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嶸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9
?
從鋼鐵緊固件案看新時期貿易保護
趙嶸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北京100089
摘要:2008年美國次債危機爆發,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經濟衰退,特別是歐美等發達國家經濟增速緩慢,貿易保護主義勢力上升。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發達國家為保護國內產業對有價格優勢的進口產品發起傾銷調查,直接導致新興經濟體減少出口機會繼而引發貿易爭端,鋼鐵緊固件案就是典型的案例。本文將從WTO《反傾銷協定》產生的背景出發,結合鋼鐵緊固件案闡述發達國家如何利用WTO《反傾銷協定》以貿易救濟的名做貿易保護之實,而面對歐美貿易保護主義嚴重沖擊以促進貿易自由化為根本宗旨的世界貿易組織該如何進行改革提出筆者的思考。
關鍵詞:《反傾銷協定》;鋼鐵緊固件案;自由貿易;貿易保護主義;WTO的改革
一、WTO和《反傾銷協定》存在的問題
世界貿易組織(下稱WTO)自1994年4月經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部長會議決定成立以來得到快速的發展,是當今多邊貿易的最重要的國際經濟組織之一。WTO是以自由貿易為核心目標,在互惠原則、透明的原則和非歧視性等原則(包括最惠國待遇及國民待遇)的基礎上,建立的一個世界范圍的多邊貿易體制。WTO各成員方應遵守WTO協定的要求,通過互惠互利的安排,削減關稅,消除貿易壁壘,在國際貿易中禁止對其他成員方采取歧視性待遇。
然而WTO的前身是《關稅和貨物貿易總協定》,系二戰后歐美等發達國家為恢復戰后經濟而主導建立的協定。因此,WTO協定中議題設置和條款設定主要還是代表美國及歐盟等發達國家的利益。雖然很多WTO協議都是西方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相互妥協談判達成的成果,但為了提高本國經濟水平,引進更多外資,發展中國家在協議中做出很多讓步,WTO《反傾銷協定》就是典型的代表。經過WTO成員方多輪的談判,各成員方進出口關稅稅率都在逐年下降,關稅壁壘的問題得到改善,但新型貿易壁壘,如“兩反一?!薄靶l生檢驗檢疫”等非關稅壁壘層,成為阻礙貿易自由的新手段。
WTO《反傾銷協定》其設立的本意是為防止不公平貿易損害國內幼稚產業,但這些WTO協定允許的貿易救濟措施越來越多地被歐美國家用來實施貿易保護,已經嚴重違背了WTO《反傾銷協定》的保護自由公平貿易的本意,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隨著金磚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世界經濟貿易格局早已發生結構性變化,由西方主導轉變為東西方共同治理,代表發展中國家的新興經濟體的角色日益重要。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西方發達國家經濟離不開發展中國家,而發展中國家經濟也需要西方發達國家的支持。這種一榮具榮,一損具損的經濟格局已經形成,以往損害發展中國家經濟的方式已經不再被廣大發展中國家接受,發展中國家需要更多維護自身的經濟利益。所以WTO《反傾銷協定》被發達國家利用實施貿易保護的手段已經不為發展中國家所容忍。
二、概括鋼鐵緊固件案看歐盟的貿易保護
2007年11月9日,歐盟委員會決定對中國出口的鋼鐵緊固件發起反傾銷調查,2009年1月31日歐盟委員會發布公告,對原產中國的鋼鐵緊固件作出反傾銷終裁,征收的反傾銷稅率為26.5%-85%,涉案金額達7.6億美元。中國按照WTO爭端解決機制的規定向歐盟提起磋商請求,在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后中方要求建立專家組,最后雙方還上訴至WTO的上訴機構。此案也成為中國訴歐盟的第一起案件。經過1年多的審理,WTO專家組和上訴機構分別于2010年12月3日和2011年7月15日就“中國訴歐盟緊固件反傾銷措施案”發布裁決報告,裁定歐盟反傾銷規則384/96號第9.5條要求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出口商或生產者必須符合該條所訂立之“單獨待遇測試”(individual treatment test)要件才能適用“單獨稅率”(individual duty rate)的規定,不符合WTO《反傾銷協定》第6.10條和第9.2條等規定,最終裁定中國在與歐盟關于緊固件的貿易爭端中勝訴。
中國在這次貿易摩擦中,科學運用WTO的規則據理力爭贏得了案件最終的勝利,但我們看到該案只是歐盟名義上利用《反傾銷協定》規定貿易救濟措施,認定中國產品存在傾銷,實際上是保護歐盟區內的相關產業。受經濟危機的影響,歐盟區域內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歐盟對中國的光伏產業的反傾銷調查也是很好的證明?!稓W盟反傾銷基本法》對中國產品的歧視政策是顯然違反WTO的國民待遇原則和最惠國待遇原則的,在歐盟區域內施行的反傾銷立法,尤其是其中對非市場經濟國家進口產品的反傾銷調查規則就存在諸多明顯不合理甚至違背WTO規則。歐盟調查機關所發起的中國緊固件產品反傾銷調查中表露出尤為明顯的貿易保護主義傾向,其調查和裁決嚴重缺乏公正性和透明度,極大地損害了中國緊固件企業的正當權益。在基本了解了中國訴歐盟的反傾銷措施案后,我們將分析WTO《反傾銷協議》如何成為貿易保護新手法的。
三、《反傾銷協定》被濫用的原因及危害
WTO《反傾銷協議》從本質上講,是平衡了兩種潛在的利益沖突所作的結果:在國際貿易中進口國要求采取反傾銷措施防止進口產品損害國內產業,而出口國要求反傾銷措施本身不應成為對公平貿易的損害。反傾銷措施的規定最早是由加拿大在1904年制定的,而美國在1916年和1921年制定了反傾銷的法律,其最初的目的是為了應對通過托拉斯和卡特爾的形式占據大量的被高度保護的市場的掠奪性行為,這種行為以低于出口國市場定價的價格出口到國外以達到破壞進口國小的競爭者的目的。[1]①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國際貿易迅速發展,各國也開始受到國際貿易傾銷產品的影響,最終加拿大和美國的反傾銷立法成為了國際反傾銷法的起源,在締結GATT1947的談判過程中,多國家支持在多邊協議中規定反傾銷稅和反補貼稅的征收,該措施最終體現在GATT1947的第6條中。該條款經過肯尼迪回合、東京回合、烏拉圭回合多倫談判最終形成GATT1994第6條和WTO《反傾銷協定》。兩者都是WTO多邊規則的一本分,但《反傾銷協定》已經成為WTO反傾銷多邊規則事實上的主體部分?!斗磧A銷協定》第9條授權進口國在符合協定規定存在傾銷的情況下對傾銷的產品征收反傾銷稅,以保護進口國國內產業免受傾銷產品的沖擊。
然而由于在WTO《反傾銷協定》中,非市場經濟地位問題、替代國價格等問題始終懸而未決,協定中條款中核心詞語未清晰定義,使得發達國家在針對發展中國家啟動反傾銷案件調查中濫用規則貿易保護規則。隨著關稅的不斷削減,零關稅對國內產業的沖擊也越發嚴重,在經濟危機的背景下,非關稅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救命稻草,而在WTO《反傾銷協定》濫用下,反傾銷措施成為貿易保護的便捷有效手段之一,成為國際貿易的詬病。近幾年,發展中國家利用自身產品價值的性價比優勢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卻屢遭發達國家的反傾銷限制措施,從而引起諸多貿易摩擦。根據2013年10月29日WTO反傾銷委員會公布自2012年7月1日至2013年6月30日的年度報告,最近一年來會員展開的反傾銷調查案件有增多趨勢,尤其是巴西、印度等新興市場急速成長。本次反傾銷調查新案展開共計209件,調查中排名第1的巴西有38件新的反傾銷調查案,排名第2的印度有31件新案,幾乎是上年度16件的兩倍。發達國家中,美國有11件新案,比上年度13件略降;歐盟本年則是9件,也比上年度16件下降。澳洲和加拿大則各11件新案,都比去年少。[2]②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代表新興經濟體的發展中國家遭受的反傾銷調查遠超過發達國家,在新的全球多邊貿易體制下,再加之2008年經濟危機,WTO《反傾銷協定》時常被發達國家用來針對發展中國家的進口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也成為掩蓋其貿易保護的手段之一?!斗磧A銷協定》的對貿易中的防止傾銷行為的規定卻成為發達國家貿易保護國內產業的不公平貿易行為,這是與WTO建立的基本目標背道而馳的。發展中國家出口到發達國家產品,多以科學技術含量較低的低端產業產品為主且價格低廉,而低端產業的以廉價的勞動力和低成本的資源為代價,是發達國家大都淘汰的產業,而并非是發展中國家以低于成本價進入發達國家的傾銷行為。這正是發展中國家利用自身經濟結構的特點積極參與國際貿易競爭的合理行為。
在當今的世界貿易競爭中,由于發達國家經濟的低迷,未積極采取適合本國經濟發展的改革措施,卻頻繁地針對發展中國家采取反傾銷措施,這種非難損害了發展中國家的利益,不利于世界經濟貿易的均衡發展。貿易保護主義易引發貿易糾紛出現貿易戰,對國際貿易體系造成沖擊使國際貿易環境惡化使世界經濟遭受嚴重損失。采取貿易保護主義很可能引發其他國家的效仿甚至報復,從而引發全球貿易大戰,導致國際貿易環境的惡化讓世界經濟遭受損失。在金融危機造成世界經濟衰退情況下推行保護主義將會帶來世界貿易額的明顯減少,會導致惡性循環經濟衰退更加嚴重,所以貿易保護政策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毒瘤,不可不除。
四、WTO《反傾銷協定》的修訂以保護公平自由貿易
對于WTO《反傾銷協定》的未來發展,許多學者提出了種種方案,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代表性的觀點,即“廢除反傾銷法”、“以反不正當競爭法代替反傾銷法”、“對現行的反傾銷制度加以改進和完善”。[3]③然而徹底廢除《反傾銷協定》卻是不切實際的,因為《反傾銷協定》對國內產業有著安全閥的作用,可見如何在保障國內產業不遭受損害和公平自由貿易之間達到平衡是,推進世界自由貿易的關鍵點。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完善反傾銷的立法,使用反傾銷措施以及各國適用反傾銷工具的頻率越來越高,各國在解釋和適用反傾銷中顯現出較大的差異,導致貿易保護的手段也多樣化,嚴重阻礙的國際貿易的良好秩序,破壞了世界經濟的發展。針對當前貿易保護形勢下反傾銷的濫用,有必要修改WTO《反傾銷協定》,以達到加強反傾銷紀律,使之能在最初的立法目的:恢復公平的貿易,維護正常的國際貿易秩序的軌道上運行。針對WTO《反傾銷協定》的修改,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考慮:
(一)《反傾銷協定》對傾銷調查的啟動過于寬松,WTO成員方單方面就可以以國內產業申請者或自主決定啟動傾銷調查,這容易導致成員方為保護國內產業而隨意發起調查,而對出口企業立即產生影響,打消了出口企業出口產品的積極性。所以可以考慮對反傾銷調查的啟動程序要更加嚴格化,或直接交由WTO反傾銷協會或同樣設立專家組來獨立公正調查。
(二)《反傾銷協定》中關于非市場經濟體、替代國價格等規定過于寬泛,為《反傾銷協定》的濫用開了后門,所以有必要刪除含糊用語,明確相關術語的定義,對由WTO官方對某些存在爭議的條款規定需要提前公開解讀,這樣對WTO成員方具有指引作用,從而減少成員方之間的分歧。
(三)《反傾銷協定》過多代表發達國家利益,由于發達國家出口產品技術含量高,而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大多是依靠價格優勢贏取發達國家市場,面臨經濟危機時發達國家到優先用反傾銷措施保護國內產業,而高新技術產品不受《反傾銷協定》的影響,這樣沒有考慮發展中國家權益。所以在修改《反傾銷協定》時在恢復公平自由貿易的同時需要更多體現新興經濟體的利益,使新興經濟體更好地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動力。
五、結語
WTO《反傾銷協定》在經過幾十的實踐后,已經暴露出不符合當前全球經濟的發展,《反傾銷協定》更多地被利用來偽裝貿易保護,破壞的公平自由貿易,嚴重阻礙的全球貿易的發展,這也嚴重違背WTO的宗旨和目的。任何一個體系和制度都有其不完備之處,WTO只有根據新形勢的發展,與時俱進及時作出調整,以符合全球大多數國家的經濟利益,這樣的協定才能更廣泛的被接受。
當前由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進程已經遇到了瓶頸,中國、巴西、印度等新興經濟體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正在逐步擴大,新興經濟體主導的多極化發展正影響著世界經濟發展的新秩序。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崛起必然導致在原有世界經貿領域中格部分話語權的轉移。如果現有的世界經貿制度已經不符合各成員方的發展利益,規制的改革已是迫在眉睫。一些國家正在尋求擺脫世貿組織的框架,以求在雙邊或地區合作基礎上獲得更多進展。美國政府推動與亞洲達成《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和與歐洲締結《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伙伴關系協定》、中國主導的上海合作組織、新絲綢之路以及中韓自貿區的建立等都是區域一體化的代表。但對于建立在多邊共識基礎上的世貿組織來說,這些協定或許是致命的,世貿組織的相關協定可能被架空,而不再是談判貿易標準的平臺。[4]④WTO要想繼續維持其經濟聯合國的地位,對其改革也是必不可少的,而WTO的改革則需要體現更多發展中國家新興經濟體的利益。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展中國家為世界經濟增長具有重要推動作用。作為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之一的WTO,其發展也必然要跟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而做出必要的調整,圍繞著世界貿易自由化的核心目標,加快WTO部分協定的改革,為世界經濟貿易增長添加新動力。
[注釋]
①李繼紅.試論WTO反傾銷協定的完善[D].鄭州大學,2005.
②中國行業網.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31121/155526264.html.
③李繼紅.試論WTO反傾銷協定的完善[D].鄭州大學,2005.
④張婧.WTO是時候改革了[N].中國經濟導報,2013-12-07.
[參考文獻]
[1]張婧.WTO是時候改革了[N].中國經濟導報,2013-12-07.
[2]王建平.簡評WTO的<反傾銷協定>[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2011.
[3]李繼紅.試論WTO反傾銷協定的完善[D].鄭州大學,2005.
[4]盛麗.金融危機下貿易保護主義的危害及應對之策[J].武漢金融,2010.
中圖分類號:D99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2-0011-03
作者簡介:趙嶸,男,江西上饒人,北京外國語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國際經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