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靈靈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
論政體在城邦政治中的重要性
——讀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有感
路靈靈
河南大學法學院,河南開封475001
摘要: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是一部專門討論政治問題與原理的著作,在這部著作中,政體理論占據最大篇幅,其重要性可見一斑。就內容來說,其重要性具體表現為在一個城邦的整體組織架構中,政體處于核心地位,它是一城邦與其他城邦相區別的標志,是公民政治活動的集中體現,是法律制定的依憑,是達致城邦善德目的的必備條件。本文從政體與城邦、公民、法律以及城邦幸福生活四個方面的關系來論述政體特別是優良政體對于城邦政治的重要性。
關鍵詞:城邦;政體;公民;法律;善德
亞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是古希臘繼柏拉圖之后的偉大思想家,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學者,他在倫理學、政治學等方面都有大量的著述,其中他的《政治學》、《雅典政制》以及《倫理學》在政治學、倫理學方面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特別是他的《政治學》,第一次將政治問題與倫理問題分開探討,具有首創獨立的政治學體系的意義,因而也成為后世研究政治問題必讀的經典著作。本文正是在讀完《政治學》這本著作,基于對它的初步理解而寫就的。
《政治學》一書共分為八卷。卷一論家庭,卷二論理想城邦和優良城邦,卷三公民和政體理論,卷四現實政體的類別,卷五政變和革命,卷六建立較為穩定的平民和寡頭政體的方法,卷七政治理想和教育原則,卷八青年訓練。從字面上看卷三、卷四、卷五、卷六都直接與政體有關,通讀內容可知卷二對政體已有涉及,卷五和卷六也是在優良政體的框架下展開施行的。所以八卷內容,七卷與政體有關,可見亞里士多德對政體的看重,也注定政體在《政治學》中的重要地位。就目前來看,對亞里士多德政體理論分析的論文頗多,但大都是就政體論政體,討論政體的分類,理想政體與現實政體等等,本文想從不同的角度,以政體為核心,從政體與城邦、公民、法律,城邦幸福生活的關系四個方面來探討政體在城邦政治中的重要性。
一、政體與城邦:政體的同異決定城邦的同異
政體作為政治組織形式總是屬于某一城邦的,政體對城邦意義重大,在城邦中處于核心地位。就城邦含義而言,亞里士多德在開篇就提到城邦是尋求至高至廣善業的政治團體。這是從團體屬性以及目的角度所定義的城邦,此外就城邦的起源,亞里士多德認為城邦是出于自然的演化從家庭經由村落共同體發展而來的。因而概括來說,城邦是從家庭經由村落自然演化而來的以促進人類善德之實現的政治組織。在城邦具備相當的物質條件之后,就要探討什么形式才是最好的而又可能實現優良生活的體制,這就涉及到城邦的政體。政體是全城邦居民由以分配政治權利的體系,是城邦一切政治組織的依據,其性質由城邦的最高治權來決定。政體對城邦關系重大,與馬克思主張國體決定政體、政體體現國體的性質的觀點不同,亞里士多德賦予政體以決定性的地位。它是確定一城邦區別于另一城邦的標準,政體發生變化,城邦就不再是原來的城邦。具體方面,政體作為一個城邦的職能組織,是通過確定最高統治機構和安排政權以及訂立城邦及全體各分子所企求的目的來具體發揮職能作用的。
二、政體與公民:政體決定并體現公民政治生活
整體與部分的分析方法是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所運用的重要方法之一。按照這一方法,城邦作為一個整體乃是許多公民的組合,要闡明城邦是什么須先行研究公民。對于公民,亞里士多德所下定義為“凡是得參加司法事務和治權機構的人們”。這一定義廣涵而恰當地說明了公民的政治地位,但并沒有具體地道明公民身份的類別。而公民身份的類別取決于品種不同的底層,“公民身份的不同底層就是不同的政體”。因此公民身份與城邦政體的關系表現在兩點,一是公民資格的產生離不開對政體的參與,按照公民定義,要想成為公民就必須參加城邦政體,享有政治權利。二是公民身份的類別取決于城邦政體的類別。此外,公民想要過自足且良善的生活,離不開自身德性的養成,而公民的品德應該符合他所屬的政治體系,所以公民德性最終能否實現取決于政體的優劣。
除了以上一般的政體對公民身份和公民品德方面的影響外,由相對具體的政體分類所產生的類別中也能展現何謂公民。政體憑其所立的宗旨及其政權的形態而分類。就宗旨而言,凡照顧到全邦人民的共同利益而為其謀求優良生活的為正宗政體,反之僅顧及統治階級利益的變態政體。就政權形態而言,正宗政體可依統治者為一人,為少數人或為多數人而分作君主政體、貴族政體和共和政體三個類型,變態政體相應地分作僭主政體、寡頭政體和民主政體。由亞里士多德對政體的分類可看出,政體的關鍵在于其是否具有正當性,是否符合“公意”然后才是誰來掌握最高治權。亞里士多德認為具有正宗政體之下的成員才能被稱為“公民”,否則就不能稱為“公民”。
此外,公民的政治生活也就是在政體的安排下展開的。城邦都有議事、行政、審判三機能。各種政體對這三種機能也會有與之相符合的安排。例如就議事機能的方式,平民政體為全體公民合議一切事情,寡頭或貴族政體為部分公民合議一切事情,共和政體則為全體公民合議部分事情而部分公民合議另一些事情。
三、政體與法律:政體是法律制定的依憑
在對城邦政體進行分類之后,亞里士多德又進一步探討城邦的治理方法,主要是討論城邦的最高治權應該寄托于什么,寄托于怎樣的人們,是寄托于“群眾”或“富戶”或“高尚人”或“全邦最好的一人”或“僭主”。經假設分析在這五者之中選取任何一項,都會發生不相宜的后果,歸結共同的原因在于任何人都難免受感情的影響產生政治上的偏私,阻礙正義的實現。由此,就要尋找能克服人本性上的弱點的事物來作為最高治權的寄托,而“法律恰恰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響的神祇和理智的體現”,到此最高治權的疑難問題得以解決,城邦最后的裁決權力應該寄托于正式制定的法律。城邦雖應以法律為治,但并非一切法律都是善法,政體決定著法律,法律必須根據政體來制定,符合于正宗政體所制定的法律就一定合乎正義,而符合于變態政體或乖戾的政體所制定的法律就不合乎正義。由此可見,法律作為城邦治理方法是應普遍存在的,但法律又不能單獨存在,它必須合乎于現實城邦的政體,隨政體的變化而變化,隨政體性質的變化而變化。
關于城邦政體與法律的關系,在亞里士多德就理想政體的論述思維中,政體與法律也有著對應的一致。盡管不同的城邦適合于不同的政體,但亞里士多德關心的是對于大多數城邦而言,什么是最優良的政體。在分析六種政體類型的基礎上,他認為相比平民和富人,中產階級有最佳的善德,境界最高,很少有極力爭奪自由或財富的野心,更具穩定性。由中產階級執掌政權混合了平民政體與寡頭政體的共和政體,可以避免淪為兩種極端的變態政體或演變為僭政從而保持城邦的穩定和持久,而且還可以更容易做到兼顧各階級的利益,是最好的政體。由此,亞里士多德建議對大多數的城邦而言,最好把政體保持在中間形式。這反映了亞里士多德在政體設計上的中庸之道,而在討論城邦最高治權寄托于法律的原因時,亞里士多德曾說“要使事物合于正義,須有毫無偏私的權衡;法律恰恰正是這樣一個中道的權衡。”法律特性與理想政體的設計思維具有高度的暗合性可以推測由理想的共和政體所組織的城邦中,法律與政體的高度一致性,可有效地確護法律的權威,切實保障法律的實施,維護城邦穩定的秩序,快速達致至高的善德。
亞里士多德不僅論述了政體,他的另一個為后人津津樂道的思想是他的法治思想。而就法治思想的含義來看,法律的制定也是離不開政體的。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亞里士多德揭示了法治的“良法”和“守法”兩個構成要件,而良法的產生又必須基于正宗的良好的政體,同時良法的要義之一又須是能夠維護合理的城邦政體于久遠。所以亞里士多德法治思想的施行或者說法治理想的實現必然離不開政體,這又一次地說明了政體與法律的緊密聯系以及政體之于法治的重大意義。
四、政體與城邦幸福生活:政體是實現最優良生活的關鍵
城邦優良生活其實就是生活于城邦的人們最所樂愿的生活方式。亞里士多德認為“人們能夠有所造詣于優良生活者一定具有三項善因:外物諸善,軀體諸善,靈魂諸善。”只有幸福的人才完全具備這些諸善,既然人們所希冀的生活是以善為本的幸福生活,這種幸福生活何以尋求?因為人天性是趨于城邦政治的動物,所以人們樂愿的優良的生活方式須在城邦政治中實現。城邦政治最為核心的便為政體,因而最優良的生活應該是寓于各邦在現實情況下所可達到的最優良的政體中。所以政體的存在以及優劣是關乎城邦人民能否幸福的關鍵因素,若沒有政體,一切美好的愿望將會落空,在城邦中唯有政體確切地說是優良的政體才能將生活的愿景切實地搭建起來。政體之于幸福的意義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只有具備了最優良政體的城邦,才能有最優良的治理;而治理最為優良的城邦,才有獲致幸福的最大希望。”
在考慮到城邦人口的數量要保持在既能保證生活自足又不失秩序,城邦疆域以保證人民寬裕而不失節制的閑暇生活為度的情況之外,亞里士多德最為關心
的就是獲得優良政體的要點。此時他將最優良的政體等同于最幸福的生活方式,認為獲致這種生活必須有適當的配備,才德便是重要的配備。“幸福為善行的極致和善德的完全實現,”所以公民善德為幸福生活所需,而公民入德成善有三端,天賦、習慣和理性,天賦為出生時所具備,后因教育養成習慣,發展成理性而獨具才德。所以教育對公民的才德的養成起著關鍵作用,而教育方針的設立,教育制度的訂立,教育費用的負擔不由得又回歸于城邦政體框架下的具體安排。所以不論是城邦幸福生活的總目標還是實現總目標的具體舉措實施都依賴于政體,決定于政體。
五、結語
在亞里士多德的《政治學》中,政體是城邦的靈魂,它與城邦其他要素都存在緊密聯系且主要是以政體為核心,政體之所以具有如此大的魅力,通過全文對政體與城邦、公民、法律、城邦幸福生活關系的分析可知,是因為亞里士多德賦予了政體以德性,政體有優劣之分,以城邦善德目的為依歸的照顧到全邦人民利益的以培養城邦人民才德為務的政體才應該是城邦公民的生活方式。結合我們現代的政治生活理念,最主要的是把一切事物寄托于法律治理的法治理念,這一點亞里士多德也已提到,值得我們繼續實踐學習,但除此之外,最值得我們學習和反思的是除法律手段之外的最為根本的德性的培養,政體的德性,公民的德性,畢竟這是我們的立身之本和獲致幸福的基礎,愿這被物質欲望充塞的已有些浮躁的現代社會能通過善德的培養獲得一份精神上的厚重與安寧!
[參考文獻]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吳壽彭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5.
[2]徐愛國,李桂林.西方法律思想史[M].(二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中圖分類號:D909.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2-0143-03
作者簡介:路靈靈(1991-),女,漢族,河南南陽人,河南大學法學院,法理學專業,研究方向:法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