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凡超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 201620
?
宋代科舉制度研究綜述
于凡超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上海201620
摘要:宋代的科舉制度上承隋唐,下啟明清,是科舉史上最鼎盛的時期。宋代科舉考試制度繼承唐制,同時又對其加以改造和創新,將唐朝偶有嘗試但未成定制的做法加以規范化和固定化;嚴格管理科舉考試過程,力求做到公平公正;豐富考試內容,旨在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等等,使科舉考試制度日漸完備、成熟。
關鍵詞:宋代;科舉制度;綜述
科舉,即“分科舉人”,是由封建國家設立不同科目,定期舉行統一考試,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的作法。科舉制度創立于隋朝,發展于唐朝,及至宋代,這一制度逐漸完善和成熟,許多重要的考試制度和運行機制對以后歷朝歷代乃至今天都有深遠的影響。筆者嘗試對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學者對宋代科舉制度的研究做一個簡要的綜述。
一、宋代實行科舉制度的背景
對于宋代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背景,歸納起來,學者主要有以下觀點:
(一)宋代建國以來,中小地主階級和工商業者不斷發展壯大,他們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以保護自己的利益。
(二)宋朝依靠武將而建立,宋太祖為防止武將專權,實行“重文抑武”的基本國策;科舉考試可以使大量的文人進入朝堂,符合宋太祖的需要。
(三)北宋建國之后,百廢待興,迫切需要有才之士參與治理國家。
二、宋代科舉制度的特點
從學者對宋代科舉制的研究來看,宋代科舉考試制度繼承唐制,同時又對其加以改造和創新,將唐朝偶有嘗試但未成定制的做法加以規范化和固定化;嚴格管理科舉考試過程,力求做到公平公正;豐富考試內容,旨在選拔經世致用的人才等等,使科舉考試制度日漸完備、成熟。
(一)廢除唐朝科舉制度的弊端——公薦制和公卷制
唐代,知貢舉官赴貢院時,允許臺閣近臣“公薦”某某舉人,這種做法往往容易使科場為權貴所壟斷,事實上是薦舉制在科舉制中的殘余①。唐代的科舉考試實行公卷制,在正式考試之前,考生將自己平日的詩文送給有學問的官員品評,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做錄取時的參考,但是部分考生往往用他人的詩作冒充自己所作,這樣選拔出的人往往沒有真才實學。上述兩種做法流弊甚大,宋太祖先后下詔禁止臺閣近臣向主考官“公薦”士人,從法律上否認了公薦制的合法性,廢除了公薦制。同時,公卷制也隨著宋代科舉各項條制的完善、取舍幾乎全以考卷為準而失去本來的意義和作用,因此,慶歷元年(1014年),公卷制被正式廢除②。
對于廢除公薦制與公卷制的意義,有學者將其分開來分析,也有學者傾向于將二者聯系起來,認為公薦制的廢除也是為了清除唐代公卷制的流弊③,這樣的說法有合理性,公薦制的實施很大程度上依賴公卷制,當公薦制被取消后,公卷制,事實已經證明,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但學者普遍認為宋代廢除公薦制與公卷制有利于防止大官僚壟斷科舉取士權,將取士權收歸中央,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
(二)三級考試制度的形成——殿試的制度化
殿試是由皇帝在宮殿親自主持的最高一級的考試,唐代武則天首創該制度,但未成定制。開寶六年(973年),宋太祖在省試之外又舉行了最高級別的殿試,并且從此將殿試定為了“常式”,在發解試和省試之外又增加了一級考試,并且是科舉考試中最高級別的考試④,宋代的科舉考試因而也變成了固定的鄉試——省試——殿試三級考試制度。從宋太祖到宋仁宗,殿試不合格者均遭黜落,而且黜落比例很大⑤,有些遭淘汰的考生受不了打擊而投河自盡,甚至有積憤難忍的考生一氣之下投靠別國,不利于國家的穩定和安全,因此從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開始,殿試便不再淘汰考生,而僅僅是對考生的名次進行排名。
殿試制度是繼廢除公薦制和之后中央收歸取士權的重要舉措,它有利于監督主考官,防止其用情取舍,減少主考官與考生之間的聯系,進而減少二者結成利益集團的可能性,“增加考生的榮耀感和對皇帝的依附性……君臣之間的聯系無形中得到了加強,也為進一步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打下了牢固的基礎”⑥,這些都是學者對殿試制度確立之積極意義的看法,但是也有學者指出,殿試制度雖然有助于減少縱向上“座主”與“門生”的直接結黨,但卻忽略了橫向上同年考試之間“聯絡感情,鞏固‘年誼’”⑦。也有學者認為,由于殿試由皇帝親自主持,考中者均為“天子門生”,吏部無權再向唐代那樣進行復試,因此唐代形成的銓選制度也就隨之被廢止⑧。筆者對這兩個觀點比較贊成,關于銓選制度的廢止,后文還將談及。
(三)科舉考試的專業化——糊名法、謄錄法、鎖院制與別頭試
糊名,又稱彌封,是指將考卷上有關考生的姓名、籍貫等信息糊上,以杜絕主考官利用這些信息徇私舞弊的行為。宋代的糊名法于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在殿試中首先采用,隨后擴展到省試、發解試中,成為定制。雖然糊名使考官無法看到考生的個人信息,但是仍然可以通過考生的筆跡或在答卷上留下的記號與考生“溝通”,因此,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又創立謄錄法,“所謂謄錄,即在收卷后,由專人謄寫試卷副本,考官根據副本評閱定等。由于考官看到的已經不是考生原筆所答試卷,所以有效杜絕了舞弊現象”⑨。
鎖院制,“鎖院即科舉考試期間,考官一旦受命,即要鎖居貢院,不得與外人及家屬接觸的制度…同時,宋代主考官不再由固定的官員擔任,而是臨時委派,除主考官外,還要另委派權知貢舉(副職)若干人,以加強考官之間的互相監督和制約。知貢舉主司一經任命立即入住貢院,成為完善鎖院制度的重要標志。”⑩
別頭試,考生若與考官有親戚關系,那么應該避嫌,別置考場考試。該項制度確立于宋太宗時期,隨后實行范圍擴大,各級考試都設別頭試。
上述的四種制度在唐代都有實行,只是由于各種原因沒有堅持下來,宋代將這些做法均定為常制,并加以完善。無論是時人,還是現代的學者,都極大的肯定了這些制度尤其是糊名法、謄錄法的積極作用,它們最大限度的防止了考試作弊,保證了科舉考試的公平公正,除此之外,北京師范大學的王炳照和周慧梅指出,這些辦法“貫穿著一個基本思想,就是防止少數勢官大族操縱,保證庶族地主應試的平等權利,以擴大中央集權的統治基礎,建立起有利于鞏固專制政治的官員晉升制度。”該觀點從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專制統治的角度分析宋代科舉考試的規程,較之其他學者的分析,這個觀點更加深入。另外,筆者從學者們的研究中發現了這些制度的一些共同特點。首先,如前所述,它們都在唐代出現,在宋代形成定制;其次,它們的確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針對實踐中出現的種種問題逐步確立的,是一個逐步發展完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科舉考試制度日漸嚴密與規范,走向專業化。
(四)選拔治國安邦之才——豐富考試內容
“宋初承唐制,貢舉雖廣,而莫重于進士科。”(《宋史﹒選舉志﹒卷一百五十五》)唐代考試科目中,明經和進士是選拔官員的主要科目。明經主要考帖經和墨義,強調記憶能力,并無實用。進士科的考試內容主要集中在詩賦上。北宋中期以前,科舉考試的科目和內容均沿襲唐制。于是“為應科舉,廣大學子平日所學均為辭章藻句,雕琢文字,講究華麗,不求實際,不論經義”,如此選拔出來的人才不關注現實,無法解決實際問題,產生的消極影響越來越突出。為解決這一弊端,北宋中期的變法中都有改革科舉考試內容的舉措,特別是王安石變法,廢除了進士科以外的其他科目,而且在內容上,增加了經義策論的考試,需要考生理解經義并聯系實際思考問題。這些措施的實行一定程度上選拔出了經世致用的人才,這為大部分學者所公認。但是,有不少學者強調經義雖取代了詩賦,但學風并未改變。根本制度不改變,無論詩賦還是經義,都不能培養實用之才。廈門大學錢建狀副教授曾專門討論過宋代科舉史上的“經義與詩賦之爭”,他的觀點為我們研究宋代科舉考試內容的變革很有借鑒意義。
(五)凸顯時代特色——擴大科舉取士的名額,提高考生及第后的待遇
唐代科舉考試的錄取名額極少,每次錄取進士一般只有二、三十人,最多的一次不過79人,相比于唐代,宋代特別是從宋太宗一朝開始,錄取人數大幅度增加。“太宗時,每次平均錄取230多人;從真宗到徽宗,每次平均錄取680多人”。宋代擴大科舉取士的另一辦法是“特奏名”,對于應試多次而不得中的的士子,特賜各種出身,以此籠絡士人,這一做法旨在防止應試多次而不中的考生心生怨恨,叛離朝廷。錄取名額的增加和“特奏名”的出現促使大批士子專心讀書,以求揚名科場,這不僅使宋王朝獲得了大批的人才,也減少了引起社會不穩定的的因素。“廣開科舉之門,俾人人皆有覬覦之心,不忍自棄于盜賊奸宄。”但同時,這也會“釀成嚴重的社會問題,造成官僚泛濫、舉人不實,敗壞科舉名聲,教育質量嚴重下降。”
宋代科舉與唐代的不同之處還在于,宋代廢除了銓選制度,士子科舉及第后即被授予官職,官階的大小按照名次來決定,而且任職后晉升速度也較快。唐朝科舉及第后,士子僅僅取得做官的資格,還要通過吏部的考核才能做官,且官職往往較低。除了像唐代一樣賜宴新科進士,宋代的統治者還會臨軒唱名,即由皇帝親自宣讀登第者的姓名和排名,并且,在進士們注官之前就賜予綠袍、笏等公服,給予新科進士以無限的榮耀感,這些都極大的調動了士子們參加科舉考試的積極性,使“英雄豪杰汩沒消糜其中而不自覺”。
三、宋代科舉考試的影響
對于宋代科舉考試的影響,學者一般是分不同的視角討論的。近年來,討論的重點一般集中在一下幾個方面。
宋代的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的流動。宋代科舉制度盛行,成為讀書人進入仕途的主要途徑。宋代科舉不講門第,甚至抑制勢官子弟參加科舉考試,“一切以程文為去留”,這就使許多中小地主及其子弟和下層文人有機會晉身到官僚階層。而那些出身富貴人家的子弟,如果不參加科舉考取功名,就會喪失權力的保護和俸祿的支持,逐漸淪落到社會的中下層。這樣雙向的社會流動,既能夠防止累世公卿的出現致使君權大權旁落,又能夠給封建統治增添新鮮血液。
科舉制度最大限度的減少了官員腐敗。北宋對科舉考試的改革和完善,很大程度上堵塞了買官賣官與任人唯親的途徑,從根本上解決了門閥政治的再起和軍將擅權的基礎。大量沒有家族背景的中下層高素質知識分子進入政府機構,官員的廉政素質有所提高,對宋代吏治清明起到了積極作用。
宋代科舉制度使全新的士大夫階層形成。通過科舉,宋代大批讀書人進入仕途,實現了知識分子向官僚的轉化,形成了真正的士大夫階層,他們與皇權相結合,共同維系著封建國家的政治命運。但是也有學者認為,科舉制度也不可避免的對士風產生負面影響,一方面,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一朝得中,便投機取巧,攀附權貴,形成奔黨、朋比的不良風氣;另一方面,“科舉考試試題的變化間接影響了學術的正常發展,科場間接變成了政治斗爭的場地。”
宋代科舉制度轉變了社會價值觀念。宋朝科舉杜絕了仕宦大族把持科舉的現象,無論貧富,人人都有脫穎而出的機會,這種輕門第、重才學的觀念影響了民眾的價值觀念,公正平等、崇文重學、經世致用和憂國憂民的價值取向深刻地影響著宋朝社會的各個方面。
四、小結
宋代的科舉制度上承隋唐,下啟明清,是科舉史上最鼎盛的時代,它將取士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它的糊名法、謄錄法等制度,力求公平公正,使科舉考試科學化、規范化;擴大錄取名額,“擇其秀,收其庸”,雖然選拔了大批高素質官員,但是過猶不及,許多并沒有真才實學的庸才混雜其中。大量的士子進入政府機構,也造成了機構臃腫,人浮于事、行政效率和政府開支過大等一系列的問題,最終不利于宋王朝的健康發展。
筆者認為,國內對于宋代科舉制度的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科舉取士規模的擴大、科舉考試過程的嚴格和完善等方面,而且論述較為宏觀,研究的材料也主要集中在傳統的史籍范圍之內,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幾年學界也開始研究科舉考試中的某一具體制度或做法,從小的切口來研究問題,例如程民生的《論宋代科舉與戶籍制》,龔延明的《宋代皇帝與科舉》等,為我們進一步了解研究宋代科舉制度有很多的啟發和幫助,但是這方面的研究還是太少,筆者設想,如果能夠從某一地區或某一家族入手,研究其在宋代科舉制度下的變遷,或許會有新的發現。
[注釋]
①穆朝慶.北宋時期的科舉改革[J].史學月刊,1982(5).
②穆朝慶.北宋時期的科舉改革[J].史學月刊,1982(5).
③崔勇,丁建軍.宋朝科舉考試制度改革[J].江海學刊,2006(4).
④劉永書.略論宋代科舉制度的新變化[J].開封大學學報,2011,9(3).
⑤龔延明.論宋代皇帝與科舉[J].浙江學刊,2013(03).
⑥周寶硯.試析宋代科舉考試制度的主要特點[J].世紀橋,2012(19).
⑦郭學信.科舉制度與宋代士大夫階層[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6).
⑧劉永書.略論宋代科舉制度的新變化[J].開封大學學報,2011,9(3).
⑨劉永書.略論宋代科舉制度的新變化[J].開封大學學報,2011,9(3).
⑩周寶硯.試析宋代科舉考試制度的主要特點[J].世紀橋,2012(19).
中圖分類號:I207.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055-03
作者簡介:于凡超(1994-),女,山東人,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政治學與行政學專業,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