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姍姍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雙井街道辦事處,北京 100022
?
淺談新時期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的心理矯正
李姍姍
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雙井街道辦事處,北京100022
社區矯正工作至今已歷時十余年,特別是《社區矯正實施辦法》自2012年3月1日正式施行后,社區矯正工作制度日趨完善、管理程序日趨規范,社區矯正工作質量不斷提升,使社區服刑人員在社區服刑期間,接受了服刑監管、法制教育、幫扶救助,不良心理矯正,從而順利地回歸社會,社區矯正工作呈現平穩有序、效果明顯,同時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在看到多年工作取得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楚地意識到,社區矯正工作單純的追求社區服刑人員在矯正期間不發生問題、到期解除矯正不是最終目的,同時應該注重對社區服刑人員在社區服刑期間進行各種不良心理的矯正,才能真正地實現“浪子回頭”、避免重新犯罪、順利回歸社會。
新時期;社區服刑人員;心理矯正
歷年來,司法所在接收的社區服刑人員過程當中,經常發現部分服刑人員存在以下幾種畸形心理和不良情緒:一是服刑多年獲得假釋后,進行社區服刑,仍然心存對社會某些問題的不滿,出獄后唯恐被社會歧視,加之對“高墻”之外巨大變化的陌生,從心理上對社會面的一切事物存在揣測和抵觸、甚至敵視的心理;二是部分人從監獄出來到社區服刑似乎是“功臣”歸來,迫不及待地找政府要吃、要喝、要住房,也不考慮現實中各種救助政策、申辦條件具體要求,遇到一些阻力就認為歧視他、刁難他,就開始大吵大鬧,提出無理要求,思想極度不穩定,對來自各方面的解釋和勸說持抵觸態度,甚至到政府機關釋放狂言;三是部分判緩刑的社區服刑人員,由于沒有實刑經歷,在思想上沒有真正受到觸動,接受社區服刑不是強調自己被冤枉,就是對所犯罪行滿不在乎,甚至敷衍矯正相關管理規定;四是部分社區服刑人員存在嚴重自卑和焦慮心理,拒絕與社會接觸,與家庭成員關系緊張,甚至有敵視、敵對行為。
綜合分析產生以上諸多不良心理的原因,主要是部分社區服刑人員不能正確認識社區服刑、不能正視自己所犯罪行對社會和家庭及自身前途的危害、不能從心理上認罪伏法和悔過自新、不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部分社區服刑人員因犯罪行為產生了較強的羞恥感和恐懼感,引發了自身無法排解的自卑和焦慮。這些問題不解決,即使社區服刑期滿,也不能真正的實現順利回歸社會,甚至極易引發不安定現象和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所以,在對社區服刑人員實施社區矯正過程中,不能單純地以制度上的管理、行為上的監控、在矯正期不發生意外為最終目標,而更要注重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的心理矯正,疏導不良情緒,消除錯誤的思想意識,將這些“迷途羔羊”引上正路,從實際意義上實現“浪子回頭”融入社會,才能有效地避免重新犯罪、消除不安定隱患。
(一)認真上好“兩堂課”,提升社區矯正工作質量
一是在新接收社區服刑人員報到時講好第一堂課:認真講解社區矯正管理措施及相關規定,使其清楚了解管理程序的規范、矯正制度的嚴謹、接受矯正的日常要求、獎懲措施的標準,以此來強化服刑意識預警、打消其敷衍了事、蒙哄過關想法的滋生;與此同時,詳細了解戶籍情況、居住情況、家庭情況及困難需求,體現政府關心和對其困難的關注,令其感到工作人員真誠的心在溫暖他的身心;再有就是鼓勵其面對現實、克服困難、自立自強創造自己美好未來,增強順利回歸社會信心。二是在社區服刑人員解除社區矯正之際,再上一堂回歸社會課,肯定其在社區矯正期間的認真態度;鼓勵其堅持自信自強、振奮精神回歸社會,在未來的人生路途中,接受教訓,遵紀守法,努力創造自己未來美好生活,使其感到在社區服刑期間受到了教育、提高了認識、修正了錯誤,是自己人生的一個轉折點。
(二)參加法制培訓班,普法教育助理性回歸
組織社區服刑人員參加了在司法局中途之家舉辦的法制培訓班,使其在較短的時間內,接受心理咨詢、普法教育、就業指導等系統的學習、實踐活動,使其能夠在社區服刑初期得到畸形心理的矯正、不良情緒的疏導、打開理性心靈之窗。接受法制培訓,使其聯系自我、聯系現實、犯罪行為對號入座,能夠正視自己所犯罪行觸犯法律、危害家庭、傷害自己。接受就業推薦、培訓,體會政府的幫扶、增強自食其力的信心、奠定順利回歸社會生活保障的思想基礎。法制培訓班的教育為社區服刑人員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人生道路中從迷茫走向清醒、從邪路回歸正軌的轉折點。
(三)專業心理疏導,解決心理隱患
司法所2014年起,與專業心理社工機構合作,開展“益歸”心理幫扶項目。一是科學分析了社區矯正人員普遍存在的五大心理問題:自卑、焦慮恐慌、憂郁悲觀心理、冷漠消極心理以及敵視心理。二是制訂工作目標:減少社會歧視、疏導不良情緒、學會溝通技巧。三是組織了益歸藍天、益歸青草和益歸心靈等系列小
組活動,在專業心理咨詢師的引導下,敞開心扉,正視自身的心理問題,坦誠溝通,尋求解決之道。四是開展個案輔導,對于存在較嚴重的心理隱患的服刑人員,由心理咨詢師一對一進行心理輔導。
(四)落實幫扶救助,促萌生感恩之心
做好特殊困難的社區服刑人員幫扶救助工作,是確保社區矯正工作質量的關鍵一環。在接收社區服務人員時,司法所詳細了解其家庭成員、居住條件、健康狀況、困難需求等情況。針對有就業需求的要主動、熱情地幫助聯系就業培訓、職業介紹、推薦崗位;同時對其他不同情況積極介紹勞動保障政策、退休手續辦理相關知識和主管部門。針對確實存在生活困難的社區服刑人員,采取入戶走訪、及時有效地實施幫扶救助解決燃眉之急和基本生活保障,體現矯正工作人員的誠心,令社區服刑人員真正感到在社區服刑有人接、有人管、有人幫,這樣,既能疏導不良情緒、消除不安定隱患,還能以此矯正其怨天、怨地、怨政府的畸形心理,達到引導其知道感恩、學會感恩,回報社會的作用。社區服刑人員左某,2012年因故意傷害判2年緩刑,被原單位開除,左某離異多年,家庭條件差,接受社區矯正后情緒極不穩定,多次向工作人員表達破罐破摔的想法。司法所找出其情緒波動的核心所在,多次幫助其推薦工作,最終左某應聘為消防協管員,工作認真負責,多次受到單位表揚。同時,左某在參加集中教育活動中,主動幫助其他社區服刑人員疏導情緒,講解就業政策,以自身行動回報社會。
(五)注重親情教育,喚起愛心回歸家庭
利用入戶走訪,促膝談心,宣講其犯罪給家庭、親友和自己帶來精神上的壓力、經濟上的損失、生活上的困難,以重新點燃父母之情、夫妻之情、兒女之情敲擊他那麻木的心靈,以親人所受到的傷害、自己的前途所受到的影響喚醒他應為此內疚的情懷,激發他愛家庭、愛親友、愛自己的仁愛之心,鼓勵其樹立自立自強、補償回饋家庭、親人的自信心,實現在心理上自我教育的良性循環。未成年犯童某因聚眾斗毆判緩刑三年,一度悲觀失望,拒絕返校學習,甚至多次表示不愿回家。司法所走訪了解到,童某母親去世,與繼母在情感上有疙瘩。司法所一方面做繼母工作,鼓勵繼母以無私的母愛拉近母子距離;同時叮囑童某尊重繼母,理解父母。繼母表示自己工作忙,疏于對童某關照。此后繼母主動調換工作崗位,騰出時間陪伴童某,照顧其飲食起居,童某感到了家庭的溫暖,逐漸恢復了自信。一年后,童某順利通過高考,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北京工業大學。
(一)認識誤區
一是社區服刑人員對自身心理問題不夠重視,甚至羞于啟齒。二是家庭成員出于種種原因,漠視社區服刑人員,只重視其日產生活起居,忽視其思想動態。三是部分社區單位對社區服刑人員存在歧視,以出示無犯罪證明為由,不愿接納其就業。
(二)專業人才缺乏
盡管一些社會組織主動參與到社區矯正中,承擔了一些工作,但社區矯正的日常管理工作仍缺乏專業心理學人才,特別是在矯正初期的心理評估仍是由矯正干警承擔,且心理測評項目相對單一,服刑人員深層次心理問題較難發現。
(三)社會力量參與度低
社區服刑人員心理矯正有效實施需要專業人才參與、廣闊的就業通道、充分的資金援助,是需要全社會關注并共同參與的大工程,而目前而言,除了政府相關部門和部分社會組織參與之外,社會協同力量仍顯薄弱。
總之,加強對社區服刑人員的心理矯正,戒除矯正服刑人員的不良行為惡習,幫助修復其破損社會關系,促使其感恩回報社會、學會自立自強,走好今后人生的陽光之路,這將是新時期社區矯正工作的最終目的。
D926.8
A
2095-4379-(2016)28-0183-02
李姍姍(1981-),女,漢族,本科,北京市朝陽區人民政府雙井街道辦事處,研究方向:憲法與行政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