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芊 周芷微 鄧禹驍 楊駿哲
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重慶 401120
?
我國風水行業規范探討
盧芊周芷微鄧禹驍楊駿哲
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重慶401120
摘要:風水行業,他們出沒無常但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通,有的人一點兒也不相信,可卻沒有人的生活不被影響著。從古至今,風水行業一直存在著,近些年來,隨著互聯網越來越發達,風水大師的工作模式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現場看風水演變成拍照在網上看,結合生辰八字,風水大師用社交軟件再把結果轉達給消費者,通過支付寶轉賬、微信紅包等等交易手段,風水行業已經不被局限。現如今這個古老的行業已經漸漸從純粹的文化行業演變成商業營銷,商業化趨勢越來越明顯,不少“風水師”從中取利,而我國現行的法律中并無明文規定,學界有關的學術研究也很少。本文選題以風水行業指導規范為選題,肯定風水行業的正當性,從風水行業商業化為切入點,通過調查問卷,案例分析的方法透視此行業現狀及問題,并針對商業化傳播風水行業探討如何引導規范風水行業,從行業標準、法制、政府調控角度提出解決對策,發展與穩定風水學。研究該項目與法律的制定相互呼應,對我國行業規范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風水行業;風水大師;商業化;規范
一、引言
根據調查顯示,有一半以上的人會在看風水方面花錢,僅有3.29%的人會在家人朋友花錢看風水時表示反對,而風水行業在各個年齡各個領域都有涉及,由此可見風水行業在我國是有巨大潛力的消費市場。目前研究風水行業的學者,主要涉及社會、文化領域,對商業傳播、應用卻被忽略。結合歷史遺留下的詬病,風水行業商業化后問題越來越明顯。鑒于此,本文從風水行業的問題,對風水行業規范提出建議。
二、風水行業的正當性
數千年前我國就有風水行業,據統計72%的人認為風水行業是有科學依據的。
(一)風水行業起源
現代人談論的風水,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和春秋時期,《詩經》中有大量關于風水活動的描寫,比如“胥宇”“陟岡”“降原”“逝水”“觀京”[1]。戰國先秦時期最早有了“氣”[2]的說法,是風水從人們實踐活動轉為理論知識的標志。發展到西漢時期學術上出現“堪輿”[3]的叫法,早期風水學也叫堪輿學。我國所有關于風水的活動都有了準確定義是從魏晉時期開始。郭璞在《藏經》中表明風水的核心就是“生氣”[4],將前人所提“氣”劃了分類。
風水的理論到此已基本形成,唐代達到成熟,明清時達到了頂峰,現所熟知的風水都是從明清普及而來。
(二)風水的變遷
清末明初時期,風水仍在民間很有市場,上至皇陵選址下至居民住宅。這個時期流傳的風水理論區別于“形式論”包括青烏、藏經在內的古籍,是新的流派“理氣論”,代表作有清代《地理五決》通過陰陽五行、八卦、九宮展開。“理氣論”發展到后面許多小道形成“玄空”、“六爻”、“理氣”等眾多風水派別,現代風水師稱呼自己來自某某派,源自這里。文革中,風水等中國傳統文化被認為是封建迷信,加以掃除和禁止,風水傳承斷了帶,以至于現在的風水行業學到的都是小道中留下來的皮毛。在改革開放以后,何種新興思想涌入中國,傳統文化又重新受到重視,風水行業隨著這些思潮開始復興。
(三)正當性
現代風水從業范圍廣,囊括建筑風水、看面相、手相、測八字、起名、作法事等,風水行業在現代爭議的核心在“科學與非科學”上,筆者更傾向于將風水歸為“俗信”。俗信中包含了人們在長期實踐中總結出的合理道理。現任中國易經文化協會會長梁星宇老師也表示現代風水學中對于調理宜居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卻是一直未變的。
三、我國風水行業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現風水大師的派別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自學派,另一類是學院派。自學派也稱作自悟派,這些風水大師無門無派也占少數。實踐當中這類風水大師很少坦稱無門無派,會給自己起個名字。第二類是學院派,現活躍的風水大師大多是學院派,拜師學藝,用祖傳的知識給消費者咨詢。坊間流行的派別有數派,現在仍處于顯學狀態的風水流派大致有楊派風水、三合長生、玄空飛星、八宅風水、金鎖玉關、命理風水等等。學院派的風水大師很少以風水大師自居,大多稱為國學大師。
風水行業的流行不光與文化背景有關,還和現在的“房產熱”密切聯系,但歸根結底都是掙錢更快導致。但無論風水大師學派怎么樣,經營模式分兩類:個體戶和消費者一對一進行,比如“曬牌”;另一種就是風水大師共同在一個公司認證,按照專長、認證的水平分類讓消費者比較挑選。個體戶一對一進行的消費模式雖然更有利于風水大師提高知名度,但是以公司形式認證大師也不可避免商業化傳播下的風水行業存在如下問題:
(一)個體風水師資格沒有認證
在我國權威的風水行業資格證書有中國風水行業從業資格證書。除此之外現在活躍的風水行業協會有國際注冊風水師協會、中國易經風水專家協會、國際占星研究協會ISAR職業占星師資質認證等等,然而以微博為個人營銷平臺、粉絲數高余兩萬的風水師有上述資格認證的不到20人,這些資格證書似乎不影響消費者心里面對大師的認可。
以公司方式經營的風水行業,例如長沙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幫幫測上也并不是全都有風水資格認證,通過內部的認證測試認證即可,其中高級風水師占39%,中級風水師45%,資深風水師16%,根據調查沒有一個風水大師是有中國風水行業資格證書,整個平臺38名大師幾乎是民間門派。北京某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測測”、北京某網絡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81星盤”內部認證的資深風水師能得到權威統一認證的也寥寥無幾。
即使國家承認風水行業資格證書,消費者并不在乎所托的風水大師是否得到了認可,因此不少水平不好、學術不佳的“大師”欺詐消費者,尤其在互聯網時代,網上看風水已經成為趨勢,神棍們利用風水學的不定性招搖撞騙。
(二)風水行業收費標準隨意
統計的400個,營銷平臺在微博的風水大師,微博粉絲數在2萬以上的,占5.45%,其中有收費超過600元的占68%,粉絲數三位數的風水師占42%,收費超過600的占58%,收費在300-600元之間的風水師占33%。活躍在豆瓣“占星瑪法達小組”小組,抽查發言活躍的100個用戶,有19個在主頁營銷看風水,收費在100元以內3人,粉絲數量都在100個左右,收費在10到300的風水大師占57%。
在以公司模式經營的幫幫測營業的大師中,其中高級風水師收費128元/次,中級風水師98元/次,資深風水師198元/次。測測和81盤盤中資深認證的風水大師收費超過1000元占68%。不但認證資深的風水大師收費標準高,水平平平而粉絲數量眾多的風水大師收費也可以比較高。而對于同一家公司內部的不同水平的風水大師,收費標準卻又明顯的區別。
(三)私人交易的風水行業沒有售后保障
根據調查,大多數人去算命并沒有應驗后事,也就是說“這個算命先生說的話不準”,可是僅僅31.75%的人會希望私人交易的費用能退回來。而實踐中幾乎沒有風水師會把錢退回去,消費者對打水漂的錢也沒有方法。
四、如何引導與規范風水行業
針對目前的狀況,作出以下建議:
(一)應當建立行業標準,加強行業指導,提高從業人員素質
目前風水行業類別散亂,經營品類諸多,發展良莠不齊,并且從業人員素質差異迥異。針對這種行業現狀,筆者認為成立風水行業協會,發揮整合作用,更好的對風水行業個人及企業提供服務和指導十分必要。
風水行業應當成立經國家認證登記的并被業內者所認可的具有業內權威性的行業協會,由協會進行行業的分類及整合,統一資格認證標準及時對風水企業的違法行為予以糾正。創建受行業廣泛認可的職業資格認證程序和職業資格認證書,提高從業人員職業素質與道德素養。并且對服務收費進行適用統一的大標準,允許大標準下小范圍內的收費區別,從而避免漫天要價,低價競爭的情況發生。還應當完善售后服務系統,為風水師與消費者之間的爭議找到解決渠道,建立爭議解決機制,制定相關規范。例如提供消費者投訴渠道,對風水師與消費者之間的權益爭議建立調解組織,由協會對不法和違反職業道德的風水師進行教育與懲罰,對因為風水師的過錯而遭受損失的情形制定統一的補償規范等。
(二)應加強法律規范,嚴懲違法行為
據了解,目前工商局現有的行業分類之中并沒有“風水”行業,如果公司想以風水行業作為主要營銷業務,大多規劃到文化行業。因此要想規范風水行業,使其公開化、透明化、正規化,把風水納入法制體系是非常必要的。除了風水的經營范圍,與風水有關的營銷,推廣,經營行為也應隨之納入法制體系。眾所周知,小到風水師大到風水產業的成功都十分依賴營銷與宣傳,正當的營銷與宣傳能夠使風水行業擁有好的口碑的同時取得長遠的發展,而不正當的宣傳與營銷則會使得風水行業走向封建迷信,失去人民大眾的認可而逐步衰落,其中包括行業內部的相互貶低,惡意競爭,過分夸大風水的作用于效果等甚至更惡劣的營銷與宣傳可能構成詐騙。這一系列的不正當宣傳應該受到法律的約束與規范,否則將對社會產生不良影響,也會使風水行業的長期發展受到阻礙。
(三)政府宏觀調控,加強監督與控制
目前風水行業供不應求,每年都有大量的培訓速成班,培訓出來的風水師職業素養和職業道德都令人堪憂。因此風水行業的規范,離不開政府的監督與控制。政府應當正視風水行業,正視風水行業巨大的市場需求,積極的利用風水行業刺激經濟發展,平衡風水行業中的供需關系,這樣才能從根源上解決風水行業人員混雜,亂象叢生的問題。政府應當關注并正視風水師的生存現狀,需要針對風水行業行業定位模糊,無法律保障,稅收制度不完善等問題進行廣泛的征詢意見,進行討論并尋求解決辦法。如加強對風水行業的監督力度,成立監督委員會,進行相關法制建設,將其納入法律體系中的行業分類中,由有關部門對風水協會、風水師的注冊進行認證與登記等。
[參考文獻]
[1]<詩經.大雅.公劉>[M].周振甫譯.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2.
[2]<晉書>[M].房玄齡.北京:中華書局,1996.
[3]<淮南子>[M].高誘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藏經.生氣篇>[M].謝明瑞譯.北京:新潮社文化實業有限公司出版,2001.
中圖分類號:B9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2-0109-02
作者簡介:盧芊(1995-),女,漢族,浙江金華人,西南政法大學應用法學院法學(環境執法方向),本科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