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點
《河南省行政機關政策文件解讀實施辦法》出臺,要求省級行政機關出臺的“紅頭文件”,要將“官話”翻譯成大白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把群眾關心的事情講清楚。(9月19日《人民日報》)
點評:
“紅頭文件”政策性強,通常用嚴謹嚴肅的語言來表述,以保證其表達意思的準確性,避免誤讀或引起歧義。但這也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即讓基層群眾感覺“高大上”、“生冷硬”、“缺乏人情味”。因而,即使是親民的“紅頭文件”也因為其表達形式上的特點,而被基層百姓敬而遠之,這勢必會影響“紅頭文件”的傳達效果。就其直接意義來講,將“紅頭文件”里“官話”翻譯成大白話,與群眾尤其是基層群眾的表達語言和方式直接接軌,會讓群眾了解得更明白。從深層意思上講,是機關干部轉(zhuǎn)文風、改作風、聯(lián)系群眾的必然要求。
但是,將“紅頭文件”里“官話”翻譯成大白話還真不那么容易。官話說慣了,說大白話可能不習慣,甚至不會說,這就得俯下身子,學習群眾的語言及表達習慣。從這個角度看,一個機關及其領導干部是否善于密切聯(lián)系群眾,還可以用一把尺子來衡量,即看他們是否善于將“紅頭文件”里“官話”變成大白話,是否善于用大白話來寫稿子或說話。
如今,一些家長開始憂慮:“現(xiàn)在大學生剛畢業(yè)的新生,收入和農(nóng)民工差不多了。”有數(shù)據(jù)顯示,在過去的10年間,大學畢業(yè)生與農(nóng)民工收入的差距已經(jīng)從2005年底約1.8倍,縮小到2015年的1.2倍。(9月19日《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
點評:
我們總在說,勞動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法律中對勞動者的權(quán)益也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了一視同仁地維護。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尤其是在很多人的意識深處,對于勞動者的勞動,還是分了三六九等。
分級意味著歧視。為了直觀地反映大學畢業(yè)生的收入之低,很多人就常常把農(nóng)民工的收入拿來作對照,并且以“收入和農(nóng)民工差不多了”作感嘆,那感嘆的潛臺詞便是“竟然淪落到了這樣的地步”!
一個人的收入與很多因素有關,所處行業(yè)、所在單位、受教育程度、個人能力、智商、情商、身體健康狀況,以及某種程度上的運氣……這些都有可能影響到個人所能獲得的薪酬。由于不同因素對薪酬的影響程度因人、因時、因地而異,而受教育程度只是諸多變量中的一個,加之供需關系的變化,大學畢業(yè)生無法獲得一個讓自己滿意的收入,自然并不讓人意外。
經(jīng)濟的繁榮是腦力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共同創(chuàng)造的,甚至于經(jīng)濟運行的某些環(huán)節(jié)之所以能夠順暢進行,正是因為有體力勞動者的存在。所以,每一位勞動者都應該被尊重,每一位勞動者都不應被用來“襯托”他人的優(yōu)越感。
“喬任梁死了”,“喬任梁被SM性虐致死”……一個青年演員的死亡,無數(shù)好奇心旺盛的群眾蜂擁而上,甚至把其好友戚薇、陳喬恩,乃至其女朋友、經(jīng)紀人等人全部被帶上熱搜。(9月19日紅網(wǎng)新浪官微)
點評:
斯人已逝,再多的關注,也無法挽回一個生命的離去。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給逝者以尊嚴。比一個死亡本身更讓人心痛的是,大眾對于死亡的消費。不少媒體像饑餓的狼,聞到了一絲血腥的味道,便蜂擁而上啃食,分享著熱點帶來的流量。某些自媒體人連夜發(fā)文,憧憬著又一個“十萬加”;部分網(wǎng)絡媒體,用各種夸張而聳人聽聞的標題,描述著關于喬任梁SM的傳聞;大眾則帶著偷窺隔壁老李家私房事的快感,在微博、微信上交頭接耳。
梳理輿情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個鮮活生命的離去,經(jīng)過大眾一段時間的討論,最終都會化為輿情分析的大數(shù)據(jù)。一個生命的逝去本身,更像是一座金礦。部分公眾媒體各取所需,消費著死亡,消費著一個生命。德性淪喪,連悼念都變得廉價無比;更別提那些帶著利益取向,看似科普SM性知識,實則發(fā)軟文的舉措。
魯迅先生筆下描寫的冷漠看客,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化身為“不明真相的群眾”,助長著部分媒體的惡習。誠如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沒有受眾的窺私欲和閱讀傾向,就沒有部分媒體對此類事件的趨之若鶩。
生命永遠是第一位的,這是倫理規(guī)范,更是價值基準,也是所有人都應該達成的共識。在死亡成為一種消費的時代,我們最該學會的是尊重生命本身。
近日,一篇題為《校長的孩子都去擇校了,誰會相信我的教育理想》的文章引起了不少家長的關注。該文的作者是江蘇省常州市朝陽中學校長殷濤。在今年女兒小升初的時候,他沒有讓女兒去擇校,而是進入了施教區(qū)對應的普通公辦學校朝陽中學就讀。(9月19日新華網(wǎng))
點評:
除卻家長身份,殷濤又是一名校長,還是一名將實現(xiàn)“教育公平、優(yōu)質(zhì)均衡”視為畢生教育理念的校長。用他自己的話說,“家門口的學校也精彩”這句話說了多年,現(xiàn)在是做出選擇的時候了。若“校長的孩子都去擇校了,誰還會相信我的教育理想”,正是基于這種信念,他替女兒最終選定了就近入學。
所謂作秀,無非就是做做樣子、裝裝面子,其特征為口是心非、華而不實,但這名校長顯然不在此例。道理很簡單,近些年來,為了推動當?shù)亓x務教育的均衡發(fā)展,他們一直在努力。而這名校長拒為女兒擇校,也是這種努力的一部分。在他眼中,讓女兒就近入學,是那么自然而然,猶如水到渠成,因而讓人心生敬意。反之,若這名校長一邊呼吁均衡教育,一邊卻忙不迭為女兒擇校,則不僅鐵定作秀,更是對自身所堅守理念的絕妙諷刺。
均衡教育的實現(xiàn),需要國家投入,需要教育人的奉獻,同樣需要社會的協(xié)力。倘若各地在推進均衡教育的同時,不能止住“擇校”風,則在學生資源上,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均衡教育又從何談起?而這名校長讓女兒就近入學,實為在這個問題上率先垂范。
希望榜樣的力量能夠“立竿見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