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妮 郝兆亮
1.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 海口 571100;2.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海南 海口 570206
?
涉法涉訴信訪終結機制的研究
薛妮1郝兆亮2
1.海南政法職業學院,海南海口571100;2.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海南海口570206
摘要:對于現階段存在的社會尖銳問題或社會矛盾,中國采取了一種特殊、獨有的處理方法——信訪。這種處理方法事實上也是一項得到憲法承認的民主權利。在信訪中,涉訴信訪又是一種可以化解各種各樣糾紛的重要途徑。事實上,涉訴信訪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糾紛、緩解了矛盾,但是涉訴信訪也給司法機關的發展帶來了明顯的困擾,如涉訴信訪目前在我國缺乏完善的終結處理機制。而缺少終結處理機制便會令信訪重復、無限地出現,給司法資源帶來嚴重的浪費。本文試對涉訴信訪的終結機制進行如下研究。
關鍵詞:涉訴信訪;司法資源;司法機關;民主權利;終結機制
在我國,解決糾紛的法律機制可謂是多種多樣,其中廣為人知的一種便是涉訴信訪機制。目前,就信訪在我國的發展現狀來看,各級人民法院在涉訴信訪的接受量上有了整體下降趨勢,但就局部地區而言也有明顯的上升跡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國在信訪方面缺少完善的終結制度,雖然部分法律規定對其有所涉及,但其位階卻相對較低,這就使得涉訴信訪的終結實踐在我國各地區都采取了不同的做法,信訪權也因此而被濫用,司法機關的工作秩序也因此受到了干擾,無法正常給予司法救濟。對此,必須在新形勢下構建涉訴信訪的終結機制,以維護司法機關的正常運行。
一、涉法涉訴信訪
(一)概念
涉法涉訴信訪最初誕生于2004年,是最高法在長沙召開的全國性工作會議上提出的。其定義為:與具體的案件有密切聯系,針對法院作出的審判結果,請求司法程序給予執行或實施訴訟行為的人民群眾來訪或來信。從其概念可知,涉法涉訴信訪具有兩大要素——“涉法涉訴”和“信訪”,前者包括信訪中存在爭議的問題以及人民法院作出的審判、執行行為,后者則包括寫信和親自上訪兩種解決糾紛的方式。
(二)特點
1.問題特定化
就存在爭議的問題而言,無論是法院作出的執行行為,還是審判行為,都可以是信訪的對象。雖然審判是司法機關的基本行為,但依然可能存在著“違法行為”,國家本應使用司法程序對審判結果的對錯進行判斷,但我國的特殊國情使得人們通過信訪的方式來表達對“違法行為”的反對。當然,對于存在爭議的行為,必須要特定化對待,否則法院所有行為都會被“信訪”,司法機關將無法正常工作。
2.主體特定化
糾紛的解決在我國有非常典型的特色,即一旦走法院程序,就很難輕易結束。這是因為法院除了要進行審判,還要從司法行為之外的角度來化解同時來自于人民群眾的信訪,即使法院中的工作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素養,其承擔的多元化職能也會降低其信訪終結效率。
3.爭議法律化
對于信訪人而言,爭議的焦點多集中于法院作出的判決。信訪人因對其存在爭議而通過信訪將原有的糾紛升級到法律評價的層面。因此,這類爭議問題所具有的專業性使其自身無法通過非司法部門去解決,只能將高度法律化的問題交由更高的層級來解決。
4.表達傳統化
涉法涉訴信訪誕生于2004年,但是信訪制度卻在建國之初的1951年便被確立下來。這項制度的實施使得社會糾紛得以被解決,公民權利也受到良好的監督,公職人員因此而在司法方面做得更好。而涉法涉訴信訪的出現,使得樸素的語言吶喊升級到法律語言層面,給人以一種傳統的表達印象——有糾紛找法院。
二、建立健全終結制度的必要性
(一)法律效力低,終結制度缺乏足夠的權威性
國務院于2005年出臺了信訪條例,并以其為中心制定了一些更加詳細的規定。但是,無論是在信訪條例中還是在相關規定中,都沒有涉及到終結制度。隨后的數年來,我國各地都在信訪方面留下了大量的積案。雖然各地的地方部門為了緩解日益增加的信訪壓力而出來了許多終結方法,卻因這些方法在法律文件上沒有足夠的位階而無法徹底解決信訪案件積壓問題,許多信訪文件依然處于久拖未決的狀態。
(二)缺少終結機制的約束,信訪權被濫用
許多信訪人對信訪存在著錯誤的認知,認為只要許多人一起上訪,帶來的影響越大,領導便會給予相應的重視,問題將會得到迅速的解決。事實上,這種濫用信訪權的行為只會給國家機關的正常工作帶來干擾,不僅浪費了司法資源,還會破壞社會的穩定。處理部門雖然在前期會迫于壓力進行積極的應對,后期卻會因此而消極對待。由于沒有終結機制的約束,矛盾糾紛將難以被良好的解決,最終落入一個惡性循環之中。
(三)終結機制的欠缺使得三方主體壓力失衡
中央機關、地方機關以及信訪人是信訪機制的三大主體。當前,我國在這三方主體上存在著不平衡的壓力表現。以信訪人為例,在多次進行信訪的過程中,信訪人必須要承擔著越加沉重的心理壓力與經濟壓力;信訪人在壓力過大的情況下,可能采取鬧訪、纏訪等行為,地方機關因此而承擔著巨大的壓力,再加上上級機關對其給予的政績考核,使得地方機關可能因此而采取極端的方法對信訪人進行壓制;至于中央機關,其面對的信訪事件是非常多的,不及時解決將會給社會大眾以一種缺乏公權力、公正性的不良印象。
三、具體措施
(一)建立信訪終結聯動機制
無論是中央信訪機構還是地方信訪機構都有各自的職責,彼此之間應加強溝通與配合,通過良好的協作來提高解決問題的整體力量。以信訪的三級終結程序為例,相關機關之間的溝通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復查機關和處理機關要對信訪問題進行處理,對于復雜疑難問題要特別關注,向上級復核機關及時匯報,從上級機關處獲得指示,并在其監督下利用合理、合法、規范的程序,運用恰當的法律政策為信訪事件做好復查與復核的基本工作。在這一聯動機制的運行下,復查機關、處理機關以及上級復核機關實現了群體協作。
(二)推動終結機制的信息化建設
為了提高信訪積案的解決效率,中央機關與地方機關應建立關于涉法涉訴信訪案件的數據庫,對其中的終結案件進行登記、歸類與管理。中央機關定期將書面形式或電子文本形式的終結報告下發給地方機關,以實現信息的全國共享。這樣可以避免已終結的案件被重復交辦或多頭交辦,減少了司法資源的浪費。
(三)加強培養,為工作人員提高專業素質
信訪工作人員直接與信訪人接觸,其專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其工作能力,并對信訪事件的處理效率帶來間接影響。因此,信訪工作人員應加強法律知識與工作能力的雙重培訓,提高其工作水平。
(四)改革領導干部的信訪接待日制度
這種制度具有非常強烈的“人治”特色,與當前社會的“法制”要求是相悖的。領導干部不應將大多數精力集中在對日常瑣碎信訪事件的接待,而是應該將其專用到解決信訪事件中的突出問題上。如此做,即使有突如其來的重大信訪事件,也不會做出隨意的指示,信訪事件在解決的過程中,不再出現“領導批示漫天飛”的現象,也杜絕了“領導無批示則無人重視”的普遍現象。甚至可以說,這種制度改革不會令信訪人對領導的接待存在著盲目的期待,人民群眾對于法制的信仰將會更加堅定。
(五)建立公開聽證制度
對于信訪復查階段,為了確保復查效果,應該實行公開聽證制度,以聽證會的方式來收集信息。若實行傳統做法,則是遵循“當面接洽→調查、閱卷→個別駁回→事后爭執”的過程,這樣不利于復查結果的準確界定。在聽證會上,信訪人闡述自己的問題與需求,被上訪對象則進行辯論,如此公開公正地進行評議,可以充分發揚出法律的民主特色。
四、結語
信訪是一種民意的表達形式,具有權利救濟功能與解決糾紛的效用。在我國,涉法涉訴信訪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其中最引人關注的便是信訪的終結制度。當然,我國在信訪終結制度方面同樣存在著很多問題,本文對此進行了簡單的介紹,同時筆者也總結了完善涉法涉訴信訪終結制度的具體舉措,僅供從事這方面研究的人員參考。
[參考文獻]
[1]袁周斌.涉法涉訴信訪終結制度運作中的問題探究[J].人民論壇,2014(11).
[2]任民.涉法涉訴信訪終結制度法治化問題研究[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4(05).
中圖分類號:D63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129-02
作者簡介:薛妮(1984-),女,漢族,陜西岐山人,法學碩士研究生,海南政法職業學院,講師,從事經濟立法、經濟法實務等法學問題研究;郝兆亮(1977-),男,漢族,山東棗莊人,法律碩士,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法官,從事物權法、合同法、侵權責任法等民商事以及民事申請再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