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敏嘉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 阜新 123000
?
對農村土地流轉的思考
——以遼寧省阜新市阜蒙縣為例
趙敏嘉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遼寧阜新123000
隨著我國信息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這新四化的不斷發展,農村人口大量轉移,導致農民們原有的土地荒廢,得不到充分利用。為了避免土地無人耕種,造成資源浪費,一部分進城務工人員就把自己手中土地的使用權承包出去,承包土地經營權的情況明顯增多。為了保證土地資源配置達到最優化,勞動生產率達到最大化,政府應該出臺相關政策適當對土地流轉加以調控。既維護了土地的所有權,又保障了廣大農民的利益。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更好的分析土地流轉的利弊,進而更好的完善土地流轉制度。
土地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土地確權
截止到2015年底,阜蒙縣的土地流轉已經達到了125萬畝。根據資料顯示,到2015年,阜蒙縣建立的各種類型的農民合作社達到了1881個,建立的家庭農場達到了89個。其中有簽訂了書面合同比較規范的,也有口頭約定不太規范的。有書面合同,規范的流轉土地達到了1000畝以上。
從目前阜蒙縣土地流轉形式上來看,大概分為以下幾種:
(一)土地入股,按股分紅
土地入股,是指在農戶的承包期內,承包方將土地承包經營權量化為股份,農戶以股份入股的方式與其他農戶共同生產,等到秋收以后按股分紅。《農村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二條規定了承包方之間的入股關系。①農戶由于人手不夠,或為了擴大經營將耕地統一在一起,形成一定的規模,由農場進行統一的機械耕作。將農戶的耕地量化為股份,與農場一起承擔風險。等到秋后按股份參與分紅。
(二)以農業合作社的一般途徑方式進行土地流轉
農民合作社,早在1956年三大改造中提出,農村專業合作化是農村和農民實現規模經營的主要載體,因此,以農業合作社的方式運行土地流轉是現代化農業經營的必然要求。自2007年7月1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頒布實施以來,越來越多的農民選擇以加入農業合作社方式來進行土地承包和土地流轉。
(三)以引進企業集體經營方式進行流轉
隨著我國《企業法》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的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因此“把企業帶到農村”也在新型的土地流轉領域不斷的出現,作為引進企業形式引進土地流轉,可以使得農民自發的將物資,資金集中起來投資,便于分紅和管理。
(一)基層工作人員熱情不高,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停滯
在土地流轉和確權工作中,由于基層工作人員的法律知識淡薄,法律意識不強,導致一些基層工作人員怠于幫助農民們行使自己的權利。因而造成農民在許多方面對于土地流轉的知識,信息缺乏一個快速,清晰地認識,進而導致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停滯,效率低下。
(二)自從農村土地承包以來,農村的土地與人口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然而在土地流轉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由于大部分農民法律意識淡薄,對于土地流轉沒有一個大方向的概念,導致農民在簽署土地流轉協議書時往往不解其意。同時土地流轉的確權和登記,大部分由本村所在的村民委員會完成,然而村民委員會的辦事人員辦事效率不高,對于土地流轉也沒有一個完整的認識,重于形式,缺乏積極性,因此使得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活動困難。
(三)農民認識不到位,擔心土地流出后沒有保障
農民的知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對于一些政策理解不夠徹底,擔心自己土地流出后沒有保障,會喪失對土地的經營權,不知道土地的所有權歸屬,生活沒有了依靠。
還有一部分農戶對于土地流轉的好處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是害怕政策隨時會改變,擔心投入后政策突然改變,最終沒有回報,然后也喪失了對土地的經營權,覺得存在一定風險,不愿將自己土地流轉起來。
(四)土地流轉機制不完善
我國土地流轉機制的不完善,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流轉租期不確定規模效應受影響
因為由于大部分流轉的土地都是在1988年第二輪的流轉協議中,普遍的30年承包期限現如今只剩2年②,村民承包期到后該何去何從,政策的不確定性,使得農民對于土地流轉的預期并不樂觀。
2.“土地流轉”非糧化明顯
由于全球糧價的不斷下滑,使得農民把土地經營模式的目光轉到了水果,蔬菜等非農方式上,導致種植物產量下降。并且,由于相關部門和法律的不完善,使得遏制土地流轉“非農化”難度加大。
3.優惠政策不到位,農民積極性不高
現如今,我國對土地流轉進行了許多優惠政策。
然而,隨著建設用地和公用地的越來越多,土地流轉的優惠政策卻遲遲沒有得到提升,進而導致農民土地流轉的積極性大幅下降,土地流轉參與人數少,土地流轉就變得什么困難。
(一)加強宣傳,提高農民對土地流轉的進一步認識
土地流轉的主體終究是農民,沒有農民農戶的參與,土地流轉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價值。因此,加大宣傳土地流轉是加強土地流轉參與度的主要方法。切實的把土地流轉通過鄉鎮人民政府下放到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中,并且對于農民的認知度差這一關鍵現象,鄉鎮政府應大力組織村民進行學習與交流經驗,建立“土地流轉學習班”,切實保障每一位參與土地流轉的村民都能了解土地流轉制度。
(二)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政府在國民經濟運行的過程中一直承擔著一個提供社會服務的角色。然而近幾年,政府的公權力與私權利矛盾也不斷的在明顯。在土地流轉方面,政府不應當扮演一個“享受者”的角色,而是應該扮演一個“承擔者”和“幫助者”的角色,而這個角色最好的試行辦法就是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
現階段,我國的土地流轉工作絕大多數都是在農村基層自治組織中運行,這就使得農民雖然有很大部分的自由然而卻沒有一個幫助的載體和一個“導游”,政府應承擔一個導向的角色,建立土地流轉服務中心的目的,就在于使得農民可以更好地解決土地流轉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切實保護農民的利益。
(三)簡化土地流轉流程
我國的土地流轉流程主要為:農民提出申請——流出方土地情況審核按照“屬地核實”的原則,經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同意并辦理相關手續后,進行登記——鄉(鎮)土地流轉服務站對流入方的經營能力和經營項目進行審核后,進行登記。精簡土地流轉的程序,使得為農民開一條方便之門,更好的服務于農民。
(四)出臺相關惠民政策,保障農民生活
土地流轉政策惠民政策少,限制條件多,是導致土地流轉范圍減小和土地流轉“非糧化”的重要原因,當前,要切實加強惠民政策,建立類似于購買家電的“上山下鄉”的活動,激起農民的生產生活積極性,使得土地流轉可以不斷注入新鮮的血液,進而加快土地流轉的轉型和進城。
(五)落實“村民小組”的地位
我國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一共有三個主體:村集體、村民小組、鄉鎮農民集體。然而村民小組一直存在虛位,村民小組的組長和村委會成員之間可能存在著重合,這就使得村民小組事務不公開,不透明,阻礙了土地流轉的進程。不斷落實村民小組的重要性,把村民小組的作用發揮出來,切實保障農民可以通過村民小組行使自己的所有權,行使土地流轉程序,也是當務之急。
我國的土地流轉,是一項長期并且艱巨的任務,然而落實土地流轉,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糧食產業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加快土地流轉的登記確權,也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所在。
[注釋]
①<農業土地承包法>42條:承包方之間為發展農業經濟,可以聯合自愿將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從事農業合作生產.
②2015年農村土地流轉最新政策[EB/OL].土易網.
[1]邵春益,張權,王榮芳,何世林.青海省土地流轉機制研究[J].青海經濟研究,2009(1):61-64.
[2]許英.土地承包經營權人股合作社制度選擇與制度優化[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2(4):9-14.
F321.1
A
2095-4379-(2016)28-0182-03
趙敏嘉(1996-),男,回族,遼寧丹東人,遼寧工程技術大學,本科,研究方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