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騰騰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 400065
?
論司法確認制度的案件受理范圍
佘騰騰
重慶郵電大學,重慶400065
目前法律關于司法確認制度的案件受理范圍并未予以明確規定,僅從不予受理和駁回申請的角度予以限定,而適用范圍的不明確對于司法確認制度的實踐具有一定的消極影響。論文通過對現行法律關于司法確認制度的案件受理范圍和相關學者的觀點予以介紹,以及對實證調研的情況予以敘述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申請司法確認應限于具有“民事給付內容”的調解協議,并且將“如無執行可能的調解協議不予確認”明確規定下來,以及現實中出現的司法確認適用案件范圍愈發狹窄的趨勢的應對態度。
司法確認;受理范圍;財產給付內容
司法確認制度作為訴調對接的重要創新,雖然在2010年已被寫入《人民調解法》,并于2012年新民事訴訟法中上升為國家基本法,期間亦有相關法律規范的出臺,但關于該制度的運行仍存在不少爭議,如申請主體、審查標準、案件受理范圍等,其中專門論述司法確認案件受理范圍的文章并不多,而案件的受理范圍對于實踐中司法確認制度的應用推廣實則具有重大影響,本文僅就司法確認制度的案件受理范圍進行探討論述。
目前涉及調解協議司法確認案件受理范圍的法律規范主要包括:2015年施行的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以及2011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的若干規定>>,雖然其規定的具體內容不盡相同,但都是從否定的角度對適用范圍予以限定,根據新民訴法司法解釋,其357條規定了不予受理的情形,包括:不屬于人民法院受理范圍的,不屬于收到申請的人民法院管轄的,申請確認婚姻關系、親子關系、收養關系等身份關系無效、有效或者解除的,涉及適用其他特別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產程序審理的,以及調解協議內容涉及物權、知識產權確權的;另外第360條對裁定駁回的情形予以規定,包括: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權益的,違背公序良俗的,違反自愿原則的,內容不明確的,和其他不能進行司法確認的情形。《人民調解法》規定,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的糾紛為民間糾紛,而何為民間糾紛并沒有予以解釋,因此按照現行法律規定,當事人因民間糾紛達成調解協議后申請司法確認,若不具有以上不予受理或駁回申請的情形,法院都應受理。法律如此規定的本意是不要過多對司法確認制度的適用予以限制,以防無法充分發揮其預期效用,但這種過于寬泛的適用規定,并不利于司法實踐中的具體運用。目前學界對司法確認制度的適用范圍也頗有爭議,但大都強調要有確認的必要性,要有給付內容;另外,亦有學者認為,有無強制執行之可能,非常有必要作為專門事項特別加以規定。如果將“如無執行可能的調解協議不予確認”明確規定下來,有利于避免使調解協議過多進入確認和強制執行。[1]還有的學者論述了“何為無確認之必要”的情形,包括不具有給付內容的調解協議,確認物權關系的人民調解協議,形成性的人民調解協議,關于訴訟契約的內容,如含有限制對方訴權或信訪權利的條款,該部分即不宜由法院予以確認以及附生效條件人民調解協議。[2]
調研對象B區法院位于我國西部地區,且該區法院被最高院列為多元化糾紛解決試點法院,2015年全年辦理司法確認案件一千余件。雖然B區法院對適用司法確認的案件類型沒有限制(除法律規定外),但通過對法官和司法局相關人員的訪談,發現隨著司法確認工作的開展,一些問題隨之出現,適用的案件類型實際上也在變化。經司法所工作人員介紹,例如分家析產案件,因涉及拆遷補償問題,很多人會鉆法律空子,現在很少做這方面的司法確認;另外債務糾紛,因很多涉及逃避債務,只有借條轉賬記錄明晰,才可以受理,但現在也基本不辦理;現在主要辦理法定繼承類案件。經司法局初步審查的司法確認案件類型在萎縮,雖然法院稱沒有對適用司法確認的案件類型作出限制,只要事實清楚,沒有刻意規避法律的行為都可以申請受理,但例如分家產類案件,目前法院對其進行嚴格控制,提高審查標準,其實際受理的案件量已大幅下降。可見,該區司法確認適用的案件范圍實際上在縮小。
B區對適用司法確認的案件類型沒有作出限制,但隨著司法確認工作的開展,各種問題隨之出現,致使適用的案件范圍實際上呈縮小之勢(但這并不意味著司法確認的案件總量的減少,實際上司法確認的案件總量是增加的,此處“適用的案件范圍縮小”是相對于“B區對適用司法確認的案件類型沒有作出限制”而言的)。另外法院和調解組織的雙重篩選過程,調解組織在受理糾紛時,即對事實和證據方面有較嚴格的要求,須進行充分實體審查,若證據不符合要求,則退回重新調解;法院受理申請時,也要求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并且據經驗若可能出現執行難的情況,也不會予以受理。雖然這種做法可以減輕司法確認的工作難度,降低調解員和法官的工作量,但這種愈發狹窄的適用趨勢必然會影響司法確認的適用廣度,進而影響該制度適用的社會效果。
案件的受理范圍,對于司法確認制度在實踐中的具體適用具有重要意義。經調研發現,并不是所有的民間糾紛都適合申請司法確認,若僅僅從不予受理和裁定駁回的幾種情形入手,對于實際的司法確認工作不僅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會造成司法資源的浪費。因此,對司法確認案件受理范圍的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具有必要性。
首先,應當明確規定,申請司法確認的調解協議限于具有“民事給付內容”的調解協議。一般而言,適用司法確認制度的案件應該以給付一定財物的財產案件為限,[3]即具有財產給付內容。如若沒有給付內容,則沒有司法確認的必要。司法確認最主要的功能即賦予調解協議以強制執行力,如果沒有給付內容,也即沒有強制執行的可能性,也就失去了該制度適用的價值。
其次,應當將“如無執行可能的調解協議不予確認”明確規定下來。要求確認的調解協議所涉及的權益應該是可以通過強制執行予以實現的,并且明確具體,如上所述,這樣有利于避免使調解協議過多進入確認和強制執行程序。
此外,針對司法確認適用的案件類型愈發狹窄的趨勢,并不能簡單的認為其違背法律規定而予以否定,從B區來看,由于實踐中一系列問題的出現,為降低適用風險,法院作出了適用范圍的理性選擇;另外,調研中受訪者亦認為很多糾紛并不適合申請司法確認。雖然法律對于司法確認適用的案件類型沒有作出明確規定,但實踐中卻做出了各種取舍。制度應用于實踐,而實踐會產生很多新的現實問題,這也正是今后完善司法確認制度需要考慮的問題。制度內容必須考慮與社會現實的契合度,正式制度必須對現實的需求有充分恰當的甄別,為自我變革以致社會變革留下空間。[4]
[1]范愉.訴訟與非訴訟程序銜接的若干問題——以<民事訴訟法>的修改為切入點[J].法律適用,2011(9).
[2]胡曉霞.人民調解協議司法確認程序疑難問題研究——以人民調解協議變更、撤銷及無效認定為視角[J].政治與法律,2013(3).
[3]潘劍鋒.論司法確認[J].中國法學,2011(3).
[4]肖瑛.從“國家與社會”到“制度與生活”:中國社會變遷研究的視角轉換[J].中國社會科學,2014(9).
D926
A
2095-4379-(2016)28-0187-02
佘騰騰(1990-),重慶郵電大學,訴訟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訴訟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