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沂桐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淺析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價值
李沂桐
甘肅政法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摘要:陪審制是美國非常重要的一個司法制度,充分體現了民主、公正、自由。美國陪審團制度雖然承繼英國,但經過百年的發展變遷已與英國陪審制度大相徑庭??v觀美國陪審制度的產生、發展及改革進程,其法規制定之詳,制度設計之精,實踐運作之良,無不透露出美國司法追求民主和公正的理念。因此,深入學習探究美國陪審團制度對我國相關制度的設置有深遠的啟示及借鑒意義。
關鍵詞:美國;陪審團制;價值;司法公眾參與
一、美國陪審團制度的積極效用
價值的本質一般在于,具有專門屬性的客體對于主體需求的意義。在某一對關系中,若是客體能夠饜足主體的需求,并且能夠對主體的生產、發展和完善發揮積極的作用,這種客體就是有價值的。那美國的陪審團制度究竟有什么效用呢?筆者具體從以下幾點做以分析。
(一)陪審團制度保證了司法的民主性
著名的政治社會學者托克維爾認為:陪審制度的確立,其本質是把普通民眾等同于法官的角色,賦予他們領導社會的權力。盡人皆知,法庭本身是由專業法官行使權利的地方,是國家的暴力機關,是國家專政的工具,除了當事人外公眾只可站在墻外去感受它的莊嚴。而陪審制度的建立恰好打破了這一陳規,通過陪審員遴選程序,普通民眾即使非“科班”出身,也沒有公職身份,依然可能被選為陪審員。在此刻,公民真正的體會到了國家權力的存在感,這在法律上確定了陪審團的人民性,最大程度的發揚了民主。
(二)保障司法公正,有效遏制腐敗
經研究不難發現,遴選于普通民眾的陪審員,他們更貼近于生活,擁有普通人的生活經驗,在案件的審理上,很多陪審員對日常生活的經驗要比職業法官豐富許多,他們往往是通過直觀的感性認識來作出相應裁決,如此的思維習慣會打破專業理論知識的禁錮,反而可能使案件結果更接近“真實”,更公正,更合情理。
(三)陪審團制度有助于培養公民的法治精神
普通公民親身感受整個庭審過程,使原本離自己生活遙不可及的司法審判變得真實鮮活,由抽象走向具體。另外,讓普通的民眾參與到案件審判過程中來,不僅有助于其對相關法律知識的理解,接受法律教育,更有利于民主法治精神在整個社會群體中得到認同。
二、美國陪審團制度的弊端
隨著社會的發展,出現新生事物,舊的制度就不免會出現滯后的情況,這個時候對其進行改革是自我救助的舉動,如此可以使得制度體系更加成熟完善。但不可否認,隨著構成社會諸要素的飛速發展,穩步推進的改革也不能掩藏陪審團制度日漸突顯的弊端。
(一)程序太過繁瑣,司法效率低下
首先,美國憲法將享有陪審團審理列入規定公民權利的專章中,除了較為寬泛的規定了陪審團審理的相關條件外,還專門強調其不可被剝奪的特性。其次,雙方當事人擁有無因回避權,且在法律上對此權利的行使次數并無嚴格明確的規定,從而使得陪審團的整個組成過程變得漫長,極大降低了司法效率。再次,正式開庭審理后,無論是法官對陪審團具體法律規定的指導,還是陪審團自己的秘密評議都將耗費較多的時間,從而使訴訟成本相應增加。經典的“辛普森殺妻案”就是這種負面影響的一個很好的注腳。
(二)審案成本居高不下
因案件審理“保密性”的特殊要求,必然要求陪審員在參與陪審的情況下暫時停止其日常工作的進行,按照美國陪審團的具體法律規定,此時陪審員可以得到相應的補助。而有些重大的復雜疑難案件,審理往往經年累月,一場司法審判下來,將造成巨大的財政開支,這樣在無形中就導致了社會價值創造的浪費。即使是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的美國,在面臨日益增多的陪審團參審案件時,也開始慢慢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陪審團的裁決能力受到質疑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充分體現了陪審員遴選的多元化。在草擬這個制度時,制定者認為陪審團所作出的裁決會更符合大眾及當事人對公正的期許,使得裁決結果更易于被大眾認可并接受。但是,卻忽略一個任何人對陪審團制度都會有的疑慮、擔心、困惑,也既一群完全未受過法律專業培訓的“普通人”在參與案件審理時,真的能夠對案件事實作出公正合理,“更接近于真實”的裁判嗎?陪審員本身真的就沒有一點偏見嗎?
三、結語
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從最初設計該制度時即貫穿了制憲者對公權力的警惕,將充分保障公民權利、反對司法專斷作為設計制度的基本理念。縱然美國的陪審團制度面臨眾多責難,因為它的存在和運作始終貫穿著這一民主理念,在美國廣大民眾的心中,陪審團制度還是克服司法篡權的最得力的武器。因此,在美國的憲政體制中陪審團制度始終處于重要地位,甚至是美國憲政精神的一個延伸。筆者認為在沒有一個比陪審團制度更先進、更能促進社會正義的制度誕生之前,美國的陪審團制度將繼續存在于美國社會,并發揮其功能。
[參考文獻]
[1]劉錫秋.陪審制度的歷史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2]任蓉.英美陪審團審判制度機理與實效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3]施鵬鵬.陪審制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4]呂洪民.中國陪審制度的困境與重生[D].吉林大學,2011.
[5]喻貴英.走進美國的陪審制度[J].法學評論,2004(2).
中圖分類號:D971.2;DD9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235-01
作者簡介:李沂桐(1988-),女,漢族,河南禹市人,甘肅政法學院,2014級訴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