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倩穎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
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要件
吳倩穎
哈爾濱商業大學,黑龍江哈爾濱150028
通過研究學者的理論主張、我國《合同法》及《合同法解釋(一)》中針對代位權的規定,將代位權置于合同法的體系中探討代位權的行使要件,債權人代位權應該滿足三方面要件。
代位權;構成要件;債權
法律中規定的每個條款都有其獨立的存在價值,我國立法中將代位權置于《合同法》中合同的履行一節,可見我國規定代位權的主要目的是解決合同之債中“三角債”的問題,保障債權人債權以及合同的履行。探討債權人代位權的行使要件就要將其置于合同之債的履行框架下分析理解。
在我國民法中債權的請求權基礎可以是合同之債、無因管理之債、不當得利之債、侵權行為之債等。而我國立法并未在《民法通則》中規定代位權,只是列明在《合同法》第七十三條中,可見此處涉及的債權僅指合同之債。
合同債權關系的存在是代位權的前提性要件。《解釋》中強調債權的合法性實無必要。有的學者也將債權人對債務人擁有合法、確定的債權作為代位權構成要件中的首要條件,并對其合法性及確定性詳細闡述。①該觀點忽視了權利的特性。王澤鑒教授認為“權利指享受特定利益、法律所賦予之力。”②即權利是法律所確定、保護的,其本身屬性就含有合法性。債權人享有的合同債權本身就是合法的,一些學者認為的因賭博等形成的非法債權并不是法律意義上的債權。王利明教授認為在代位權構成要件的債權成立中還要考慮債權的有效性,即若債權人的債權存有無效、可撤銷的法定事由,或者已經被解除,或者具有其他影響債權效力的瑕疵,則代位權不成立。③該觀點值得商榷,如果債權人債權存有上述瑕疵,則原有的全部或部分瑕疵債權即應歸于消滅。當債權人債權被確認存有上述瑕疵時,債權人不享有代位權的原因應歸于債權人與債務人合同之債的關系不存在。
債務人的遲延履行責任是代位權制度的時間性要件。遲延履行是指債務人在履行期限屆滿時,能夠履行債務但未履行致使合同目的不能達成。在合同中債務已到期只是雙方約定的履行期限,并不能體現代位權中債務人在履行期限屆滿時怠于行使其到期債權的特性。而且遲延履行包含《解釋》中作為代位權時間點的債務已到期要件。債務人的遲延履行暗含債務人的債權已屆清償期。債權在未屆至清償期前,債務人對于如何清償債務尚可自主決定,債權人此時無行使代位權的必要。④法律為維護債權人的債權利益和債務人的意志自由而尋求利益平衡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則被認定為履行期。⑤
債務人怠于行使到期債權導致債權人受到損害是代位權制度的關鍵性構成要件。債務人怠于行使到期債權與債權人受到損害兩個事實行為必須具有因果聯系。但是對于兩個事實行為的認定在學術界爭論不休,筆者根據諸位學者的理論以及我國立法角度闡釋對兩個事實行為的理解。
(一)“怠于行使”的認定
“怠于行使”從文義解釋上看有主觀上松懈懶惰、客觀上消極怠工之意,即債務人應行使、能行使而不行使債權。應行使,指如果債務人再不行使其債權,該債權可能消失使得其本該增加的財產而不能增加。能行使,指債務人在行使債權時在法律上不存有障礙。不行使,指債務人無使權利達到圓滿狀態的決心并且客觀上消極不作為。而《解釋》第13條選擇通過限制權利的行使方式以是否采取訴訟和仲裁的手段從客觀上判斷債務人是否怠于行使其權利。從該條也可看出對于債務人不行使其權利的客觀原因或是主觀原因均不予以考察。這種方式有利于人民法院審判時客觀判斷債務人是否主張過權利,并且宜避免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串通等情形,有助于審判公正,方便“三角債”問題的快速解決。
有學者認為判斷債務人是否怠于行使權利應兼顧權利行使的過程及結果,即只要債務履行期限屆滿時次債務人未清償債務,債務人又未采取訴訟或仲裁的方式行使權利,就判定為債務人怠于行使權利。⑥該觀點值得商榷,如果在債務履行期屆滿時次債務人就清償債務,該次債務人即完成履行義務,債權人則失去行使代位權的基礎。還有學者認為在判斷該要件時須要求債務人及時主張權利。“所謂及時,就是指債務人的債務到期以后,債務人不存在著任何行使權力的障礙而未在合理期限內主張權利。”⑦對于及時性的判斷不宜孤立的看債務人與次債務人之間權利互動,而應置于債權人、債務人與次債務人整體權利互動中看待。如果債權人提起代位權之訴時,債務人未以訴訟或仲裁的方式向次債務人提出請求,則債務人當然的沒有
及時主張權利。如果債權人在提起代位權之訴時,債務人已通過訴訟或仲裁的方式向次債務人提出訴請,則債權人也沒有行使代位權的必要,此時也無須考慮債務人及時性問題。⑧
(二)對債權人造成損害情形的認定
對于該要件中損害的定義學術界觀點不一。有的學者認為此處的損害應解釋為債權有不能實現的危險。法律是在自由與責任之間尋求平衡。以該觀點認定損害太過干涉債務人處分自己財產的自由。有學者認為對損害的判斷應該從債權人對債務人的債權已經到期;債務人構成遲延履行;以及債務人因怠于行使自己對次債務人的權利,造成自己無力清償對債權人的債務三個方面綜合判斷。有學者認為損害僅指“債權人的債權有不能依債的內容獲得滿足的現實危險”。筆者更贊同第三種觀點。該要件中所造成的損害是指債權人因債務人怠于履行債權的行為而不能實現其到期債權。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目的是保全債權,故只有在有保全債權必要時債權人方可行使代位權。保全債權必要是指債務人在清償期屆滿前自身現實可控的財產不足以清償,而且不積極行使對次債務人到期債權以致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情形。有學者認為《合同法》第73條的規定與日本民法典為代表的立法例相似,即不論債務人的資力是否可以清償,只要債權人的債權有達不到權利圓滿狀態的危險時,債權人即可行使代位權。可是《解釋》第13條將代位權行使內容限定為金錢給付的到期債權。如果債務人的資力可以清償,債權人可以直接請求給付,若債務人拒絕給付,債權人可以直接提起訴訟申請強制執行,此時并沒有債權人行使代位權的必要。所以在保全債權必要的情形中,債務人現實、直接、可控的財產是不足以清償債務的。從立法者角度出發,為了兼顧債權人的債權利益以及債務人的期限利益,我國《合同法》將代位權限定為以金錢給付為內容的到期債權,即債權人對于未到期債權即使有不能實現的危險,為保護債務人的期限利益也不可行使代位權。因此,債權人只有在債務人現實、直接、可控的財產無力清償債權人債務,又怠于以法定形式行使其到期債權,使其作為債權擔保中本應增加的責任財產而未增加,致使債權人的到期債權在事實上得不到實現時,才能行使代位權。
[注釋]
①賀秀風,劉慶法.我國代位權制度構成要件之新論[J].菏澤學院學報,2006,12,28(6):52.
②王澤鑒.民法思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0.
③王利明.論代位權的行使要件[J].法學論壇,2001,1:36.
④王澤鑒.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第五冊)[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00.
⑤藍承烈.民法專題研究與應用[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2:214.
⑥崔建遠.債權人代位權的新解說[J].法學,2011(7):135.
⑦同前注③第39頁.
⑧洪學軍.債權人代位權的性質及其構成研究[J].現代法學,2002,8,24(4):106.
D923.6
A
2095-4379-(2016)28-0177-02
吳倩穎(1993-),女,漢族,哈爾濱商業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