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陽東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 710063
?
論虛假訴訟犯罪的幾個問題
龐陽東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西安710063
摘要:虛假訴訟犯罪的主體包括原告為行為人和原被告同為行為人兩種情況;成立虛假訴訟犯罪不一定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必須具有非法占有目的;虛假訴訟犯罪可能存在于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中,但是不可能存在于刑事訴訟中;虛假訴訟犯罪為結果犯。
關鍵詞:虛假訴訟;妨害司法;既遂
一、主體
在虛假訴訟犯罪主體的認定上,學界有觀點認為,其犯罪主體只能由捏造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原告方構成。筆者并不贊同此觀點。第一,從對虛假訴訟這四個詞的理解來看,是指行為人提起一個根本不存在的訴訟,其目的是為了獲得法院的有利判決,因此在訴訟中完全可能存在這兩種情形的虛假訴訟,一種情況是一方當事人提起虛假訴訟損害另一方對方當事人的利益,另一種情況是原被告提起虛假訴訟損害案外人利益,而后一種情況在司法實踐中更為頻發;第二,《刑法修正案(九)》(以下簡稱《修正案(九)》)并未對虛假訴訟的主體做出特別規定。基于此,筆者認為虛假訴訟的主體應包括為原告為行為人和原被告同為行為人這兩種情況。
二、主觀要素
從《修正案(九)》第35條的規定來看,虛假訴訟犯罪只能由故意構成,但是成立本罪是否必須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呢?學界有觀點認為虛假訴訟犯罪的行為模式是詐騙罪中的一種,是典型的三角詐騙,詐騙罪是財產犯罪,財產犯罪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必須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虛假訴訟犯罪也要求行為人主觀上必須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但也有觀點認為非法占有目的不應是本罪成立的條件,因為行為人進行虛假訴訟的行為是為了獲取法院的有利判決。從司法實踐情況來看,虛假訴訟情況包括兩種行為模式,一種是侵財性的,另一種是非侵財性的。大多數虛假訴訟行為目的都是為了獲取他人財物或者是減免自身債務,然而還有少部分虛假訴訟行為是為了損害他人名譽權,榮譽權,受教育權。退一步來說,即使是侵財性的虛假訴訟行為,行為人的直接目的也是為了騙取法院的有利判決,間接目的才是為了獲取財產上的利益。由于行為人提起虛假訴訟直接目的是騙取法院的有利判決,該行為本質上是對司法訴訟秩序的侵害,因而“非法占有目的”不應是本罪成立的要件。
三、客觀方面
虛假訴訟犯罪中的虛假訴訟是否僅限于發生在民事訴訟中?其在行政訴訟和刑事訴訟中有無存在可能性呢?對此,學術界存在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虛假訴訟犯罪既能發生在民事訴訟之中又能發生在行政訴訟與刑事訴訟中,但也有學者認為虛假訴訟犯罪只能發生在民事訴訟中。筆者認為,從應然的角度來看,虛假訴訟犯罪可能存在于民事訴訟與行政訴訟中,但是不可能存在于刑事訴訟中。首先,民事訴訟的特點決定在民事訴訟中存在大量的虛假訴訟行為。民事訴訟程序的啟動、運行,訴訟過程中證據的收集都與當事人的意志密不可分,法院的介入是異常被動的由此造成了大量虛假訴訟的存在。其次,行政訴訟中也會存在少量的虛假訴訟行為。如原告進行虛假陳述、偽造證據提起行政訴訟,要求法院撤銷行政主體針對原告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從而減輕了原告的義務或者原告方獲得了某種本不應取得的利益并且因此損害到第三人的合法利益。基于此,筆者認為,從應然的角度看,虛假訴訟行為在行政訴訟中是可以存在的,只不過在行政訴訟中,由于行政訴訟對證明責任的分配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不由原告承擔證明責任,而由被告行政機關承擔證明責任,原告捏造事實、虛構證明材料的空間極其狹小,因此《修正案(九)》虛假訴訟的范圍限定在民事訴訟程序中。
最后,刑事訴訟中不可能存在虛假訴訟犯罪。刑事訴訟以公訴案件為主,自訴案件為輔。在公訴案件中,訴訟程序的啟動與運行是由公訴機關發動的,并且證明犯罪嫌疑人有罪的責任是由公訴機關來承擔的,所以這種情形下根本不存在被告人捏造事實欺騙法院獲取有利判決的情形。自訴案件中也不可能存在虛假訴訟行為。一方面,自訴案件中,刑事自訴案件的證明標準高于民事訴訟,行為人不得不考慮到虛假訴訟的成本和敗訴風險。[1]另一方面,對這種行為完全可以用《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誣告陷害罪進行處罰而無需另設新的罪名。
四、犯罪既遂標準
在《修正案(九)》出臺之前,對虛假訴訟犯罪的具體形態,學術界大體有以下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虛假訴訟犯罪為行為犯,即只要行為人實施了虛假陳述,捏造事實的行為即構成本罪既遂;另外一種觀點的學者認為虛假訴訟犯罪為結果犯,行為人構成此罪必須得以獲取對自已有利的法院判決為前提。筆者認為虛假訴訟犯罪是一種結果犯。從理論上來說只有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才能將其認定為犯罪,在司法實踐中并不是說只要行為人一進行虛假陳述法院就會將其認定為虛假訴訟犯罪,法院會對行為人提供的各種證據進行審查,如果經審查行為人的虛假訴訟行為輕易就被法院識別,根本妨害不到正常司法秩序,社會危害極小,其行為根本不能被評價為犯罪。[2]鑒于此,《修正案(九)》明確規定成立虛假訴訟犯罪必須導致司法秩序受到妨害或者嚴重侵害了他人合法權益。從對法條的解釋來看,虛假訴訟犯罪為結果犯。
[參考文獻]
[1]王志祥,劉婷.虛假訴訟罪:概念界定與學理分析[J].南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
[2]郭莉.虛假訴訟犯罪的理解與適用[J].中國檢察官,2016(1).
中圖分類號:D92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9-0276-01
作者簡介:龐陽東(1991-),男,漢族,山西臨汾人,西北政法大學刑法專業,2015級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