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婉華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 鄭州 450015
?
淺論我國民事立案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齊婉華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15
摘要:無救濟就無權利,作為社會糾紛的最后解決途徑,訴訟程序關系著當事人權利義務的穩定和矛盾糾紛的及時化解。立案作為訴訟程序開始的第一步,隨著傳統的審查制改革為登記制,立案制度在實體、程序和配套制度等方面都面臨著改革與重構的問題。本文擬通過分析當前我國民事訴訟立案制度不能發揮其應有價值的原因,探討如何在實體、程序和立案配套制度上進行完善,以期有效地銜接立案登記制度,為建立更為科學的制度提供參考。
關鍵詞:民事立案制度;改革;完善
一、研究背景概述
《民事訴訟法》自實施以來,我國一直面臨著立案難的困境,使得民事立案審查制度飽受詬病,學術界關于立案審查制度的存廢之爭也由來已久。2007年,江偉教授在其《民事訴訟法修改建議稿》中提出,要取消立案審查制,代之以立案登記制的主張,在學術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但2007年10月28日正式公布的《民事訴訟法》修正案,卻并未采納學者們的上述建議。近幾年來,隨著我國司法改革的深入發展,民事訴訟訴權理論、程序正義理念越來越受到重視,實行立案登記制度已是勢在必行。
2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做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有言:“改革法院立案受理制度,變立案審查制為立案登記制”,2015年2月4日,《最高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施行,其中確立了民事立案制度由審查制改為登記制。這一改革,無疑讓期待民訴立案制度發展的人們感到民訴法“春天”的來臨。
然而,民事訴訟程序,從立案受理、審前準備,到開庭審理、做出裁判,是一個完整的、內在邏輯關系嚴密的程序,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因此,立案登記不僅僅是立案制度的改革,更是引發民事訴訟全面改革的一個契機,只有從實體、程序和立案配套制度方面進行全面分析,從立案制度本身進行重新構建,才能真正為我國民事訴訟制度帶來新的發展。
二、民事立案制度在實體方面的改革與完善
(一)嘗試在立法中區分起訴條件和訴訟要件
民事立案制度改革之前,我國《民事訴訟法》關于立案制度的規定是立案審查制度,即當事人起訴后,由立案法官采用獨任或者合議的形式,對收到的訴狀進行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的審查,并作出是否立案的裁定。這就帶來一個問題,即本來應當由審理階段進行的審查活動,被前置到了立案階段,這就在事實上對案件實體問題進行了預判,有可能會造成部分民事糾紛被排除在法院的訴訟程序之外。
2015年2月4日,最高院《關于適用〈民事訴訟法〉的解釋》施行,明確提出了立案登記的表述,但《民事訴訟法》中關于起訴條件的內容仍沒有調整,因此司法解釋中仍要求“符合民事訴訟法第119條之規定,且不屬于第124條規定情形”的條件,即是否符合法定起訴條件,還是需要在立案登記的過程中進行審查的,這仍舊是實質審查和形式審查共同進行的原則,立案法官仍需關注案件的實體爭議問題。
在民事立案制度改革已經拉開帷幕的今天,立案登記制替代立案審查制,改革的方向就是在立案階段對當事人起訴進行形式審查,因此考察域外的一些司法實踐經驗和規定,我們可以考慮對起訴條件和訴訟要件進行區分,在立法上及時修改上述“利害關系”的標準,確立對當事人是否提交訴狀和繳納受理費等進行審查的原則,而將關于民事法律關系實質內容的審查留待案件審理環節,使形式審查真正確立起來,保護民事主體訴權的有效實現。
(二)嘗試在訴的范圍上采用“訴的利益”標準
社會糾紛復雜多樣,需要建立糾紛解決機制,這就有了民事訴訟制度的存在,而民事主體的多樣性和民事活動的廣泛性,使得民事糾紛也復雜多樣,怎樣保證民事糾紛通過司法途徑被合理解決,為糾紛當事人實現訴權提供制度保障,是民事立案制度的價值追求。
然而我國現行民事立案制度中,關于民事案件受理范圍的規定較窄,立案審查又使得一些本應進入司法程序的案件被排除在法院的訴訟程序之外,這雙重制約著當事人訴權的實現,也使得立案制度的價值目標難以達到。
從法理的角度分析,訴的范圍與訴權的實現應當基本對應,因此,保障訴權就必須擴大訴的范圍,借鑒域外立法經驗,可以考慮逐漸拋棄傳統的關于“利害關系”的認識,而趨向“訴的利益”的標準,這對于解決更多的民事糾紛、對于傳統的立案制度也是一種突破。但“訴的利益”標準是一把雙刃劍,在更有效的保護當事人訴權的同時,也會導致一些不適合由法院解決的糾紛進入司法程序,如何兼顧當事人訴權的保護和法院受理案件的管轄明確,是一項重要的研究任務。
三、民事立案制度在程序方面的改革與完善
立案登記制的實施,從當事人的層面看,減少了立案程序的審查環節,能夠相對簡潔便利地提起訴訟,但從法院的角度來看,登記僅是對當事人訴狀的接收,并不直接等于認可當事人的起訴和開啟民事訴訟審理程序。因此,立案登記之后到作出受理與否的裁定,這一階段仍是法官裁判的一個過程。在對立案登記結果的不同認識上,當事人和法院是不同的,這就有可能會在司法實踐中帶來新的矛盾,亟需在審查程序上完成銜接。
針對上述問題,可以考慮建立對立案活動的監督機制,
例如設置法官考核機制和建立法官的工作檔案,約束立案法官的自由裁量權,從考核一定階段的案件受理與立案登記數量的比例入手,要求法官對未受理案件的情況進行理由說明和留存待查;還可以考慮對已登記案件進行及時跟進,做到案件進展明確、糾紛及時解決;除此之外,立案登記制度的施行,會導致案件數量增加,尤其對于立案庭的工作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考慮對法院的考核機制進行豐富,建立更完整、科學的考評體系,對立案法官的工作進行合理和客觀的評價,督促立案法官更好地開展工作。
四、民事立案相關配套制度的改革與完善
民事立案制度的改革與完善,除了實體和程序兩個方面的修正,還必須關注到相應的配套制度,才能從整體上建立更加完善的立案制度。
(一)建立多元化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訴訟類型越來越多,公民的法治觀念也越來越高,因此大量的糾紛當事人都傾向于通過司法途徑尋求救濟,這在司法資源依舊緊張的今天,對我國現有的司法體制提出了巨大挑戰。
事實上,民事糾紛與刑事、行政案件不同,其解決機制應當更加多元和靈活,首先應當破除“法院中心主義”、“法律是萬能的”等不正確的認識,站在社會的、更高的層面,建立起行政調解、人民調解、仲裁等多樣化的糾紛解決機制,提高人民調解的法律效力層級,賦予當事人和解協議相應的法律效力,最終形成覆蓋范圍更加廣泛和滿足不同層次需求的社會矛盾調解機制。
(二)建立濫訴和惡意訴訟行為的規制機制
民事立案制度的改革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保障了當事人訴權的有效實現,拓寬了民事糾紛的解決渠道,另一方面,由于我國公民法律素養還不夠高,實行立案登記制,很有可能會導致大量濫訴和惡意訴訟行為,占用司法資源的同時,降低了司法效率。
借鑒域外的一些立法經驗,立足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角度入手,制定我國的具體規制措施:其一,強化誠實信用原則在立案中的具體應用,通過司法宣傳和案例引導,督促當事人規范自己的行為;其二,加大對不正當訴訟行為的司法懲戒力度,在整個訴訟過程中和訴訟結束后,都授權法院有權對不正當訴訟當事人進行追究;其三,建立起追究濫訴行為的追償機制,可以適用侵權法的規定,賦予受侵害方權利,有權要求濫訴方根據其主觀惡意的程度,承擔相應的侵權賠償責任。
[參考文獻]
[1]奚曉明著.〈民事訴訟法〉修改條文理解與適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
[2]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民法室編.〈民事訴訟法〉條文說明、立法理由及相關規定[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姜大偉.困境與進路:年終法院立案難現象之反思[J].西部法學評論,2013(6).
[4]王偉.民事案件立案審查與立案登記制度之比較[J].經濟視角,2011(4).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204-02
作者簡介:齊婉華(1986-),女,漢族,河南鄭州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