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婉璐
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
試論無罪推定原則在刑事訴訟中的完善
薛婉璐
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遼寧錦州121000
無罪推定原則出于對司法公正、尊重人權的重視,已經越來越受到多個國家的重視,很多國家都已經明確在國家憲法中表明。但是目前無罪推定原則還存在著一些問題,本文提出幾點建議,以期對其作出改善。
無罪推定原則;刑事訴訟;制度缺陷;完善
無罪推定原則表明在法律程序沒有最終判定某個人有罪之前,那么這個人無論是誰,從法律層面來講,他都是一個無罪的人。這項原則表明了現在的司法機構對于人權、民主等概念的重視程度的增加。無罪推定原則不但在國際上逐漸受到關注和認可,更是表明各個國家逐步邁向現代法治。當前中國實施的無罪推定原則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由于制度設定方面和理念表述方面存在偏差,導致這一原則難以在中國徹底貫徹落實。
無罪推定原則最先是起源于西方國家社會,但是這項原則并不是憑空出現的。原來的封建社會中,當一個人被認為有罪就會被抓捕,在當時看來被抓捕過來的人都是有罪的,他們在牢獄中會受到嚴酷的對待,在對于自己的“罪狀”不肯招認時,會受到刑訊人員拷打,直到在自己的口供上簽字畫押,最終執法人員認定為已經歸案。這種審訊方式逐漸使得拷打、上刑在刑訊人員斷案過程中成為必不可少的工具,在牢獄中由于受不了這種毫無人權、慘絕人寰的拷打而被迫招供的人員比比皆是,這種絲毫不重視公民基本權利的行為直接導致了冤假錯案的發生,自古以來多少屈打成招的案例發人深省。封建專制所表現的專制、不尊重人權的行為引發了人民的怨恨,最終致使資產階級奮起反抗。資產階級在與封建階級的斗爭過程中,提出在未經過斷定之前被捕人員是無罪的,這就改變了原來的被捕人員就是有罪的定論,這種想法的提出改善了被捕人員的待遇,使他們在被最終判定有罪之前,保證了自己最基本的人權,不會出現之前受到身體損傷而被迫認罪的冤案。
意大利的貝卡利亞最早提出無罪推定原則,他指出在經過專業的司法判決之前,任何人員都不能被認為是有罪的,不應該遭受到嚴苛的待遇,不能被看做為罪犯。這種先進的思想在資產階級發展的時期逐步蔓延到整個歐美地區,受到了廣泛的重視。法國是最早將這一無罪推定原則應用到法律中的國家,這一進步思想在法國通過的《人權宣言》中有明確的規定。隨著資產階級的不斷發展,原來受到封建制度迫害、殘暴統治傷害的地區對人權和司法公正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不斷地有國家將這一原則添加在自己國家的憲法中。新中國建立之后,無罪推定原則在中國的建立發展經歷了一個十分艱難、曲折的歷程,我國從原來的強烈否認到現在雖然未真正確定這一原則,但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這一原則的精髓。無罪推定原則在國際上重視程度逐漸增加,表現出國際上對于人人平等的觀念的意識,更是社會文明逐步建立、發展的表現,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也具有著重要的意義。
無罪推定原則的內容主要包括下述幾個方面。首先,是控方承擔證明責任。即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應由追訴犯罪的一方提供所有的有罪證明,這也是比較符合實際情況的。相比于公民個人來說,國家的力量要強大得多。國家有能力查詢犯罪線索,找到相關證據。如果不存在這一規定,則無法體現無罪推定原則的價值,同時也無法保證公民的人權。正是因為如此,大部分的國家都將這一內容視為無罪推定原則的核心內容。其次,是沉默權規則。即在刑事訴訟的過程中,犯罪嫌疑人有保持沉默的權利,這樣可以更好地保護犯罪嫌疑人的訴訟權利。因為,在司法實踐的過程中,追訴方為了快速結案會采用非常手段強迫犯罪嫌疑人供述事實。沉默權規則的存在可以有效防止嚴刑逼供行為的發生。最后,是疑罪從無規則。即在訴訟的過程中,必須要證據確鑿,否則就要無罪釋放,該規則的存在也是為了保護犯罪嫌疑人的基本權利。
無罪推定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法官在判定前對罪犯產生任何層面上的偏見,保證了司法判定的公眾性和客觀性,同時由于在案件判定后才可以斷定一個人是否有罪,這就可以保證法官對辯護人提出的言論進行充分的考慮,而不會因為某些先入為主的觀念產生誤判的情況。同時這項原則極大地避免了寧可錯判誤抓也不放過嫌疑人的錯誤思想,防止刑訊逼供導致的冤假錯案的發生,對于文明社會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一)陳舊、錯誤的思想觀念
在中國傳統的刑事訴訟理念中,無罪推定原則向來是不被看好的,大多數人由于對于這種原則沒有一個正確、明確的理念指導,所以在對于無罪推定原則的認識上往往容易產生誤區和誤解,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一部分官員還保持著行政觀念大于法制觀念的想法。對于被捕的人員,雖然還沒有充足的證據斷定他有罪,但是也沒有充分的解釋可以說明對方是無罪的,他們認為如果將其按照一個無罪人員來對待、處理的話,是一種破壞社會穩定的現象,會極大地引起人民群眾的怨恨和不理解,是對于受害人的不尊重。他們通常會對法院施加壓力,導致其產生有罪的判決,在他們看來這是一種維持社會穩定,大力打擊犯罪分子的表現。其次,人們群眾總是使用自己的道德理念來妨礙司法公正。在中國長期以來就有人民群眾有正確理念的傳統觀念,但是這種理念其實是不科學的。由于人民群眾不具備充分的法律知識,所以對于一個發生的案件,總是會根據自己的理念做出判斷,確立被捕人員的罪名。但是實際上,人們在判斷的時候,往往對于案件實情的了解是不夠全面的,所以會用自己的道德理念來衡量案件,在法院判決被捕人員無罪釋放時,往往會引起他們的不滿,會對司法的公正性產生懷疑。而且執法人員往往對被捕人員有一個先入為主的理念,這會導致他們對犯罪嫌疑人所陳述內容的真實性產生懷疑,極大地妨礙了判斷的公正性與客觀性。還有就是新聞媒體的報道傾向問題。當前的新聞媒體都有一個弊端,他們會根據民眾的心理來寫自己的新聞,常常摒棄案件的真實性。更有甚者,有些新聞媒體會提前報導案情,強化了人民群眾對于犯罪嫌疑人和司法機構的誤解。
(二)法律制度不夠完善
當前無罪推定原則在推行過程中主要存在制度缺位和制度錯位兩種情況。
沉默權制度的缺失是制度缺位的重要表現之一,我國法律當前并沒有保證犯罪嫌疑人沉默的權利,反而要求他們在面對刑訊人員的案件詢問時一定要回答。這種行為是對人身權利不尊重的表現,也更加方便了刑訊人員對被捕人員進行刑訊逼供,在犯罪嫌疑人受到訊問的時候由于不具備沉默權,對于那些有陷阱的問題也一定要回答,這種情況極大地侵害了犯罪嫌疑人的權益,同時這種行為也與犯罪嫌疑人可以為自己辯護的說法大相徑庭。因此沉默權的缺失難以保證犯罪嫌疑人受到公正對待,容易使他們走入訊問的陷阱,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所以賦予追訴者沉默權是很有必要的事情。同時當前沒有實現排除非法證據的政策,無罪推定原則出于對于人權的保護是積極反對非法證據搜集的行為的,但是目前相關制度的缺失極大地助長了非法取證、刑訊逼迫的風氣,使犯罪嫌疑人的地位更加危險。
制度錯位主要表現在刑事訴訟所需證明材料標準的不夠明確,中國目前的證明標準都是要求“明確”、“充分”。但是這樣的詞匯在實踐過程中是很難明確和把握的,相關工作人員難以做出準確判斷,分不清什么是足夠充分、足夠明確。在訴訟過程中的不同階段對于證明材料的標準都有所不同,如果對證明材料的要求統一使用同一個標準,容易造成操作性低的情況的發生,對于司法過程造成影響。
(三)司法實施的偏差
目前在司法實施過程中,由于相關偵查人員能力的參差不齊,很容易對取證過程造成影響,直接導致取證的偏差,影響司法執行。同時偵查人員搜集的證據需要經過審判機關的認證,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很容易由于外界影響導致偏差的產生,干擾因素的產生很容易使政法機關難以客觀、獨立地對證據材料做出判斷,由于某些案件牽扯到某些人員和機構,使該案件受到人為干預和牽扯,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判決的準確性,產生偏差。
司法實施過程中出現偏差行為,很容易造成案件錯判現象的發生,在信息科技逐步發展的當代社會,受到冤屈的人民群眾可以借助很多渠道向社會發聲,比如說網絡、媒體等,同時社會輿論對案情的判決發表意見。這種情況的發生對于司法機構和相關部門的社會形象是極為不利的,容易引起人們群眾對于社會公正性產生不滿,嚴重地影響了人們對于相關機關的信任,同時大大降低了國家法律的威嚴和信服力。
(一)轉變傳統觀念,提高對無罪推定原則的認知
傳統的思想觀念認知中,認為無罪推定原則是對實際情況的否認,在對犯罪嫌疑人實施抓捕進行審判的過程中,如果認為其無罪是無視實際情況的現象,是不符合實事求是原則的。但是這種觀念其實是不正確的,實事求是的原則與無罪推定原則并不抵觸,實事求是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現形式。無罪判定原則指的是在相關司法并沒有認定判決犯罪嫌疑人有罪時,犯罪嫌疑人不能被當做有罪來看待,在法律上來講他仍舊是無罪的。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沒有確切的證據指正,所以人們沒有充分的證明表示其是有罪的。因此不做判斷實際就是實事求是的表現,在難以做出判定的情況下,將其作為無罪判定比作為有罪判定是一種更加準確、更加尊重人權的表現,因此無罪判定原則是符合實事求是原則的。
無罪推定原則的實施雖然有可能導致真正犯罪人員的逃脫,但是有罪推定不但會導致冤假錯案的發生,更是有可能使真正有罪之人逃脫,因此實施無罪推定原則可以保證刑事立法的正確性與科學性,更是保障了基本的人權。有罪判定的原則極易導致相關辦案人員先入為主的現象的發生,有可能導致相關審訊人員逼迫犯罪嫌疑人、侵害人權的現象的發生。而無罪推定可以保證從有利于被告人、嫌疑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確保了案件審理的客觀性和正確性,極大地保障了嫌疑人的權益。
中國傳統存在的道德觀念對于無罪推定原則的理解和正確實施也是不利的,因為在傳統觀念中被捕人員總是被扣上罪人的帽子,如果將其作為無罪人員很有可能會引起人民群眾的不滿,然而由于人民群眾對于法律和相關案件的不熟悉,因此很容易采用自己的是非觀來衡量嫌疑人的有罪與否,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案件的判定產生了干擾。因此必須要對這種傳統的理念進行改善,講究用事實說話,使群眾在保證了對于案件充分知情之后再用自己的道德觀念來衡量評價,將群眾能量作為一種正能量造福于社會而不是對司法的公正性造成干擾。而且新聞媒體一定要保證報導內容的正確性,不應憑借觀眾好惡而任意扭曲、篡改事情的真相,更不能發生提前報道的行為,以免擾亂社會風氣。
(二)健全相關法律制度
在目前中國的刑事訴訟過程中,無罪推定原則還不夠健全,相關的法律制度也不夠完善。在中國長期的憲法理論中,被告人的訴訟權利一直不被視作正當的權利,這種行為使無罪推定原則的實施效果大為減小,使得被告人在刑訊人員的審問之下難以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是一種不尊重人身權利的表現。因此如若要貫徹實施無罪推定的原則,被告人的訴訟權利就應當受到重視,真正對被告人的權利實現保護和維護。
再審制度也是關乎被告人利益的一項制度,有一條被稱為“一事不再理”的規定,意思是指當被告人被判定無罪之后,不能再以相同的罪名再次對其作出判決。也就是說,在被告人被法律判決是無罪的之后,就已經確認其無罪的身份,他的法律地位也得到確定,不可以再追訴。但是中國的法律很難保證這項規則得到有效實施,是因為中國對于訴訟的次數沒有限制,對于存疑不起訴的行為能否再次起訴沒有規定,這就導致再次審判、撤銷原判等情況的發生,很容易引發弊端,因此再審制度也應當不斷完善。
(三)強化司法權利的實施
司法權力在實施的過程中很可能由于牽扯到某些機構、人員而受到干預,導致影響司法公正性現象的發生,因此必須強化司法的監督機制。司法機構在執法過程中要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監督,保證司法過程的公正性與公開性,這對于無罪推定原則的實施是極為有利的。同時相關責任制度也要不斷完善,在某些違法亂紀的現象發生之后,應當明確責任所在,對相關人員的行為產生約束力,以保證司法的公正性。
總之,無罪推定原則是現代司法的重要構成,它的推行逐漸受到了國際上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與支持。無罪推定原則的逐步實施是社會尊重人權的表現,更是對人民平等這一觀念的肯定,對于和諧社會的構建也有一定的助益。
[1]陳延.關于無罪推定原則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適用分析[J].才智,2012.10(09).
[2]李夢.論無罪推定原則在我國刑事訴訟中的價值[J].消費導刊,2012.11(09).
D925.2
A
2095-4379-(2016)28-0063-03
薛婉璐(1995-),女,漢族,遼寧阜新人,遼寧理工學院(原渤海大學文理學院),法學專業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