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若西
?
基于Web2.0 的網絡暴力傳播新特征解讀
李若西
[摘 要]Web2.0所具有的”社交網絡”以及“個性化”等特征,使受眾真正成為網絡媒體的主體。在web2.0技術運用的網絡空間,受眾既可能是互聯網內容的瀏覽者,也可能是互聯網內容的制造者、服務的提供者、信息的傳播者、行為的創新者。而隨著Web2.0的發展,網絡暴力呈現出新的傳播特征,這表現在傳播模式、傳播內容、傳播主體等方面的變化。
[關鍵詞]Web2.0;網絡暴力;傳播特征
Web2.0作為2003年以來互聯網的一個新應用,掀起了網絡媒體變革的開端。而隨著Web2.0的發展,網絡暴力呈現出新的傳播特征和現象。2012年舒淇刪除新浪微博事件,2014年上半年的“馬航事件”和下半年的“冰桶挑戰”,2015年”新疆打狗”和”和”何炅吃空餉”這些網絡暴力事件都凸顯了傳播模式、傳播內容、傳播主體等方面的變化。
Web2.0 的“個性化”擴展展現在人際網絡建立、輿論議程設置、微內容傳播.
由于web2.0更注重用戶交流與互動,用戶既是互聯網內容的瀏覽者,也是互聯網內容的制造者、服務的提供者、信息的傳播者、行為的創新者,再加之新技術的應用已造就一個日益龐大的網民群體,因此使得此時期的網絡暴力升級為一種交互式的關系傳播模式。有學者稱,web2.0 時代的新媒體又是“自媒體”,獨立的特點使網絡的互動成為基本的交往方式[2]。
當前的社交網絡平臺講究信息的快捷性與方便性。打開日常社交工具,比如QQ、360瀏覽器的時候,用戶只需要通過點擊相應的新聞鏈接,即可了解新聞內容,并且對新聞進行主觀評價,且能夠看到其他用戶的評價內容,還可以分享到其他社交網絡平臺。另外,在網絡信息的傳播過程中,受眾對網絡信息沒有特殊的約束,網絡信息的傳遞突破了web 1.0 時期1 對1的局限性,信息的選擇主要由自身的興趣或者主觀意識進行決定,比如有人傾向于體育新聞,有的則對八卦、實時新聞有較大興趣。當前網絡以這些特點為依托,形成了多對多的網狀網絡信息交互模式,導致了信息的傳播速度快、涉及人數廣等特點,也為網絡暴力產生奠定了基礎。
Web2.0改變了web1.0傳播方式單一的局面,將自主創新滲透其中。網絡由用戶與管理者共同維護和構建,實現了多向傳播,傳播方式多樣化,使網絡社交更加密切。據統計,目前我國有網民6.5億左右[3],數量龐大,而大部分用戶主要使用的社交平臺有QQ、微信、微博、百度貼吧、各大論壇、360瀏覽器等信息交流傳播系統,并且這些系統為用戶提供了簡單、易操作的各種各樣的傳播方式。在這些平臺上只要發布敏感性的內容,就會像滾雪球一樣,迅速傳播,當傳播數量達到一定的量后,信息就由先前的聲討或者泄憤,變成了“網絡暴力”。
早在2004年克里斯安德森(ChrisAnderson)就指出:”當供需瓶頸消失,人們可以輕松獲取想要的產品的時候,需求不旺或銷量不佳的產品所共同占據的市場份額可以和那些少數熱銷產品所占據的市場份額相匹敵甚至更大[4]。這就是著名的長尾理論。“主流”的東西已經不能夠吸引網絡用戶的注意,個性化、差異化的需求開始泉涌,于是web2.0時代的網絡媒體出現分眾式傳播的趨勢。分眾式傳播無所不在,無孔不入,其傳播方式也是日新月異、豐富多彩。當然,這也造就了網絡暴力傳播方式的多樣化。
李倫教授在其《網絡傳播倫理》一書中提到:網絡傳播主體是網絡傳播系統的主導性要素和能動性要素,是網絡傳播系統其他諸要素的決定力量。在網絡傳播系統中,網絡傳播主體主要執行建構網絡傳播基礎設施、營運網絡傳播媒介、發布信息、處理信息、接受信息以及調控網絡傳播系統等功能[5]”。如前所述,web2.0時代,傳播主體發生巨大變化,人人都可以是傳播主體,網民變被動為主動,可以自主發布和傳播信息,如“時髦高中生偷衣”、“優衣庫”等突發性網絡暴力事件中,網民成為傳播的主體。
現階段隨著手機、平板電腦等終端設備的普及與使用,人們上網越來越方便,這給了人們暢所欲言的機會,而web2.0提倡的是以用戶參與為主,用戶可以簡單隨意的方式通過QQ、微博、微信、論壇、貼吧等方式把內容往網上搬,這確實為網絡暴力的產生埋下巨大隱患。web2.0時期已經不是僅停留在是否發的時期,而是注重發什么、如何發,誰的關注人群多,其發布的信息被瀏覽的次數就越多,其傳播速度就越快、越廣。值得注意的是,網絡暴力傳播過程中,很多時候,任何一個“草根”用戶都能夠發布吸引力較大的信息,并通過其他用戶開始快速傳播。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信息傳播已經從傳統的大眾傳播轉化為網絡傳播。網絡傳播繼承了大眾傳播的優勢,但已大大不同于大眾傳播,打破了大眾傳播的局限性,傳播更加開放、快速。Web1.0時代,大眾傳播傳遞的是事件信息,是單項傳遞,且直接獲取信息內容;Web2.0時代,網絡傳播不僅能夠直接傳播信息,而且大眾也可以通過網絡對信息進行評價和分享,社會對于微內容的消費在總量上已遠遠超出了對宏內容的需求。而在網絡暴力事件中,其傳播內容都是以微內容為主,并通過交互式傳播模式,以及各種各樣的傳播方式,以極其迅速的速度傳播開來,在網絡上掀起一股廣泛而非常具有影響力的負面網絡輿論旋風。在網民共同的心理機制作用下,網民之間的微內容容易相互感染,導致了情緒化和非理智性決定的產生,最終導致走向暴力,甚至出現以暴制暴的局面。
網絡上的語言暴力有學者稱之為"游走在道德和法律間的病毒[6,說明網絡暴力治理的頑固性。盡管現在已出臺數十項針對網絡管理的法規,但有很多領域還是無法可依;盡管一直提倡網民網絡素養的提升,但問題依然存在。只有盡快建立健全相關法規、提升網民媒介素養,建立一個具有約束力的網絡道德機制,才能保障網民的正當權利不受侵犯,才能使整個網絡環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網絡暴力也才能得到遏制。這,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彭蘭.網絡傳播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2009.
[2] 陳健.WEB2.0背景下SNS社交網站傳播主體研究[D].湘潭:湘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3.
[3]第35 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EB/OL].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2/03/c_12745 3226.htm.
[4]克里斯?安德森.長尾理論[M].喬江濤,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5]李倫.網絡傳播倫理[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6] 閆倩倩.從傳播學視角探析網絡暴力現象[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責任編輯:盛天)
[作者簡介]李若西,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湖南長沙,410081)。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53(2016)01-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