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春雪
北華大學,吉林 吉林 132000
?
論集體土地征收過程中農民權益的法律保護
范春雪
北華大學,吉林吉林132000
摘要:隨著我國新農村改革號召,農村城市化的腳步加快,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成了社會關注的重點問題。因此,加強對集體土地征收中農民權益的法律保護,不僅能保障農民生存、促進農業發展,而且也能使我國城市化發展進程更加趨于合法化、合理化。但是,從我國現有的土地制度來看,農民權益在土地征收中會受到諸多因素的侵害,加之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農民的利益訴求無法得到充分的保障,進而會衍生為社會不安定因素。因此,探討如何在集體土地征收過程中更多的考慮農民權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集體土地;征收;權益;法律保護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集體土地征收的范圍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農民喪失了其賴以生存的土地。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生存和發展問題,事關農村的穩定和諧,事關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順利推進,失地農民問題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本文以保護失地農民權益為出發點,緊緊圍繞政府征收農村集體土地這一社會現象,對我國集體土地征收現狀和如何保護農民權益進行闡述。
一、我國集體土地征收過程中存在的侵害農民權益的現象及原因
(一)征收目的不明晰
我國征收土地的目的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然而現行法律法規對什么是“公共利益需要”并沒有做出明確界定。某些政府部門利用了這項法律規定的不完善,加大了對土地的征收力度。農民由于對法律的認知度不高,不懂得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僅土地被剝奪,甚至利益也不能享受,越來越多的土地在征收目的不純的情況下喪失。
(二)征收程序缺乏透明度
完善的程序是集體土地征收的法律依據。在集體土地征收的各個環節,只有嚴格按照程序,公開透明的執行,才能保障整個征收過程的合法合規。但是,我們某些政府并不能把程序應用到實際的執行過程中,利用權力私自占用和違法征收,利用條例漏洞違法獲得審批權力等,這些行為,損害了農民的正當權益,所以在集體土地征收的過程中,必定會引起沖突和矛盾。
(三)地方政府觀念方面的原因
土地作為農民的財富,不僅為他們提供了居住和生活所必須依賴的基礎,而且也支撐他們生存所依賴的所有資源。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農村城鎮化是國家大力發展的目標,很多高樓和大規模工程在農村建立,那么土地征收就成了政府部門獲利的手段之一。
二、解決農村土地征收補償和失地農民權益問題的對策
(一)轉變觀念,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發展觀
很多部門在與農民打交道時,利用農民老實淳樸,文化程度低的特點,總是把農民的利益放在最后一位。這種觀念必須改革,要增強對公民財產權保障意識。不僅在集體土地征收的過程中,包括其他的方方面面,都要把農民的利益擺在首位,重新樹立農民的地位,要保持政府的低姿態,不為了追求效率和發展而忽略了對農民的公平和利益。
(二)建立簡便、嚴格、高效、透明的土地征收程序
在集體土地征收的過程中,要制定完善的土地征收程度,避免一些政府或部門利用漏洞或者不透明的條件,獲取不正當的利益,損害農民的權益。我們要明確征收方和土地方的利益和義務,保證整個過程有章程可循。其次,在征收的過程中,要公開公正公平,程序按部就班,不違規違法,保證農民的參與。
(三)制定科學合理的農地征收補償標準
農民的衣食住行都靠土地來解決,所以政府在征收農民土地時,農民就失去了生存的保障,那么就應該給予農民恰當的補償,而現行的征地補償標準就偏低。農民沒有豐富的文化知識,也沒有專業技能,而且到城市打工的成本也比較高,這些都是農民失去土地后面臨的問題和現狀,政府在補償時要考慮到農民的現實問題,保障他們雖然失去了土地,但是沒有失去對生活的基本保障。所以新的補償辦法和補償標準必須實施,只有這樣才能讓農民在集體土地征收的過程中獲得土地本身和增值的利益,才能保證城市化農村建設的順利開展。
(四)加強監督
在農村集體土地征收的過程中,除了制定相應的政策,也要加強相關部門的監督管理,保證政策的貫徹實施以及農民權益的保障。對于侵犯法律法規的行為,審查和監督部門要加大力度給予處罰,追究相關部門相關責任人的責任。侵害農民土地權益的行為必須在相關部門的監督下得到公平公正的審理和審判,從而完善對社會的監督工作。
三、結語
在我們當前社會下,應該把農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尤其是城市化建設的大環境,農民的權利和利益更是國家和社會關注的重點。所以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同時,要制定和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改變守舊的觀念,從而保證農民的權益,而集體土地的征收,更要注意政策的實施要根據當地當時的實際情況,讓農民在特色的新農村幸福的生活,也保證國家新農村建設的順利推進。
[參考文獻]
[1]呂幸.農村集體土地征收法律問題探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S1).
[2]楊斌.土地征收過程中失地農民權益保護法律問題探析[D].新疆財經大學,2010.
中圖分類號:D92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233-01
作者簡介:范春雪(1981-),女,漢族,研究生,北華大學,講師,研究方向:經濟法、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