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
威海法院企業破產審判工作報告
●威海市中級人民法院課題組*
近年來,威海中院及轄區基層法院始終堅持“為大局服務,為人民司法”方針,樹立破產審判新理念,依法受理、積極審理,優先適用重整程序、充分運用清算程序,依法審理了一批企業破產案件,保障了債權有序受償。2010年至今,共有9家企業通過重整程序擺脫困境獲得新生,較好地發揮了破產審判在優化社會資源配置、規范市場主體退出機制、維護市場經濟運行秩序、調節市場生態環境的職能作用。2015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依法為實施市場化破產程序創造條件,加快破產清算案件審理,要盡可能多兼并重組、少破產清算,做好職工安置工作,這對今后一個時期的破產審判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為適應新形勢,威海中院對2010年以來全市法院破產案件審理情況進行了總結分析,以期找出困難和問題、提出對策和建議,為推動清理“僵尸企業”、加快市場出清、積極穩妥化解產能過剩提供有效途徑和法律支持。
(一)全市法院受理、審結企業破產案件的情況
2010年1月至2016年2月,全市兩級法院共受理破產案件109件,其中:2010年28件,2011年14件,2012年16件,2013年10件,2014年8件,2015年32件,2016年1件。受理案件數量在2010年至2014年期間呈下降趨勢,2015年大幅度上升;今年雖然只受理1件破產案件,但全市法院收到破產申請尚在審查階段的案件超過20件,預計今年會有較大幅度上升。共審結破產案件36件,其中:2010年3件,2011年3件,2012年4件,2013年6件,2014年9件,2015年11件,結案數量逐年上升。
(二)全市企業破產案件區域分布情況
1.受理、審結案件分布情況。中院受理12件,審結6件;榮成法院受理30件,審結6件;文登法院受理23件,審結7件;乳山法院受理19件,審結6件;環翠法院受理10件,審結7件;經區法院受理11件,審結3件;高區法院受理4件,審結1件。榮成、文登、乳山、中院和經區法院受理案件數量較多,審判壓力大。
2.破產企業資產、負債分布情況。中院受理破產企業資產總額110402萬元,負債總額482800萬元;榮成資產總額116998萬元,負債總額454016萬元;文登資產總額10364萬元,負債總額100169萬元;乳山資產總額85059萬元,負債總額182355萬元;環翠資產總額22440萬元,負債總額38520萬元;經區資產總額206212萬元,負債總額390040萬元;高區資產總額3283萬元,負債總額4973萬元。中院、榮成、經區和乳山法院受理破產企業的資產和負債數額較高,涉及面廣,社會影響大。
(三)案件的主要特點
1.破產企業類型多樣化,私營企業占比最高。國有企業作為破產主體長期占據主導地位,隨著《企業破產法》的實施,企業破產法律制度發生根本性的變化,逐步由政策性破產向市場化的破產程序轉化,各類市場主體獲得進入破產程序的權利和機會,破產企業類型由單一化向多樣化發展。2010年以來,以自然人為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破產案件大幅上升,國有企業比重下降,還出現了外資企業、非企業法人民辦學校破產等新類型主體。這109件破產案件中,國有企業23件,集體企業15件,以自然人為股東的有限責任公司62件,外資企業5件,改制企業3件,民辦學校1件。
2.破產程序啟動主體多元化,債權人申請破產數量增加。政策性破產體制形成債務人申請破產的單一主體形式,《企業破產法》及其司法解釋的頒布和實施,為債權人申請債務人破產打開了方便之門,債權人申請破產的案件數量迅速上升。這109件案件中,由債權人提出破產申請達41件,占38%;清算組或清算委員會提出破產申請的有3件,占3%;其余65件由債務人提出破產申請,占59%。
3.案件類型以清算為主,重整案件大幅上升。與破產清算程序相比,重整程序更能發揮挽救危困企業增加市場活力的社會功能,尤其在經濟下行、“轉方式、調結構”改革攻堅階段,重整程序成為企業走出困境的有效自救措施。自2010年1月威海中院受理第一起重整案件后,重整案件數量逐年增加,但具有營運價值且生產技術先進、市場前景較好的困難企業較少,多數企業屬于已被市場淘汰的“僵尸企業”,因此仍以破產清算案件為主,有73件,占收案總數的67%;重整案件36件,占收案總數的33%。
4.重大疑難復雜案件大量出現。主要是房地產企業、大型造船企業、大型企業集團破產案件,有些還涉及關聯公司合并破產的情形,這些企業負債數額巨大,涉及利益主體眾多,普遍存在債權確認難、財產清查審計難、法律爭議多、法律適用難等問題,審理難度大;還涉及大量職工安置、購房業主利益保護等社會性問題,維穩壓力大。
5.金融債權占比高、受償率低。經統計,銀行申報債權總額為638145.86萬元,占39%,加之有大量的民間借貸債務,部分破產企業(主要是房地產企業)的該兩項負債超過總負債的60%-80%。所審結的36件案件中,金融債權總額為221525.03萬元,受償總額為71883.62萬元,清償比例僅為32%。因此,破產企業金融債權占比高、受償率低,存在較高的金融風險。
6.破產衍生訴訟數量大幅增長。在破產案件審理過程中出現大量勞動爭議、債權確認、撤銷權等衍生訴訟案件,目前已受理382件,增加工作量和審理難度,延長了破產案件審理周期。
1.堅定正確的指導思想和審判理念。針對重視破產償債功能、忽視破產保護和拯救功能的傳統觀念,加強重整法律宣傳,先后在日報、晚報、電視臺、網絡等媒體發表和宣講重整法律知識和典型案例,引導社會鍛造重整保護和挽救困難企業的理念。確立“依法受理,積極審理”指導思想和“優先重整、及時清算、保障民生、和諧共贏”的審判理念,對技術先進、市場前景好的企業,力促重整再生;對產能落后企業,及時宣告破產退出市場。高度關注職工、購房業主等弱勢群體利益,兼顧多方利益衡平。
2.依靠黨委政府,扎實推進破產審判工作。企業破產涉及的諸多問題單靠法院自身無法解決。在黨委政府支持下,較好解決了土地收回、置換、改變用途等資產處置,以及爛尾樓復工、職工安置、稅收減免、尋找重整投資人等難題。截止2016年2月,威海三進船業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重整成功,盤活企業資產18.98億元,3000余名職工免于下崗,4000余名購房業主的利益得到維護。
3.規范審理程序,提高審判質量。制定了《破產案件審判操作規程》、《破產重整案件立案審查聽證規則》,下發轄區法院參照執行。一是嚴格立案審查,依法受理案件;二是依法指定管理人,為企業選好“管家”;三是公開審計評估機構的產生方式和工作流程;四是及時解除或采取財產保全措施;五是充分發揮債權人會議職能作用;六是嚴格適用重整計劃強制批準程序。
4.創新審判機制,提升審判效果。一是建立協調機制,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及企業主管部門組成企業破產綜合協調領導小組,協調解決資產處置、職工安置、稅費減免、引進重整投資人等難題;二是建立重整專家論證機制,在裁定重整前,形成初步的專家意見書,為重整受理提供決策依據;在裁定批準重整計劃前,形成最后的專家意見書,為重整計劃的批準提供依據,切實提高重整成功率;三是建立債務人自營和管理人管理相結合的重整企業管理模式,防范經營風險;四是建立政策宣傳和矛盾疏導機制,預防和化解矛盾;五是完善重大案件審理機制,保證不出紕漏。
5.加強對管理人的監督指導。要求管理人出具違反善管義務和忠實勤勉義務應承擔的民事、行政、刑事責任的書面承諾;建立管理人定期報告和重大事項專門報告制度;實行定期排查制度,指導管理人每月定期排查矛盾糾紛,在規定時間內答復訴求;建立協調會制度,定期召開由政府部門、法院、管理人共同參加的協調會。
6.保障弱勢群體合法權益,做好職工安置工作。一是及時清償職工債權,降低職工債權受償成本;二是側重保護農民工、小業主、供貨商、小額債權人等弱勢群體的利益,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情況下適當提高清償率;三是做好職工安置工作,堅持財產處置與職工安置相結合,要求整體接收破產財產的企業,與原企業職工簽訂3-5年的勞動合同,解決了大批職工再就業難題。2010年至今,共妥善安置職工7000余人,解決職工再就業2000余人。
1.破產費用嚴重不足。破產企業普遍缺少自有資金,資產處置的滯后性導致破產費用嚴重不足,案件審理中的公告、送達、財產調查、審計、評估、債權債務的調查確認等工作難以開展。
2.破產財產變現難,債權清收難度大。一是資產評估值與變現脫節,拍賣難以成交;二是很多企業缺少正規的土地出讓手續,存在地上建筑物所有權與土地使用權分離或第三方權利的情況,導致無法處置;三是破產企業債權普遍存在超過訴訟時效、缺少證據、債務人地址、聯系方式記載不詳或根本沒有記載等問題,債權清收難度很大。可分配破產財產減少,清償率降低,案件長期不能審結。
3.大量衍生訴訟拖累審判進程。很多衍生訴訟須經過一、二審或執行程序,周期長;有些衍生訴訟沒有期間限制,在破產程序中隨時可能發生,導致審理工作停滯,嚴重拖累審判進程。
4.新類型破產案件數量多,審理難度大。房地產企業、大型造船企業及其關聯公司合并破產等新類型案件數量多,這些案件一是債權人人數眾多,法律關系復雜,存在大量私貸公用、互相擔保、交叉擔保和高利貸情形,審查確認難度大;二是資產及經營情況混亂,存在大量一房二賣或數賣、一房二押、抵押后又出賣、出賣后又抵債及低價處置資產的情形,財產清查及審計難度大;三是缺少法律依據和案例參考,在法律適用、程序操作、文書制作等方面都缺少明確的依據和參照樣本,法律適用困難。
5.債權人、職工訴求難以全部滿足,極易產生不穩定因素。
部分債權人和職工期待過高,認為法院應當為其解決債權清償和提供生活保障,一旦不能實現,引發上訪和群體訪。房地產企業涉及大量購房業主和農民工利益,以及數額巨大的高利貸債權,有的長期不能交付已售房產,有的將抵押房產大量售出、一房二賣或數賣,有的長期拖欠農民工工資,高利貸債權不能實現導致非法索債行為增加等,矛盾積聚,極易引發群體性事件。
6.金融債權數額高,受償率低,易引發區域性金融風險。受理的109件破產案件金融債權總額高達638145.86萬元;已審結的36件破產案件金融債權總額達221525.03萬元,但受償總額僅為71883.62萬元,清償比例僅為32%。雖然大部分金融債權都有財產抵押,但由于資產評估值虛高及市場因素影響,造成擔保財產實際變現價值明顯低于抵押時的評估值,再加上延期受償的利息損失,金融債權損失巨大,形成大量不良貸款。
7.企業重整“再生”難度大,破產清算比例高。為防止企業濫用重整逃避債務,破產法在重整程序的期間設置、重整計劃草案提交時限、債權人會議表決以及法院裁定批準重整計劃的條件等方面,作出比清算程序更為嚴格的規定,要求盡快確定重整方、制定重整計劃草案并在法定期限內提交法院和債權人會議表決。但很多破產企業缺乏行業優勢或信息不通,長期找不到合適的重整方,導致逾期不能提交重整計劃草案;有的重整計劃草案得不到債權人會議的表決通過,最后被宣告破產。全市法院審理的重整案件中有4件已轉入清算程序,更多的企業則是直接進入破產清算程序。
8.審判力量不足,管理人水平不高。兩級法院雖然都有專門的破產合議庭,但其主要工作是審理普通民商事案件,破產審判力量嚴重不足。還存在考核機制不科學、影響法官辦理破產案件積極性,以及合議庭成員變動頻繁,工作銜接不力等情形。對轄區內管理人的指導、培養、考核和管理均不到位,管理人整體水平亟待提高。
1.提高認識,堅定理念。充分認識處置“僵尸企業”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市場主體競爭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主體退出機制的客觀需要;堅定重整理念,將法院當作醫治“病企”的醫院,積極收案診治;堅持多重整、少清算,對“僵尸企業”分類評估,分別處置,對能救治的企業進行重整、和解,不能救治的企業及時破產清算。
2.建立并完善“僵尸企業”清理工作綜合協調機制。一是建立“困難企業整理識別”機制,通過對企業資產、負債及經營情況進行調查摸底,分門別類,分別采取兼并、重組、自行清算、破產重整、破產清算等方式進行清理,法院積極提供法律建議,做好程序銜接;二是建立常態化的企業破產工作聯動機制,建立企業破產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發改委、經信委、國資辦、金融辦等政府部門和法院參加,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產業政策、資產處置、職工安置、稅收優惠、財政補貼、金融服務等問題;建立重大事件應急處置機制,由公、檢、法、信訪、安全生產等部門組成應急處置工作小組,協調處理破產企業發生的安全生產、職工或債權人上訪、財產毀損、刑事犯罪等事件;建立重整工作推進機制,由發改委等相關部門和同行業大型企業參加,根據重整企業的特點,發揮各自資源優勢,多方尋找重整合作伙伴,并提供各項政策支持,提高重整成功率;建立破產企業和“僵尸企業”信息共享機制,及時更新發布,對重整成功的企業,積極協調有關部門重建企業信用記錄。
3.依法維護職工權益,做好職工安置工作。一是依靠黨委并由政府和企業的主要責任,法院協助做好職工分流安置工作;二是加強政策法律宣傳,提高職工對失業的風險意識和心理承受能力;三是依法保障職工債權實現,對職工債權統一審核標準,指導管理人對職工債權及時確認,及時清償。
4.設立破產審判專項資金,保障程序推進。一是從中央、省級財政部門撥付的專項資金和破產企業的土地出讓金中政府收益部分撥付;二是根據案件難易程度和收費高低從管理人所得報酬中按一定比例提取資金,由財政部門專戶專管,專款專用,用于支付無產可破案件的破產費用。
5.完善審判機制,提高審判質效。一是加強與黨委政府的溝通協調,共同應對和妥善解決案件審理中出現的疑難問題;二是加快審判進程,依法縮短管理人指定、接管企業、債權審查確認、審計評估期限,合理簡化債權人會議程序,采取與債權人會議同步的網絡表決或通過郵寄、發送電子郵件等便利方式進行表決等;三是做好執行轉破產程序銜接工作;四是完善機構,提升能力,設立專業的破產審判庭,保證破產審判組織的專業性和人員的穩定,提升法官依法裁判、化解矛盾、處理應急事件等各方面的綜合能力;五是建立“破產企業重整信息平臺”,將企業重整相關信息資料向社會公開,廣泛征集投資人和重整方案,著力促進企業重整成功;六是建立對管理人的動態管理制度,完善入冊、定級、升級、降級、除名等制度,建立起有進有出、有升有降、各級管理人之間健康流動的動態管理體系,提高管理人整體工作水平。
責任編校:王文斌
*課題組負責人:李向陽;成員:王樹遠、李慧東、杜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