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峰 侯 飛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 成都 610072
?
損害股東優先購買權合同效力分析
——以善意取得制度為視角
李金峰侯飛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四川成都610072
在有限責任公司股東對外轉讓股權情形中,法律賦予了其他股東同等條件下優先購買的權利。這體現了有限責任公司的建立和運轉均以股東間信賴為基礎,具有鮮明的人合性色彩。在保護原有股東利益的同時,受讓人亦可主張適用善意取得,從而維護交易公平安全和保障交易相對人交易結果預期的立法目的。該種股權轉讓的特殊情形下,原股東與受讓方的法律適用則可能存在潛在沖突。本文針對一股數轉情況下的股東優先購買權效力與善意取得制度適用之重疊進行探討,梳理二者適用的法理基礎。
股權轉讓;合同效力;一股數轉;優先購買權;善意取得
實務中,違反訂立程序和更改同等條件而損害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情形屢見不鮮,《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征求意見稿)(簡稱《征求意見稿》)便針對此類糾紛法律適用依據作出了立法考量,征求意見稿中規定:違反合同訂立程序和不當更改同等條件下,對損害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合同屬無效合同。然而我們不能僅局限于法律法規(包括征求意見稿)中所提及規制的損害股東優先購買權的情形。從實際糾紛中來看,從一定程度上善意取得制度的適用也可能損害股東優先購買權,下文對此種合同轉讓效力問題進行探討。
一般來說,股權轉讓是通過股權轉讓協議形式實現。有限公司股權轉讓合同是一份標的為股權的合同,轉讓合同的效力也直接影響著股權轉讓的效力,股權轉讓合同成立和生效的條件也應當符合一般合同的成立生效要件。合同法規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辦理批準、登記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根據現行法律法規之規定,股權轉讓合同原則上應自合同成立之時起生效,股權所有權變動應向有關機關登記
。股東向公司外第三人轉讓股權是指股東將自己持有公司股份的全部或部分轉讓給非股東的行為,受讓人因此將取得股東身份,出讓人因此減少持有的股份,或者喪失股東身份。《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71條第2款對股東的優先購買權作出了規定,公司法之所以要對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權轉讓作出限制,是因為有限責任公司的建立是以股東間的信賴為基礎,具有鮮明的人合色彩,[1]股東欲對外轉讓股權應書面通知其他股東,且以股東人數過半數同意才能有效。此外條文還做出兩個推定同意。兩個推定同意的規定為公司法也為有限責任公司股東提供了有效的股權退出機制,方便了投資行為,保護了股東投資的自由與退出公司的自由。
《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對善意取得制度作了規定,嚴格限制了善意取得的條件。值得注意的是,該條特別說明“當事人善意取得其他物權的,參照前兩款規定”。這就可能產生一種情況:名義股東對股東外第三人轉讓股權,且受讓人符合善意取得制度時,實際股東的權益和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均受到損害。在此假設一個可能常發生的模型,假定某名義股東對股東外第三人轉讓股權,名義股東具有享有股權的外觀,而實際上也處于無權處分的狀態,名義股東在訂立合同時違反向其他股東的通知程序,與第三人簽訂股權轉讓合同,第三人支付合理對價并完成股權登記等相關程序。該情形下,第三人獲得受讓的股權符合善意取得制度的要件。同時公司法司法解釋三第二十六條規定名義股東將登記于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實際出資人以其對于股權享有實際權利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處理。由此公司法司法解釋的規定也視為將股權轉讓適用物權法的善意取得制度,在上述的假定情形里,在第三人可善意取得轉讓股權時,勢必損害了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
一股數轉也可以分為橫向的一股數轉和縱向的一股數轉。橫向的一股數轉是指原股權轉讓人分別于多人簽訂股權轉讓協議,由于股權轉讓人在客觀上只能履行其中一分合同,對其他未取得股權的受讓人而言必然陷入事實上或法律上履行不能的境地,從而招致對其他合同簽訂者的違約責任或締約過錯。[2]橫向的一股數轉的情形下,原股權轉讓人都處于有權處分的狀態下,針對善意取得制度和股東優先購買權的共通性問題涉及不多,實務中可以類比于特殊動產一物數賣情形進行規制。
縱向的一股數轉,系出讓人未履行必要程序而私自對外轉讓股權,再其他股東主張形式抗辯權之前,受讓人已將股權再次轉讓他人。同樣地,我們根據實務中常見的股權轉讓糾紛問題,假定一個涉及股東優先購買權和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論模式來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即原股東出讓人甲,將股權轉讓給乙,然后乙又將該股權轉讓給第三人丙,兩次的轉讓過程中受讓人都是善意支付合理對價并都進行了股權的變更登記,
同時在第一次的再讓過程中其他股東主張了優先購買權。筆者認為,在該種沖突情況下,更應支持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首先,當原出讓人甲將股權轉讓給乙的過程中,其他股東行使優先購買權,根據《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四)(征求意見稿)第二十七條被其他股東請求轉讓合同無效后,乙再轉讓給丙的股權就沒有法律依據,屬于無權處分,丙則通過善意取得制度原始取得受讓的股權。具體來看,因股權變更登記與乙名下,而股權的轉讓變更登記實務中又沒有要求其他股東出具相關的放棄優先購買權的證明,乙是具有完整的權利外觀。但因在第一次的轉讓過程中,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主張得到了肯定,對于乙而言其不是該股權的所有者,其出讓行為構成了無權處分;只要丙是善意并支付了合理的對價,其就應該符合善意取得構成要件。同時也不能以“惡意串通損害第三然利益”為由而予以否定,此時雖然其他股東利益可能因此受到實質損害,但乙丙之間不存在惡意、通謀。
其次,從其他股東角度來看:《公司法》設有股東優先權的立法原意,旨在維護公司的健康運轉和維持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特征,處于商事利益的考量。但《公司法》第71條除了規定股東的優先購買權利以外,還賦予公司參與各方在公司章程中對于股權轉讓事宜另行約定的權利(第四款規定“公司章程對股權轉讓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可見該條不屬于效力強制性規定,而是一個限制性條款。[3]所以當善意人與其他股東利益無法兼得保護的時候,在物權變動的情況下適用物權法的規定,即受讓人丙便可善意取得股權。
再次,從維護公平交易角度來講:首先受讓人丙若要因善意取得制度而獲得股權的限制和規定是十分嚴苛的,需要滿足諸多法定條件。而受讓人丙獲得股權后,因人和性對其他股東的利益造成實質損害卻是可能發生,而非必然。另外,其他股東基于《公司法》的規定,可以通過公司章程對多公司多項事務擁有先前約定控制管理權力,在有限公司人合性受到影響時,還可以通過增資稀釋受讓人股權、轉股、退股、回購股份等形式予以救濟。在此立法語意下,受讓人和享有優先購買權的股東的權益都能得到保障。基于此其他股東的優先購買權也不能突破善意取得制度。
綜上,股東有優先購買權是基于對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特點保護時針對股東對外轉讓股權而賦予其他股東的權益保障的制度,善意取得制度的立法原意在于維護交易安全,促進交易的公平效率,雖然兩者的價值取向不一致,結合現有的相關制度,在涉及股東優先購買權和善意取得制度的沖突時,傾向于對交易公平安全的保護,即適用善意取得制度則更應合理科學。
[1]周友蘇.新公司法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291.
[2]劉俊海.論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合同的效力[J].法學家,2007(6).
[3]高璞.一股數賣現象淺析[J].北方經貿,2013(3).
D922.291.91
A
2095-4379-(2016)28-0186-02
李金峰(1990-),男,漢族,重慶大足人,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證券制度法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