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冠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
淺析人格權獨立成編的必要性
王 冠
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遼寧 沈陽 110034
我國正在制定民法典,所面臨的挑戰與德國、法國民法典制定時面臨的挑戰不可同日而語,應當貫徹以人為本,尤其是在這個有著幾千年不重視個人人格的封建傳統國家,對人的關注與保護愈發重要。人格權法在民法中的獨立成編不僅有助于完善民法的內在體系而且也能在民法上建立一套完整的人格權法體系。眾所周知,有思辨能力的人才是萬物的尺度。筆者認為“人之為人”,應然享有人權是人類社會一切法制的正當性源泉。溯源至蘇格拉底和柏拉圖等人以理性定位“人”的內涵,力圖求證于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論述,從而揭示人格權最為本質的特征,即人格。
民法典;人格權;人格尊嚴;獨立成編
人格權制度逐漸發展成一項新型民事法律制度,雖然在法國民法典和德國民法典中的地位并不十分重要,然而隨著一百多年的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以及法治的完善,人格權的地位日益突出。人格權是指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為維護自己的生存和尊嚴而必須具備的人身權利。20世紀以來,尤其是二戰以后,各國的社會經濟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即各種新型人格利益被上升為人格權并受到法律嚴格的保護。除了傳統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自由權、隱私權、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等權利以外,還出現了許多新型人格權例如談話權、親吻權、個人情感權。現代社會所帶來的竊聽電話、信息泄露等現狀必須加以改善。人格權制度逐漸發展成一項新型民事法律制度。隨著一百多年的人類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多元化發展以及法治的完善,人格權的地位日益突出。國外的許多判例都將這些內容上升為人格權高度地加以保護,我國也要及時加強立法。
(一)人格權獨立成編是完善民法典體系的內在要求
民法典體系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具有內在有機聯系的規則體系,也可以說是將民法的各項規則有機地組合在民法典中的邏輯體系。①在羅馬法時期,法律就賦予公民“市民權”,法學家蓋尤斯在其《法學階梯》一書中就提出一種民法典的編纂體例。②在19世紀末,經過數十年的法典論戰,德國民法典的起草者采納了由潘德克吞學派提出的民法典體系,由此可以看出,民法典體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與時俱的。
(二)人格權獨立成編是適應人格權制度發展的需要
人格權獨立成編在法律上將產生一種最高的價值取向,即人格權置于各種權利之首。之所以采取這種價值取向是因為人格權保障了人的尊嚴與人身安全的不受侵犯,也保障了個人身體與精神活動的權利,人的尊嚴與人身安全不受侵犯是實現其他民事權利的前提條件。人格權較之于財產權更有助于實現人格價值,因為人格權本身是獲得財產的大前提,人格權是最高的法益,重視人格權制度的發展完全符合我國民主法制建設與社會經濟文化的要求。
(三)人格權獨立成編具有現實作用
在現實社會中,人格權受到侵害的現象數不勝數。例如偷拍、監聽、性騷擾、私闖民宅、攔截他人郵件、發送垃圾廣告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使個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個人隱私受到了極大的威脅。顯然這不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經濟的發展。而傳統的主體制度和侵權法制度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這一類問題。從2014年到2015年上半年,由全國法院審判的人格權案件高達11萬件。其中大量的涉及肖像、榮譽、名譽、隱私、人身自由等情形。但是回歸到我國的立法,對人格權方面的規定還不夠充分和具體,在實際審判中使法官難以援引直接具體的法條來判案。由此導致的后果就是賦予了法官大量的自由裁判權。然而我國是大陸法系成文法國家。司法機關無權干預立法,法官較大的自由裁量權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法官的憑空造法。顯然這難以實現社會主義公平正義。
筆者認為一部民法典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是否能夠將人們在經濟追求未被消耗盡的剩余精力引入進合乎社會需要的渠道上。法律對社會的貢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基于它在某些基本生活方面為人們創造并維系一個安全的領域。法律雖然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但它致力于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并保護每個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法律雖然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但它致力于維護國家的長治久安,并保護每個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所以法律所構建的框架,要為人們參與有關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方面提供環境和手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而人格單獨成編肩據豐富法治理論、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的重大任務。人格利益是最高權益,基于此,人格權也因此成為民法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民事權利。人格權是基于憲法產生的,在民法體系中有必要將其具體化。保障人權,一要完善公民權利和人權立法。二要建立健全權利救濟制度。沒有人格權,一切法律都是空談。正如馬克思所言,任何一種解放都是將人的世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而在我國,制定一部民法典無異于一場解放。
[ 注 釋 ]
①沈屮,許文潔.隱私權論兼析人格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7:3.
②民法總論論文選萃[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12:254.
[1]張新寶.隱私權的法律保護[M].北京:群眾出版社,1997.
[2]王利明.民法.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人民出版,1993.
D
A
王冠(1993-),女,滿族,遼寧營口人,沈陽師范大學法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