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為鈺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
消費欺詐的構成要件及侵權責任問題研究
呂為鈺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本文對近年來日益增多的消費者對經營者實施欺詐并騙取懲罰性賠償的行為進行了研究,這類行為筆者將其稱為消費欺詐。本文采用了比較研究的方法,提出消費欺詐構成要件的學理分類;同時明確了我國《侵權責任法》第6條為消費欺詐的法律依據;最后提出了消費欺詐侵權責任的承擔辦法。
消費欺詐;構成要件;侵權責任
根據楊立新教授的觀點,消費欺詐是指消費者利用經營者的經營欠缺(但未達到一定程度)或者不存在經營欠缺的前提下,通過或不通過訴訟,向經營者主張懲罰性賠償的行為。
關于消費欺詐構成要件的學理分類,王澤鑒先生提出“三層結構說”,即構成要件(包括權利侵害、行為以及因果關系),違法性和過錯要素。消費欺詐的權利侵害行為毋庸贅述。需要注意的是,滿足侵權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無論從民法分析的角度,還是從規范分析的角度,因果關系應當是一種社會關系,并不是機械的簡單的邏輯關系,它是在一定的基礎關系上成立的水到渠成式的推導過程。正如在法律適用上,我們適用某一法條,就會導致某種結果的出現一樣,因果關系就具有這樣的相當性。在購買者與經營者締結合同的過程當中,實際上形成了一種基于合同磋商的財產性關系,這種法律關系包含了當事人的忠實義務。“入罪時當舉輕以明重”,對誠實信用原則的違背既然能導致締約過失責任,那么一方當事人積極采取欺詐的手段,當然應當受到締約過失責任之上的處罰,方符合法律適用的邏輯。至于違法性要件,消費欺詐規定體現的正是一種保護性法律關系,需要法律發揮其保護職能,糾正和恢復被破壞的法秩序。如果說違法性的判斷,是指行為與損害之間的抽象聯系,那么過失判斷,則是指向具體行為與具體損害的關系,確切地說是能不能避免的問題。“應避免,而未避免”中的“避免”,應該是指抽象的人,而不是具體的人。我國在這方面的規定是混亂的,所以應當在“過失”之外,添加“違法性”的要件,因為違法本身具有天然的抽象性和普遍適用性。
日本學者吉村良一根據《日本民法典》第709條,總結了侵權行為的三要件:一是損害的發生;二是權利或法律上保護的利益的侵害或違法性;三是過錯。在第二點上,吉村先生對違法性進行了更進一步的闡述,表現為:緊急避險、正當防衛的絕對不違法,及受害人同意的行為的相對不違法,以及屬于行為自由范疇的無目的行為的分情況而定,即如果對象是絕對權即不法;最重要的是,目的性行為的違法判斷標準,是看其特定目的是否有效實現。在消費欺詐中購買目的本質上是為了索賠目的而服務的。故消費欺詐當然是違法的。
針對第一類消費欺詐(即非訴消費欺詐),我國《侵權責任法》并沒有具體的調整消費欺詐關系的法律規范,但依據《侵權責任法》第6條“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規定,可以看出我國侵權責任法認定侵權行為以過錯責任為一般標準。故可以將消費欺詐中的消費者過錯涵攝于此條規定之內。
(一)消費欺詐的認定標準
1.認定消費欺詐的關鍵在于界定經營欺詐
經營欺詐主要表現為以假充真、以次充好,銷售偽造或者冒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或者做引人誤解的說明或展示等情形。并且如果經營者只是存在經營欠缺的問題,消費者的懲罰性賠償請求被認為于法無據,且應根據經營者的實際損失,承擔賠償責任。
2.消費欺詐與知假買假
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條及第十五條的規定,可知食品、藥品知假買假人的懲罰性賠償請求及限定在食品領域的十倍賠償金請求權,能受到法律的支持。
(二)損害賠償責任的計算辦法
對消費欺詐的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應站在客觀主義立場上進行界定。
對于主張懲罰性賠償的消費欺詐,應是索賠多少,返還多少。至于售出的貨物是否需要退回,應視商品是否受到毀損、有無返還可能而定。商品價值沒有減損,且能返還的,應返還原物;商品已經滅失,或無返還可能的,應按原告請求賠償時的市價予以補償。若商品為部分毀損的,應按完好部分與缺損部分是否可分離,作不同處理:可分的,應將完好部分退還經營者,并對商品的其余價值進行折價;不可分的,應由銷售者按商品原價予以賠償。除損害賠償額以外,必要的維權費用也應當賠償。包括調查費、取證費、律師聘用費等。擴大損害賠償責任的范圍,有助于抑制和減少日益增加的消費欺詐現象。
[1]胡雪梅.英國侵權法[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302.
[2]侵權法重述第2版:條文部分[M].許傳璽等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03-104.
[3]蓋尤斯.法學階梯[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370.
[4]呂太郎.第三人撤銷之訴——所謂由法律上利害關系之第三人[J].月旦法學雜志,2003(8).
D
A
呂為鈺(1992-),女,河南人,哈爾濱商業大學,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