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偉波/Zhu Weibo
?
王昌齡《從軍行》其四賞析
朱偉波/Zhu Weibo
Appreciation of Part 4 of Army Life by Wang Changling
青海長云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盛唐著名邊塞詩人,與高適、岑參齊名,與李白交情甚厚。當年,王昌齡從江寧丞再次被貶為龍標尉時,李白聞之,遙寄詩曰:“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可見李白與他感情之深。《從軍行》是樂府舊題,屬于歌行體。樂府詩原是和樂歌唱的,不僅有聲樂,還有弦樂、管樂、打擊樂等綜合演奏。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說:“樂府者,聲依永,律和聲也。”至于歌行體在曲譜上演奏上有什么特點,歌與行又有什么區(qū)別,現在已無法考證。至少從唐代開始,詩人們用樂府舊體寫詩就撇開(主要原因當是亡佚、失傳了)其音樂,只從題材、內容、情感上仿效。如白雪歌、從軍行。《樂府解題》說:“從軍行皆軍旅辛苦之辭。”王昌齡的《從軍行》,就是沿用樂府舊題來表現唐代的邊塞生活。王昌齡的詩作善于用絕句抒情,善于通過對景物的描寫、烘托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感情,能用極精煉而又賦予啟發(fā)性的語言把廣闊的背景、深長的情感熔鑄起來,具有雄渾自然、韻味無窮的藝術魅力。其《從軍行》就是由七首七言絕句聯綴而成的組詩,每首詩分別選取征戍生活的某一場景,來表現征戍者內心的思想感情。這里選取的是其中的第四首,寫西北邊塞將士誓掃邊塵的豪情壯志。
首句即氣度不凡:“青海長云暗雪山”,與李賀的“黑云壓城城欲摧” 有異曲同工之妙,極致地描寫了沙場的肅殺、嚴酷的氣氛。
青海,青海湖,一個碧水連天的湖泊;在作者的筆下,青海湖上空那黑壓壓的綿長的陰云啊,使雪山都昏暗了!雪山,在唐代的疆域里,很多時候獨獨指的是綿延千里的祁連山。在這樣肅殺苦寒的邊疆戰(zhàn)場從軍久了,自然懷念家鄉(xiāng),所以將士們往往情不自禁地抬頭“遙望”玉門關,因為那是出入邊地的必由之路。
這兩句,極寫了邊地的苦寒、將士的思鄉(xiāng),境域遼闊,氣象雄渾,氛圍肅殺。如果只是順著這個氛圍、情思寫下去,這首詩的思想性、感染力、震撼力就很有限。但王昌齡不愧為偉大的詩人,突然筆鋒一轉,奏響了昂揚、激越的音符:“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痛快淋漓地抒發(fā)了將士們不畏艱辛、勇猛頑強,奮勇殺敵的高昂士氣和不徹底消滅敵人誓不回家的英雄氣概!使前兩句的描寫有效地反襯了將士們精神、形象之偉大,使全詩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青海湖畔,是唐王朝政府軍與吐蕃貴族軍隊多次交戰(zhàn)、激烈爭奪的邊防前線。“黃沙百戰(zhàn)穿金甲”就是這種戰(zhàn)斗生活的強有力的概括:戍邊時間之漫長,戰(zhàn)事之頻繁,戰(zhàn)斗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于此七字中概括無遺。其中,“黃沙”二字既是實景,渲染出了邊塞戰(zhàn)場的典型環(huán)境,又道出了邊庭之荒涼蕭瑟。將士們“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身經“百戰(zhàn)”,那怕黃沙磨“穿”了“金甲”,也都懷著昂揚的斗志,喊出“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言壯語!這是一句吶喊,也是一句誓言。句中信手拈來漢代滅樓蘭的典故。漢時,樓蘭部族與匈奴勾結,屢次攔截殺害漢朝出使西域的使臣。公元前77年,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jiān)傅介子前往樓蘭,智取樓蘭王之首級勝利歸來,掃除了絲綢之路上的一個障礙。在唐詩中,往往借漢喻唐,將“破樓蘭”“滅樓蘭”用來指平定西部吐蕃和突厥等部族對唐朝疆域的侵擾。 “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擲地有聲、鏗鏘有力的七個字,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艱苦、不怕犧牲、心靈壯美的中華鐵血男兒的群像。
回過頭來縱觀全詩,一讀一嘆。此詩縱橫捭闔,有睥睨之勢。一二兩句,詩人讓我們“心游萬仞”,視野蒼茫,境界寬闊,詩人描繪了陰沉的戰(zhàn)爭氛圍和蒼涼的境界。在這樣一種背景之下,三四兩句形成了雄渾、激越的轉折。“黃沙”句盡管寫出了戰(zhàn)爭的艱苦,但卻音韻鏗鏘,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而“不破”句則凸顯了戍邊將士那全局在胸、重任在肩的歷史責任感,在深深意識到戰(zhàn)爭的艱苦、長期之后,仍擲地有聲地吼出了更堅定、深沉的報國誓言,正面謳歌了他們的忠勇之氣。
由于詩人準確把握了戍邊將士躍動的心律,又賦之恢宏的氣象、悲涼壯美的情調,意境深邃高遠,鮮明地體現出生活在盛唐時代人們所具有的精神風貌。

(責任編輯:周亨祥)
作者簡介:朱偉波,女,省委黨史研究室編輯資料處副處長。
收稿日期:2015-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