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善鵬 吳 葉
江蘇擎天柱律師事務所,江蘇 揚州 225012
?
網絡隱私權保護問題探究
殷善鵬吳葉
江蘇擎天柱律師事務所,江蘇揚州225012
摘要:網絡搜索的衍生和發展給公民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同時也對社會發展起到一定推動作用,如果能合理利用這一新興搜索方式,將會對我們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反之,則會引起對網絡隱私權的侵犯。如何防范人肉搜索對網絡隱私權造成的侵害,除了完善法律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還需要對人肉搜索進行規制,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網絡隱私權。
關鍵詞:人肉搜索;保護對策;網絡隱私權
一、網絡隱私權概述
(一)網絡隱私權的概念
網絡隱私權的概念基于網絡,沒有網絡就沒有網絡隱私權,這是學者對網絡隱私權的看法,對于網絡隱私權的定義,學者普遍認為,網絡隱私權是指自然人在網上享有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利用和公開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個人相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誹謗意見等。
(二)網絡隱私權的侵權特點
第一、侵權地域廣。
因為網絡隱私權發生在網絡,網絡沒有地域可言,所以侵權的地域廣,侵權行為可以發生在世界各地的網絡中。而在現實生活中,侵權只發生在某個特定的地點。
第二、侵權范圍擴大。
傳統的隱私權的侵權范圍只限于與個人人格尊嚴有關的個人秘密,如感情生活、生理缺陷、裸照等。網絡隱私權的侵權范圍除了與個人人格尊嚴有關的個人秘密,還包括與個人人格尊嚴無直接關系的個人信息,如姓名、電話、住址、工作單位等。
第三、信息具有經濟價值。
只要在網絡上發送和傳播個人信息,個人信息就容易被傳遍世界各地,也容易被不法商家牟利,所以個人數據就具有了經濟價值,這種價值是虛擬的價值。
第四、侵權手段多樣化且具有隱蔽性。
侵權手段的多樣化體現在網絡技術方面,網民可以利用網絡病毒、監控軟件等手段獲得個人信息,且獲取的過程中受害人沒察覺,不留一絲痕跡。這便體現了隱蔽性。
第五、傳播速度快。
因為網絡不具有地域限制與時間限制,因此網絡的個人信息只要發布到網上,便會很快傳播到世界各地。而傳統的隱私權被侵害時,傳播的速度有限,只在一定的地域內傳播。
二、我國網絡隱私權保護的不足
(一)立法上的不足
我國的大多數法律法規把網絡隱私權置于名譽權下保護,如《民法通則》。這樣的一種保護方式會帶來很多問題。在人肉搜索的案件中,涉及者不僅人數多,且地域分布廣,這也就在無形中對侵權主體的判定帶來困難。雖然某些地方頒布了一些法規,如《徐州市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但這些只是屬于地方。
(二)監管上的不足
針對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國外如美國、歐盟都設立了網絡隱私權的監管部門,這些監管部門不僅對外宣傳網絡安全知識,還對網絡隱私權進行專門的管理。而我國卻未設置類似的監管部門。
(三)行業自身的不足
由于政府對互聯網行業進行監督時著重對危害國家安全和社會秩序的信息進行規制,造成互聯網行業對涉及公民網絡隱私權的信息保護力度不大,還有互聯網行業制定的網絡自律雖具有一定的倡導性,但是否能執行難以保證。
三、強化網絡隱私權保護的對策
(一)要把網絡隱私權作為一個獨立的人格權規定
首先,民法要進一步完善有關隱私與隱私權特征、隱私權的保護范圍等內容。其次,民法要明確隱私權的責任承擔,如停止侵害、賠禮道歉、賠償損失。
(二)對網絡隱私權進行專門的立法
為了更好地保護網絡的個人信息,網絡隱私權的專門立法顯得尤為重要。首先,要規定網絡隱私權保護的基本原則。1.信息收集限制原則,是指個人信息應征得當事人的同意才能收集。2.信息使用限制原則,是指個人信息的公開和傳播需要征得當事人的同意。3.公開原則,網絡運營商和普通大眾使用公民的個人信息時要對該公民個人信息進行公開,使公民了解個人信息已被透露。其次,要規定網絡運營商和網
絡使用者的權利與義務。網絡運營商對信息應具有注意義務、事先審查義務、告知義務、還有刪除、屏蔽信息的義務。網絡使用者應遵循網絡運營商告知的內容。
(三)完善《侵權責任法》
在人肉搜索中,參與人數多,誰是侵權者難以確定。筆者認為被侵權人應收集相關的證據,收集證據后由網絡運營商判定侵權人,然后由網絡運營商對相關的信息進行刪除或屏蔽,當損害后果減少到最低時,再把證據拿到法院,由法院來判定誰是侵權人。
(四)設置救濟方式
筆者認為,對于隱私權的侵權責任,可以是停止侵害、賠償損失、賠禮道歉。在停止侵害方面,侵權人應對被侵權人停止侵害。在賠償損失方面,法院應該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來判定賠償金數額。在賠禮道歉上,應通過雙方協商來決定道歉是否公開。
四、結論
縱觀我國在網絡隱私方面的法律現狀,立法、監管及行業自身的漏洞暴露了網絡隱私權保護的不足,給網絡隱私權侵害的發生以可乘之機。對此,我國應學習和借鑒國外的經驗做法,從立法、監管等方面予以完善,適當規制人肉搜索,充分發揮其長處,更好地保護公民的個人隱私,維護社會的安定和諧。
[參考文獻]
[1]黃輝.網絡隱私權對傳統隱私權的若干突破[J].貴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
[2]蘇令銀.隱私權:信息與網絡時代的重要人權[J].社會,2012(05).
[3]劉貴榮.網絡隱私權保護的制度化[D].山東大學,2008.
[4]汪健敏.網絡隱私權保護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13.
[5]王旋.網絡隱私權保護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2.
[6]張奏進.論網絡隱私權的保護[J].企業導報,2015(1).
[7]李冰.論網絡隱私權保護[D].中國海洋大學,2013.
[8]張偉.淺談網絡隱私權的保護[J].法制與社會,2011(20):209-210.
[9]陳慶楓.論網絡隱私權保護[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1.
[10]徐月笛.從“人肉搜索”看網絡隱私權保護[J].法制博覽,2014(1):33-34.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2-0171-02
作者簡介:殷善鵬(1983-),男,江蘇姜堰人,本科,江蘇擎天柱律師事務所,律師,研究方向:網絡犯罪、電子商務法;吳葉(1982-),女,江蘇揚州人,本科,江蘇擎天柱律所事務所,研究方向:互聯網金融、金融法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