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百勝
黑龍江省明水縣是大興安嶺南麓特困片區扶貧連片開發重點縣、典型的半農半牧縣,全縣幅員面積2308平方公里,有耕地 209萬畝,草原70萬畝,林地61.7萬畝。下轄12個鄉鎮,2個街道辦事處,99個行政村,654個自然屯,總人口37萬,其中農業人口27萬。
近年來,明水縣把扶貧攻堅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中之重,堅持政策導向、市場導向、問題導向,實施以“明”縣政治、“名”縣經濟、“鳴”縣文化為主體的“明”縣戰略,開展脫貧、致富、保障“三大工程”,三年來全縣農村減貧6萬人,貧困發生率下降24%。
實施民生扶貧。先后投入20多億元,實施了7.56平方公里的濱泉農民新城建設、230多公里的城鄉路網升級改造、覆蓋主城區的城市集中供熱、從幼兒園到高中的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城鄉醫療衛生設施和集中養老等九大民生工程,讓貧困群眾享受均等化公共服務。
實施產業扶貧。按照資源變原料、原料成產品、產品帶產業、產業塑“明”牌的發展思路,規劃辟建了工業產業開發區和綠生源食品產業園、醫藥化工產業園、綠都林木產業園、畜牧產業園、西林湖旅游產業園,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和產業項目建設,加快推動農民增收、財政增效。
實施思想扶貧。堅持扶志激發脫貧士氣、扶智增強脫貧能力、扶質注重脫貧效果,對一扶即脫型、長扶能脫型、久扶難脫型貧困戶進行分類甄別、因戶施策,確保扶貧實效。特別是2014年以來,明水縣抓住國家和省市實施“互聯網+”行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等有利契機,充分運用互聯網思維推進扶貧工作,走出了一條電商扶貧的新路子。明水現已成為全國第36個阿里巴巴農村淘寶項目合作縣、黑龍江省電商進農村首批綜合示范縣、全省“互聯網+”精準扶貧唯一試點縣。
電商倒逼“明”牌基地建設
明水縣全面推行1個基地必須具備經營主體、規范化生產標準、全程監測和追溯體系、品牌和三品一標認證、龍頭企業依托、線上線下營銷渠道以及O2O企業的“1+7”建設模式,通過發展電商拓展市場銷路,倒逼基地建設,提高生產水平,提升產品價格,增加貧困戶收入。
靠品牌增收。及時搶注了“明綠康源”“淘緣明”“小明哥”“小明家”等縣域公共品牌,落實網銷基地85處、13萬畝。在品牌的拉動下,有力促進了線上銷售淡季變旺季,進一步提升了產品單價和銷售數量,僅明牌小米每市斤售價就達12元左右,比普通小米高近6元,實現了收入翻番。
靠品質增收。積極申請“三品一標”認證,全縣無公害農產品認證面積達223萬畝,綠色食品認證面積60萬畝,依靠農產品的優良品質,提升消費者的認可度和購買欲。2015年端午節期間,實施了“良心換愛心”電商消費扶貧計劃,僅育林鄉富裕村在信息發布2個小時左右,就以高于線下一倍的價格銷售禽蛋6萬余枚,使貧困戶增收8萬多元。
靠品控增收。加大農業減化肥、減農藥、減除草劑力度,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建設,切實保障產出綠色、安全、放心食品。全縣已建設智慧農業基地12處、1.1萬畝,并與阿里巴巴集團合作實施滿天星計劃,使明水農產品實現一品一碼、全程可視、辨別真偽、導入消費的物聯網時代,確保了優質優價、增效增收。
電商促進營銷轉型升級
依托電商企業、實體和協會,明水縣加快營銷方式轉型,不斷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幫助廣大農民特別是貧困戶規避市場風險,努力實現農產品由種得好向加得好、賣得好轉變。
推行“公司+貧困戶”。鼓勵和支持黑龍江壹豐科技公司入駐阿里巴巴國際市場金品誠企頻道,直接面向國外客商線上批發雜糧。今年該公司與多米尼加共和國企業簽訂了1800萬美元的黑豆供貨合同,并與貧困戶簽訂了2萬畝雜糧種植訂單,拉動增收1000 萬元。
推行“合作社+貧困戶”。按照責權平等、收益共享、入社自愿、退社自由、民主管理、自我發展的原則,大力發展專業合作社,實現社員分紅增收。興仁鎮興發笤帚糜子種植專業合作社現已發展156戶貧困戶入社,規模經營土地3500畝,產品遠銷韓國、日本等國家,戶均年增收1萬多元。
推行“協會+貧困戶”。充分發揮電商協會的引領作用,帶動貧困戶做電商、搞銷售、增收入,在電商發展中建基地、供產品、快致富。明水電商協會會長、通肯河米業加工有限公司總經理姜大星,不僅為網商提供優質產品,帶動30多戶貧困戶實現了脫貧,而且開辦網店,與300余戶貧困戶簽訂3000畝紅谷子種植協議,實行保護價收購,拉動戶均增收5000多元。
電商推動群眾創業就業
明水縣堅持把發展電商全方位融入扶貧鏈條之中,千方百計拓寬貧困戶增收致富渠道。
推動線上購買,節省一塊。積極對接阿里農村淘寶和菜鳥物流,啟動黑龍江省第一個農村淘寶項目,為農民提供生活日用品、農資等代購服務,實現買得到、買得好、買得省,使貧困戶節支增收。自村淘項目運營以來,累計完成訂單22000筆,為群眾節省資金100多萬元。
推動土地流轉,增加一塊。引進建設的黑龍江綠野牧業公司萬頭奶牛牧場項目,流轉周邊800多戶農戶的3萬畝土地用于種植青貯飼料,不僅使農戶每畝地直接收入500元,還將150名貧困群眾二次返聘到牧場和種植基地打工,每人每年額外增收2~4萬元。
推動就近就業,創收一塊。鼓勵支持貧困群體從事電商,使貧困戶變成網商,貧困村變成貨倉。目前,村淘合伙人最高月收入達到近6000元。興仁鎮殘疾人于秀偉通過開辦網店,在不到四個月時間里線上銷售額達10萬多元,實現了就業增收。返鄉貧困大學畢業生喬衛齊,開辦網店年銷售額100多萬元,利潤20萬元左右,不僅親自種植100畝黑豆,還與農戶簽訂雜糧雜豆種植協議,每年雇傭貧困戶以每市斤0.5元人工費挑選豆粒,既實現了增收致富,也帶動了貧困戶加快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