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炳杰/Xu Bingjie
?
《孫臏兵法》軍事學術價值探析
徐炳杰/Xu Bingjie
1972年銀雀山漢墓竹簡《孫臏兵法》出土,1975年2月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孫臏兵法》,分上、下兩編,各十五篇,后又經學術界研究于1985年9月出版了《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其中有《孫臏兵法》十六篇。在原版本的基礎上將原上編十五篇補入《五教法》,更改為新編十六篇,此為今本《孫臏兵法》。從《孫臏兵法》十六篇宏富的理論論述來看,孫臏能夠敏銳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創新中國古代作戰理論,達到了戰國時期作戰理論發展與實踐的最高水平。其兵學理論內涵博大精深,軍事學術價值歷久彌新。主要學術價值從九個方面提煉如下:
孫臏立足戰國爭雄闡述戰爭本質內涵,形成較為系統的戰爭觀,核心思想是“戰勝而強立”,其基本途徑為“戰勝”,其旨歸在“強立”。而“事備而后動”“有委”“有義”則是實現其核心思想的保證條件。
第一,“戰勝而強立”。《見威王》中,孫臏通過闡明戰爭的社會價值與功用、回顧總結歷史事例來論說這一主旨。頻繁激烈的兼并戰爭,關系著各國的生死存亡。他深刻揭示:“戰勝,則所以在亡國而繼絕世也。戰不勝,則所以削地而危社稷也。”孫臏在回顧總結歷史事例后,審時度勢,將話題轉入現實的戰國時代,巧妙迂回,告誡威王,社會大變革時代,時代大勢是:列強紛爭,戰爭頻繁,弱肉強食,以戰爭進行軍事征服是必要的,要樹立“戰勝而強立”為核心的戰爭價值觀,“舉兵繩之”才是明主的正確選擇。孫臏總結以往的全部歷史經驗,比較“仁義禮樂”的和平征服模式和“戰勝而強立”的征服模式,用重大的經典戰例說明問題,得出“舉兵繩之”的結論,說明“戰勝而強立”是一具有歷史普遍性的論斷,這一思想得到了廣泛的傳播,并在秦國得到了成功運用。
第二,“事備而后動”。如何達成“戰勝而強立”?孫臏重點闡述他的“戰備”觀。“事備而后動”,強調做好充分的戰爭準備。孫臏認為,只有做到“有委”“有義”,才能“以固且強”。他斷言:“夫守而無委,戰而無義,天下無能以固且強者。”若“守無委”,雖有堅城卻難以固守,甚至不攻自破;若“戰無義”,雖有眾兵卻不強大,甚至不戰自敗。“有委”,即有充足的戰備物資儲備,也就是要有強大而鞏固的經濟后盾,從而有效保障戰爭的順利進行。“有義”,即要有道義的準備,正義的理由;就是要以先進的政治理念,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取得全社會民眾和士兵的支持。難能可貴的是,孫臏強調了精神準備的重要性。
第三,富國乃強兵之急。在孫臏看來,富國強兵也是“戰勝而強立”的重要內涵。《強兵》篇中,孫臏在很有策略地否定了其它各家的強兵主張后,提出“強兵之急者”,乃“富國”,強調富國是強兵之本,先“富國”后“強兵”,并用事實來證明他論點的正確性。這一“富國強兵”戰略思想運用的結果是“威王、宣王以勝諸侯”,深刻地揭示了經濟對軍事的基礎作用和戰爭對經濟的依賴關系,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新潮流,是其“戰勝而強立”之核心思想的深化和具體化,認識深刻而又辯證。即“富國”是關鍵和根本,是“強兵”的必要物質前提,國不富不能養兵,更談不上強兵;而“強兵”又對“富國”具有保障和促進作用,兵不強不能摧敵,也不能立國,所以只有“戰勝”,才能“強立”。
第四,“樂兵者亡”。為防止國家過度武化,孫臏進一步解釋了他的“慎戰”觀,為其核心戰爭觀劃定了邊界與底線,指出,樂兵好戰其結局是危險的。《見威王》云:“然夫樂兵者亡,而利勝者辱。”所以,他提倡戰爭觀上的“中庸”之道,在《威王問》的篇末強調:“用兵無備者傷,窮兵者亡。”
實現“戰勝而強立”,必須制勝戰爭,而制勝戰爭,就要駕馭把握戰爭;而駕馭把握戰爭,必須深刻認識和掌握戰爭規律。著眼此,孫臏深入認識和探求戰爭的內在規律,并以“道”為最高概念概述之,全書各篇多處論“道”,形成以“道”為核心的戰爭規律論。
第一,“知兵”要“達于道”。孫臏之“道”具有家學淵源,為孫子兵法之傳承,即孫氏兵學,故其“道”為“孫氏之道”。《陳忌問壘》殘簡闡述“孫氏之道”及其光輝實踐。“明之吳越,言之于齊,曰智孫氏之道者”,是指孫氏兵學被成功運用于吳國、齊國之軍事實踐,柏舉、桂陵、馬陵之戰取得重大勝利。《威王問》記述孫臏向弟子介紹齊威王和田忌對話的基本情況,循循善誘地向其弟子傳授“知兵”之道,治國與用兵關系之“道”,發出了“齊三枼其憂”的感嘆,精辟指出“知兵”要“達于道”,探討兵法要注重研究戰爭規律。孫臏對指導戰爭最基本的戰略戰術思想和用兵之道,可謂已經“達于道”了。他不獨對戰爭之“道”,而且對軍事全局之“道”,甚而至于軍政關系之“道”,都有系統而深刻的見解。所以“孫氏之道”內涵深刻:首先是治國之道。“求其道,國故長久”,戰爭規律之道為國家長治久安之根本。其次是預知勝負之道。在孫臏看來,“而先智勝不勝之胃智道”。他強調了“道”的實證性,說:“已戰而智其所……”戰爭實踐是檢驗“孫氏之道”知其所以然的標準。三是強調知敵。即強調知彼之道,對敵情要有深入全面充分的了解。如《陳忌問壘》殘簡曾言孫臏論述“孫軫之于兵也”,下文雖因簡殘損付之闕如,然由史可知,孫軫在城濮之戰中,從由楚奔晉的人中了解到楚軍內部混亂,根據所得情報,部署兵力,指揮戰斗,最終戰勝楚軍。孫臏倡導“素信”“立義”,也是在講治國與用兵的軍政關系之“道”。
第二,強調“知道勝”。《纂卒》篇云:“知道,勝”;“不知道,不勝”。“知道”的具體內容,《八陣》篇中以用兵之道為核心內涵有全面的說明。該篇從宏觀上論述“王者之將”的作戰指揮能力標準要求,以“知道”為核心能力,強調“知道”的重要性,從七個方面較為全面地探討了“知道”所應“知”的深刻具體內涵,即優秀的將帥把握勝戰之道必須具備七項素養。“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內得其民之心,外知敵之情,陣則知八陣之經,見勝而戰,弗見而諍,此王者之將也。”《纂卒》篇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包括“知道勝”在內的制勝五原則:“恒勝有五:得主專制,勝;知道,勝;得眾,勝;左右和,勝;量敵計險,勝。”皆為勝戰之道的應有之義。
第三,重視人的勝戰因素。孫臏在探討戰爭制勝之道時,極為重視人的因素。他從哲學的高度,俯瞰宇宙萬物,以人為最可寶貴的因素。《月戰》篇中,開篇即曰:“間于天地之間,莫貴于人。”但他沒有片面地、孤立地強調這一因素,雖然是“莫貴于人”,戰須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俱得。孫臏曰:“戰□□□,人不單。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央。是以必付與而□戰。”
因應戰國以來戰爭形態的演進和裝備的發展,孫臏提出若干克敵制勝的作戰指導原則,形成了作戰指導的一些基本理論。
第一,“必攻不守” 的核心作戰指導。《威王問》篇在與賞、罰、權、勢、謀、詐諸軍事要素比較的基礎上,總結提出了“必攻不守”的根本性克敵制勝原則。如著眼整體態勢對抗,因情實施戰法,多種手法調動敵人等。一是宏觀戰略指導層面,就是堅持積極主動進攻戰略,制敵機先,反對消極防守。二是微觀戰術層面,就是堅持進攻的戰術原則和打擊的戰術目標選擇。要堅決地打擊敵人沒有防守或防守虛弱之處,同時又是敵人的要害之處。“必攻不守”視為“兵之急者”,因為它是帶有全局性的作戰指導問題,是核心性的戰術原則。如桂陵之戰中以魏都大梁為攻擊方向,一戰而勝。“必攻不守”是關系作戰全局勝負、安危、主動與被動的決定性制勝要素。而賞、罰、權、勢、謀、詐在軍事上固然重要,但它與“必攻不守”相比,則是輔助性的、增益性的制勝要素。“必攻不守”運用體現了孫臏所確立的核心性作戰指導思想,此亦大規模機動作戰逐漸成為戰爭主要形式的真實反映。
第二,“撫時而戰”的作戰法則。《月戰》篇曰:“不得已而后戰。故撫時而戰,不復使亓眾。無方而戰者小勝以付磨者也。”引兵用戰必須尊重和掌握戰爭規律,分析諸多制勝因素給戰爭最終結果所帶來的各種影響,把握好“天時、地利、人和”,“撫時而戰”。“撫時而戰”強調的是審天時而把握有利戰機,其實質仍是發揮指揮員所應有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認識天時對軍事行動的影響,更好地發揮其在組織指揮作戰中的作用。因而,天時在兵家的作戰籌劃決策勝敵中,就有著很重的地位。
第三,詭道用兵的作戰指導原則。在繼承和發展孫子詭道理論的基礎上,孫臏從具體的戰術層面上將其深化發展,以詭道用兵為作戰指導,在《官一》篇詳細列舉了詭道用兵的十六種戰法要則,主要有:釣戰;山斗;厭津;□□;昧戰;合少;疑敵;從遺;備強;燧斗;莠;逆喙;攻槥;泫疑;敵;茭[肄]。
第四,不同的作戰樣式施以不同的指導原則。《陳忌問壘》專論防御作戰,較為系統地論述野戰戰術防御,主張運用兵力與障礙配系結合整體作戰。《月戰》專論夜戰,崇尚月夜而戰。《官一》篇根據戰爭實踐的重大發展變化,總結梳理當時一些基本作戰樣式,并研究概括出了適應這些作戰樣式的有效的主要戰法。孫臏提出的攻防主要作戰樣式與相應的戰法指導原則有十一種之多。
第五,針對不同作戰對象的作戰原則。《威王問》中探討針對三種不同作戰對象的用兵法則。“擊窮寇”:“可以侍生計矣”;“擊鈞”:“營而離之”,“并卒擊之”,否則的話“案而止,毋擊疑。”“以一擊十”:“功其無備,出其不意”。《八陣》篇中主張區分不同作戰對象的戰法使用:“適弱以亂,先其選卒以乘之。適強以治,先其下卒以誘之。”
善于依據戰場實際情況靈活使用兵力,合理部署使用,趨利避害,以靈活用兵打仗是孫臏兵法的突出特色。
第一,敵我兵力不同對比情況下的兵力運用。如《威王問》中討論在敵我雙方對峙情況下的作戰指導和取勝戰法。其一,佯動欺騙。“以輕卒嘗之”。 其二,佯敗驕敵。挑選“賤而勇者”,“期于北,毋期于得”。 其三,“微陳以觸其廁”。對敵陣形側翼實施突然襲擊的戰法。其四,以“小失”換“大得”。 《威王問》中根據敵我兵力對比三種不同的基本情況展開討論:我強敵弱,我眾敵寡,運用“贊師”;敵眾我寡,敵強我弱,運用“讓威”;我出敵出,未知眾少,運用“險成”。
第二,不同類型的作戰力量賦予其不同作戰任務和使命。《威王問》中討論篡卒、弩兵、眾卒三種類型作戰力量的運用。《威王問》云:“篡卒力士者,所以絕陳取將也。勁弩趨發者,所以甘戰持久也。”“眾卒者,所以分功有勝也。”在結構合理的基礎上,對作戰力量編組使用。《八陣》篇曰:“用陳參分,誨陳有,誨鋒有后,皆侍令而動。”
第三,特定戰斗行動樣式要重點使用特種作戰力量。《官一》篇曰:“庴入內寇以棺士,遇短兵以必輿,火輸積以車。”孫臏在此提出三種戰斗行動樣式及其所使用的主要力量。戰國以后,騎戰成為重要的作戰方式。除了銀雀山竹書反映的內容外,《通典》《武經總要》載有孫臏騎兵作戰運用。如《通典》巻一四九記載孫臏言騎兵作戰的特點和用途,《武經總要》亦有相關論述。他提出的騎戰的若干原則,其學術價值和對戰爭指導的作用不可低估。
第四,結合地形使用重點作戰兵種。《八陣》篇曰:“車騎與戰者,分以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則多其車,險則多其騎,厄則多其弩。險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毄死。”
關于陣的布設和運用是孫臏軍事思想的主體內容,也是戰國時期戰術發展的代表性軍事學術成果。在《孫臏兵法》中,遵循貫徹靈活機動的戰術總原則,多篇多次論述陣法及其作戰運用問題。
第一,從宏觀上論述以八陣為主體的戰術思想。《八陣》篇通論八陣作戰運用,主要著眼作戰運用的原則性問題,主張根據敵情和地形確定戰法,配備兵力,使得八陣發揮最大的作戰效用。所述戰術理論觀點,不僅在當時都具有普遍性的指導意義,即使現在也很有啟發性。他強調靈活機動的戰術總原則:“用八陳戰者,因地之利,用八陳之宜。”現代學者認為,戰國時期的戰斗隊形(陣)以孫臏十陣為代表。所謂“十陣”,是以步兵為主的戰斗隊形(陣),包括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行(形)陣、雁行陣、鉤行陣、玄襄陣、水陣和火陣。水陣與火陣,實質上講的是水戰與火戰的戰法,而不是講的戰斗隊形,因而可以說,孫臏十陣實際上只有八種戰斗隊形(八陣)。這八種戰斗隊形(陣)都是以步兵為主的戰斗隊形(陣)。①
第二,論述根據特定的具體情況排兵布陣,把握運用陣法的基本要求。《官一》篇著重討論這個問題。其一是要用好錐行陣,“陣刃以錐行”。其二是要合雜布陣,“陣少卒以合雜”。“合雜”的目的是什么?孫臏自問自答,“所以圉裹也”。是為了防御被包圍。其三是要旌旗相連布陣,“修行連削,所以結陳也” 。列陣而戰,必須保持高度的紀律性,因此,要以旗幟鼓角為號,從而旌旗相連,齊勇若一。其四是布陣要能應付緊急情況,“云折重雜,所權趮也”。 “云折重雜”的布陣要求,使敵難以破陣。只有嚴密布署,部隊實現梯次配備,縱深布置,方能應對可能發生的不測事件。其五是用陣要迅猛神速,“猋凡(風)振(震)陣,所以乘疑也”。
第三,著重討論錐行、雁行、剽風三種重要陣法的運用。《威王問》篇曰:“錐行者,所以沖堅毀兌也。雁行者,所以觸廁應□[也]。剽風之陣者,所以回□□□[也]。”錐行陣因其前鋒尖銳,兩翼鋒銳有力,主力實力雄厚,自然可突破堅固陣地,摧毀敵之精銳部隊。雁行陣是一種左右兩翼向前或向后梯次配備的隊形,如“V”字形,所以雁行陣是用來進擊敵人翼側,而與己方的后應部隊相配合的。史料載孫臏擅長用騎兵作戰。剽風之陣,指由騎兵組成的行動輕捷的軍陣,實施快速機動作戰,主要以其飄流機動的陣勢與敵進行速決戰。
戰國時期各國確立了國君(王)任命將軍率兵出戰的指揮制度,開始形成獨立于國家行政機構之外的早期軍隊指揮系統。《六韜·王翼》記載“股肱羽翼七十二人”。孫臏深入思考其指揮組織活動并發展為初步的作戰指揮理論。
第一,突出作為頂層的君主的戰爭指揮。《兵情》篇主要著眼古代作戰體系探討引兵用戰之道,揭示合理的軍事領導指揮體制是戰爭制勝的關鍵因素,作為頂層的君主的戰爭指揮則為關鍵之關鍵。《兵情》篇曰:“若欲知兵之請,弩矢亓法也。矢,卒也。弩,將也。發者,主也。”在孫臏看來,君主戰爭決策任將,將帥之率兵指揮、團結協作,基層的成功排兵布陣、勇敢沖鋒陷陣,三個層面相互和諧,形成整體合力,方為引兵用戰之實情至理。作者運用了比喻方式進行論證,以矢、弩、發者分別比喻士卒、將帥和君主,論述士卒、將帥和國君自頂層、中層、基層三個不同組織層面的指揮要素在作戰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只有三方面都合乎要求,內部關系融洽形成合力,如同弩矢,才能勝敵。戰國時代七國爭雄之各戰爭勝敗皆可從根本上歸因于君王之戰爭決策指揮。
第二,構建比較合理的指揮體系與指揮模式。上述三個層面:矢、弩、發者即士卒、將帥和君主,如何實現上下一致,密切配合,諸因素合力制勝。關鍵在于通過構建合理的指揮體系、理順各層次的指揮關系,對全體參戰力量實行統一集中的指揮。通觀全篇,孫臏以射手引弩射箭的形象直觀比喻來說明問題,最終為我們初步構建了戰國時期以君主為核心、以將帥為指揮樞紐、以基層士卒排兵布陣為基本指揮手段的比較粗放的指揮體系,形成了比較合理管用的基本指揮模式。其所體現的指揮關系表明:君權高于將帥之權,基層軍事指揮權從屬于高層軍事指揮權。在這種指揮關系的制約下,射手對弩,即君主對將帥具有控制約束作用,而弓弩對箭矢,即將帥對士卒具有絕對的支配作用。士卒就是實現將帥作戰目的意志和目標的工具,士卒所做的只有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一聲號令,即義無反顧、沖鋒向前。這種指揮體制對取得戰爭勝利具有積極的意義。以弩矢為喻的指揮理論,其所構建的初步的體系與模式,順應了兼并戰爭的需要,對古代軍事領導、作戰指揮體制的建設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三,初步建立了作戰指揮制度規則。
《官一》篇中,孫臏把作戰指揮控制看作為作戰勝敗的關鍵,把它放到了法則規定的首位。孫臏認為,行軍打仗首先要建立通暢的作戰指揮控制體系,以保證軍令暢行無阻,部屬服從命令聽指揮。盡管這些手段較為原始粗糙,系統比較簡單,方式方法也比較單純。這些方面的規定主要為:其一,執行命令:“賤令以采章”。此時,軍中旗幟、徽章的使用已經成為制度。《尉繚子·兵教》篇云:“將異其旗,卒異其章。”這樣兵將相識,利于指揮控制,保證部隊戰斗序列不發生紊亂。其二,區分層級:“乘削以倫物”。 其三,協同聯絡:“辯疑以旌輿”。指揮則以“旗輿”“金鼓”傳達命令,辨別前進方向和催戰、收兵的信號。其四,指揮通信:“申令以金鼓”。聞鼓而進、聞金而退,為古人在長期的戰爭實踐中所形成的指揮信號模式,用金、鼓、旗實施的近距離指揮。《官一》篇云:“夜敬(警)以傳節”,則言遠距離軍情通報和指揮。
第四,作戰指揮要運用“陣、勢、變、權”為兵之道。《勢備》篇云:“凡兵之道四:“曰陣,曰勢,曰變,曰權。察此四者,所以破強敵,取孟將也。勢者,攻無備,出不意……中之近……也,視之近,中之遠。權者,晝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戰也。凡此四者,兵之用也。□皆以為用,而莫勶亓道。” “陣、勢、變、權”即軍陣、兵勢、機變、主動權,其運用以“勢”為核心,四者緊密相連,把人的因素和武器裝備的因素結合起來,以充分發揮作戰體系的整體威力。“勢”,即“攻無備,出不意”,要義在于確保作戰突然性,用勢、發勢為其精髓所在。“陣”,以排兵布陣蓄勢,形成險惡的作戰布勢,蓄勢、布勢為其精髓所在。“變”,為充滿軍事辯證思維的作戰機變,造勢、變勢為其精髓所在。“權”的要求是“晝多旗,夜多鼓,所以送戰”,要義在于確保自身的作戰主動權,度勢、謀勢為其精髓所在。為此,孫臏強調將帥的機斷指揮。孫臏在《篡卒》中提出制勝五原則,把“得主專制”作為作戰指揮制勝的首要條件,認為國君要賦予將帥機斷指揮權。
孫臏善于利用地理環境,如馬陵之戰。他關注地理環境對作戰行動的影響,作《地葆》篇專論軍事地理問題,專論諸地理要素與軍爭之關系,其它各篇中也有涉及。
第一,山川河流等常見地形因素對作戰行動的影響。《地葆》篇中,他告誡將帥在指揮軍事行動時,認清“五者皆不勝”的五種不利地形的限制,五種不利之地,即“絕水、迎陵、逆溜、居殺地、迎眾樹”。要分清山地與河流的“生”與“死”,利用地形保護自己并使敵人處于不利境地。《地葆》篇曰:“南陳之山,生山也。東陳之山,死山也。東注之水,生水也。北注之水,死水。不留死水也。”
第二,十五種對勝利具有很大幫助作用的地形因素對作戰行動的影響。根據地形的形態特點和不同的地形要素對優勝地形進行分類研究,有十五種對勝利具有很大幫助作用的地形因素,即“五地之勝”“五草之勝”“五壤之勝”等,以把握其中的特點規律,增強軍事行動的針對性、有效性。《地葆》篇曰:“五地之勝曰:山勝陵,陵勝阜,阜勝陳丘,陳丘勝林平地。五草之勝曰:藩、棘、椐、茅、莎。五壤之勝[曰]:青勝黃,黃勝黑,黑勝赤,赤勝白,白勝青。”
第三,九種容易導致作戰失利失敗的地形因素對作戰行動的影響。即“五地之敗”、“五地之殺”等。《地葆》篇曰:“五地之敗曰:溪、川、澤、斥。五地之殺曰:天井、天宛、天離、天、天柖。五墓,殺地也,勿居也,勿[近]也。”
第四,根據戰場的地形情況選擇最佳的戰斗方法。《官一》篇主要針對不同的地形、天候所帶來的敵情,而施用不同的計謀,創造有利的態勢,發揮各種水文地理要素的戰役戰術價值。《官一》篇中,孫臏大致總結了八種不同的利用地形所形成的陣法。如 “迎陵而陳用刲。”講迎逆高陵之“刲”陣法;“交易武退用兵。”講平原曠野地退卻之戰法;“泛戰接庴用喙逢。”講水體泛舟接戰之戰法等,不一一列舉。
戰國時期,經常性、專業性的軍事訓練成為必須。從推進軍隊建設和戰斗力提升的高度出發,孫臏對此進行思考,為我們留下一些寶貴論述。
第一,軍事教育訓練要抓好基礎性內容。《五教法》是孫臏關于軍事教育訓練的專論,該篇提倡要抓好軍事教育訓練的基礎性、根本性內容。孫臏開篇即指出:“善教者于本。”是說軍事訓練要抓住根本。孫臏強調“善教者……不臨軍而變故。”是講軍事訓練要克服隨意性。他認為訓練之本在“五教”。分別是:處國之教,行行之教,處軍之教,處陳之教,隱而不相見利戰之教。涵蓋武德素質、軍事體制、隊列訓練、行軍用戰、陣法訓練、戰法訓練等部隊軍事訓練的五個基本方面。
第二,通過“篡卒” 選練精銳部隊制勝。《篡卒》篇強調精兵制勝,即選練精銳才能打勝仗。孫臏提出:“兵之勝在于篡卒。”如何選練和使用這樣一支精銳之師呢?孫臏提出,其一,“其勇在于制”。通過嚴明軍制促使其勇敢作戰;其二,“其巧在于勢”。通過把握態勢形成其靈活戰術;其三,“其利在于信”。通過賞罰必信形成銳利的戰力;其四,“其德在于道”。通過教育管理形成優良的武德素質;其五,“其富在于亟歸”。通過速戰速歸保持充裕的后勤保障;其六,“其強在于休民”。通過休養休整保持強大的作戰能力;其七,“其傷在于數戰”。要避頻繁的用兵作戰防止損傷削弱部隊元氣。
第三,加強武德培育,特別是加強將帥武德修養。《篡卒》篇曰:“德行者,兵之厚積也。”這說明武德是軍隊建設的基礎。又曰:“信者,兵[之]明賞也。” 要通過守信明賞,建立良好的官兵關系。又曰:“惡戰者,兵之王器也。” 要培養英勇頑強,敢于惡戰的戰斗精神。敢于殊死戰斗,是軍隊作戰取勝的主要手段。英勇頑強,敢于拼死戰斗,正是兵之王器也,也是一支軍隊最優秀的武德品質。孫臏認為必須抓住“信”“忠”“敢”的三項基本素質要求,加強武德修養,這既是為將品德修養所必須具備的重要品行,也是選拔使用訓練管理“纂卒”的有效抓手。《篡卒》篇曰:“安忠?忠王。安信?信賞。安敢?敢去不善。不忠于王,不敢用其兵。不信于賞,百生弗德。不敢去不善,百姓弗畏。”《八陣》篇總結指出“三不足”的將領是不能統帥軍隊、指揮作戰的。“智不足將兵,自恃也。”“勇不足將兵,自廣也。”“不知道,數戰,不足將兵,幸也”。
第四,提升士氣,培養戰斗精神。《延氣》篇主要論述從部隊動員集結開進到臨敵接戰等不同境況下將帥如何激勵士氣的問題,涉及提升士氣的原則、方法和要求,主要從激氣、利氣、厲氣、斷氣、延氣具體分析如何提升士氣。《延氣》篇殘簡提出,氣不激則營,要激氣;氣不利則拙,要利氣;氣不厲則懾,要厲氣;氣不斷則迵,要斷氣;氣不[延]則隋,要延氣。《殺士》篇則主要是講士卒如何犧牲,即將帥應該如何去調動士卒的積極性,使其不怕犧牲英勇殺敵。
孫臏立足保障戰爭勝利,探討諸如軍事后勤保障、裝備保障、作戰保障等問題,其中包含了豐富的戰爭保障思想。
第一,如何籌措戰爭物資。《行篡》篇主要研究戰爭物資籌措問題,研究探討如何聚集民間物質財富,包括錢財、糧食等重要物資作支撐戰爭的經濟基礎,對有關戰爭后勤、軍事經濟、國防經濟動員方面進行專門論述。他認為:“權衡”是戰爭物資籌措的關鍵,即“用兵移民之道,權衡也”,戰爭后勤要像秤和天平一樣,確立相應的標準體系,制定權衡法度;“陰陽”是籌措戰爭物資標準的依據,即“陰陽,所以聚眾合敵也”,軍事上的陰陽變化,戰爭的發展趨勢,是作為聚集物資財富是否合適的根據。落實“權衡”要遵循三項基本原則;“正衡再累暨忠”,“稱鄉縣衡雖其宜也”,“私公之財壹也”。為更好地“行篡”以籌措戰爭物資必須運用若干方略,作為君主應該注意和把握如下問題:主要包括運用政治智能,區分征收對象,爭取民眾擁護支持,以及“行篡”目的在于用兵久戰,為民積聚財富等觀點主張。
第二,做好充分的戰爭物質準備。《威王問》中,孫臏著重討論了戰備工作的重點,強調要做好物質方面的準備。他推論:“故城小而守固者,有委也。”“有委”,即有充足的戰備物資儲備,也就是要有強大而鞏固的經濟后盾,從而有效保障戰爭的順利進行。孫臏從城市防御作戰的視角,強調了后勤物資保障對于堅守城市的重要意義。
第三,做好武器裝備保障。戰國時期,武器裝備處在由青銅兵器向鋼鐵兵器轉變發展時期,促使作戰方式、體制編制發生重大變化。《勢備》篇論述武器裝備對作戰勝利的保障。新型主戰裝備的發明發展促成新的兵種和作戰方式產生。同時,孫臏在此篇中強調,武器裝備發明后必須要運用新的戰法。
第四,做好各種作戰保障。《官一》篇末段主要論述作戰保障與相關勤務條令法則要求:“順明到聲,所以夜軍也。佰奉離積,所以利勝也。剛者,所以圉劫也。更者,所以過□也。□者,所以圉□也。□□,□□□□□。□者,所以厭門也。胡退□入,所以解困也。”涵蓋駐營、勤務、內衛、誘騙、管理等特殊作戰保障,涉及范圍較廣,強調各種作戰保障分隊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充分發揮對戰斗勝利的保障作用。
注釋
① 參見:金玉國著《中國戰術史》,解放軍出版社,2008年1月第2版,第65-69頁。
(責任編輯:周亨祥)
摘 要:《孫臏兵法》十六篇軍事學術價值有九個方面:確立“戰勝而強立”為核心的戰爭觀;形成以“道”為核心的戰爭規律論;發展克敵制勝的作戰指導理論;實施靈活多樣的兵力運用方法;豐富發展以陣法為主的戰法理論;深入思考并發展作戰指揮理論;形成利用地形作戰的軍事地理思想;探討專業化軍事教育訓練理論;提出了諸多戰爭保障理論。
Review of the Military Academic Value of Sun Bin’s Art of War
Abstract:Sun Bin’s Art of War, which is comprised of 16 chapters, has nine aspects of military academic value: establishing the outlook on war that takes “firm establishment by winning the war”; the war law theory that takes “Tao” as the core; developing the warring instruction theory that gains mastery over the enemy; implementing the versatile and flexible employment of military strength; enri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warring theory that takes the tactical deployment of troops as the main; deeply thinking and developing the operational commanding theory; forming the military geography thinking that utilizes terrain to conduct the military operations; exploring the professional theory of milita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utting forward many theories concerning warring guarantee.
關鍵詞:《孫臏兵法》軍事學術價值論析
Key Words:Sun Bin’s Art of War; Military Academic Value; Review
作者簡介:徐炳杰,哲學碩士,空軍預警學院黃陂士官學校基礎部副教授(技術6級),大校。
收稿日期:2015-10-12
中圖分類號:E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176(2016)01-004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