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山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91
?
公安院校法律課程的設置與革新研究
王瑞山
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91
公安院校法律課程本身保留深刻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具體表現為能夠大幅度改善公安機構成員的基礎性法律素養和實證調研技能,保證及時發現問題;再就是全方位檢驗國家警察法律素質構成,提出完善化的法律課程設置原則,做到全面提升和重點突破基礎上,形成集合行政、警察和民法的法律課程體系,為后期教學和實戰互動的教學目標貫徹落實,奠定基礎。筆者的核心任務,便是集中探索公安院校法律課程的具體化革新和設置措施。
公安院校;法律課程;設置革新;措施
公安機構的存在意義,便是為人民民主專政和武裝行政執法機制構建,提供可靠的支持條件。而長期以來,《人民警察法》賦予了公安機構空前壯大的行政管理和刑事司法等職能,堅持國家和政府指導地位,將成為公安一切工作內容落實的前提保障。可透過實際調查發現,如今我國公安院校公安類專業設置的法律課程結構,并非健全完善,長此以往,將難以解決社會中大量的法律實踐性問題。所以說,盡快做好公安院校既有法律課程的革新設置工作,顯得尤為緊要。
公安法學教育,實際上就是憑借公安職業和法學教育的交互式指導作用,形成的特殊性實戰教育服務內容,因此其對于其余公安專業課程有著一定程度的適應和本源特性,因此,針對公安法律知識進行系統化吸納消化,有助于為國家社會培養出更多技能和素質兼備型警察人才。窺探如今我國公安院校專業課程設置實況,其中通修課程內容過于繁多,法律課程的教學顯然存在漏洞。盡管說綜合課程有助于鍛煉學生的綜合素養,但是課時原本就十分有限,如若法律課程設置過少,勢必不利于公安專業化人才的培養。
(一)法律相關性課程結構設置失衡
作為警察,應該更加知法懂法,因此需要預先接受完善化的法學教育,奠定可靠的法學基礎,衍生出標準化的法律思維和精神信仰。可現實中,我國大多數公安院校都存在嚴重的法律課程設置失衡隱患,即過分關注刑事、行政法律的教學實效,而忽視民法和民事訴訟法等法律內容的傳播。
(二)法律課程內容和公安實際全面脫離
當前我國公安院校提供的法律課程內容,缺少特殊和應用特性,并且顯現出和公安實際工作狀況相互背離的現象。
第一,公安院校法律課程內容和普通高校幾乎不存在差異,難以映射出現代我國公安院校法律教學的特殊性。如教材之中不能深刻凸顯當前公安面臨的法律問題,更未針對該類內容做出有關法律理論的闡述和解析。
第二,課程內容偏重解釋傳統立法規范和闡述法律原理,對于法律應用價值關注度不足,不能依照公安實際執法特征組織富有針對性的教學引導活動。這類盲目重視理論教育和學歷,而忽視實踐與經驗的現狀,可以說是我國公安院校法律課程的頑疾,如若不能及時予以妥善處理,勢必造成法律職業和法律教育的嚴重脫節跡象,同步狀況下法律實務亦將難以轉化成為專業知識。
(三)案例課程教學模式過于簡單和形式化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鍛煉他們獨立觀察、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技能,公安院校在進行課程設置過程中,要盡快透過傳統灌輸過渡轉接到案例教學和法庭模擬等實訓層面上,同時全面關注迎合學生的主體適應地位。可現實中,我國公安院校提供的案例課程教學模式,不管是在案例選取、分析和教學環節上,都存在嚴重問題。
首先,案例選擇過于簡易且缺乏客觀性。
其次,案例分析明顯不夠深入。
最后,案例教學環節中學生中心地位未能有效凸顯,使得學生主動提出的問題日漸減少,無法和教師開展有效性對話。
(四)學生專業化法學精神培養的忽視
歸根結底,公安院校法律教育原本就屬于一類職業教育,畢竟作為警察,需要具備較強的法學職業精神,通常體現在法治崇尚和權利尊重等層面上。可目前我國公安院校十分注重鍛煉學生實踐技能,未能培養他們作為法律人應有的社會責任和公平正義感。如若缺乏法治崇尚精神、正義感和權利尊重意識等支撐,則會對社會造成更為嚴重的危害。歸結來講,公安院校的職能,便是為社會提供服務,因此其務必要盡快思索如何為社會做出更多的貢獻,同時需要獲取什么樣的條件。在建設法治國家的大環境下,警察肩負著社會治安秩序維護的任務,需要的不單單是知法和懂法,同時更需要具備法律崇尚和權利尊重等高超的法學精神。
(一)搭建起依法行政和全方位服務人民的課程教學體系
公安院校在進行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中,要想盡辦法增加人性化的法律課程比例。經過我國社會化法制進程持續加快過后,公民法律意識得以大幅度提升,其間對于警察執法行為的規范化訴求亦變得愈加嚴格,作為現代專業化警察,務必要充分掌握相關法律知識和技能。具體就是在既有課程體系基礎上,全方位整改依照工作崗位設置專業的行為習慣,同步加快職業崗位和學科的交接融合進程,憑借通才教育理念進行警察人才培養。需要加以強調的是,在調整這部分專業課程時,要竭力遵守寬口徑和厚基礎的思路,即專業設置最好不要過細。須知特殊警種和專業警察學,在原理上存在共通之處,唯獨在崗位技能上存在特殊性,這部分技能主要是在崗位培訓上激活開發的,不過在校期間,仍有必要加以全面和系統化地鍛煉。
(二)結合公安工作的復雜性進行法律課程協調化革新劃分
作為現代公安類專業學生,將依照今后工作崗位需求學習更加豐富且保留針對性的法律課程。至于這部分課程的內容將具體細化為:
首先,法學素質課程。法學教育的第一要務,便是激發并鍛煉出學生基礎性法學素養,即目前廣泛認可的法律意識和法律職業道德素養。唯獨如此,才可以令學生在校期間系統化地樹立起忠于人民、法律,以及秉公執法等標準品德。礙于課時有限,在開展法律職業道德課程教學工作期間,可以考慮適當地與警察職業道德課程予以有機整合。
其次,法學理論課程。穩固的法學理論基礎,可以輔助公安院校學生更加積極、快速地學習其余法學課程,包括法理學和憲法學等。不過因為這部分課程過于繁瑣,因此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遵守法學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同時聯合警察職業實際需求加以有機調試,必要狀況下可以參考非法學專業設置模式,進行簡易版的警察法學基礎課程設置。
最后,法律專業課程。因為公安長期承擔著行政執法和刑事司法等關鍵性職責,因此相關院校在專業課程設置過程中,應該關注刑事和行政法律的指導作用,同時利用最新行政許可法、公安機關行政許可工作規定、中國國家賠償法等行政法規等,針對既有教師團隊法學技能和職業道德素質加以改善,力求在師資水平提升的前提下,加大法律課程的課時和內容擴展力度,包括合同、物權、侵權、婚姻、繼承法等民法課程,都要進行普遍性開設。
(三)組織不同形式的案例模擬課程,迎合公安法律教學的實踐要求
案例教學絕非簡單意義上的舉例說明,而是要進行課程內容設計、案例精確化選取、實踐引導等流程布置交接,整個工序流程中都務必要秉承針對、效果和可操作性原則。在此期間,公安院校需要在基層法庭的支持作用下選擇對應的教學內容、目標和案例,保證做到有的放矢。具體規范細節將表現為:
案例課程涉及到的事實和法律知識,切勿過于繁瑣冗雜,要盡量維持內部觀點的明確和內容條理的清晰特性,同時要求針對學生進行先易后難循序漸進地引導。需要注意的是,案例課程教學模式也不可過于簡單僵化,要確保依照案例給定內容提出對應問題并做好評議釋疑工作。整個案例課程實際上就是學生思辨的行為流程,在設置這部分課程時,教師要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思辨意識,使得他們能夠圍繞特定主題發現更多的問題,并且開動腦筋進行分析和總結,最終實現師生、學生之間更為積極的知識互動交流目標。
(四)強化對學生法治崇尚和權利尊重等法學精神的培養力度
教育流程實質上就是一類精神成長和科學獲知交替運行的過程。畢竟公安院校學生剛剛從高中畢業不久,對于社會缺乏深入性了解,更加未能衍生出完善的世界觀,因此需要在公安院校課程設置過程中注重填充關于法律啟蒙教育和公民人格培養的教育內容。在此基礎上,力求整改過往將法律事務職業工具的不良意識,令學生懂得崇尚法治并且尊重公民各項基礎性權利。
首先,透過標準化的法學精神培養,輔助公安院校學生轉化成為完整的法律人。公安院校培養的是警察人才,即執法者,因此他們的法學專業知識和精神素養,即專業技能和人文素養等要兼優。想要落實該類指標,公安院校在設置法律課程過程中,就必須在關注法律知識和技能功能性教育的基礎上,激發學生崇尚法治并且尊重權利。長此以往,令公安院校不單單成為課程內容傳授的場所,同時還可以教會學生如何正確做人做事,進一步衍生出強烈的規則意識和正義感,逐漸過渡成為真正的法律人。
其次,透過完善化法律精神培養,為今后學生公安實踐提供支持動力。公安執法,需要全程關注并且靈活應用既有權利。而想要確保公安人員能夠正確地行使這部分權利,不單單要預先確保他們懂得有關法律法規,同時更要激發他們深刻的權利尊重意識。正如上述內容闡述,公安實踐環節中映射出諸多弊端,包括粗暴執法、濫用權利和超期羈押等侵犯公安合法權利的行為,實際上都和公安法治和權利意識喪失現象有著直接性關聯。所以,今后公安院校務必要竭盡全力地建立起穩固的法治信仰和追求,力求在建設法治國家的大環境下,引導學生更加勤奮地學習最新法律知識,為今后從事公安工作提供更為妥善的法學精神支持。
在上述課程設置和革新作用下,公安院校仍有必要持續開發應用和基層公安機關的合作關系,力求從公安機構中委派專員,將基層最新法律實務問題在第一時間內向教育機構予以反饋;再就是配合既有師資條件的前提下,督促基層高級警官在校園課堂授課,確保實時性地調整學生實習和見習期間的考核模式,最終為社會培養出更多的復合型警察人才,維持社會整體和諧發展秩序。
[1]張惠芳.對“體改班”法律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J].山西警官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1,11(04):103-112.
[2]金怡.“警察法律法規”課程建設初探[J].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2012,18(05):88-97.
[3]楊雪.論公安院校法律課程的特色挖掘[J].遼寧警專學報,2012,20(02):167-189.
D
A
王瑞山(1967-),男,滿族,河北唐山人,法學碩士,河北公安警察職業學院基礎部,講師,研究方向:法理學、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