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岸儒
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貴州 貴陽 550001
?
論普通債權人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之合理性
何岸儒
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貴州貴陽550001
摘要:2012年《民事訴訟法》規定了第三人撤銷之訴,為保障因原判決做出而利益受損的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提供了救濟途徑,2015年的《民訴法解釋》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各方面進行了細化規定,但其適格原告的規定在審判實踐中仍存在問題。本文從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定義出發,分析普通債權人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之合理性,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第三人撤銷之訴;普通債權人;適格原告
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引入,最初目的是遏制、打擊實踐中出現的虛假訴訟,保護被害人的利益,以及我國的再審程序中也僅在執行階段保障案外第三人的利益,但實踐中往往出現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因本訴的判決而利益受損卻無處可申,據此,為了更為全面地保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2012年的《民事訴訟法》對第三人撤銷之訴進行了立法規定,并在2015年的《民訴法解釋》中細化規定,但由于該制度的適格原告范圍過于狹窄,實踐中難以真正地保護大多數第三人的利益,有違設立該制度的初衷,因此應當適度擴大適格原告的范圍。
一、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定義
我國現行立法將第三人撤銷之訴規定在“訴訟參加人”一章中,根據《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規定,可以將第三人撤銷之訴定義為:當事人以外的第三人,因不可歸責于自身的原因未能參加本訴訴訟程序,經本訴裁判發生法律效力之后,該第三人發現生效的判決、裁定、調解書內容全部或部分錯誤,損害了其合法權益,由該第三人提起的意在撤銷本訴裁判中對其不利的部分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訴訟。
二、普通債權人作為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之合理性
根據我國民訴法的規定,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只能是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且二者均未參加過本訴的訴訟程序,這個規定與我國將其規定在“當事人”一節中的立法體例是密不可分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確立的初衷是遏制虛假訴訟,保護案外第三人的合法權益,但是僅僅將該制度的原告限定為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和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并不能很好地囊括、解決第三人權益保護問題,往往僅涉及遺產繼承糾紛和物權請求權等類型的物權問題,然而,實踐中的債權債務糾紛也經常涉及第三人合法權益受到損害卻救濟無門的情況,這顯然不符合我國司法正義的司法要求。因此,有必要將普通債權人納入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
(一)學界觀點
普通債權人,是相對于優先債權人的一個概念,是指其債權沒有獲得法律特別保護的債權人。在司法實踐中,常常發生債務人與他人串通轉移財產、逃避債務,損害債權人合法權益的案例,這是惡意訴訟的典型表現,也是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確立的理由之一,但是我國立法和實務當中卻沒有將普通債權人納入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救濟范圍。理由主要有:(1)基于債權的相對性原則,普通債權人對原訴的訴訟標的無獨立請求權,案件處理結果與其無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其不屬于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或者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因而不是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2)原訴訟的裁判在事實定性和適用法律上不存在錯誤。實踐中,普通債權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理由往往是因為債務人在其他債權訴訟中達成財產償還或抵押給其他債權人的協議或法院據此作出了判決,導致該普通債權人的債權無法實現。實務中,法院往往認為普通債權人的債務得不到清償,應歸責于債務人的償債能力不足,而不能將其歸責于原訴訟中的債權人受償太多,既然原裁判在事實認定和適用法律上無錯誤,普通債權人就失去了撤銷的理由。(3)我國民訴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的民事權益不包含普通債權。實踐中,法院往往依據《侵權責任法》第2條的規定,指出普通債權不包含在民事權益范圍內,認為盡管原訴訟的判決結果同原告可能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但由于其主張的是普通債權,故不能據此認定損害其《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的民事權益。
(二)筆者觀點
首先,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限定為訴訟第三人,范圍過于狹窄,對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范圍,應當適當進行放寬,不應將其與訴訟第三人完全等同,認定第三人是否符合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條件時,應當看該第三人是否與原訴的裁判結果存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其次,根據我國民訴法第五十六條和《民訴法解釋》第二百九十二條的規定,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須滿足兩個要求:一是原生效裁判的內容存在錯誤,二是該生效裁判損害了第三人的利益。但,第三人撤銷之訴畢竟與再審制度不同,是否應當撤銷原生效裁判的內容,關鍵不在于其內容是否錯誤,而在于是否損害了第三人的民事權益。法國和臺灣規定的第三人撤銷之訴的主體須滿足的條件均是:一是必須是當事人以外的人,且該主體的民事權利在原訴中未被代表;二是該第三人的權益受到損害是由于判決效力的擴張所及;三是該第三人與裁判結果之間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評判標準是因確定判決而使第三人在私法上的地位受到直接或間接的不利益。由此可看出,法國與臺灣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并沒有硬性規定原裁判發生錯誤這個條件。再者,債務人雖然有自由處分自己的財產的權利,但是其應當擔保其有能力償還全體債權人的債務,在民法中,如果債務人有一些不當的行為,將其全部財產或主要財產轉讓或抵押給某一債權人,從而損害了其他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受害的債權人是擁有撤銷權的。但當債務人做出有礙債權人實現合法債權的行為,并通過訴訟來確認其行為的合法效力時,立法卻不允許債權人提出撤銷來維護自己的權利,這顯然不符合我國提倡的司法公正、程序公正的理念。
最后,對《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3款規定的第三人的“民事權益”,最高法院的權威解釋是根據《侵權責任法》第2條來界定的,因此將普通債權排除在“民事權益”的范圍之外。筆者認為,鑒于我國司法實踐中常常發生債務人與原訴另一方當事人惡意串通,怠于履行債務,損害其他債權人利益的情形,為全面地維護第三人的合法權益,我國可以參照法國的做法,在《民事訴訟法》第三人撤銷之訴中規定但書條款:“但是,一方當事人的債權人及權利繼受人對欺詐侵害其權利的判決,或者主張自有的法律理由,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這樣既符合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確立的初衷,又可以彌補我國再審和執行異議程序在保護第三人合法權益方面的不完善之處。
三、建議
由于債權的相對性,債權人受法律保護的范圍本身就不如物權人,其利益容易受到損害,再加上涉及債權人因債務人提起虛假訴訟而利益受損的案件,債權人往往不能作為第三人參與訴訟,如果我國立法再不賦予債權人一個事后救濟的權利,債權人的利益將受到不利影響。因此,應該將普通債權人納入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范圍。
但是,為了防止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范圍過于寬泛,導致第三人濫用撤銷之訴的情況出現,應當將普通債權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做一個限制,即只有當債權人受到虛假訴訟侵害,或者主張自有的法律理由,才可以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關于后者“主張自有的法律理由”,筆者認為,分為兩種情況:一是在訴訟內的債務人為了逃避債務不合理地將全部或主要財產轉讓或抵押給他人,并得到法院的支持裁判,此處的“不合理”包括無償轉讓財產或者不合理地高價購買他人物品或低價轉讓財產等;二是債權人發現債務人在訴訟中與他人達成的協議或者法院據此做出的裁判有事實上或法律上的錯誤,從而損害了其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中國裁判文書網.廣東省江門市中級人民法院(2014)江中法立民初字第1號民事裁定書[EB/OL].2014-03-13[2015-10-20].http://www.court.gov.cn/zgcpwsw/gd/gdsjmszjrmfy/ms/201403/t20140313_510194.htm.
[2]蒲一葦.第三人撤銷之訴適用范圍的實體法分析[J].民事程序法研究,2015(1).
[3]吳澤勇.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適格[J].法學研究,2014(3).
[4]何佳琪.論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以法國及我國臺灣地區的規定為參照[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7).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186-02
作者簡介:何岸儒(1992-),女,貴州貴陽人,貴州師范大學法學院,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