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辰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 100081
?
對破產重整制度中法院審查機制的相關問題的研究
——以某上市公司破產重整糾紛案為例
劉書辰
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北京100081
破產重整制度作為破產法中一項重要的制度,有其獨特的作用和存在意義。相比于其他破產程序,破產重整程序在強調債權人利益保護的同時,也強調社會效益的維護和最大化。本文將以某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為例,分析現代破產法中破產重整制度的特點和意義,尤其是破產重整申請的審查過程和破產計劃的批準過程。前者作為法院主導下多方參與的實質性審查,體現了破產法、破產重整制度社會本位的特點。后者則在社會本位的考量之外,更多的體現了對于債權人的平等保護。
破產法;破產重整;法院審查;社會本位主義
破產重整制度指對可能或已經發生破產原因但又有挽救希望的法人型企業,通過對各方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協調,強制進行營業重組與債務清理,以使企業避免破產、獲得更生的法律制度。①破產清算強調對于債務的公平清償,破產和解制度也僅僅涉及債務關系的調整,并不涉及企業的資產與業務重組。相比與前兩者,破產重整制度在強調債權債務關系的重新協商的基礎上,還注重對于企業內部的重組和改善。因此其所涉及的領域必然相對較廣,相關的程序也會更多地體現出社會本位的特點。事實上重整具有債務清償與企業重組結合、私權保護與社會利益協調的特點。因此現代破產法以不再是純粹意義上的私法(民商法),同時也具有公私法交融的經濟法屬性。②
現實生活中,企業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無法變現的無形資產,諸如人才資源、商業網絡、商業信譽等,這些無形的價值如果因為企業一時資金運營不周而陷入破產,無疑是對社會資源巨大的浪費。尤其是上市公司,其員工眾多,股東遍及全國,債權關系復雜,涉及人數眾多,一旦陷入破產清算必然會帶來一系列的負面社會效應。所以在這種情況下適用破產重整程序就顯得適宜和必要。
案例:某企業是浙江一家上市公司,擁有總股本9000萬股,流通A股3000萬股,占比33.33%,非流通股6000萬股,占比66.67%。從2004年起,該公司實際控制人及原公司高管利用職務便利向關聯企業提供借款,并以公司資產為其貸款提供連帶保證擔保。據2006年披露的該公司年度報告,公司被挪用的資產達2.51億元,以公司名義提供的連帶責任保證擔保達3.75億,公司以陷入嚴重的債務危機。2007年7月5日,在浙江省人民政府主持召開的專題會議中,戰略投資者與公司主要債權人達成一致,同意依法展開破產重整。
由于破產重整的企業,多為規模較大,有一定恢復盈利能力潛力且涉及社會上其他多方重大的利益相關者,尤其是上市公司重整具有“敏感性高、政策性強、利益關系眾多、程序復雜的特點”,所以人民法院在面對破產重整的申請時就不能像處理破產清算與破產和解時簡單地僅作形式要件上的審查,而要對該企業是否具有挽救必要及挽救的可能性做出商業上的實質判斷。
我國破產立法中對于破產重整的申請的裁定目前只有第71條做了模糊的規定: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重整申請符合本法規定的,應當裁定債務人重整,并予以公告。該條文對于人民法院審查的內容和形式未做出明確的規定,而且“本法規定”目前也僅指債務人是否有不能清償的到期債務,并且資產不足以清償全部債務或者明顯欠缺清償能力的,或者有明顯喪失清償能力可能的情形。從這個意義上看目前立法關于破產重整申請的審查和裁定還是顯得過于單薄,且并沒有任何涉及企業是否具有挽救價值與希望的規定。破產重整程序的準入門檻過低,不僅僅不合國際的通行做法,且與破產法的立法目的不符。
目前學界和實務界均認為破產重整申請的審查應當深入到與債務企業相關的商業性細節當中。審查的標準應當更加嚴格和多元,如“企業不符合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政策,不具備發展前景;企業資不抵債且營業狀況持續惡化難以為繼,債務負擔過重,無挽救與經營價值等”。③我國破產法雖然沒有在破產重整申請的審核要件中規定“具備挽救希望”的條款,但在該法第78條中規定“債務人的經營狀況和財產狀況持續惡化,缺乏挽救的可能性,經管理人或利害關系人請求,人民法院應當裁定終止破產重整程序,并宣告債務人破產。”可見在重整申請的審查階段就確定對于重整價值的實質審查也有一定的法理依據。
由于法院在審查債務企業是否具備重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時必然涉及眾多利益相關方和一系列復雜的商業判斷,故法院需要進行一系列的咨詢和聽證。目前有學者對這種咨詢、聽證的形式、對象、范圍有不同的認識,但大多都認為應當聽取專業人士及機構、利害關系人。筆者認為在目前國家產業調整轉型國家精簡產能的背景下,政府也應在一定程度上介入對于企業破產重整申請的審查。其中政府機關包括債務人所在地的行政機關、行業主管機關、工商管理部門、勞動部門、證券監督管理部門、稅務機關、銀行金融機關等。④
在本文引述的破產重整案例中,也有在上述思路和理念主導下多方參與的企業破產重整申請的審查程序:浙江省人民政府就該上市公司破產重整事宜主持召開了專題會議,促成有關戰略投資者與該公司的主要債權人通過多次協商達成共識;同時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也通過對浙江省人民政府復函的形式,對該公司破產案件中建立人民法院、地方政府和證券監督管理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等相關問題提出了意見;接著浙江省高院結合省政府的專題會議精神通知杭州市中院進行破產重整的立案前評估,并對應當注意的意見提出了原則意見;在立案評估的過程中杭州中院明確了該公司破產重整的可行性以及各利益相關方的支持態度,在此基礎上將評估報告報送省高院審查;省高院在此前一系列工作的基礎上最終批準杭州市中院受理該案。
在這個案例中破產重整申請審查的過程中,我們能感覺到破產重整申請的審查具有以下特點:
(一)標準更高。啟動破產重整不僅僅要求具備破產法所規定的破產原因,還要求企業具有重整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法院主導下的多方參與。破產重整涉及多方的利益,且與整體社會效益息息相關,因此政府、證券監督管理部門、利益相關方(如債權人、投資者、債務人)的參與就顯得十分必要。
(三)機制復雜。在該公司的破產重整案件的申請審查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政府、法院系統內復雜的決策和論證過程,這也體現了破產重整案件的重大性和嚴肅性。
(四)審查更加深入和實質。審查不僅僅限于形式要件諸如申請人資格、申請書形式和內容、企業是否具有破產原因等,還對企業的商業價值進行深入和專業的判斷。
而破產重整申請審查的意義也不僅僅局限于其他破產程序申請審查程序中理清占全債務關系、確定破產原因,而是多了綜合企業自身經營狀況、發展前景、國家的產業政策對企業破產重整的必要性及可能性的全面實質性審查。體現了國家的產業政策導、對破產重整程序啟動條件的審慎態度以及破產法的立法宗旨。
在我國《企業破產法》第86條第二款規定“自重整計劃通過之日起十日內,債務人或者管理人應當向人民法院提出批準重整計劃的申請。人民法院經審查認為符合本法規定的,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裁定批準,終止重整程序,并予以公告。”這個條文規定了法院對于破產重整程序中債權人分組會議討論通過的重整計劃審查的權力,但對于重整計劃批準審查的標準卻未作規定,這就引發了一個問題:破產人的債權人會議決議通過重整計劃,破產管理人亦于法定期限內向法院提出申請的,法院是否應批準該重整計劃?
我國目前的破產法立法中明確規定了,在債權人會議未通過重整計劃的情況下,基于破產重整程序社會本位的理念初衷,以及對債權人公平保護的立法宗旨,法院有權強制批準重整計劃,并在《企業破產法》第87條明確規定了法院強制批準重整計劃的條件。但對于債權人會議通過的重整計劃,法院是否有權力不予批準呢?如果有的話,那行使這項權力的標準是什么樣的?這些問題都有待立法予以進一步的闡釋。
在該公司的破產重整案件中,杭州市中院為了穩妥處理該公司的破產重整計劃,專門召開了征詢會,聽取了杭州市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法學界研究人員等相關人士的意見和建議,在與會人士“應當裁定批準”的共識上,才對該案件的重整計劃予以批準。
由此可見,法院對于已經債權人會議通過的重整計劃并不是簡單地起一個“橡皮圖章”的作用,而是進行了一系列的實質性審查和調研。故筆者認為,對于已通過的破產重整計劃的批準仍應當像破產重整的申請那樣進行實質性的審查。破產法的立法宗旨是保護債權人,雖然《企業破產法》第84條對表決規定了嚴格的“總人數的半數”以及“三分之二多數債權額”的限制,但我們看到仍會有少數債權人不同意破產重整計劃。該公司的破產重整案件中的15家債權人在破產重整計劃上就有一家反對兩家棄權。這就存在一個少數反對者的利益保護的問題。如果破產重整計劃嚴重地損害個別債權人的利益,甚至有悖于民法中誠實信用公序良俗原則,那法院完全有權力依職權否決該重整計劃,以促進對債權人的公平保護。
當然,破產重整制度的立法目的不光光是為了保護債權人的利益,在此之外它更強調對于各利益相關方的公平保護以及對社會效益的最大化考量。因此在考慮法院對于已經分組表決通過的重整計劃審查時,不應狹隘地局限于某一方或某些個別相關人的利益,而是應做全局性的考量。
破產重整制度體現了破產法一般的立法理念,但這種制度也存在其本身獨特的宗旨和追求。在該公司破產重整案件中,我們可以看出法院在這一過程中起到了主導全局、協調各方的作用,具體來講這種主導協調在破產申請的受理審查,以及破產重整計劃在債權人會議分組表決通過后的法院審查中得以充分體現。這種法院依職權主動進行的實質性審查不同于其他民事訴訟,甚至是其他破產程序中法院的消極態度,體現了破產重整制度較強的專業性復雜性,以及社會本位主義的色彩。
[注釋]
①王欣新.破產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②王欣新.破產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③王欣新.破產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④謝慧君.上市公司破產重整的啟動要件與司法審查[J].法制與社會,2009,09.
[1]王欣新.破產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
[2]謝慧君.上市公司破產重整的啟動要件與司法審查[J].法制與社會,2009,09.
D922.291.91
A
2095-4379-(2016)28-0072-02
劉書辰(1996-),男,漢族,中央民族大學法學院,法學專業本科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