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明
?
如何提高人生禮儀研究的實效性
安德明
接著大家的話題,先談談對禮儀手冊的看法。按照這個課題設計,是要做出一本禮儀手冊,作為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我覺得,倒不如不做這個禮儀手冊,免得費力不討好。我們最后的成果,應該是從對傳統禮儀的觀察和研究中提煉出有價值、有意義的基礎觀念,就像丙中老師剛才說的,是一種大的框架。這個框架根植于我們民族的精神體系之中,發揮著基礎性的作用。我們可以看到,不同民族之間的禮儀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道德要求方面的具體規則可能都有很大的差別。但是如果要去追尋的話,會發現一個非常一致的結構,我想,如果能夠就這個思路,從中提煉出一些基礎概念或關鍵詞的話,它的意義可能就不只是對于中國傳統禮儀的重建了,而是會對整個世界的文化交流、民族交往貢獻自己的思考。
我們在研究傳統禮儀的過程中還應該考慮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這些傳統觀念在當代社會的約束力和影響力會變得這么弱小,而在某一個時期(如果曾經有一個那樣的時期的話),它的力量卻那么的大?發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我們是否可以找到一個禮儀在某一場所或情境下發揮相對強大作用的案例——一個村落或其他一個相對比較傳統的社會或者社區?如果可以,那么我們可以把這樣一個案例和今天在都市化的過程中發生的各種各樣的問題加以比較,來看為什么在那樣一個情境之下禮儀有那么大的約束力,而在這樣一個情境下它的影響會弱化。假如我們能夠做這樣一個對照的話,一定會有助于提煉前面說的那樣一個框架。說到研究成果的實效,我們現在實際上有很多針對當前文化建設提出的方案,比如說要建立中國的情人節、建立中國的母親節等各種各樣的方案,聽起來都非常有吸引力,也往往會引起一時的轟動。但是這些方案能不能夠真正地發揮作用,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這就是我為什么說我們這個成果不一定要提出一個禮儀手冊之類的那么切實的方案的原因。因為即使你提出來了,即使它看起來很合理,但最后能不能被社會所接受,能不能產生什么效果,那個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另外,就像剛才連山老師提到的,我們是從純粹的研究走向干預。那么,怎樣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銜接關系,這個問題就非常重要。在這方面,現在越來越有影響力的公共民俗學的一些觀念和做法可以供我們參考。概括地說,民俗學既是一門純粹的人文學科,又是一門社會科學;一方面,我們要對很多基礎性的文化和社會問題進行探討,另一方面,又要提出對于社會發展有意義的建議。
對于課題結構,我還有一個建議,就是每一個子課題可以根據每一種禮儀自身的特點來確定是否要重建,而不一定在每一個部分都要強調重建。其實重建這個提法本身又有很多可以討論的問題。這里我想要強調的主要有三點:第一,我們今天所期待的這個傳統里頭,其實應該包括很多被我們當成非傳統來看待的東西。比如說婚禮,在飯店舉行婚禮、到照相館照婚紗照等做法,其實已經融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實踐當中去了,假如我們在思考的時候非得把這些看成是非傳統的內容,那對我們的工作可能會造成很大的一個限制,最后提出的方案可能會離現實生活非常遙遠。其次,為什么不一定對每一種禮儀都要強調重建?比如說喪葬儀式,今天的生活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你設計出的一套比較規范的喪葬禮儀,究竟能夠在什么樣的場合去適用呢?比如以過去土葬的習俗為參照,那確實是非常繁復的一套體系,而這樣一套體系在城市生活中究竟有多少可操作性呢?所以不同的禮儀有不同的特點,不一定每一個都要重建,具體可以根據每一個的自身特點去設計。有些傳統禮儀,我們要是能從中提取出一些可供當前社會吸納的有益的觀念也就足夠了。第三,每一種禮儀在不同階段重建的可操作性也是有差別的,比如誕育禮儀,其中的求子,以及孕前、孕期等過程中的諸多禁忌,這些跟信仰相關的內容,究竟該如何去操作呢?相比之下,大家目前比較熟悉的抓周、洗三等活動,倒是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所以,最為重要的,還是應該從諸多傳統禮儀的表現形式中提煉那些最抽象的因素,那些能夠為大家所接受的元素,作為傳遞給當代大眾的知識性的內容,供他們參考,而不是做出規范性的指導。這其實已經就是作為學術研究者能夠做出的了不起的貢獻了。
主持人回應:謝謝安博士。他其實講了一個很重要的觀點,我們不能用一種固定的程序去約束生活,可能我們的研究就是看能不能提出一個最大公約數,一個超越古今超越中外的結構,人類本性需要的一個結構,這是我們追求的一個理想。另外一個我們在具體禮儀的復興過程中,要根據禮儀的特性與不同的生活階段有不同的要求,這個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的啟發我也覺得是非常好的。這對我們既有宏觀要求也有微觀要求,比如這個手冊到底做不做,我們再討論。
K890 [文獻標識碼] A
1008-7214(2016)01-0114-02
安德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