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瑩瑩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 730000
?
類別股股東的催生及其表現形式
趙瑩瑩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蘭州730000
摘要:伴隨著類別股的出現,類別股股東作為其必然的衍生品也得以催生,其具體的表現形式主要包括五種,即收益權能得到特殊保障的優先股股東、處分權能受限的限制性股份股東、處分權能受限的限制性股份股東、處分權能協定受限的未確權股份股東、收益與投資組合相關聯的多元化股東。
關鍵詞:類別股;類別股股東;表現形式
一、類別股、類別股股東的概念
要研究類別股東首先應先了解類別股的概念,類別股是針對普通股得名的。普通股是指傳統的、完整具有股份各項全能的股份。類別股則是基于股權的各項子權利可以相互分離,重新組合而形成的在某些方面股東權利會有所擴張或限制的股份類型。例如類別股股東在其股息和表決權以及清算時的權利等方面享有的較之其余普通股股東的特別權利。國內還有學者給出不同的定義,認為類別股份是指在公司的股權設置中,因認購股份時間、價格不同以及認購者身份和股份交易場所不同,而在流通性、權利及義務上有所不同的股份。建立在理解類別股的基礎之上,所謂的類別股股東就是指的那些持有類別股的公司股東。
二、收益權能得到特殊保障的優先股股東
持有優先股的股東在紅利分配或者公司清算時可享有優先受償的權利,優先股同時呈現出了債券和股權的雙重特征。發行優先股的公司有義務在向普通股宣布分配紅利之前,優先履行支付優先股的任何紅利的義務,公司的這項義務正好是持有優先股股東的核心權利,優先股同時可以包含一種保護性條款,以便阻止具有更高級請求權的新的優先股的發行。
所謂優先股股東是指持有公司發行的普通股之外的優先股的投資者。其在公司清算時享有在普通股股東之前分配公司剩余財產的權利。優先股股東之所以能夠在經濟性權能獲得特殊待遇是基于其對于公司業務的參與權能的放棄或受限。實踐中大多數的優先股不附有投票權,同時優先股條款的靈活構造會被用作公司收購防御的工具,甚至有些公司有時候會發行一種具有毒丸或者在公司控制權出現變化是能夠強制實施的優先股。
三、處分權能受限的限制性股份股東
根據傳統公司法股份轉讓自由原則,股份公司股東對其所持有的股份擁有充分的處分轉讓自。但在某些情況下對于類別股股東來說,其對所持有的股份所享有的處分權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我們將持有這種類別股份的股東稱為受限股股東。
縱觀各國有關受限股股東的規定,法律直接限制的規定主要有:(1)發起人股東股份轉讓的期限限制。股份公司的發起人對股份公司的設立和有效運營負有重要責任,為了防止其利用設立公司的機會投機鉆營、向其他投資者不當轉移投資風險,對公司的信譽和經營產生極大的影響。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公司法對其股份轉讓設立了期限限制,如我國臺灣地區公司法規定發起人所持有的股份只有等到公司設立登記一年之后才能夠轉讓。我國公司法也對相關內容進行了規定。(2)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持股的轉讓限制。各國公司法設置這項轉讓限制的目的在于防止上述人員利用其獲得的公司信息進行不正當的內幕股權交易,從而損害其他外部股東和一般投資者的利益。(3)持股達到一定比例限額股東的交易限制。持股達到一定比例限額的股東往往對公司具有一定的影響力甚至控制力,或者是對上市公司具有某種收購意圖,因此,各國證券法一般都會對此類股東的交易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4)關聯中介機構和人員持股股東的交易限制。為了防止中介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利用其在工作中所獲得的上市公司信息謀取不正當交易利益,各國的證券法一般也對其交易進行一定程度的限制。(5)法律允許章程對股份轉讓作出的限制。基于股份公司(特別是非上市的股份公司)所具有的與封閉公司類似的“人合性”的因素,一些國家通過立法的形式允許公司章程對股份的轉讓作出某些限制。
四、處分權能協定受限的未確權股份股東
伴隨著諸如安然、世通等一大批大型公司的破產倒閉,各界將其原因歸結于曾一度盛行的雇員股票股票期權,認為這種制度為推動公司管理者從事短視或者欺騙行為創造了有利的條件。有學者指出,股票期權授予規模的不斷增加導致安然呈現出兩種病態:欺詐行為和偏好風險的管理層。在這種經濟背景的刺激下,一種非法定性的、基于公司與其雇員之間的股份授予協議而授予雇員的一種新型限制性股份——未確權股份得以誕生,當今世界上的一些公司,如微軟和亞馬遜等都開始終止股票期權計劃而選擇未確權股份作為雇員薪酬和激勵的替代性方案。
五、收益與投資組合相關聯的多元化股東
當今世界經濟呈現出一個多樣化的投資組合,關注是整個投資組合的狀態良好。傳統的股東“同質化”假定建立在認為公司所有股東都擁有相同的利益追求,即單純的追求公司利潤的增長和股價的提升。對于現代越來越趨于復雜的證券市場的投資者而言這種過于簡單化的認知顯然早已無法適合于實際。因此,和傳統理論所描述的股東關注公司利潤最大化的特征不同,多元化股東更加注重的是建立一種使投資組合價值最大化機制。這種機制的設立已經是現代金融市場中的常見機制模式,當今許多投資者、特別是大型機構和對沖基金基于這種理念,一般都持有同時包括普通股和空頭以及其他證券衍生品在內的投資組合以適應實際利益追求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英]丹尼斯吉南.公司法[M].朱羿錕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17,118.
中圖分類號:D922.29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6)14-0275-01
作者簡介:趙瑩瑩,遼寧阜新人,蘭州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