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一川 李馥屹
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6
?
淺談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構建
林一川李馥屹
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廣西桂林541006
摘要:當前我國法律體系構建中,關于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法律規定仍處于初始階段,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對于相關環境侵權的訴訟找不到明確的法律條文,要么不予受理要么直接參照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故鑒于環境侵權特殊性,淺談一些構建該制度的見解。
關鍵詞:環境侵權;立法原則;制度構建
一、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概述
(一)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基本內涵
環境侵權是指因人為各類損害環境利益活動侵犯了受害人利益,侵權人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行為。其區別于一般侵權的典型特征是:此類侵權必須是以破壞環境利益為前提。此即環境侵權間接性的準確內涵,故不可將所有與環境有關的侵權行為全部識別為環境侵權。據此,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主要是指因人為各類損害環境利益活動侵犯了受害人利益,造成精神損害,侵權人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行為。
(二)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理論基礎
1.環境正義理論
環境正義的概念源于美國,是指人類不分各種因素對環境利益擁有共同的權利。該理論作為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基礎,表達了受害人因環境利益損失造成精神利益受損的訴求。環境侵權的受害人因環境侵權行為導致的精神損害可以向施害人主張賠償,這使環境正義得到了最大限度地實現,有利于保障環境公平和正義的實現。
2.環境權理論
環境權是由一系列的環境權利組合而成,構建出一個綜合整體。其包括環境資源利用權(如清潔空氣權、清潔水權)和環境精神利益權。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是環境權的救濟方式,同時也將環境侵害請求權進行了具體化。
二、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構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我國建立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必要性
1.立法現狀
我國2009年通過了《侵權責任法》,首次在法律中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但是對于可以進行賠償的范圍僅限于人身權受到損害,對于財產受到損害獲得賠償尚未有規定,可以說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立法是比較遲緩的,對于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也是處于空白狀態
現有立法不足之表現:
第一,法律規定模糊籠統,司法實務操作不便。當前我國關于此類問題的法律規定都僅限于一條原則性概括條款,對于精神損害賠償的標準、方式和數額等具體內容都缺乏明確的規定,不能達到精準適用目的。第二,賠償范圍過于狹窄,不符合環境侵權特性。根據新法優于舊法的法律適用原則,《侵權責任法》中關于精神損害賠償法律規定排除了之前司法解釋中對財產受到侵犯才能獲得精神損害賠償的規定。也就是說受害人的財產權被侵犯的,不能主張精神損害賠償,這一切的規定顯然不適合環境侵權的特性。第三,賠償的條件嚴苛,不利于訴訟賠償。當前立法者為了節約司法資源的考慮,在《侵權責任法》中規定了苛刻的精神損害賠償條件即造成嚴重的精神損害,然而對于“嚴重”的界定標準并沒有具體解釋,致使很多受害人訴求無門。
2.司法現狀
近年來,我國司法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相關案例。浙江省發生的一起化學原料泄露致使居民身體損害的案例中,法官認為賠償依據是受害人的生活秩序受到侵害,可見法官在裁判時候擁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權。那么當受害人的生命權、身體權、健康權因環境侵權而利益受到減損時也就很難得到精神損害賠償。我們還應當注意一個事實,目前各國法院受理環境侵權案件中,因噪聲污染、核污染造成的精神損害案件數量最為巨大。同樣情況也出現在我國,立法實踐可以起到引導司法實踐的作用,如果立法實踐中缺少了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相關內容,那么司法實踐也必然會受到很大影響。
(二)我國建立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可行性
1.理論支持
(1)侵權責任理論的支持。在司法理論與實務中,環境侵權所適用的法律規定主要參考民法理論。環境侵權這類有著特殊因素的侵權行為可以適用民事法律規定,我國不少環境法律法規也制定類似條款,例如《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大氣污染防治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其大概思想都是無論侵權行為造成的是精神損失還是物質損失,都可以要求侵權主體承擔相應民事賠償法律責任。
(2)精神損害理論的支持。精神損害主要源于兩個因素:一是生理損害,如(身體權、健康權、生命權)從而導致精神痛苦。二是對精神損害,直接對受害人心理造成損害導致精神痛苦。因環境侵權行為給受害者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法侵害時,法律有必要對受害者進行救濟賠償,這也是“有損害就有救濟”的法理原則的體現。
2.國外相關案例經驗借鑒
世界各國對于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都有可以借鑒的先例,根據這些國家的判例我們可以了解許多發達國家都承認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比如日本上世紀70年代的環境法案例“大阪國際機場噪聲案”,就已經明確承認了損害精神利益能夠獲得賠償。法國環境法理論中也有相關精神損害賠償的救濟制度,范圍比較寬廣,不僅包括人格權、財產權,甚至還包括娛樂權、休息權等被剝奪獲得精神損害賠償。
三、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制度的立法構想
(一)立法原則構想
對于該制度原則指導和適用都必須具有本身特色,筆者認為原則主要可分為如下:
1.保護受害人利益原則。環境侵權的危害性和雙方當事人地位的不平等性要求立法與司法要充分保護受害人的權益,賦予受害人更多的權利,在訴訟中,使受害人與施害人達到實體上的平等。2.無過錯責任原則。由環境侵權行為引起的精神損害賠償的請求應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從《侵權責任法》中關于精神損害賠償的歸責原則規定來看,加害人承擔精神損害賠償責任并沒有要求其具有主觀過錯為前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無過錯責任原則可以作為精神損害賠償的基礎。3.賠償數額標準確定原則。我國法律中沒有關于精神損害賠償數額的底限與上限的規定,也沒有關于精神損害賠償標準的規定。最可行的方法是按照受害人精神損害的類型和嚴重程度確立不同的賠償標準,同時在每一精神損害的賠償標準中確定賠償數額的上限和下限,具體的賠償數額由法官在賠償數額標準區間內根據案件具體情況自由裁量。
(二)綜合立法模式設想
關于該制度立法模式筆者傾向于綜合性立法,即進行部門性立法和區域性立法交叉綜合進行。部門性立法是指在《環境保護法》部門法中專設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條款,區域性立法是指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立法的空間差異性,每個地區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標準和數額有所差異,對此我們可以借鑒交通事故賠償標準,全國各省市環境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計算標準按照各省市政府統計部門公布的上一年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中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相關統計數據確定。綜合性立法模式在法律法規制度設計上顯得尤其重要,如此才能更好地保護環境利益以及當事人利益。
[參考文獻]
[1]金瑞林,汪勁.20世紀環境法學研究評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2]劉士國.現代侵權損害賠償研[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3]曹明德.環境侵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2000.
中圖分類號:D9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22-0201-02
作者簡介:林一川(1992-),男,漢族,浙江蘭溪人,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李馥屹(1989-),女,漢族,廣西桂林人,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法學碩士,研究方向:環境與資源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