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珍 期海明
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
論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
胡德珍 期海明
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物權法上所謂的區分原則是指在發生物權變動時,把發生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結果作為兩個法律事實相區別的原則。這一原則來源于德國民法,但德國物權法上的區分原則與我國物權法上的區分原則有所不同,德國所采取的是物權變動模式下的分離原則,而我國采用的卻是以債權變動模式為背景的區分原則。若想真正的探究區分原則,那么把兩者相比較來探究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物權變動;區分原則;債權形式主義;物權形式主義
(一)物權變動的含義
物權變動它作為一種權利的動態現象,從物權本身的角度說,是物權的發生、變更、消滅;從物權主體的角度來說是物權的取得、變更、喪失。我國《物權法》對物權變動的規定表述為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依據引發物權變動的法律事實的不同,可將其分為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和非基于法律行為的物權變動。其中,基于雙方法律行為(合同行為)的物權變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具有現實意義,是物權法規制和理論研究的重點。
(二)區分原則的含義
物權法上所謂的區分原則是指在發生物權變動時,區分物權變動的原因與物權的變動的結果兩個法律事實的原則。這一原則來源于德國民法,即德國法中的“Trennungsprinzip”,或稱分離原則。無論物權變動的原因是什么,原因的成立與物權的變動都不是一個法律事實,而是兩個法律事實。在原因行為中,當事人享受債權法上的權利,并承擔債權法上的義務;而在結果行為中,當事人完成物權的變動,使得物權能夠發生排他性的后果。區分原則是根據物權與債權的基本性質的差異建立起來的。我國的區分原則與德國法上的區分原則有所不同,德國采取的物權變動模式下的區分原則,而我國卻是在以債權形式主義物權變動模式為背景的區分原則。
(一)債權形式主義下的區分原則
債權形式主義變動的模式下的區分原則,主要強調的是不動產物權發生變動的條件是債權合意+不動產物權登記,而動產物權發生變動的條件是債權合意+動產交付。在這樣的法律要件的構建下,若要想通過一個法律行為同時發生債權和物權變動的兩種法律效果,那就必須要求債權行為在產生債法關系的同時,還需要另外有獨立的物權行為,只有兩者都同時具備,那么才會發生我們所期待的物權變動的法律效果。
(二)物權形式主義下的區分原則
德國的形式主義下立法模式中區分原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他們把物權變動的物權行為與物權變動的債權行為做出了明確而又完全的區分,他們把物權變動區分成了獨立的行為:即債權上的原因法律行為和物權上的變動法律行為;在他們兩個的這種區分中我們不難看出,物權變動中的原因行為是作為債法上的債權行為而存在的,它只會產生債法上的法律效果,而物權變動又會是作為另外一個獨立的物權行為而存在,它所產生的是物權上的結果。因而我們就不難看出,在這種立法模式下,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與物權變動的效果行為他們兩者在這個體制下又是完全分離的。如此看來,這個模式下的區分原則就會理所當然的演變為物權行為的無因性,即不論債權行為的效力怎么樣,它都不會影響物權行為的效力,物權變動會因為自身合法有效的物權契約而一直有效。
在立法中,對于物權行為是否要采用無因性這一觀點來看,它其實也是存在著一種價值判斷和利益權衡問題的,但是無論是對這個觀點持肯定的一方還是持否定態度的一方,他們都可能是有自己充足理由的。因此,若是能夠直接在立法上確定區分原則的價值目標和引導利益選擇的傾向,那么在具體實施上就不會存在類似問題。
衡量一個法律制度的好壞,他的基本標準就是要求它在具有調整利益和解決沖突的功能的同時,還具有減少社會交易成本和提高社會整體的經濟效益的功能。立法者在決定適用或者設立一項法律制度是否應該被采用時,是應該要權衡其中的利弊的,最好的狀態就是以最少的社會成本換取最大的社會效益。然而我們剛才探究的債權形式主義下的立法模式中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就恰好能達到上面的這些標準;債權形式主義下的立法模式中物權變動的區分原則具有下面兩個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彌補意思主義立法模式下區分原則本身的僵硬和不足,另一方面它又能避免采用物權行為無因性制度而造成過高社會成本的劣勢,它無論是在立法價值選擇層面還是在司法實踐層面都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王利明.我國民法典重大疑難問題之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2]孫憲忠.中國物權法總論:第2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3]梁慧星.中國物權法建議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4]孫憲忠.我國物權法中物權變動規則的法理評述[J].法學研究,2008(03).
D
A
胡德珍(1990-),女,漢族,云南昭通人,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