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龍/Li Rulong
?
編撰《中華大典·軍事典》孫子兵法內容有感
李如龍/LiRulong
Thoughts on Compiling the Contents of Sun Zi’s Art of War of Chinese Great Dictionary · Military Dictionary
近幾年來,我有幸參加了國家重大文化工程《中華大典·軍事典》的編撰工作。根據《大典》編委會的要求,把《軍事思想》分典作為第一分典,任繼愈先生當時特別強調把《孫子兵法》作為這個分典的打頭內容,以凸顯《孫子兵法》在整個《軍事典》中的重要地位。按照分工,我負責整個《孫子兵法》部分的編撰任務。
經過《軍事思想》分典編委會反復討論,確定有關孫子兵法的內容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序傳跋論舉要。主要收錄中國歷代具有理論價值的有關孫子兵法著作的序、傳、跋、論等。第二部分是中國古代孫子注匯要。主要匯集民國(1911年)以前較有影響的各家孫子注。第三部分是重要版本舉要。主要收錄魏武帝本、武經七書本、十一家注孫子本和銀雀山漢簡本。目前,在各級領導和專家的指導幫助下,我克服了種種困難、付出了辛勤勞動,完成了編撰任務。
在編撰過程中,我完整研閱了《孫子集成》的全部內容,得以學習歷代孫子兵法研究成果,并由此開闊了視野,提高了認識;對孫子兵法的道德內涵、哲學內涵和謀略內涵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領悟;更加明確了自己在該領域的努力方向。我在完成編撰任務之后有三點感想。
《孫子兵法》自問世以來,受到官方和民間的普遍重視,普及范圍不斷擴大,研究程度不斷深化,校勘、注疏、闡釋之作不斷涌現,顯示出經久不衰的活力。在《孫子兵法》漫長的流傳過程中,歷經文字的演變、版本的進步、注釋的繁富等種種變化,思想內容異彩紛呈,研究成果也隨之不斷增益。近年以來,更有“千家孫子”著作紛紛問世,但少有精品大作,有的內容甚至出現附會與曲解,具體表現為將《孫子兵法》庸俗化與功利化解讀,諸如在非軍事領域濫用“詭道”、曲解孫子本意等。這不能不令人擔憂,如果放任謬種流傳,必然會阻礙《孫子兵法》的傳播與發展;必然會惑亂民族文化的精神導向,必然會弱化兵學文化的社會功用。
造成當前孫子兵學研究亂象的社會成因是多方面的。客觀上,隨著時代的變遷,古今詞義和文法發生了很大變化,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古漢語知識和軍事理論素養,才能真正領會《孫子兵法》;而近幾十年來傳統文化的斷層,使得大多數讀者做不到無障礙閱讀,難免望文生義。主觀上,非專業閱讀者多出于功利目的,著書立說者也多出于臆測和附會。有鑒于此,編撰一部供廣大《孫子兵法》愛好者乃至專業研究人員備查的《孫子注匯要》,既非常必要又十分迫切,亦將能彌補參考資料和工具書的不足。
據統計,自隋唐以降,為《孫子》作注者不下二百余家,存世的也有七十家以上。除了我們熟知的十一家之外,尚有施子美、趙本學、劉寅、李贄、黃獻臣、王守仁、鄧廷羅、顧福堂、國英、朱墉、黃鞏等,可謂名家輩出。然而,目前將歷代注家成果匯集成冊的,唯有《十一家注孫子》而已。而存世的七十余家注本之中,不乏頗有建樹和見地者,對歷代孫子注進行更加全面的匯集,當是我們長期從事《孫子兵法》研究的專業工作者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該項工作必做,也可做。目前機緣巧合、條件具備,我利用編撰《軍事思想》分典收集的相關資料和近年來的學術積累,參照《十一家注孫子》編撰體例,現已編撰出約65萬字的、質量可靠的《孫子注匯要》初稿。該書稿匯集并標點了古代三十三家孫子注,填補了宋代以來該項研究的空白。有理由相信,它對于今后學習和研究《孫子兵法》,乃至從事歷代軍事歷史和軍事思想研究,無疑將是一部不可或缺的資料匯編和工具書。作為中國孫子兵法研究會的一員,我和大家一樣,有責任續孫子兵學慧命,有義務傳兵學文化血脈;也為在這個偉大的時代能有機緣完成這項艱巨任務而感到欣慰。
我在編撰《軍事思想》分典的過程中,發現古代各家注孫子,大都繼承了以哲理談兵的傳統,但對于《孫子兵法》中諸多概念與范疇,卻缺乏明晰的厘定和詮釋。據統計,《孫子兵法》中涉及矛盾的概念就有85對,如奇正、虛實、動靜、主客等,使《孫子兵法》具有了高超的邏輯思辨特色。這不僅豐富了古代的哲學范疇,為歷代哲學家所重視和闡發,同時也為歷代兵家撥開戰爭迷霧、思考戰爭本質提供了思辨武器。我們注意到,無論是曹注孫子,還是其后的各家注孫子,雖都汲汲于恢復孫子思想之原貌,但在戰理、戰法上卻各有側重;對于孫子兵法的概念與范疇雖都有較大作為,但尚有許多亟待厘定和詮釋的概念與范疇,需要我們作更深入的研究。
學者周知,《孫子兵法》的突出特點是舍事言理,詞約而義豐,具有高度的哲理色彩和抽象性質,甚至一個字就涵蓋了一個觀念,一句話就蘊含了諸多妙義。我們在面對《孫子兵法》的概念與范疇時,往往茫然不知所云,甚至分不清概念與范疇的區別。這就要求我們專業研究人員必須對之做科學的厘定和詮釋工作,否則,深化孫子研究必然是一句空話。
所謂“概念”,簡單地說,就是給某個事物下定義,解決它是什么的問題;而“范疇”則是說某一事物包括什么,解決其諸要素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系問題。比如“勢”,作為概念,我們可籠統地定義為“勢是蘊含的能量,是險峻之形,是兵力的布疇,是實力的運用。”而作為軍事哲學的最高范疇,我們不僅要弄清楚“勢”是什么,還要研究它的構成要素、分類以及各種勢(諸如點勢、線勢、面勢、板塊勢、要穴勢、立體勢等)的制約關系等。我們僅能背誦“勢者,因利制權也”“積水之激至于漂石者,勢也”等名言警句,而不懂得如何審時度勢、謀勢、造勢、借勢和任勢,不能算讀懂了《孫子兵法》中的“勢”;更談不上運用“勢”略指導戰爭實踐。再比如,如果僅能對“虛實”下定義,而不能明了其范疇;只知道戰爭中敵我雙方的虛實,不懂得如何把握和轉換虛實,就不能真正稱得上能識“虛實”之勢。由此可見,厘定概念與詮釋范疇,對于我們深化《孫子兵法》的研究,其作用不可低估。
多年以來,我本人對此曾進行過一些初步研究。在往屆“孫子兵法國際研討會”上,我撰寫的論文諸如《勢論》《虛實論》《分合論》《利害論》等,大都是對《孫子兵法》的概念與范疇進行嘗試性研究;發表的有關文章也得到了一定的關注,有的被多家媒體轉載,足見大家對這一問題關注的熱度。我愿意和大家一道對此進行深入研究,為盡快完成《孫子概念與范疇論》繼續努力。
縱覽古今孫子兵法研究成果,我們會發現,大凡名世之作無不體現出以下特性:一是創新性。歷代各家對孫子兵法的研究,無不立足于社會需求,對前人成果進行合理的揚棄,并有創造性解讀,充分體現出了中華民族生生不已的創造性生命特征。二是時代性。無論是早期的曹操注孫子,還是之后的各家注孫子,無不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并打上深深的時代印記,充分體現出了中華文化“應時”的時代特征。古往今來,研究成果若缺乏時代精神,必然失去其對現實的指導價值。在當代,我們應以獨特的人文情懷,承擔艱巨的社會責任,賦予《孫子兵法》以時代氣息,使古老的兵法造福中華民族乃至整個人類,當是時代賦予我們軍事科研工作者的新使命和新任務。三是民族性。歷代各家研究孫子兵法,無不懷著對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憂患意識,其成果無不凸顯出中華民族獨特的戰略文化取向,充分體現出了傳統兵學文化獨特的民族特征。四是實用性。“學習的目的全在于應用”,毛澤東用其一生輝煌的戰爭實踐為我們詮釋了這句名言的深刻含義。我們注意到,歷代各家注孫子,總是帶著當時的戰爭需求,去發掘《孫子兵法》對戰爭的指導價值,充分體現出了兵學文化注重實用的價值特征。他們總是謳歌那些在戰爭實踐中的善戰者,他們也不無例外地批評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失敗者。當前,我們的研究成果是否具有實用性,直接關乎《孫子兵法》研究事業的成敗。
目前,對孫子兵法的研究大致可分成四個方面:一是關于《孫子兵法》的文獻研究;二是關于《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研究;三是關于《孫子兵法》的軍事應用研究;四是關于《孫子兵法》的非軍事應用研究。在這四個方面的研究中,我們在《孫子兵法》的文獻研究和《孫子兵法》的軍事思想研究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是,在對軍事應用研究的重視和實用方面,美國有后來居上之勢;而在非軍事應用研究方面,日本、馬來西亞等國很有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之處。
由此不難看出,我們對孫子兵法的研究尚存在不足,直接表現為軍事應用研究上的欠缺。我們學習和研究這部兵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借鑒孫子戰爭智慧打贏未來反侵略戰爭。應用古老的孫子兵法指導未來信息化戰爭,我們必須堅持創新性、時代性、民族性和實用性的有機統一,如此才能確保孫子兵法研究事業充滿活力;還要處理好繼承與發展、理論與實踐的辯證關系,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應有所發現、有所創造;還應透過紛繁復雜的戰爭現象還要能看到戰爭本質。如果僅能背誦孫子的名言警句而不能正確理解孫子兵法的內涵,研究成果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我們應懷著對民族生存與國家發展的憂患意識,創造性地運用孫子戰略智慧,謀劃軍事戰略乃至國家發展戰略,為國家發展和軍事斗爭提供決策質詢;求實性地借鑒孫子制勝韜略,謀劃未來戰爭中的強軍勝戰之道,為我軍戰勝強敵尋求智力支撐,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當代孫子兵法研究者的神圣使命。我們必須突破已往研究的思維慣性,在孫子兵法的軍事應用研究上付出更多精力,取得更大成績。
最后提出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我們注意到,近年來在孫子兵法非軍事應用研究方面,出現了功利化、庸俗化的傾向。具體表現為把孫子只言片語歪曲理解,夸大孫子“詭道”在現實諸多領域的應用價值等。應當充分認識到,這種現象的社會危害不可低估,直接表現為對傳統社會倫理與道德的挑戰與破壞;作為兵學文化變異基因,它對未來兵學文化乃至中華文化的傳承將會起到負面作用。孫子明確指出,“兵者,詭道也”,對于“詭道”的應用領域有明確的界定,那就是在戰爭中為了實現“致人而不致于人”的不得已之舉。戰爭關乎人民生死與國家存亡,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雖有競爭并非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一時的欺騙只能使人得意一時,絕不能使其終生成功,必定會留下無窮后患。作為孫子兵法研究的專業團隊,我們除了在兵學研究領域里系統、深入地挖掘孫子兵法博大而精深的道德內涵、哲學內涵和謀略內涵,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服務之外,還應有正本清源、撥亂反正的社會責任,無論是軍事領域還是非軍事領域,都應正確引領孫子兵法研究的發展方向,使孫子研究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

2013年7月軍事科學院在遼寧大學召開專題會議,軍地聯手打造《中華大典·軍事典》
(責任編輯:公露露)
作者簡介:李如龍,軍事科學院研究員,大校軍銜,研究生導師。
收稿日期: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