的社會法益。
(二)界定犯罪的性質
在司法實踐中,準確認定犯罪的性質,區分此罪與彼罪
的界限,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正確定罪是準確量刑的基礎,定罪一旦發生錯誤,就會隨之帶來量刑上的偏差。在我國刑法中,犯罪性質的不同在通常情況下是由于犯罪行為所加害的法益不同決定的。因此,明確這種法益,是準確認定犯罪性質和劃清各類犯罪界限的前提。
(三)準確適用刑罰
量刑的輕重是由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決定的,而社會危害的程度是由犯罪客體的性質決定的。對犯罪分子正確適用刑罰,使其所受之刑罰與其所犯之罪相適應,就必須搞清犯罪行為所侵害的客體是什么。例如,故意殺人罪的法定刑與非法拘禁罪的法定刑有不同情節規定。從客體本身而言,這兩種犯罪都是侵害的是公民的人身權利,而兩者量刑標準不同的原因,是故意殺人罪侵犯的法益是人生命權,相對人身自由權而言更為寶貴。量刑考慮的是綜合性因素,而在這些因素中,犯罪性質則是決定量刑輕重的首要因素。因此,要對犯罪人判處與其犯罪的社會危害程度相適應的刑罰,就必須搞清楚犯罪行為所侵犯的客體究竟屬于何種性質的法益。
(四)保障人權
犯罪客體在保障人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國家在追究犯罪嫌疑人責任時,一方面既要允許被告人提出合法辯護,另一方面,也需要結合證據和辯護,依照罪行法定原則的精神作出有效判決。這體現在國家機關定罪過程中對犯罪客體客觀違法性推定的邏輯思考,如果被告人能證明排除了這種客觀違法性就不應承擔罪責,如此就體現了犯罪客體保障人權的價值。
總之,若將犯罪客體從犯罪構成理論中剔除出去,會導致犯罪構成體系成為無源之水。因此,從犯罪客體的價值分析來看,其理應在犯罪體系中有一席之地。唯此,才更有利于達到罪責刑統一,才更符合我國當前的司法實踐和法律價值評價,才能更好的規制和維護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
[參考文獻]
[1]馬克昌主編.刑法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8.
[2]唐世月.犯罪客體不應作為犯罪構成要件[J].法學雜志,1998(6).
[3]張明楷.刑法學(上)[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前蘇]A.H.特拉伊寧.犯罪構成的一般學說[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58:103.
[5]楊興培.論我國傳統犯罪客體理論的缺陷[J].華東政法學院學報,1999(1).
[6][德]威廉·馮·洪堡特.洪堡特語言哲學文集[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276.
中圖分類號:D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192-02
作者簡介:侯勇(1984-),男,湖北武漢人,本科,中海福建天然氣有限責任公司,法務處主任,律師、經濟師、招標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