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麗 李建蘭
(山西省汾陽醫院,032200)
?
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50例
張艷麗 李建蘭
(山西省汾陽醫院,0322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醫辨證論治;中西藥結合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進行性侵犯膝關節的炎癥,以關節骨及軟骨的退行性變為主的疾病。中老年女性多見,隨年齡增長癥狀逐漸加重,常見于慢性勞損,創傷,關節面受力不平衡。由于膝關節承受巨大負荷且活動量較大,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已成為臨床最常見的骨性關節炎,60歲以上人群發病率更高。臨床常表現為膝關節腫脹疼痛、晨僵、上下樓梯時疼痛加重、關節響聲。治療上主張采取非手術綜合治療,如健康教育、物理治療、藥物治療、針灸等,中醫治療和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也受到人們的重視。筆者自2013年以來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該病,取得較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本組50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35例;年齡40~75歲,平均58歲;病程1個月~5年。所有病例均經過X線檢查明確診斷為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診斷標準:采用美國風濕病學會診斷標準(1986)。①近1個月大多數時間有膝關節疼痛;②有骨摩擦音;③晨僵小于30 min;④年齡大于38歲;⑤有骨性膨大。滿足①+②+③+④條,或①+②+⑤條,或①+④+⑤條者,可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
治療方法
西藥口服碳酸鈣D3片(商品名鈣爾奇),每次1片,每日2次;硫酸氨基葡萄糖鉀膠囊(商品名留普安),每次2粒 每日3次;疼痛明顯者口服洛索洛芬鈉( 商品名樂松),每次20 mg,每日2次。
中藥治療:根據臨床癥狀、病程,結合舌象、脈象辨證分型治療。①寒濕阻絡型:癥見關節怕冷重著,觸之不熱,遇寒痛甚,得熱痛減,舌質淡,苔薄膩,脈弦緩。方藥:當歸10 g,川芎10 g,丹參10 g,蒼術20 g,薏苡仁10 g,炒白術10 g,黃芪20 g,炒白芍12 g,威靈仙15 g,獨活10 g,桂枝10 g,炙甘草6 g。②濕熱痹阻型:關節紅腫熱痛,局部觸之發熱,口渴不欲飲 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方藥:防風10 g,黃柏15 g,生地黃15 g,蒼術10 g,滑石10 g,薏苡仁10 g,桑枝10 g,甘草6 g。③肝腎兩虛型:關節疼痛,局部腫大,僵硬畸形,屈伸不利,畏寒喜暖,手足不溫,腰膝酸軟,舌質紅,少苔,脈沉細。方藥:熟地黃10 g,山萸肉10 g,獨活10 g,桑寄生10 g,杜仲10 g,懷牛膝10 g,丹參15 g,炙甘草6 g。④瘀血阻絡型:肌肉關節疼痛劇烈,多呈劇痛,固定不移,局部腫脹有硬結,舌質紫暗有瘀斑,苔薄白,脈弦澀。方藥:當歸20 g,丹參20 g,紅花20 g,川芎10 g,赤芍10 g,炒白芍12 g,威靈仙10 g,雞血藤15 g,炙甘草6 g。上述中藥煎服前冷水浸泡20 min,后以文火煎煮20 min,頭煎、二煎混合后,分2次溫服。每日1劑,10 d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囑患者勞逸結合,適當功能鍛煉,忌負重。
治療結果
療效判定標準。顯效:關節疼痛、腫脹消失,活動功能恢復正常,實驗室檢查正常。有效:關節疼痛、腫脹減輕,活動功能好轉,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關節疼痛、腫脹及實驗室檢查無改善或加重。
結果:50例患者中顯效27例,占54%;有效18例,占36%;無效5例,占10%;總有效率為90%。
典型病例
例1.患者,女性,65歲。雙膝關節疼痛不適2個月,上下樓梯時疼痛加重,局部喜暖畏寒,查體可聞及骨摩擦音。X線片顯示:雙膝關節間隙變窄,關節面毛糙,有骨贅形成。診斷: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結合其舌質淡,苔薄白,脈弦緊。辨證屬寒濕阻絡型。囑其:口服碳酸鈣D3片,每次1片,每日2次;硫酸氨基葡萄糖鉀膠囊, 每次2粒,每日3次。方藥:獨活10 g,羌活10 g,桂枝15 g,當歸10 g,川芎10 g,丹參10 g,蒼術20 g,薏苡仁10 g,黃芪20 g,炒白芍12 g,威靈仙15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服,10 d為1個療程。經治2個療程,關節疼痛完全消失,隨訪1個月未復發。
例2.患者,女性,55歲。左膝關節腫痛1月余,不能下蹲,步行困難,口苦納呆,舌質紅,苔黃膩,脈弦。X線片示骨贅形成。診斷:左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給予口服碳酸鈣D3片,每次1片,每日2次;硫酸氨基葡萄糖鉀膠囊,每次2粒,每日3次;洛索洛芬鈉,每次20 mg,每日2次。方藥: 防風10 g,黃柏15 g,生地黃15 g,蒼術10 g,滑石10 g,薏苡仁10 g,桑枝10 g,雞血藤15 g,甘草6 g。每日1劑,水煎服,10 d為1個療程。1個療程畢,關節疼痛明顯減輕,鞏固治療1周,疼痛消失,行走如常,告愈。
體會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是威脅中老年人群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疼痛和致殘是本病的主要特征。該病屬中醫學“痹證”范疇,多因年老肝腎不足、氣血虧虛、慢性勞損及外感風寒濕邪,或氣滯血瘀所致。《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對痹證的病因病機作了論述。認為痹證的產生與飲食和生活環境有關。故筆者采用中西醫結合辨證施治的方法,選方原則以祛風除濕、溫經活血、化瘀通絡為主,又利用補充鈣劑、營養軟骨的辦法,改善關節活動,緩解疼痛,達到標本兼顧之目的。同時加強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健康宣教,要求患者避免長時間跑、跳、蹲;避免爬樓梯等過度負重,提倡健康科學合理的飲食和生活方式,進一步提高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預防和治療效果。
[1]馬明明.中醫辨證治療中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98例[J].河北中醫,2002,24(2):107-108.
[2]楊勇.膝骨關節炎的中醫療法與研究[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4,27(5):617.
[ 3]王斌.中西醫結合治療膝骨關節炎97例[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1,27(7):112.
[4]郝軍,高文香,鄒春雨.“筋為骨用”理論方法綜合治療膝骨關節炎80例臨床觀察[J].中醫雜志,2009,55(2):139-141.
[5]路華杰.針灸藥合用治療膝骨關節炎療效觀察[J].湖北中醫藥大學學報,2015,17(3):89-91.
2016-0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