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祉浩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
關于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研究
王祉浩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1306
摘要:伴隨著近幾年各類環境污染問題,尤其是霧霾天氣的頻繁發生,關于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也越發受到人們的重視。為了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在新《民事訴訟法》、《環境保護法》以及新民訴解釋中都涉及到了關于民事公益訴訟的相關規定。有關組織和法律規定的機關被賦予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權利,這也使得法院在對于環境公益訴訟的審理中有了更加清晰的立法指導。
關鍵詞:公益訴訟;環境公益訴訟;原告主體資格
最新出臺的《民事訴訟法》、《環境保護法》以及新民訴解釋中規定了環境公益訴訟的原告為環保組織以及法律規定的機關,但是公民卻并未被納入其中。法諺有云:“無權利則無救濟”。原告作為提起訴訟的正當當事人,如果其原告主體資格不能確定,訴訟就無法順利開展。與此同時,作為享有環境公益訴訟原告資格的環保組織和有關機關在司法實踐中也暴露出了部分問題,其是否能夠單獨承擔起保護公共環境的重任也得打上一個問號。
一、公民擔任適格原告的法理基礎
筆者認為,如果僅僅是因為公民自身的訴訟能力有所欠缺而否定了公民起訴權利的話,那么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立法者可以通過立法來解決這一問題。同時,公民擔任適格原告也具有一定的法理基礎和現實支持。
首先是關于公民擔任適格原告在憲法中的法理基礎。我國憲法第二條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利屬于人民。”由此看來,我國公民對于社會公共事務也應當享有提起訴訟的權利。這也正是我國公民能夠擔任適格原告在憲法中的體現。同時也體現了公民提起公益訴訟對國家的保護環境職責的監督和補充作用。亦是人民主權原則和民主參與原則在民事環境公益訴訟領域的具體表現。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雖然我國憲法中并未提及環境公益訴訟的具體內容,但其卻為我國的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以及環境權的制訂預留了一定的法律空間。同時我國的《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賦予了單位和個人對于污染、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與控告的權利。此處的檢舉與控告通過文義解釋來看顯然并不包括環境訴訟在內。但根據權利與義務的對等原則,我國的環保立法也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環境權的存在,從而為進一步確立環境訴訟的權利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其次,有一種觀點為私人實施法律理論,該理論將環境公益訴訟的必要性擺在了首位。這種觀點認為政府在保護環境自然資源方面具有執法惰性。一方面,雖然政府承擔了越來越多的保護環境的職責,但其確實存在人力、物力和精力不足的情況。同時其行政執法的滯后性和缺位,以及對環境資源的保護也是相當有限的。另一方面,政府有時會出于各類原因而不愿意充分發揮其執法的職能,比如為了保障地區經濟的發展因素或是地方政治利益之間的沖突等。所以,在面臨政府執法出現問題的情形時,公民就有權親自參與到法律實施中去。該理論認為社會大眾理應維護自己的切身利益,同時應當監督作為管理者與執法者的政府。更為關鍵的是,這種監督不以利益受損作為提出救濟的前提條件。私人實施法律理論認為公民才是法律有效實施最好的保護者和監管者。
同時在國外還有一種環境權理論也是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法理基礎之一。這一觀點認為,每個公民都應當享有環境權。公民若是提起環境公益訴訟,其法理基礎并不僅僅在于其自身的利益受損,更為重要的是看重整個大環境的共同利益。所以在環境公益訴訟中,若是想讓法院承認公民為適格原告,公民就應當提供充分的證據證明環境已經收到污染或遭受嚴重威脅。
二、公民環保法律意識的逐步增強
公民法律意識的強弱會直接影響到其對于公益訴訟案件的水平與參與度。同時其對于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的具體施行也會產生重要的影響。
由于種種原因,我國公民在環保方面的法律意識之于外國部分發達國家還存在不小的差距。但令人可喜的是,在新《民事訴訟法》頒布之前,包括蘭州民眾起訴自來水工廠案以及有著我國公民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第一案之稱的貴州公民訴防水膠工廠傾倒廢水案等環境公益訴訟案件都充分體現了我國公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意識正在逐步增強。雖然這類由公民提起的環境公益訴訟往往都以失敗告終,并且新《民事訴
訟法》也已將公民排除出了民事環境公益訴訟的主體范圍。但這些訴求卻恰恰反映出了我國公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意識。筆者認為,這也正是推動賦予公民作為環境公益訴訟適格原告的重要現實基礎之一。
三、公民擔任適格原告制度的初步構想
(一)窮盡行政原則制度的設立
窮盡行政原則制度是指公民在發現污染環境的情形或有嚴重危害環境的可能時,首先應當將有關情況向當地的環保行政機關進行舉報或控告。與此同時,公民也可以對相關環保行政機關進行執法監督。并且采用與新《民事訴訟法》中類似的立案登記制度的方式進行受理登記制度。在受理該投訴后,進行登記并給予登記資料。如果公民發現相關環保機關對此舉報或控告存在不作為或處理結果依舊不滿的,才能夠由公民單獨提起環境民事公益訴訟。這一程序的設計的目的正是為了使公民可以更加理性地提起公益訴訟。尤其是可以避免濫訴的發生,同時也能夠很好地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并且減少司法資源浪費的情形發生。
(二)建立環境民事公益訴訟基金
可以預見的是,如果公民可以成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適格原告,那么對于公民個人來說,其所要花費的時間、金錢以及精力都會為公民本人帶來不小的負擔。我國的案件在進入訴訟程序前都必須先由起訴人先行繳納訴訟費,只有案件審理后是被告方敗訴,這部分訴訟費用才由被告方承擔。但一個作為理性經濟人的公民是很難為了一個不能保證勝率的訴訟而毫無顧慮地進行訴訟活動的。由此一來,公民即使成為了適格原告可能也會變得十分消極,甚至會采用其他極端方式來尋求解決,如類似醫鬧的“環境鬧”也不是沒有可能發生。
為了應對這種問題,筆者建議可以設立民事環境公益訴訟基金來解決類似問題。公民如果在生活中遇到環境問題需要進行環境公益訴訟,可以向該基金會提前進行聯系。為了避免公民拿到基金卻放棄訴訟的情形,可以考慮直接建立基金會與法院的合作。將公民需要預先墊付的訴訟費用進行直接結算,待案件結束后再由敗訴方進行支付。
或者可能由于公民需要調查取證等方面需要花費巨大的款項而遇到困難,可以考慮采取類似信用評級的機制,或者直接與個人的信用系統掛鉤。對于原告予以適當的援助,信用越高所能獲得的基金越高。由此一來,公民進行環境公益訴訟的熱情也會高漲起來,無論是對于公民個人權益的維護或是整個環境的保護都有很大的好處。
對于資金的來源可以考慮來自與社會人士的捐贈,或是由相關大型單位的募捐來進行籌集。對于越來越重視環境保護的今天,相信與大型公司在此方面的合作或是捐贈并非是不可能的事。因為這一捐贈或合作不僅是為社會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同時對于捐贈者來說也相當于一次很好的商業推廣。
四、結語
在這一系列的研究與探討之后,筆者認為,由公民成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適格原告,是符合當前社會的大環境的。因為在大體制改革的今天,唯有不斷進行創新與實踐,才能讓法律的更新與社會發展關系緊密不脫節。并且讓公民成為環境民事公益訴訟的主體是極具實踐的可能性的。無論是從之前事件中的探索或是理論上的推陳出新,都應證了這一觀點的可行性。
[參考文獻]
[1]張鋒,陳曉陽.論我國環境公益訴訟制度的構建[J].山東社會科學,2012.8.
[2]徐祥民,凌欣.陳陽.環境公益訴訟的理論基礎探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
中圖分類號:D925.1;D922.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2-0194-02
作者簡介:王祉浩(1993-),男,漢族,上海人,上海海事大學,民事訴訟法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