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輝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 201306
?
民事訴訟法修改與民事證據制度的完善分析
趙輝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1306
摘要:我國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后民事證據制度有了較大的改變,進一步增加了證據的種類,并調整證據的排序,但電子證據的鑒定、地位仍值得商榷,特別是在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下,電子證據真實性、鑒定難度越來越大。新《民事訴訟法》對電子證據在什么情況下屬于緊急情況,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駐地,如何保全等都無明確的界定,不利于電子證據的訴前保全。
關鍵詞:民事訴訟法;民事證據制度;電子證據
證據與案件事是權利主張的基石,在整個訴訟程序中,證據是“無冕之王”,事實勝于雄辯。證據是涉案當事人為證明案件事實存在,提出有利于自身的客觀依據,法官在審理案件時,做出判斷過程也是對質證后證據進行認定而后依據相關法律法規進行判定的過程。實在我國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訂之前,《著作權法》等知識產權領域法律法規與《公證法》等特別法已建立起證據保全制度,2012年修改后,訴前證據保全制度,擴大了訴前證據保全的機能。本次研究試圍繞民事訴訟法修改與民事證據制度的完善中的電子證據相關內容進行討論。
一、證據種類的規范
新的修改法進一步增加了證據的種類,并對證據種類的排序進行了調整。在提交的人大常委會民訴法修整案中明確規定,將電子證據作為新的證據,保證了電子證據的法律意義。隨著網絡與計算機技術的普及,電子信息與我們生活、工作息息相關,而與電子信息有關的經濟活動、民事行為也越來越普遍,圍繞網絡與是計算機的犯罪、侵權活動也越來越多,網絡犯罪進入高發階段。電子證據即電子數據,是指基于電子技術生存的,以數字化形式存在于磁盤的載體,內容可與載體分離,能夠證實案件的數據,包括視頻、電子合同提單、電子發票、電子文章、電子郵件網頁、域名等。在舊有的《民事訴訟法》中未明確電子證據的法律意義,但在現實訴訟中,電子證據已被大量應用,特別是在涉及金融等行業,電子證據已成為關鍵性證據。民事法明確的電子證據的范圍,涵義,突出了電子證據重要性,為今后更好地使用、審查、判斷電子證據奠定了基礎,也起到了提醒公眾重視電子證據,重視保障自身在網絡中的利益,震懾網絡犯罪者作用。
關于證據的種類排序,目前爭議較大,對于民事訴訟法而言,證據種類劃分重要性明顯下降,證據的使用更注重是否存在,而并非定性,同時硬性的規定證據的種類也不利于證據的收集、審核、判斷,以電子證據為例,其往往與書面證據、人證相互覆蓋,電子證據中的視聽材料往往涉及當事人,也可納入人證的范疇。全世界各國成文法中僅有少數幾個國家對證據進行了分類。若需對證據進行分類,則必然需要對證據進行排序,證據的先后必然有理性的依據,此次《民事訴訟法》修改中,證據的排序有了較大的變化,排序如下包括當事人陳述、書證、物證、視聽資料、電子數據、證人證言、鑒定意見、勘驗筆錄,其中當事人的陳述地位得到較大的提高,但需注意的是在特定條件下,如當事人去世,電子證據中有當事人的語音信息,如何進行排序?此外,隨著技術的發展進步,特別是語音、視頻合成技術的迅速發展,偽造證據技術難度越來越小,電子證據的地位仍值得商榷。據筆者所知,現已可以進行完整的語音模擬,即使采用專業的鑒定儀器也無法完成鑒定。
二、證據的保全
保全顧名思義,便是保護安全使免受侵害,證據保全即保護證據安全,使其免受秦漢,訴前證據保全是當事人在起訴前,證據即將滅失緊急情況下,人民法院依據當事人的請求采取的證據保全措施。訴訟前證據保全性質目前尚存在較大的爭議,普遍認為其應為訴訟行為,以保證證據的有效性。2012年新的《民事訴訟法》確立了訴前證據保全制度。在改進前,特別領域立法便與涉及了訴前證據保全制度,如《著作權法》第51條中,著作權人或其他權利相關人,為有效制止侵權行為,當證明侵權欣慰的證據有可能滅失或是如不采取有效措施,今后無法有效取得,可向法院提出申請。該條例將有效裁定時間規定在48h小時以內,法院可令申請人擔保,申請人需在15日內提取訴訟,否則法院會解除保全措施。2013年《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商標法》等都涉及相關內容。眾所周知電子證據是一種虛擬證據,存儲在計算機、軟盤等設備中,一旦存儲媒介發生損毀,極易被損害,無法再提取,在今后可能會有大量有關于電子證據申請保全的案件[1]。但電子證據不同于實物證據,自由度高,形式多樣化,專業性強,高技術專業人才甚至可進行遠程操作,消滅電子證據。新《民事訴訟法》對電子證據在什么情況下屬于緊急情況,證據所在地,被申請人駐地等都無明確的界定,這也與電子證據易于傳播、存儲有關,特別是近年來網絡存儲等技術的發展,有時電子證據被第三方網絡公司掌握,如何有效的對證據進行保全值得深入研究。新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對于電子證據需有專業人員參與,在相關人員協助下,最大程度保護原件真實性,但與訴訟中的規定無明顯區別[2]。
三、小結
我國2012年《民事訴訟法》修改后民事證據制度有了很大的改進,但關于電子證據的界定、使用、保全方面仍極大完善。
[參考文獻]
[1]廖歡歡.民事訴訟法修改與民事證據制度的完善分析[J].法制論壇,2014,9(391):28-29.
[2]趙鋼.回避制度之改良與保全機制之完善-以<民事訴訟法>修改為背景的思考[J].西北政法大學學報,2012(6):169-171.
中圖分類號:D92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222-01
作者簡介:趙輝(1991-),男,漢族,山東棗莊人,上海海事大學,訴訟法專業,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