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學馨 陳霄 伏虎 孫婷
目前,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重慶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短板,扶貧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的攻堅期,“最后一公里”現象是重慶市扶貧工作的顯著瓶頸。農村基層黨組織是扶貧工作的基礎,是全面深化改革時期農村各項工作的領導核心。探索建立“黨員中心戶”制度,將黨的基層組織優勢變成扶貧優勢,是打通扶貧“最后一公里”的有力措施。
建強班子助脫貧
“黨員中心戶”是指在農村基層確立一批黨員戶,通過黨員戶的“熟人優勢” 和“能人帶動”作用,協助扶貧政策落地并幫助群眾脫貧致富,在延伸基層黨組織工作觸角的同時,自下而上創新扶貧方式。這種扶貧方式對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有三個好處。
首先,有利于解決基層黨組織在扶貧工作中的“缺位”問題。黨員中心戶能夠使基層黨組織發揮好在農村扶貧工作中的領導核心作用,成為基層黨組織在執行黨委政府扶貧工作的主體。一是黨員中心戶可成為扶貧政策落實到戶的主體。村“兩委”是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但人力資源有限,加之山區交通不便、地廣人稀等客觀因素限制,難以實現全覆蓋。但黨員中心戶作為村“兩委”的好助手,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渝東北等山區,一些有威望的基層老黨員對所在區域其他高山群眾戶的成功宣傳和動員,為群眾算清了扶貧賬,消除了高山居民關于搬遷的疑慮。
二是黨員中心戶可成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帶動貧困村內生脫貧的主體。一些貧困村對政府的扶貧政策已形成嚴重依賴,導致“越扶越貧、年年扶貧年年窮”的怪圈。而農村基層黨員隊伍層次低、素質不高,也不具備帶動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山區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擴大自身經營的同時,也通過自身黨員身份的引領和示范效應,帶動群眾實現了脫貧致富。例如,巫溪縣塘坊鎮雙柏村順意養殖專業合作社的黨員中心戶冉宗先牽頭組織本村1個種羊場、3個擴繁場、1個規模養殖戶,為其他社員提供了從技術到銷售的一攬子基礎性服務,提高了群眾養殖致富的能力。
其次, 有利于解決基層黨組織在扶貧工作中的“不到位”問題。一是黨員中心戶能使扶貧成效更到位。扶貧工作是“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在調研中發現,大多從事此項工作的基層黨員多為鄉鎮政府工作人員,往往身兼數職,缺乏足夠的精力和溝通協調能力,難以提高扶貧成效。而黨員中心戶能夠依托農村社會的熟人網絡優勢,將扶貧政策、資金、項目的實效切實落實到戶。例如,在對渝東北貧困地區的調研中發現,正是通過一些基層老黨員的逐一到戶的調解,使群眾愿意調整部分自有土地用于修筑機耕道,落實了扶貧資金用于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的計劃,扶貧資金投入取得實效。
二是黨員中心戶能使化解扶貧糾紛矛盾更到位。黨員中心戶作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支點,成為農村基層黨組織應對和處理扶貧問題的緩沖地帶,能夠維護農村社會的穩定。例如對高山生態搬遷后的就業、社會保障、土地調整、落實住房產權等群眾利益訴求最集中的問題,正是通過基層老黨員的反復溝通和協調,既向上有效反映了群眾的真實需求,又將矛盾化解在最基層。
最后,有利于解決基層黨組織在扶貧工作中的“越位”問題。一是黨員中心戶可成為基層黨組織在扶貧工作中的“監督者”。調研發現,一些鄉鎮基層干部在扶貧工作中存在“不嚴不實”的現象,甚至以權謀私、挪用或擠占扶貧資金,不但扶貧底數不夠精準,扶貧資金、扶貧政策措施也不能精準落實到戶。黨員中心戶往往是“能人”,較普通群眾更清楚扶貧的政策、信息、資金和項目等具體情況,且能夠形成合力,自發成為黨在農村基層扶貧工作中的第三方監督者。
二是黨員中心戶可成為基層黨組織在鄉村扶貧治理中的“推動者”。調研中發現,村書記、主任的權力難以受到有效約束,農民群眾在村級治理中的主體作用難以發揮。黨員中心戶作為連接村“兩委”和群眾的橋梁,作為群眾的代言人,能夠自下而上反映群眾的利益訴求,有助于完善現行村支兩委工作運行機制、議事規則和民主決策程序,有效保證群眾對扶貧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與決策權。
完善制度固基礎
加強黨員中心戶制度建設,夯實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促進農村扶貧開發,可以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按照“三個一批”思路確定和發展黨員中心戶。一是在已有黨員隊伍中確定一批。按照黨性強、黨齡長、威望高的原則,通過黨員自薦、他薦,以及村“兩委”班子成員集體研究等方式,在基層黨員隊伍中遴選部分具有豐富農村工作經驗的優秀黨員,作為黨員中心戶的基礎力量,將熟人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二是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發展一批。在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發展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有能力的基層黨員,成為黨員中心戶的骨干力量,將產業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三是在外來業主和返鄉創業農民工群體中吸引一批。對接工商資本下鄉,在外來業主、返鄉創業農民工群體中考察并培養一批基層黨員,尤其是一批年紀輕、能力強、經歷豐富的年輕黨員,作為黨員中心戶的后備力量,將就業優勢轉化為扶貧優勢。
發揮黨員中心戶在打通扶貧“最后一公里”中的三個作用。一是發揮在促進扶貧措施精準到戶中的紐帶作用。建立黨員中心戶積極配合駐村第一書記的工作機制,利用作為群眾“家里人”和“貼心人”的熟人優勢,使黨和政府的扶貧政策深入到戶,重點在生態搬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扶貧補助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領域,靈活解決政府難以解決的諸多問題,使每一項扶貧政策都能夠落地且精準到戶。二是發揮在帶動貧困戶共同致富中的骨干作用。以發展特色效益產業、特色農產品加工業、生態旅游、農村電子商務等產業為突破口,由黨員中心戶在生產和經營的各個環節中全面提供相應的技術和管理等服務,并進一步發揮黨員中心戶在就業和創業引導中的凝聚力作用,促進聯系的貧困戶在發展中脫貧。三是發揮對基層扶貧成效的獨立監督作用。黨員中心戶以聯系范圍內群眾代表的身份參加鄉鎮和村“兩委”關于扶貧重要事項的會議,確保對每一項決策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同時列席基層黨組織的民主生活會,重點在扶貧資金的使用、監督和審計等方面提出相關意見。
建立四個保障制度。一是建立對黨員中心戶進行有效管理的制度。由村“兩委”對黨員中心戶及時登記造冊,應包括個人身份、從事行業、家庭住址、社會閱歷、聯系群眾戶數等基本信息,報鄉鎮黨委審核批準后向黨員中心戶制作頒發證書,同時編制黨員中心戶備案表和花名冊,對之單獨建檔管理。二是建立黨員中心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的對接機制。建議在兩翼生態區貧困村建設一批黨員中心戶網格化服務扶貧工作的示范工程,進一步制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與扶貧成效相掛鉤的激勵政策和措施。嘗試對作為黨員中心戶的家庭農場、種養大戶、專業合作社等試點定額財政補助政策,同時將其生產經營納入融資擔保、貸款貼息等扶持范圍,探索建立以發展促扶貧、帶動農民增收為指標的補助政策體系。三是探索實施扶貧績效與“摘帽子不摘政策”的聯動政策。探索在兩翼生態區制定貧困村年度整體脫貧和精準扶貧的量化方案,進一步將黨員中心戶扶貧工作納入到貧困區的扶貧績效評估,建立扶貧成效考核與扶貧投入相適應的獎懲機制,同時逐步探索建立貧困戶的退出機制。四是完善對黨員中心戶聯系扶貧工作的考核機制。建議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為契機,政府扶貧部門將培育黨員中心戶作為基層農村扶貧工作的重要內容,作為考核基層扶貧工作實效的重要指標;黨委組織部門將該項工作作為對基層考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