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英濤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
淺析大學生校園意外死亡事件校方責任的認定
劉英濤
吉林大學,吉林長春130012
摘要:2005年以來,長春市某高校一個校區學生發生意外死亡事件十余起,由于學生及家長的訴求與校方存在分歧引發的鬧訪案件甚至法律糾紛持續增多。在處理大學生意外死亡事件的過程中,校方對法律規定不明晰,處置不當的情況也確有存在。如何在法律、道德、社會輿論以及人性化等層面進一步實現校方行為的規范性,更為準確的定位校方應該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筆者嘗試從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致力探索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當中校方責任認定的規范化模式。
關鍵詞:大學生校園;意外死亡事件;定義
高校在處理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的過程中應該秉承不超越自身管理權限、不逾越法律規定、不違反人道精神的核心理念,在自身管理權限范圍內,以法律為準繩,并在人道上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最大關懷與幫助。對于自身存在重大責任的死亡事件,同樣要客觀事實的接受法律質詢,接受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本文就從以下幾個方面,圍繞校方在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中的責任認定加以分析,試從其中找出法律上的規律和依據。
一、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的定義
經過長時間的學校工作實踐可以將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作如下的界定: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是指高等院校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發生的在校大學生死亡事件。主要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在校大學生于高校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或者組織校外活動期間發生的死亡事件。二是在校大學生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內發生的死亡事件。
二、我國關于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的立法現狀和事件分類
目前,我國還沒有針對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當中校方責任問題出臺專項的法律規定,由教育部頒布實施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可以作為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明確校方責任的法律依據。《侵權責任法》、《民法通則》、《刑法》都是處理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的法律支撐。
(一)按照事件性質的不同,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可以分為:
1.刑事案件
殺人、傷害、強奸等刑事案件引發的學生死亡事件均屬這一范疇。這類校園死亡事件因為啟動了司法程序,其民事賠償責任往往是由人民法院直接裁定。
2.意外及突發事件
交通肇事、自殺、猝死、建筑物火災、建筑物塌方塌陷、校園食堂大范圍食物中毒、擁堵踩踏引發的學生死亡事件等均屬此類。
3.不可抗力引發的自然災害
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引發的死亡事件均屬此類。
根據校園死亡事件中致害主體的不同,可劃分為:
(二)學校責任事故
學校責任事故,是指學校在對學生實施教育教學活動或者在組織學生進行校外活動中疏于管理,亦或對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疏于檢測、維修,由此直接導致的學生死亡事故。
(三)學生責任事故
學生及其監護人責任事故,是指校園死亡事件的發生,學校沒過錯,而是由于學生自己的過失或過錯和自身生理原因造成的死亡,應當由自己承擔法律責任的事故。
(四)第三人責任事故
第三人責任事故,是指校園死亡事件的發生,既不是由于學校的過錯,也不是由于受害學生自身的過錯行為所引起,應當由第三人承擔法律責任的事故。
三、大學生校園傷害事故校方責任的認定
教育部頒布實施的《學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是大學生校園傷害事故校方責任認定的核心依據。其中闡明十二種情形之一造成的學生死亡事件,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同時學校與學生同為教育實踐活動的法律主體。一方面學校對學生具有管理、教育的責任,另一方面學生也負有主動遵紀守法的義務。因此,對于學生校園死亡事件中校方責任的判定,同樣也應該遵循《侵權責任法》“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與此同時,高校自身在國家法律約定的框架內還會制定內部管理規章制度體系,包括管理規則、章程、學生手冊、實驗室操作規范等規章制度,這是明確校方是否承擔責任的必要依據。
(一)通過上述分析得出學校對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承擔責任應該符合下面幾個要素
1.大學生死亡事件的發生局限于學校實施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以及組織的校外活動期間。或者發生死亡事件的地點位于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樓宇、場地和場所。
2.大學生死亡事件的發生與校方存在過錯具有直接聯系。
3.大學生生死亡事件當中明確校方責任時可以追尋到必要的法律依據。
(二)學校負有責任的大學生校園傷害事件的具體類型包括
1.因校園公共設施以及教學、生活設施、設備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對學生造成傷害的事件。
2.學校管理制度存在重大漏洞,因管理混亂滋生突發事件(包括火災、踩踏、食品中毒、公共衛生等意外事件)對學生造成死亡的事件。
3.學校在組織校外活動中沒有落實安全制度,并未采取必要安全舉措對學生造成死亡的事件。
4.學校對突發事件予控制但采取的控制措施不得力,造成事件擴大,由此造成學生死亡的事件。
5.學校教師和工作人員的工作行為存在主觀錯誤,因過錯的履職行為造成學生死亡后果的事件。
(三)學生死亡事件當中學校可以免責的情形為
1.死亡學生事件發生在校園外,并且其行為為個人行為,并非由學校行為或死亡事件發生在假期返鄉途中和期間。如:多人酗酒后在外斗毆、劃船溺水等事件;在校期間個人于校外購物、游玩、約會過程中發生的交通事故或者刑事侵害案件。
2.學生死亡事件是由其自身的主觀行為引發。如:自殺。
3.學生自身存在特殊體質或疾病未告知學校,而學校又無法知情的。如:學生猝死案件。
4.發生在校園的第三人刑事侵害案件。如:宿舍、教學樓、餐廳或體育場等校園場地、場所發生的惡性刑事案件致學生死亡事件。因此類刑事案件的責任主體為施加侵害犯罪行為的第三人,。
5.學生在實驗、實習、教學實踐的過程中沒有按照老師的要求實施操作,主觀上故意違規作業引發的死亡事件。此類死亡事件校方免責的前提是教學老師已經將要求公示,并且按照學校規定正常履行了教學程序。
四、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的處理程序
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發生后要按以程序處理:
(一)事件發生時應以人為本積極施救,按規定逐級上報學生校園死亡事件的情況
(二)按照事件的不同類別,積極協助公安、消防等專業機關展偵查、調查。
(三)負責聯系學生家屬,告知情況并做好安撫工作。
(四)專門機關偵查、調查階段結束,事件原因、性質確定,責任劃分明確后,如校方存在法律責任,校方按法律規定明確責任,在法律規定的時限內加以落實。如校方沒有責任,要在專門機關的主持下向家屬及時說明情況,做好思想疏導工作。
五、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的預防和善后保障
校方在處理大學生死亡事件的過程中應該意識到: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的發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預防此類事故發生一個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強化安全教育,往往安全教育工作到沒到位也是評判校方在事故發生時責任大小的客觀標準。同時,有效預防此類事件發生也是維護校園穩定的必須。最大限度預防大學生死亡事件發生應該從細節上做到以下幾點:
(一)警鐘長鳴,將校園安全教育工作滲透到新生入學、畢業生離校、春防、冬防等各個環節,真正做到教育全面、宣傳到位。
(二)不斷完善校園管理規章制度體系,并做到制度有傳達、有公示、有監督、有落實。
(三)建立健全學校與學生家長的定期溝通與聯絡機制,真正了解學生的身體狀況、思想變化,發現學生身上存在的問題有所針對的加以解決,發揮學校和家庭的雙重保護作用。
最后,處理大學生校園死亡事件的過程中必須堅持依法的原則,對責任不規避,對惡意訛詐不妥協,發揚人道主義精神,有法有據,有禮有節的處理糾紛訴求,是校方在大學生死亡事件中保護學生最大利益,維護自身最大尊嚴的核心理念。
[參考文獻]
[1]任鵬程.論校園侵權事件之學校的責任認定[J].決策與信息旬刊,2011(4).
[2]趙洲.當前中小學學生傷害事故及責任歸結問題探析[J].法制博覽(中旬刊),2013.
[3]高長思,徐信貴.學生在校期間人身損害事件中的校方責任分析[J].創新,2012.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187-02
作者簡介:劉英濤(1974-),男,漢族,吉林長春人,歷史學碩士,吉林大學保衛處,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保衛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