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玲 梁 凡 李方遠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
?
論王孟英飲食觀中的養生思想
劉曉玲 梁 凡 李方遠
(成都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5)
王孟英;飲食觀;養生思想
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并可充饑;不但充饑,更可適口。用之對癥,病自漸愈;即不對癥,亦無他患”。而王孟英將日常飲食觀上升到一個國家的高度,其曰:“嗚呼!國以民為本,而民失其教,或以亂天下;人以食為養,而飲食失宜,或以害身命……善頤生者,必能善教民也,教民極平易……食而不知其味,已為素餐,若飽食無教,則近于禽獸”。同時針對當時人們“人莫不飲食,鮮能知味”,編撰《隨息居飲食譜》一卷,按水飲、谷食、調和、蔬食、果食、毛羽、鱗介等七類,記述了331種食物的性味及功效,幾乎涵蓋人一生所食食物的類別,同時對一些食物有獨到的見解[1]。中醫認為,疾病的發生與外感六淫、內傷七情、不內外因皆相關,亦與養生飲食失宜、攝身不慎所致飲食內傷關系密切,所以針對日常養生運用王孟英飲食觀思想作為指導尤為重要,其思想既以食物的性味為核心,又綜合了與人體相關的多方面內外在因素,重在教導人們注意飲食禁忌、食飲有節。現今社會人們飲食資源充足,卻常常飲食不節導致多種與飲食有關的疾病。學習王孟英飲食觀對我們現代養生思想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筆者根據王孟英飲食觀的分類,總結如下。
水為生命之源,人每天都必須攝入充足的水分以保證機體的日常需要,尤其是針對現代腸道、泌尿系等代謝相關疾病的日益增長,人們更應該重視大量飲水以保證大小便通暢,防止大便干結,加重腸道的負擔及泌尿系結石形成等。王孟英認為:“人可以一日無谷,不可以一日無水。水之于人,顧不重歟!”王孟英以一個古人的眼觀認識水飲的重要性,認為“水飲”首先當注重清潔干凈,無論是飲雨水、露水還是溪水、泉水,當“非清而色白味淡者不可飲”,同時要注重水自身的特性,如王孟英認為:“急流迅速堪通便,宣吐回瀾水最宜……地漿解毒兼清暑,臘雪寒冰熱疫奇。更有輕靈氣化水……善調升降充津液,滋水清金更益脾”。而現在我們的飲水資源、習慣都發生了改變,人們習慣了罐裝礦泉水、瓶裝水、自來水、各種飲料等,已經失去了水本身的特性。王孟英的飲水觀從側面也啟迪我們日常飲水要盡量保證水本身的特性,少飲含添加劑、儲存過久的飲品。另外,近年來人們習慣飲奶制品,認為乳汁具有重要的作用。王孟英認為,大人飲乳僅能滋陰養血,助液濡枯,補胃充肌而已。針對脾弱氣虛之人則要禁用。若脾弱氣虛,膏粱濕盛者飲之,反有滑泄釀痰、減餐痞悶之虞。可見牛奶并不適合每個人,如果不注意飲食禁忌,反而能引起疾病。針對人們飲茶、飲酒之風,王孟英認為:“茶微苦微甘而涼。清心神,醒睡除煩;涼肝膽,滌熱消痰;肅肺胃,明目解渴”,脾胃虛弱之人不宜。“酒大寒凝海而不冰,其性熱也。甘苦辛酸皆不是,其味異也……壯膽辟寒,和血養氣,老人所宜”,而多飲必病,陰虛內熱之人不宜。
在中國古代,肉類對平常老百姓而言絕對沒有現在社會這么充足,人們日常飲食還是以谷薯類為主食。而如今肉類充足,人們習慣了肉類作為主食,常常導致脂肪類攝入過多,增加脾胃、腸道的負擔,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痔”。王孟英認為,肥甘厚味不可多食。學習王孟英肉類飲食觀,一方面是根據肉類的功效選擇適宜的肉類食用,另一方面要食飲有節。不同種類的肉有不同的性味,要選擇適合自己體質的食用,同時要注意食之有節,如豬肉甘咸平,補腎液,充胃汁,滋肝陰,潤肌膚,利二便,止消渴,起尪羸;多食助濕熱,釀痰飲,招外感,昏神智,令人鄙俗。羊肉甘溫暖中,補氣滋營,御風寒,生肌健力,利胎產,愈疝止痛。鴨甘涼,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行水,養胃生津。雞甘溫補虛,暖胃,強筋骨,續絕傷,活血調經,拓癰疽,止崩帶,節小便頻數,主娩后虛羸;多食生熱動風,凡時感前后、痘疹后、瘡瘍后、瘧疾疳疸、肝氣目疾、喉證、腳氣、諸風病,皆忌之。鯉魚甘溫下氣,功專行水,通乳,利小便,滌飲,止咳嗽;多食熱中,熱則生風,變生諸病。鰱魚甘溫暖胃,補氣澤膚。其腹最腴,烹鮮極美,肥大者勝,腌食亦佳;多食熱中,動風發疥。蝦甘溫,微毒,通督壯陽,吐風痰,下乳汁,補胃氣,拓痘瘡,消瘕,敷丹毒;多食發風動疾,生食尤甚,病人忌之。海參咸溫滋腎,補血健陽,潤燥調經,養胎利產;脾弱不運,痰多便滑,客邪未盡者,均不可食。鱉甘平,滋肝腎之陰,清虛勞之熱,主脫肛崩帶,多食滯脾,且鱉之陽聚于上甲,久食患發背;孕婦及中虛、寒食內盛、時邪未盡者,忌之。蟹甘咸寒,補骨髓,利肢節,續絕傷,滋肝陰,充胃液,養筋活血;多食發風,積冷;孕婦及中氣虛寒、時感未清、痰嗽、便瀉者均忌。所以在日常飲食中,不可過于偏食肉類,增加脾胃負擔,變生他證。
隨著現代醫學的深入研究,人們越來越覺得蔬菜、瓜果提供的維生素、微量元素等的重要性,很多女性常常以蔬菜、瓜果作為日常主食,認為這樣的飲食更健康。而王孟英認為,蔬菜、瓜果類食物應作為輔食,選擇時要注意其偏性、宜忌。如韭菜多食昏神;胡椒多食動火爍液,耗氣傷陰,破血墮胎,發瘡損目,陰虛內熱、胎產、時病、瘡瘧、血證、目疾、口齒、喉舌諸患,宜忌之。姜多食、久食耗液傷營。山楂多食耗氣、損齒、易饑。荔枝多食發熱、動血、損齒。杏多食生痰熱,動宿疾。棗鮮者甘涼,利腸胃,助濕熱,多食患脹瀉、熱渴,最不益人,小兒尤忌。從側面說明蔬菜瓜果相對主食谷類具有更大的偏性,選擇時既要注重人的體質,同時也要注意節制。王孟英同時也指出,人們日常飲食亦可選擇性平、偏性較小的蔬菜瓜果,如蘆菔(蘿卜)生者辛甘涼,潤肺化痰,祛風滌熱;熟者甘溫,下氣和中,補脾運食,生津液,御風寒,肥健人,已帶濁,澤胎養血,百病皆宜。冬瓜甘平清熱,養胃生津,滌穢除煩,消癰行水,諸病不忌,葷素咸宜。絲瓜甘涼,清熱解毒,消腫化痰;老者入藥,能補能通,化濕除黃,熄風止血。南瓜晚收者甘涼,補中益氣。豆腐甘涼清熱,潤燥生津,解毒補中,寬腸降濁。梨甘涼潤肺,清胃涼心,滌熱熄風,化痰已嗽,養陰濡燥,散結通腸,消癰疽,止煩渴,名天生甘露飲。藕甘平,生食生津,行瘀止渴,除煩開胃,消食析酒;熟食補虛,養心生血,開胃舒郁,止瀉充饑。甘蔗甘涼清熱,和胃潤腸,解酒節蛔,化痰充液,大補脾陰,名天生復脈湯。但是,蔬菜瓜果只能作為人們日常飲食的輔食,谷物類飲食應作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主食,如稻谷、小麥等。小麥甘溫,補虛乏,實皮膚,厚腸胃,強筋力,造為掛面,可以致遠,病人食之甚宜。蕎麥甘溫,做面煮食,開胃寬腸,益氣力,御風寒,煉滓穢,磨積滯;白濁白帶、脾積久瀉、休息痢,并宜食此面。
隨著現今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尤其是針對城市里的年輕一代,很難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常常以街邊飲食、快餐作為主食,忽略機體正常的飲食規律,這也是現代年輕人常常脾胃病日益增長的原因。王孟英認為,人們飲食需要“三化”,“凡人飲食,蓋有三化,一曰火化,烹煮熟爛;二曰口化,細嚼緩咽;三曰胃化,蒸變傳運。二化得力,不勞于胃。故食生冷,大嚼急咽,則胃受傷也。胃化既畢,乃傳于脾,傳脾之物,悉成乳糜,次乃分散達于周身。其上妙者,化氣歸筋,其次妙者,化血歸脈,用能滋益精髓,長養肌體,調和營衛。所云妙者,飲食之精華也,故能宣越流通,無處不到。所存糟粕,乃下于大腸”。中醫認為,脾胃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倘若飲食不節,中傷脾胃,久而必然導致中焦腐熟水谷、運化功能不及,致使全身氣血不充,變生諸證。
“水,食之精也;谷,食之本也。調和為制宜之具也,蔬果亦日用之常也,故曰飲曰食”。養生之道,食飲有節,王孟英根據其長期的觀察總結出“頤生無元妙,節其飲食而已”,同時認為飲食要知道食物的性味,以做更好的選擇,“食而不知其味,已為素餐;若飲食無教,則近于禽獸”[2]。所以,筆者認為,學習王孟英的飲食觀,一是讓我們懂得食飲的性味,選擇最適宜自己體質的食物;更重要的方面是教導我們食飲有節,飲水思源,不要忘本。“蓋儉以養廉,淡以寡欲,安貧之道”。針對我們日常飲食,則重在教導人們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選擇適宜的食飲作為日常食用。
[1]張蕾.論王孟英的飲食療法[J].河南中醫,2012,32(1):36-37.
[2]李廣東.略談王孟英的飲食觀[J].四川中醫,1996,14(1):2.
2016-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