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玄菟郡的“三遷”與高句麗的“南北二道”

2016-02-02 13:18:19王綿厚
東北史地(學問) 2016年4期

王綿厚

玄菟郡的“三遷”與高句麗的“南北二道”

王綿厚

[內容提要]“玄菟郡三遷”與“高句麗南北道”的形成是一個整體問題,二者既有區別,又有著必然的聯系。玄菟郡治從狼林山脈以東的“沃沮”故地,向遼東蘇子河上游的“句麗”部族故地和渾河流域遞次內遷,實施“三遷四治”。而高句麗“南北二道”發軔于玄菟郡,且在形成初期與“第二玄菟郡”內遷蘇子河上游密切相關。因而,考察玄菟郡的變遷與“高句麗南北二道”形成之間的歷史淵源,有助于澄清“玄菟郡”與高句麗地望中的一些爭議問題。

玄菟郡“三遷”高句麗“南北二道”

本文所謂的玄菟郡“三遷”與高句麗“南北二道”是在以往單純考證高句麗“南北二道”的基礎上,將“玄菟郡的變遷”與“高句麗南北道”的形成作為一個整體問題來考察,并認為二者既有區別,又存在著必然的聯系。“玄菟郡三遷”是指從漢武帝開始到高句麗完全占有遼東的5世紀初,玄菟郡治從狼林山脈以東的“沃沮”故地,向遼東蘇子河上游的“句麗”部族故地和渾河流域遞次內遷的“三遷四治”①。而高句麗“南北二道”與玄菟郡的變遷有著密切的關系,從其初始形成即與“第二玄菟郡”內遷蘇子河上游有關,并且發軔于由“玄菟郡”通向高句麗“故都”的南、北兩條主要干道。特別是高句麗的“北道”,從漢初(昭帝時)開始,就是內遷的玄菟郡三縣“高句麗”、“上殷臺”、“西蓋馬”的縣際交通古道和“長城戍邊道”②。這種把玄菟郡的變遷與“高句麗南北二道”形成的深刻歷史淵源明確地作為一個命題來考察,在以往國內外學術界尚未見有專題研究,本文擬試論之。

一、兩漢“玄菟郡”的設立及其“三遷”

玄菟郡的設立及其變遷是涉及中國東北和東北亞區域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重要問題。從20世紀初迄今百余年間,國內外對此聚訟紛紜。

日本學者白鳥庫吉等著《滿洲歷史地理》、和田清《玄菟郡考》提出玄菟郡有“三遷”③。20世紀國內依次有傅斯年《東北史綱》、金毓黻《東北通史》、佟冬等《中國東北史》、張博泉等《東北歷代疆域史》、薛虹等《中國東北通史》、王綿厚《秦漢東北史》、寧夢辰《東北地方史》等著作,均涉論玄菟郡問題。進入21世紀,研究玄菟郡問題的專著有趙紅梅《夫余與玄菟郡關系研究》④。此外尚有國內外大量的相關論文。其中圍繞“玄菟郡”問題,最大的爭議是玄菟郡的初治地點和變遷過程。綜合諸家所論,主要有“二遷三治說”和“三遷四治說”。筆者在1993年《“玄菟”與“新城”新解》和1994年《秦漢東北史》中提出的玄菟郡在“三遷四治”的基礎上,對“玄菟郡”的歷次變遷及其地理方位再次予以考察。

1.第一玄菟郡的設置及地望

“第一玄菟郡”,從史料記載看,主要指漢武帝平定“衛氏(滿)朝鮮”后,在今朝鮮半島北部設立的“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郡中的“玄菟郡”。據《漢書·武帝本紀》記載,元封三年(前108)“朝鮮斬其王右渠降,以其地為樂浪、臨屯、玄菟、真番郡”⑤。《漢書·地理志》則記載“玄菟郡,武帝元豐四年開”⑥。而《三國志》卷30《沃沮傳》載“漢武帝元豐二年(前109),伐朝鮮,殺(衛)滿孫右渠,分其地為四郡,以沃沮城為玄菟郡”⑦。這3處記載各差1年時間,所記卻為一件設“四郡”之事。從行文分析,《三國志》的元封二年,應為“伐朝鮮”之年;《漢書·武帝紀》的元封三年,應為“開四郡”之元年;而《漢書·地理志》的元封四年,應為“玄菟郡”的正式設置之時(四郡或并未同年開設)。上述史籍所記“玄菟郡”的設立,雖略有時差,但卻可相互印證:“玄菟郡”的開設,啟于漢武帝元封初年平滅“衛氏朝鮮”;“四郡”同設于“衛氏朝鮮”故地;玄菟郡的初治(第一玄菟)應在“沃沮城”。這些對以下考察玄菟郡的變遷具有重要意義。

在確認了“第一玄菟郡”的治所后,對“沃沮城”的考辨和“玄菟郡”何時下設“高句麗、上殷臺、西蓋馬”三縣就成為最重要的問題。以往中外各家對這兩個問題的爭論,主要有如下各說:

其一,關于玄菟郡治“沃沮城”的地點。主要有傳統的“咸興說”、“鏡城說”和新近的“北青說”。按照《后漢書·東沃沮傳》記載:“武帝滅朝鮮,以沃沮地為玄菟郡。后為夷貊所侵,徙郡于高句麗西北,更以沃沮為縣,屬樂浪東部都尉。”⑧我認為《后漢書》此條特別明確記載了“第一玄菟郡”的如下地理條件:其故地為“東沃沮”;其治所為“沃沮縣”;其歸屬為后來的“樂浪郡東部都尉”。這樣就澄清了諸說中的“第一玄菟郡”設在“南、北沃沮”或“東沃沮”故地所在地的爭論。據此我在《中國東北與東北亞交通史》等論著中,重新考辨各說,認為第一玄菟郡治的“沃沮城”,應在今朝鮮半島北部的“東沃沮”故地、今日本海西岸的“北青古城”,即后來的渤海“南京南海府”。

其二,關于《漢書·地理志》玄菟郡所屬“高句麗、上殷臺、西蓋馬”三縣的設立時間。這一問題過去爭議亦較多。從上引《后漢書·東沃沮傳》亦可考知:第一玄菟治“以沃沮地為玄菟郡……后為夷貊所侵,徙郡于高句麗西北”。該條明確記載“玄菟郡”首治為“沃沮”,其后方“徙郡高句麗西北”。后者應指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2)“徙句麗西北”的“第二玄菟郡”。對此《后漢書·穢傳》也記載明確:“至昭帝始元五年,罷真番、臨屯,以并樂浪玄菟,玄菟復徙居句麗。”⑨又見于《漢書》卷7《昭帝本紀》:“(元鳳)六年(前75)春正月,募郡國徒筑遼東玄菟城。”說明昭帝元鳳年間,“玄菟郡”已遷至遼東。另外在《后漢書》的其他條中也有類似記載。從以上各條的記載看,漢昭帝始元五年(前85),為“第一玄菟郡”從“沃沮”故地“徙句麗西北”遷置的“第二玄菟”,同時也是設立首縣“高句麗縣”的開始。就此可以推論:《漢書·地理志》中以“玄菟郡”首縣“高句麗縣”領頭的三縣(另有上殷臺、西蓋馬縣)亦都應始設于漢昭帝始元五年內遷“玄菟郡”至遼東以后。

其三,漢昭帝以后“第二玄菟郡”內三縣的分布地望。遷置于“遼東”的“第二玄菟郡”所屬的三縣地望,在20世紀后半葉,有了突破性的考古發現。其中首縣“高句麗”所在地,由于今遼寧省新賓縣永陵南“二道河子古城“的發現,而漸被國內外學術界公認。該城發現于20世紀80年代初文物普查,由撫順博物館徐家國先生最先著文考略。⑩其方位正在《三國志》和《后漢書》記載的當時“高句麗(今集安)西北”。徐文發表次年,即1985年春,筆者特邀與當時在撫順發掘”高爾山山城”的徐家國、孫力第一次調查該城址。觀其地處蘇子河上游的兩河交匯處、二道河下游左岸一處磚場附近臺地上。當時在地表即可采集到漢代繩紋板瓦和筒瓦殘片。后經21世紀初,遼寧考古研究所李新全和梁志龍等正式發掘,出土有帶云紋和“千秋萬歲”銘文瓦當等大型建筑址遺存(包括后來高句麗時期)、遺物,進一步確認了其為郡址的可靠性。

第二縣址“上殷臺”,過去地點亦有爭議。20世紀中葉,今吉林省通化快大茂子古城被發現后,多數學者考其為“上殷臺縣”。同樣在1985年調查完“二道河子古城”后,筆者首次沿蘇子河上游東行,過新賓旺清門約30公里即到達快大茂子古城。其地在渾江上游一高臺地,地臨由“二道河子”高句麗縣。筆者東行通化的河谷陸路,漢代遺物豐富。后亦由吉林省考古研究所,在21世紀初再次調查發掘,其城垣清晰、出土遺物豐富。2004年秋,當遼、吉兩省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項目成功后,筆者偕遼寧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廖曉晴等再次專赴集安、通化和該地進行考古調查。發現其剛發掘過的夯土城垣清晰可見,而出土的漢代陶器殘片和建筑飾件俯拾皆是,從而可以確證該城為“玄菟郡”境,為一重要縣邑或戍邊重鎮。

第三個縣址“西蓋馬”爭議最多,但《漢書·地理志》對其縣境地理要素有明確記載:“西蓋馬,馬訾水西北入鹽難水,西南至西安平入海。”?由此幾個地理坐標可明確:“馬訾水”即今鴨綠江;“鹽難水”即今渾江;“西安平縣”在今丹東北“叆河尖古城”。這樣故“西蓋馬縣”的地望,必在今丹東叆河和渾江入鴨綠江口以北的鴨綠江中游。在這一區域,經考古發現的明確的漢代城址,只有今集安“國內城”下早于高句麗的漢城遺址(良民水下城尚不能定為漢城)。所以其可與《漢書·地理志》相證,應為玄菟郡之“西蓋馬縣”故址。以上所列“第二玄菟郡”所屬三縣間的郡、縣古交通道,就是“高句麗南北二道”的基礎。以下再分述玄菟郡由“沃沮”內遷后的歷次地望。

2.玄菟郡的第一遷址——“第二玄菟郡”

在梳理了“玄菟郡”的設立和所屬“三縣”地望后,即可以對其變遷進一步考察。其中第一遷址,即“第二玄菟郡”,前已考明在今新賓永陵南“二道河子古城”。因其考古遺跡明確不再繁述。

3.玄菟郡的第二遷址——“第三玄菟郡”

玄菟第二遷址,即“第三玄菟郡”址,以往國內外對此爭議最多,計有撫順勞動公園、東洲、通化快大茂子、沈陽上伯官屯諸說。筆者在20世紀90年代著《秦漢東北史》等,亦曾游離于各說之間。進入21世紀初,在遼東“長城資源調查”和“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十余年間,筆者又重赴30年前調查過的撫順“東洲小甲邦漢城”調查。盡管當年(1985年首次調查)僅存的近百余米縱橫遺址幾乎已夷為平地,但地表仍可見漢代繩紋陶片分布。特別是在筆者首次調查后,1989年該遺址中又有“千秋萬歲”銘文瓦當的發現,進一步說明該地曾存在較高等級的建筑。參照類似的“千秋萬歲”瓦當,后來多在新賓縣永陵南“二道河子古城”等級別較高的城址發現,推斷撫順市東郊“東洲小甲邦漢城”,應為玄菟郡的再次二遷的“第三玄菟郡”址。

4.玄菟郡的第三遷址——“第四玄菟郡”。

這一玄菟郡的三遷——第四玄菟郡址,1993年在筆者所著《玄菟與新城新解》中,已考為今沈陽東陵區汪家鄉上伯官屯古城。它很可能是東漢安帝建光元年(121),高句麗王宮“遣嗣子遂成……遣三千人攻玄菟、遼東,焚城郭”?之后,玄菟郡被迫從“第三玄菟治”(撫順東洲),最后遷往之地。我從20世紀80年代初啟動《東北古代交通》編著時,即開始考察“玄菟——新城道”,先后5次親臨其地。觀其城址坐落在今沈城東15公里上伯官屯的村莊內,傍臨渾河支流牤牛河西岸臺地。城址現呈長方形,南北略長于東西,現存城墻的北側和東側,大部分被河水沖去。僅存南側城墻326米、東側537米,其規模大于漢魏時期的一般縣城。城內早年調查尚存十字大街,其東西橫向大街,即為明清時期由“盛京”(沈陽),通往“撫順關”和“興京”(新賓)的“御道”。后經沈陽考古工作者調查和試掘,發現該城址地下文化層約1.5米厚,出土大量有自東漢至魏晉時期的繩紋筒瓦、板瓦和青磚等。城址周圍的東漢至魏晉時期的墓群,也與城址內出土文物相同。這些與城址地處渾河(小遼水)上漢魏晉唐“玄菟——新城道”上的方位,以及城北渾河沿岸的多處漢墩臺共同證明了該城址的時代和性質,與漢魏至兩晉時代,遼東玄菟郡的最后一處郡治(第四玄菟郡址)完全相合。?

二、國內外學界對“高句麗南北二道”研究

玄菟郡與高句麗南北二道的關系,早在20世紀初即引起國內外學界的關注,最早涉獵此域的是日本學者。近百年來,國內外學者的主要觀點:

其一,白鳥庫吉、箭內亙等在《滿洲歷史地理》中提出,“南道”從今沈陽出發,沿渾河、蘇子河,經通化到集安;“北道”則自開原沿清河東行,至輝發河上游至通化和集安。?近年有的國內論著,仍有以“高句麗北道”經由今“輝發河”和“東遼河(遼源)”一線者,因不屬新見不予單列。

其二,津田左右吉等認為,“南道”發自遼陽(遼東郡),沿太子河或渾河東進,“北道”則在其北一線。?

其三,今西春秋等認為,“南北道”都由遼陽出發,“南道”沿太子河至新賓到集安;“北道”東北沿渾河、蘇子河到集安。?

其四,吉林學者認為,從集安逆向(由東往西)行,“南道”從集安出發,沿麻線溝越老嶺到渾江;“北道”亦由集安,越老嶺沿葦沙河到渾江。?這一看法的“南道”集安段基本可信。但“北道”沿“葦砂河到渾江”段不準確。因為由今集安(丸都)西北行的“北道”,應經麻線溝上游,連結新開河谷至渾江的“江口村”再通向通化快大茂子古城。所以以《吉林省文物志》為代表的吉林學者所指的“北道”,其實不是高句麗的“北道”,而是梁志龍所說的高句麗北通“夫余”的古道。

其五,筆者與李健才等在20世紀80年代初(1983),在新賓等地考古調查后,于1990年在《東北古代交通》中首倡的“新賓縣境”蘇子河上游應為“南北道”的發軔地。但當時因永陵南漢城未經發掘,徐家國等人的調查報告尚未發表。所以當我們在新賓境內調查部分史跡后,當時將起點初定于旺清門(實為北道)。其后,當新賓永陵南漢城被正式確認為玄菟郡后,梁志龍和筆者又先后著文具體定其起點在“永陵南二道河子”古城,亦即本文所持的“第二玄菟發軔說”?(梁志龍和筆者對“北道”的具體經地尚存異議)。

以上各說對終點在“集安(國內城)”沒有異議,關鍵的問題是“南北二道”的西部“發軔點”未確。

三、“高句麗南北二道”形成與“第二玄菟郡”內遷

“高句麗南北二道”的形成與“第二玄菟郡”的內遷之間的關系在20世紀中葉“第二玄菟郡”址被發現確認前,一直處于模糊狀態。出現了“高句麗南北二道”有發軔于“遼陽(襄平)說”和“沈陽”、“開原”等諸說。由上考知,“第二玄菟郡”址于昭帝始元五年(前82)內遷至新賓蘇子河上游“二道河子古城”時,距高句麗在渾江建國尚有近50年。因其內遷的“第二玄菟”即為“句麗”部族的故地,所以將“第二玄菟”的首縣命為“高句麗縣”,這是最早以高句麗的部族名稱命名的縣地。同時由于“第二玄菟”遷置蘇子河上游后,因高句麗“歸屬玄菟”劃定了以“高句麗縣”(第二玄菟郡治)為起點的“高句麗南北二道”的地理基礎。如筆者在1990年《東北古代交通》中指出,以往諸家對“高句麗南北二道”考論的最大失誤是到當時高句麗疆界所屬的境外去尋找“南北二道”,誤認為“高句麗南北二道”是從“遼東郡(或侯城)”通往高句麗古都的二條交通線。如《資治通鑒》卷97載:“咸康八年(324)冬十月,前燕慕容皩‘將擊高句麗,高句麗有二道,其北道平闊,南道險狹。’”?而以往持“南北道”在今遼陽或沈陽發軔的國內外各說,最大的誤判是咸康八年(324),高句麗的西部疆界還沒有到達今遼沈地區,高句麗真正占有今遼陽和沈陽地區全部,應在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高句麗好太王以后。所以在20世紀80年代初(1983),余同李鍵才先生啟動《東北古代交通》編寫時,基于以上認識,與以往考索“高句麗南北二道”不同的是,離開“遼東郡”境,首先開始在新賓縣境(第二玄菟郡內)去尋找“高句麗南北二道”的起點(當時新賓“二道河子古城”還沒有確認為玄菟),后來當“第二玄菟郡”地被確認后,迄今更可以明確“第二玄菟郡”的高句麗縣與早期“高句麗南北二道”的形成在考古學上至少有以下四個方面的歷史淵源和必然聯系。

其一,“第二玄菟郡”治“二道河子古城”與桓仁等地的早期高句麗故都,早在高句麗建國前已有部族往來,其歷年考古遺跡明確;其二,上舉“第二玄菟郡”的“高句麗、上殷臺、西蓋馬”三縣的古交通,在高句麗建國前也已開拓,這是后來“高句麗南北二道”(特別是北道)的基礎;其三,由“玄菟”通往高句麗的“南北二道”,既是兩漢由“玄菟郡”管轄高句麗部族的需要,又是始于高句麗建國前的“第二玄菟郡”的古道交通,其歷史基礎早在漢昭帝“第二玄菟郡”內遷至遼東后已經奠定;其四,從沿河水系的交通地理上看,“高句麗南北二道”應分別沿蘇子河上游,今新賓永陵東南的“二道河子”和東支蘇子河上源新賓旺清門一線,分南北二線通向集安的二條古道。其“南道”由二道河子連接四道河子、渾江、麻線河下游而至集安;其“北道”則由蘇子河上游,過旺清門、白旗堡至快大茂子,南行連接新開河、麻線河上游而至集安。此道也是“第二玄菟”的三縣交通道。

四、高句麗南北二道的基本走向

經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多次考古調查后,“高句麗南北二道”的基本走向已經明確。

1.南道 “第二玄菟郡”治發軔于以前的西段:由今沈陽東20公里渾河南上伯官屯(第四玄菟)、青樁子古城(遼東郡“東部都尉”)東行,約25公里到達撫順高爾山山城(新城),再東約10公里至東洲甲邦古城(第三玄菟),繼續東行過新賓南雜木,進入蘇子河古道,先抵木奇鎮和五龍山城(木底城),之后進入古稱“南狹”之道。由此東向10余公里有“下房子古城”(1985年調查時已不存),由下房子東行10公里即至新賓永陵。在永陵東南1公里即至“二道河子古城”(第二玄菟郡),東南方向進行真正進入了“南道”上的二道河子谷道,約10公里至榆樹鄉彭家村(存早于高句麗時期的大石蓋墓群),上行東南過玉皇頂西麓約20公里,至桓仁縣境的鏵尖子、二戶來(華來鎮)等。從鏵尖子、四道河一線,是渾江支流“頭道河”至“六道河”的東西古今干道。其中在二戶來東南有重要的“龍頭山遺址”(石蓋墓群2004年調查)。再東南則到達渾江右岸上、下古城子、望江樓積石墓和左岸桓仁縣城和五女山山城。“南道”過今桓仁縣城東行轉東北,過五里甸子東北的“北關關隘”,再經石廟、頭道陰岔、麻線,進入麻線河下游古道,其再東北行即到達“南道”的終點集安“國內城”。

2.北道北道亦先經歷了上述由今沈陽東的“第四玄菟郡”(上伯官屯古城),至“第二玄菟郡”二道河子古城的前段。由二道河子古城發軔,沿蘇子河南岸東行約20公里,先達新賓縣城。在縣城以東的最大蘇子河上游古城,為“白旗堡漢城”(幘溝婁城)。過白旗堡東經紅升鄉,進入富爾江流域。由東升東至旺清門以東,有“孤腳山墩臺”和“孤腳山山城”。再東約行20公里,即至吉林通化縣西南的快大茂古城(上殷臺縣)。這一線筆者從1983年至2008年曾做過3次調查。沿“北道”至快大茂子古城后,折而沿富爾江南行,先至今富爾江與渾江匯合處的集安西北之“江口村”,這也是古代高句麗“北道”的重要河險關口。由江口村渡渾江后,古道南行進入新開河谷,而連接麻線河上游。其南行的第一要鎮,為今集安財源鎮北之霸王朝山城。由霸王朝山城沿新開河南行10公里到財源鎮,這里有高句麗古墓群。又東南行10公里到花甸鎮,由花甸沿新開河谷東行到臺上鎮,這兩地也有高句麗古墓群。由臺上鎮沿新開河南行到荒崴子,這里有著名的“望坡嶺關隘”。,是進入丸都以前的關口。過望坡嶺關隘后,“北道”由新開河進入麻線河上游。從望坡嶺沿新開河上源雙岔河,南行至“天門溝”。在由天門溝至雙岔村一帶,也發現有大量高句麗墓群和鐵器等,說明這里是高句麗的重要交通要沖和聚邑之地。過雙岔村沿雙岔河谷東南過老嶺,山高路險。過老嶺沿麻線河上游東行到“小板岔嶺”。1906年在小板岔嶺西北天溝山坡,發現了著名的曹魏“毌丘儉丸都山記功碑”殘石(現藏遼寧省博物館),這是當年曹魏征高句麗“丸都”所經板岔嶺的千古“石證”。過小板岔嶺沿麻線河東行2公里到石廟子,再東南行約1公里則到二道陽岔。由二道陽岔東行,翻過山嶺即到達“丸都城”(今集安)。根據1987年李健才等調查,由“二道陽岔”到“丸都”的這段山路,道路險狹,難通車馬,獨有石廟子谷地寬闊。所以在我與李健才合著的《東北古代交通》中將二道陽岔以前的“石廟子鄉”谷地,分析考定為文獻中記載的“束馬懸車登丸都山”的“赤峴”所在。?

五、高句麗“北道”和“幘溝婁城”均在“高句麗”、“上殷臺縣”至“西蓋馬縣”三縣間的古道上

前已指出,“高句麗南北二道”中的北道應開拓于高句麗建國以前的漢昭帝時代。筆者先后在1996年《南蘇、木底與高句麗南北二道的關系》?和2008年《西漢玄菟郡“幘溝婁城”與“高句麗南北二道”的形成》?兩篇文章中論述了“高句麗南北二道”與“第二玄菟郡”的關系:“早期高句麗的南、北二道,連接的不僅是第二玄菟郡與高句麗的早期都城紇升骨城和國內、丸都城,而且也是第二玄菟郡三縣(高句麗、上殷臺、西蓋馬)之間的交通大動脈。”現將這條古道上的有兩處重要古城,即自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即多次調查過的白旗堡、快大茂、集安土城,予以簡要介紹,以進一步印證三者的歷史淵源。

其一,新賓縣東升鄉“白旗堡漢城”。1985年初次調查時,其城址尚可見縱橫近百米、高約1米的臺地,其遺跡、遺物尚未明確。當時同行的徐家國出視1980年前后調查發現的該遺址出土的“云紋瓦當”和“五銖錢”照片等,而2001年與遼寧省長城學會同仁再次調查時,遺址已被夷為平地。這里為一處重要漢城(幘溝婁)的可信性不容懷疑。“溝婁”為高句麗語“城”已為學界公認。因此考該城應為“北道”上的“玄菟郡”向高句麗頒送“朝服衣幘”的“貢城”?。

其二,通化“快大茂子古城”。2004年至2008年秋,筆者在1985年首次調查的基礎上,又兩次親臨其地。特別是最后一次,與國家文物局長城資源調查項目組專家一起,在調查完“孤腳山墩臺”后,專程赴該地調查。適逢該城剛經吉林省考古研究所發掘,其遺跡和遺物(戰國和漢陶片)俯拾皆是,并當場打電話與金旭東先生溝通漢長城調查等事宜。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從快大茂子古城發現的西漢早期的陶片看,所謂“北道”,應至少開拓在高句麗建國以前。以往將“北道”置于富爾江一路的學者又多將“北道”定在旺清門以西,沿富爾江的西岸南折行集安。?而此次(2004)專門調查發現,由旺清門過富爾江以東,新賓至通化快大茂子一線,沿河大道遠比由富爾江西岸南下寬闊而平直。所以考證真正的高句麗“北道平闊”,應由今快大茂子(上殷臺縣)折而南行,經財源鎮而南進至新開河谷通集安。

其三,集安“國內城”下漢代土城遺址的存在和性質亦分岐較大。早年與李健才、李殿福先生等調查時,明確認為在高句麗“國內城”的石城下,有漢代土城。2004年出版的《國內城》報告否定了這一說法,近年張福有《高句麗古城考鑒》重新肯定了在“國內城”下有“土城”。從早年的考古發現看,筆者一直認為“國內城”下有“土城”無誤,并且認為早于高句麗遷都的“國內”地名的來源,應是高句麗遷都集安前的鴨綠江中游、統屬于“大水貊”的古“蓋馬國”。而與“高句麗縣”設于“句麗”故地一樣,昭帝以后的“西蓋馬縣”(今集安),應即設在古“蓋馬部”的故地之一。

綜上可知,高句麗的“南北二道”不僅與漢昭帝以后內遷遼東的“第二玄菟郡”密切相關,而且其“北道”更直接繼承了“高句麗—上殷臺—西蓋馬”三縣的古道交通基礎,是為漢“玄菟郡”與“高句麗”諸多關系中的重要一環。

[注釋]第1期。

① 王綿厚:《玄菟與新城新解》,《沈陽文物》1993年

② 王綿厚:《燕秦漢“遼東故塞”諸問題考論》,《社會科學戰線》2014年第7期。

③?[日]白鳥庫吉等:《滿洲歷史地理》第1卷,第347-第356頁,第347-第356頁。

④ 趙紅梅:《玄菟郡與夫余關系研究》,香港:香港亞洲出版社,2009年,第4-第5頁,“所引諸家說”。

⑤《漢書》卷6《武帝本紀》。

⑥?《漢書》卷28下《地理志》下。

⑦《三國志》卷30《東沃沮傳》。

⑧《后漢書》卷85《東沃沮傳》。

⑨《后漢書》卷85《穢傳》。

⑩ 徐家國:《漢玄菟郡二遷址考略》,《社會科學輯刊》1984年第3期。

?《后漢書》卷5《安帝紀》;《后漢書》卷85,《東夷高句麗》。

? 王綿厚、樸文英:《中國東北與東北亞古代交通史》,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五章“高句麗南北二道”專節。

?[日]津田左右吉:《安東都護府考》附錄,原載“滿鮮歷史地理研究報告”第1冊,1915年,轉自《民族史譯文集》。

?[日]今西春秋:《高句麗南北道和南蘇、木底》,原載《青丘學叢》22號1935年,轉自《民族史譯文集》1985年第13輯。

?《吉林省文物志》,長春:吉林省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53-第55頁。

? 梁志龍:《高句麗南北道新探》,《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1期;王綿厚:《新城南蘇木底道與“高句麗南北二道”的關系》,《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5期。

?《資治通鑒》卷97《晉紀》18,成帝咸康8年。

?《北史》卷94《高句麗》,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3112頁。

? 王綿厚:《新城南蘇木底道與高句麗南北二道關系》,《社會科學戰線》1996年第5期。

??王綿厚:《西漢玄菟郡“幘溝婁城”與高句麗南北二道》,《東北史地》2008年第5期。

? 見梁志龍《高句麗南北道新探》附圖,《社會科學戰線》1995年第1期。

責任編輯:趙欣

K239

A

1009-5241(2016)04-0033-06

王綿厚 遼寧省博物館研究館員 遼寧 沈陽 110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亚洲二区视频| 欧美高清三区| 国产精品免费p区| 亚洲床戏一区| 伊人福利视频| 国产极品嫩模在线观看91| 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无码专区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精品色AV无码看| 青青草综合网| 99人体免费视频| 最新无码专区超级碰碰碰| 亚洲无码91视频| 色有码无码视频| 99久久无色码中文字幕|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色天使|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久久午夜影院| 欧美国产另类| 高清视频一区| 欧美成在线视频| 97久久免费视频| 国产丝袜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下载| 亚洲a级毛片| 99精品高清在线播放| 天天视频在线91频|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观看 | 久久五月天国产自| 久青草网站| 国产 日韩 欧美 第二页| 国产成人综合欧美精品久久| 亚洲日本韩在线观看|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午夜视频日本| 国产老女人精品免费视频| 午夜啪啪网| 亚洲一区国色天香| 又粗又大又爽又紧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专区第1页|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99re不卡|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色奶水 |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91|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中国毛片网| 天天综合网色|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不卡网| 国产成人精品18| 理论片一区| 一级在线毛片| 福利姬国产精品一区在线|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99国产在线视频| 亚洲一级毛片在线观播放| 四虎永久免费地址| 一级香蕉人体视频| 精品亚洲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看| 亚洲热线99精品视频|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毛片免费基地| 国产午夜福利片在线观看| 伊人精品视频免费在线| 三级欧美在线| 国产精品极品美女自在线|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 亚洲久悠悠色悠在线播放| 全色黄大色大片免费久久老太| 2021最新国产精品网站| 毛片免费高清免费| 99re精彩视频| 极品国产在线| 亚洲成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成人www| 五月激情婷婷综合|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青青久久91| 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久网站| 国产精品女主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