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立偉 吳亞蕓
浙江工商大學,浙江 杭州 310018
?
合同解除效果與違約責任之問題探討
吳立偉吳亞蕓
浙江工商大學,浙江杭州310018
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的關系問題,歷來爭論不斷。在一個案件當中,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到底能否同時得到主張,在理論上沒有一致意見,在實務中同樣存在爭議。通過分析實務中的存疑案例,以及對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制度之價值追求的嚴格遵循,我們認為,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在合同法律體系當中是相互獨立的,合同解除后是可以再行主張違約責任的,違約金請求權原則上不受合同解除的影響。
合同解除;違約責任;溯及力
歷來人們在研究合同法理論過程中,習慣于將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各自作為合同法中兩種相互獨立的救濟制度,因而,對于它們的制度研究探討很多時候都是從各自的視角出發(fā)的。但是,我們知道,合同當事人一方之違約行為也有可能導致合同的解除。同時,在我國現(xiàn)行法律體系中,關于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到底能否同時適用,未置明文,司法實務對此也存在著不同的司法判決結果,帶著這些疑問,筆者試圖從現(xiàn)有的爭議入手,對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的相關問題做一個簡單的解析。
(一)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的實務之惑
關于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的實務之惑,由于對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在理論上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觀點,在法律上也沒有一個明確的規(guī)定,導致近些年各地實務審判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均呈現(xiàn)出不同見解與尺度,直接影響法律適用的統(tǒng)一[1]。
《桂冠電力與泳臣房產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曾在2010年第5期的最高人民法院公報上刊登,在這一公報案例中,最高人民法院認為,根據(jù)合同法第97條的規(guī)定,合同解除后,合同關系也就歸于消滅不復存在。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在這里,違約責任并不是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與此相反,根據(jù)合同法的規(guī)定,賠償損失、返還不當?shù)美刃问降拿袷仑熑尾攀呛贤獬姆珊蠊W罡呷嗣穹ㄔ汉苊黠@是贊同以下觀點的,即合同解除區(qū)別于違約責任,合同解除的法律后果僅僅是返還不當?shù)美①r償損失等形式的民事責任,合同解除后再主張違約責任并沒有法律依據(jù)。也就是說《合同法》第97條規(guī)定的關于合同解除引起的返還義務和損害賠償義務完全獨立于后面規(guī)定的違約責任。所以法院以此為基礎認為,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只能選其一,而不能在合同解除的情況下又同時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即所謂的魚和熊掌不可得兼,也即意味著法院認為合同解除效果是具有溯及力的。
縱觀最高法院公報的這一案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案情較為簡單,就是雙方當事人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由于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根據(jù)雙方合同的約定,此時守約方要求解除合同,但問題的焦點是合同解除后的責任承擔問題,解除權人主張在合同解除后同時要求違約方根據(jù)合同的約定承擔違約金責任。對于這一問題,一二審法院都認為,“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類似于合同無效和被撤銷,是使合同關系歸于消滅,解除合同后,再根據(jù)合同的違約條款要求對方承擔違約責任沒有法律依據(jù)”,并以此為由沒有支持合同解除權人提出的違約金要求。通過仔細分析這個判決,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該判決基本遵循以下的法律邏輯:(1)違約責任作為合同條款的一部分,其以合同關系持續(xù)存在為基礎,而違約金責任作為違約責任的一種,其同樣以存在合同關系為基礎(不同于合同條款中的結算、清理條款);(2)合同解除后,合同關系不復存在;(3)既然合同關系已消滅,此時再要求主要主張違約金責任是沒有事實和法律依據(jù)的。
但有意思的是,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于公布的《關于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法釋[2012]7號)第26條規(guī)定:買賣合同因違約而解除后,守約方主張繼續(xù)適用違約金條款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可見,關于買賣合同解除效果與違約責任能否兼容,目前的實務傾向于認定兩者能夠兼容,但是這其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該司法解釋僅限于買賣合同,但其他合同類似于房屋租賃合同、借款合同等是否可以適用或者說是否可以參照適用都還是不明確的,此外,最高院關于此條款的適用缺少必要的理論支持,所以在理論上實有進一步梳理論證的必要。
(二)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之分析論證
關于解除后違約責任的效力問題,如果承認合同解除溯及既往的法律效力,即合同解除后,合同關系不復存在,當然也就談不上所謂的違約責任了。此時,合同解除后,守約這一方不能向對方主張違約責任,而只能根據(jù)《合同法》第97條的規(guī)定要求違約方恢復原狀、采取其他補救措施或者要求賠償損失,那么問題就在于97條所謂的賠償損失之損失范圍該如何確定。倘若認為合同解除旨在溯及既往地消滅合同的全部效力,使合同雙方達至合同未成立之狀態(tài)地,則合同解除只能以締約過失為由向違約方請求信賴利益之損害賠償。同時,如果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不能兼容的話,在實務中會出現(xiàn)這樣一個情況,即合同一方當事人在根本違約之后,守約方在訴訟請求中就不會提出解除合同的請求,他們只會要求違約方承擔違約責任,這也就導致合同解除在實務中毫無用處。或者說此時違約方通常會規(guī)避義務,主動提出來說不想履行合同,表示要求解除合同,又或者在合同成立后直接以不作為的方式表明不履行合同,使所謂的合同成為一紙空文,不管何種,都會導致合同當事人雙方權利義務的嚴重失衡,使所謂的契約精神被破壞,也與《合同法》的立法目的“鼓勵交易,創(chuàng)造財富”原則相違背,如此看來,法釋[2012]7號第26條規(guī)定實有“撥亂反正”的效果[2]。但要是我們將合同解除看作是終止雙方當事人原始的權利義務關系,對于已履行的部分重新建立返還性債務關系[3],而不出現(xiàn)時合同關系概括消滅效果的話,那么合同解除后,在合同解除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債務不履行責任以及由此產生的違約責任就不會被破壞,在此情況下,履行違約金條款的效力就恰恰有適用必要[4]。
所以我們認為,合同解除與溯及的消滅合同關系之間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而是將其中的給付義務轉換為返還雙方給付、計算相應損失的清算關系,很明顯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是相互獨立的,由此違約責任并不會因為合同的解除而成為所謂的無效條款。當然也有學者認為違約金條款可以歸入《合同法》第98條“結算和清理條款①”的范疇[5]。最高人民法院也持這種觀點,法發(fā)[2009]40號第8條②中也規(guī)定,但是違約責任是不是屬于合同法規(guī)定的結算與清理條款,在學界是存在爭議的,限于篇幅關系,此處就不展開論述了。
通過對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之問題進行解析后,我們認為,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在合同法體系中是各自獨立的。合同解除也并非如合同無效、可撤銷一樣具有溯及既往的法律效力。合同解除與違約責任兩者是可以并存的,違約金責任原則上不受合同解除的影響,在實踐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除桂冠電力案外,基本也都承認違約責任和合同解除可以并存。
[注釋]
①<合同法>第98條規(guī)定:合同無效、被撤銷或者終止的,不影響合同中獨立存在的有關解決爭議方法的條款的效力.
②法發(fā)[2009]40號第8條規(guī)定:合同解除后,當事人主張違約金條款繼續(xù)有效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jù)合同法第98條的規(guī)定進行處理.
[1]奚曉明主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買賣合同司法解釋理解與使用[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12:415.
[2]黃立.民法債編總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530.
[3]陸青.合同解除效果與違約責任——以請求權基礎為視角之檢討[J].北方法學,2012(36):72-86.
[4]張弛.違約責任條款地位論[J].法學,2004(12):50-57.
[5]王闖.當前人民法院審理商事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J].法律適用,2009(9):3-8.
D923.6
A
2095-4379-(2016)28-0184-02
吳立偉(1991-),男,浙江紹興人,浙江工商大學,2014級法律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