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繼富
?
漫談人生禮儀研究的復雜性
林繼富
就我個人研究經歷來說,我想完成一個課題有兩個基本要求,第一個是結項的基本要求;第二個就是對社會貢獻的要求。就這個課題而言,我覺得研究路徑設計得很好,整體比較合理,研究內容具體、
[作者簡介] 林繼富,中央民族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
研究步驟清晰、研究目標明確,課題主持者對課題的目標,顯然在于為當下的中國社會禮俗制度的恢復和重建做一些貢獻。我覺得這正是我們學者應該做的,也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
這個課題討論的是傳統民俗,研究的是民俗的傳統內容和當代社會和民生結合的問題,這應該是當下中國民俗學研究的重要方向。我一向主張,學術研究不要脫離社會生活,應該積極投身到當代中國發展的大潮中去,用我們的學術成果回饋社會,回應當代社會重大問題,應該把我們的學科知識參與到國家的文化基本建設中,為國家和社會的發展提供一些路徑、建議和策略。這個課題恰好體現了這種現實關懷。
這個課題是建立在歷史高點上,回應當下社會問題,因此,將歷史與現實統一起來,這就導致了這個課題在研究工作中的復雜性,下面我從四個方面來談談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覺得這個課題有一個問題需要回答,就是“人生禮儀傳統”這個詞怎么理解。中國人生禮儀傳統是發展的,中國人生禮儀傳統是多元的,因此,將人生禮儀傳統在當代社會重建,就會出現以什么樣的人生禮儀傳統作為重建的對象,也就是說,你重建的依據是什么?因此,我以為,在研究這個課題的時候,應該對中國人生禮儀的復雜性有足夠的重視,應該很好地檢視中國人生禮俗傳統。首先人生禮儀是傳統儒家的人生禮儀,還是以儒家為核心,包容其他人生禮俗傳統呢?即使是儒家的人生禮儀,也是很復雜的,比如說它在發展的過程中和地方生活聯系在一起,還有在中國社會,儒釋道三教從來就不是水火不相容的,而是在發展的道路上,它們之間彼此兼容、相互融合的現象十分嚴重。另外,很多民族地區的人生禮儀傳統是不相同的,而且相互融合,比如唐代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大量的漢民族人生禮儀著作被翻譯到藏文里面去了,那么,藏族的傳統難道和儒家沒有關系嗎?就是以《儀禮》作為重建的根本文獻,對于《儀禮》,不應該將其視為靜止的,僅僅作為一部文獻來對待。《儀禮》在每個時代被重新詮釋,也被民眾應用在生活實踐中,因此,今天人對待《儀禮》自然有自己的解釋傾向和實踐傾向。從這些方面來看,人生禮儀傳統的重建過程中應該清晰看到不同層次,不同地區以及傳統人生禮儀動態性所體現的復雜性。
第二點,我想我們做人生禮儀傳統重建研究,實質上是一個當代性的民俗研究,做這項研究我以為不應該泛泛而談,不應該鋪設的討論面和點太廣,因此,其研究調查點比較重要。好的調查點要使所有的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具有和當代社會緊密結合的特點,會使我們的研究切實地落地,從而使禮儀重建的問題具有闡釋力、穿透力和可操作性。具體來說,選定當代社會的一個點,要研究調查分析傳統儀式在這個點中是如何存在的,哪些是需要引導的,哪些跟傳統禮儀有背離的,哪些傳統人生禮儀在選擇調查點的人群那里是缺失的,我們需不需要去豐富它、補充它。所以這些均以當下民眾生活需要為目的,也就是說,將人生禮儀傳統與具體社區或村落民眾生活結合起來分析、比較,從而建構一個符合當地人人生禮儀運行的可行性模式,這樣做起來,就將課題的研究過程置于特定社區或村落民眾生活之中,課題研究成果直接回饋到民眾生活之中,從而實現了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如果田野關系較好的話,我們可以將調查研究成果在民眾生活的不同方面進行滲透。比如現在的文化墻,宣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特別多,這就把好的道德觀念、儀式內容和文化元素,通過一個村落的公共文化空間得到了很好的呈現,讓人們自覺地接受。
第三點,就是重建的時候需要重建的是什么,我認為這個重建是對傳統符號的一個重建,而且不是游離于我們生活之外的。我覺得中國社會的任何一個時代都在重建,這個過程從來沒有中斷,只是我們重建的傳統傳承的可能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或者有一些變化。比如婚禮,在賓館舉行的婚禮,一定在家里有一個婚禮,這時候它是怎么操作的,體現什么觀念,都需要追問。所以,重建的時候對人生傳統儀式的核心符號提取是比較關鍵的。
最后,我還想提到我在調查和研究土家族人生儀式時的一些思考。土家族生活在中部地區,周邊被漢族文化包圍,在他們的人生儀式中道教傳統非常明顯,當然土家族本土人生禮儀傳統也十分突出。比如在土家族誕生禮、婚禮和葬禮中都有歌唱的傳統,他們在人生禮儀場合唱的歌謠包含了許多的優秀的正能量的東西,比如唱人生經歷中的友情、愛情,唱祖先生產和生活中的艱辛,唱勤勞、守信和忠誠的為人之道,唱人生美好的愿望和期待等。所以,人生儀式中表達積極的人生態度的內容非常豐富,我希望通過這個課題可以很好地把它抽取出來,弘揚開來。
主持人回應:非常感謝林老師。林老師講了很多實際的問題,他主持國家重點課題,有很多操作的經驗和借鑒。講到課題的復雜性問題,就是重建的傳統依據是什么,文獻的歷史依據究竟是什么,用的是儒家道家,還是佛家的東西,還是佛道融合的東西,這個我們在重建的時候,在總結傳統的時候要做細致的考量。還有一個是操作性的問題,要選取一個點,這個點的豐富性問題,是不是我們說的五個點,還是一個點很多東西同時進行,還是一個點作為實際操作的基礎。他講到滲透性的問題,怎么把我們的理念滲透到生活中去,通過很多細節來呈現出來,這都是非常受用的。
K890 [文獻標識碼] A
1008-7214(2016)01-01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