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冰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社科部,廣西 南寧 530003
?
被問責官員復出機制探究
田冰
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社科部,廣西南寧530003
摘要:被問責官員的悄然復出,暴露出我國官員問責制的失范問題,引發了社會和輿論的高度關注。在法治化軌道中構建科學完善的問責官員復出機制成為當前的緊要任務。
關鍵詞:問責官員;復出;機制
隨著一些重大責任事故的發生,在社會公眾的助推下,各地一批官員被問責后丟掉了“烏紗帽”。但是那些問責官員在賦閑一段時間后又紛紛復出履新,重掌大權,官員“高調問責”“低調復出”成為時下備受質疑的焦點問題,引起社會熱議。有關官員問責問題,我國相繼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政策進行明確規定,但是關于問責官員復出的相應規范較為少見,復出機制不健全,問責制度的實效大打折扣。因此,應該建立和完善問責官員的復出機制,緩解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危機,避免問題官員復出引發一波又一波的民意波動。
一、被問責官員復出現象的特點
復出極具隱秘性。被問責的官員基本上都是悄然復出,廣大公眾的知情、參與、表達和監督權等基本政治權利得不到表達和保證,看得到的僅僅是新聞媒體報道或者是網友曝光的被問責官員復出的結果。
復出程序不透明。被問責官員復出不像黨政干部選拔任命那樣有一整套嚴格透明的程序,缺乏有力的監督制約體系,容易讓公眾認為存在暗箱操作之嫌。嚴格來說,被問責官員復出也屬于黨政領導干部的選拔任用的一種情形,應按照黨政領導干部任命的相關程序進行。
復出職務級別變動少。多數被問責官員復出時的職務、級別變動小,大多官復原職或異地任職、異地升遷,很少有降職者,以往的問責事件對其仕途幾乎沒有絲毫影響。
二、被問責官員復出的合理性與必要性
國家培養一個官員往往花費很大成本,如果對于一個有才干偶爾犯下錯誤,但已經認識到錯誤,有悔改意愿并有執政能力的問責官員永不重用,從經濟學成本的角度考慮不成比例,對于國家、社會乃至官員個人都是一種損失,一種浪費。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畢竟,懲罰不是最終目的,“懲前毖后、治病救人”才是懲戒問責的初衷和根本,而不應該一棍子把人打死。而且在制度依據層面,被問責官員的復出也有了一定的政策規章作為制度基礎。例如,《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9條規定:“行政機關公務員受開除以外的處分,在受處分期間有悔改表現,并且沒有再發生違法違紀行為的,處分期滿后,應當解除處分。解除處分后,晉升工資檔次、級別和職務不再受原處分的影響。”《關于實行黨政領導干部問責的暫行規定》第10條規定:“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免職的黨政領導干部,一年內不得重新擔任與其原任職務相當的領導職務。對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免職的黨政領導干部,可以根據工作需要以及本人一貫表現、特長等情況,由黨委(黨組)、政府按照干部管理權限酌情安排適當崗位或者相應工作任務。”《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第59條規定:“引咎辭職、責令辭職和因問責被免職的黨政領導干部,一年內不安排職務,兩年內不得擔任高于原任職務層次的職務。同時受到黨紀政紀處分的,按照影響期長的規定執行。”由此看來,雖然只是宏觀上的規定,但是被問責官員可以復出的事實沒有任何爭議。因此,我們需要解決的不是應否復出的問題,而應該是什么類型的問責官員可以復出以及怎樣復出、如何復出的現實問題。
三、被問責官員復出機制存在的缺陷
(一)缺乏統一的專項立法
目前我國并沒有一部全國性普遍適用的法律對問責官員的復出問題進行規范。由于尚未形成制度化的法律規范,在具體操作過程中,缺乏專門和權威的法律制度依據,標準過于寬泛,執行彈性過大,官員復出受到社會的廣泛質疑,導致官民之間摩擦不斷。
(二)官員復出機制不健全
被問責官員復出機制不完善,各地政府各自為政,被問責官員復出的條件、事由、期限、程序、標準五花八門,規范性不強,容易被任意發揮和推導,漏洞較多,容易被鉆空子。
(三)監督機制不完善
只有公民的積極參與,才能使政府具有合法性、透明度、回應性、有效性。①由于各方面原因,公眾很少能參與被問責官員復出的啟動程序,被問責官員的復出僅是政府內部決定,并且也不會向社會公布復出的理由和原因。公眾和媒體根本沒有任何機會任何形式針對被問責官員的復出提意見建議,政府的這一項人事任命決定是否合理合法無從監督。
四、健全被問責官員復出機制的理性思考
只有盡快完善被問責官員復出機制,在陽光透明的程序中依法向社會公開被問責官員復出的理由和依據,才能更好地保障社會公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緩解其對行政問責制的信任危機。
(一)健全被問責官員復出的法律規范
被問責官員復出不應該由“人”決定,而應該用“制度”說話。要根本上杜絕和避免被問責官員復出過程中出現的形形色色的腐敗現象,首要的緊迫任務就是要健全被問責官員復出法律制度,填補被問責官員復出相關法律的空白。國家的立法機關應該整合現有的法律法規,提高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在總結各地實踐經驗基礎上,出臺《被問責官員復出法》,對被問責官員的復出條件、復出程序、復出職位等內容進行全方位規范,確保被問責官員復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切實提高官員復出的制度化、程序化和規范化水平。
(二)對被問責官員進行分類化管理
應該對被問責官員承擔的責任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因為自己的直接責任造成社會危害巨大、影響惡劣的重大事件,這些官員被問責后就喪失了復出的資格。對于那些不作為亂作為被追究法律責任的問責官員,已經沒有了作為領導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不應當再復出。對于那些基本條件較好,因工作不力或失誤,承擔道義責任和領導責任的被問責官員,在進行深刻反省,改正自身錯誤,并且經過一定的考驗期限后,可以按照有關規定復出。
(三)進一步規范被問責官員復出的條件程序
問責官員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復出并不是必然復出,對于基本素質低、工作能力差、責任意識不強的官員,在其被問責后原則上不應該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只有那些確有政治才干和綜合能力的官員,在被問責后洗心革面,改過自新,真正認識錯誤而且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作出一定貢獻,以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才可以考慮復出。這樣的程序設置,可以防止被問責官員因一時失誤,而永遠失去發揮自己才能為人民服務的機會。公正的結果往往體現在公正的程序中,被問責官員的復出必須依賴于建立公平、公正、規范化的復出程序。②被問責官員的復出要嚴格遵循民主推薦、組織考察、討論決定、任職公示、任職試用等黨政領導干部選撥任用程序。復出官員在公平公正嚴格透明的程序中復出,才能為社會公眾所接受,同時自己也更有底氣,不需要處處受到質疑,影響正常工作的開展,這對于政府、社會公眾和復出官員而言都是高度負責任的做法。
(四)提高公眾參與度
權力一旦離開監督,必然導致異化。公眾在諸多社會管理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官員復出機制,必須增強公眾的監督意識,提高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第一,要應理清公眾的概念。凡是涉及重大事件,社會影響強烈的,問責官員復出就需要向整個社會作出交代;如果只是關乎特定利益的群體,則只需要在特定范圍履行相應的法律程序即可。
第二,要確保公眾的知情權,暢通公眾參與的渠道。問責官員復出的程序啟動后,應通過官方網站、政府新聞發布會以及廣播電視報刊等的方式通報,便于公眾知曉。公開事項應該包括擬復出官員的姓名、原任職崗位、問責事由、處罰種類、問責后的履職情況、擬任崗位介紹等情況。對于公眾的意見和建議,要在深入調查的基礎上進行解釋,給予回應,并且作為官員能否復出的一項重要參考依據。
(五)健全被問責官員的跟蹤考評機制
應該建立被問責官員復出的考核評估制度,設立一個考察期限,制定科學規范的考核指標體系,量化考核標準,注重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對其德、能、勤、績、廉進行考核評估。通過跟蹤和考評,在該期限內復出官員經考察符合任職的各項條件,在新崗位上表現確實比較突出的官員,可以繼續任職。在考察期限內達不到規定標準或者出現再次被問責情形的官員,將按法定程序不再任用。
(六)建立違規復出責任追究機制
為堅決防止不符合復出要求的庸官重新獲得職位和權力,必須建立被問責官員復出的責任追究機制,減少個人主觀因素對被問責官員復出所造成的影響。一旦查出被問責官員系違規復出,對此事相應的負責官員,比如參與復出推薦、考察與評價、任用等環節的官員都要被追究違規責任,根據責任大小和違規情節的嚴重程度進行相應的處罰。
被問責官員復出是行政問責制的深化和延續,直接決定了問責的效果。只有對被問責官員復出進行科學理性的制度設計,使問責官員復出更加規范化,才能更好地推進誠信政府、法治政府和責任政府建設,進一步促進我國新時期民主政治文明發展。
[注釋]
①周亞越.行政問責制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6.
②梁棟,鄭曙村.當前我國官員問責復出機制的失范與完善[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0(1).
中圖分類號:D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193-02
作者簡介:田冰(1982-),女,土家族,碩士,廣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社科部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