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1888-1947年英國攫取的侵藏權益及其危害

2016-02-02 16:28:20葉維維
東北史地(學問) 2016年1期
關鍵詞:英國

張 皓 葉維維

1888-1947年英國攫取的侵藏權益及其危害

張 皓 葉維維

近代以來,喜馬拉雅山南北兩麓地區在英國的全球戰略中占有獨特的地位。為使西藏變成“緩沖區”,英國推行所謂“內圓”下的西藏“自治”。圍繞此中心,英國一方面利用機會設置所謂“英國駐藏代表處”,派遣“英國駐藏代表”,企圖在外交上分裂中國;另一方面,它通過各種條約,攫取了駐軍權、商埠權、治外法權等權益,企圖從各方面控制西藏,阻攔西藏與中央正常政治關系的恢復。這些權益構成了英國侵藏一套完整的權益體系,覆蓋了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后果。

“自治”“麥克馬洪線”“英國駐藏代表”治外法權

自1888年正式發動第一次侵略中國西藏的戰爭至1947年退出印度,英國通過侵略中國西藏攫取了一系列權益。盡管有關論文和著作或多或少都提到了英國攫取的權益①,但是尚未綜合梳理及闡述。

一、“緩沖區”問題:所謂“內圓”下的西藏“自治”

出于同俄國等強國對中亞西亞和南亞地區的爭霸,英國確立了一個總的戰略,即“一個內湖、兩個同心圓及三個緩沖區”。“一個內湖”,指印度洋。“兩個同心圓”,一為“內圓”,由尼泊爾、錫金和不丹三國和阿薩姆部落地區組成;一為“外圓”,由沙特阿拉伯、伊朗、阿富汗、中國西藏及泰國構成。“三個緩沖區”,即中國西藏、印度洋和阿富汗②。英國將“內圓”具體化為喜馬拉雅山脈,以之作為英屬印度的北部屏障,它西連拉達克,東接緬甸,包括尼泊爾、錫金、不丹和阿薩姆北部地區。英國“首先考慮的是以這個屏障遏制西藏向喜馬拉雅山發展的雄心和位于該山脈地帶的各國和民族,其次要考慮的是維持西藏為針對中國的緩沖區”③。西藏作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性質與政治地位本無可非議,但是英國一方面玩弄西藏“自治”,企圖分割中國,使西藏成為把印度與俄國及中國內地分隔開來的屏障;一方面竭力將錫金、不丹等國從它們與中國傳統的密切關系中分離出來,加以控制并相機吞并。

使西藏“自治”,成為“緩沖區”,是英俄兩大列強爭奪的結果。20世紀初,兩列強爭奪中亞西亞地區時在西藏問題上發生兩點爭論。其一,西藏是否作為爭奪的“緩沖區”。英國政府的本意,按照它1904年6月26日致函榮赫鵬(J.E.Younghus?band,即率領侵略軍進軍拉薩的侵略頭子)所稱:“由于西藏的地理位置,大不列顛完全有必要作它的保護國,并完全應該在西藏事務中居支配地位。”④但是,由于俄國強烈反對,英國不得不表示:“只要沒有其他大國企圖干涉西藏事務”,英國“既不想并吞西藏,即在西藏建立一個保護國;也絕對無意控制它的內政”。雙方于1907年8月31日在圣彼得堡簽訂《西藏協定》,宣稱“按照所承認的中國對西藏宗主權的原則”,雙方約定“除通過中國政府外,不與西藏直接交涉”。⑤其二,西藏是地理概念還是行政單位。俄國認為是一個“行政單位”。英國反對,宣稱該概念“旨在表示西藏是中國的普通行省之一”;英國“把西藏視為中國宗主權管理下的一個封建國家,擁有很大的自治權力,并有權和鄰近國家就通商和邊界締結條約”。俄國雖然強調“應考慮把西藏的地理區域確定于中國所承認的那個界限”,但是同意英國所提西藏“擁有很大的自治權力”⑥。

英國企圖將這一非法爭奪結果強加給中國,遭到了中國政府的反對。英國多次宣稱:在1911年中國革命爆發之機,“西藏抓住機會起而反叛;中國駐軍被驅逐,達賴喇嘛重返拉薩。自此時起,西藏事實上享有獨立”⑦。1912年8月27日,英國《泰晤士報》發表社論,宣稱:“無論我國政策采取何種方針,有一點是清楚的,即我國現在應當堅持:將來中國只能在嚴格規定的一定范圍之內進行干預。我國有一切理由使西藏永遠不再被剝奪它重新奪得的自治。”⑧在1914年西姆拉會議期間,英國政府與噶廈私自訂約,聲稱從西藏至西康之昌都“設獨立政府,名義上仍屬在中國主權之下,中國與英國俱不干涉其內務,但得派代表駐拉薩”⑨。在西姆拉草約遭到中國政府的拒絕批準后,英國政府于1921年8月26日拋出《寇松備忘錄》,宣稱:“如西藏問題不能從速續議解決,英政府擬即承認西藏在中國宗主權下為自治邦,將來即按此地位與之往來。”中國政府強調指出:“我國不能承認該項英藏會議。”⑩此后,歷屆中國政府也遵循了這一方針。但是,英國卻確立了分裂西藏的“自治”政策,并企圖推行。

至于喜馬拉雅山南麓尼泊爾、錫金、不丹三國,尼泊爾比較大,雖然深受英國影響,但英國對其控制程度不如對錫金和不丹那么強,因而暫且不論,僅言錫金與不丹。錫金,又稱哲孟雄。1889年,英國侵占哲孟雄,為其保護國。由于哲孟雄實際上為中國的屬國,英國“對于哲之主權,不可不得中國之承認”。在1890年所簽訂的《中英藏印條約》中,清政府不得不承認:“哲孟雄由英國一國保護督理,即為依認其內政、外交均應專由英國一國逕辦。該部長暨官員等,除由英經理準行之事外,概不得與無論何國交涉來往。”?時人指出:“哲孟雄本為我國屬邦,自此約成后,哲孟雄即成為英之保護國矣。”?至于不丹(又稱布丹、布坦),英國侵藏急先鋒貝爾(Bell)曾言:“單就布丹而言,其民原屬西藏族,又尊達賴為其精神上之首領,西藏與之聯絡甚久,幾可擴充成為中國式之無形宗主權。且布丹有中國軍隊戍守,俯瞰阿薩密及遮耳丕格利(Japaiguri)。”?一方面承認了不丹與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關系,一方面透露英國侵略不丹的必然性。1865年,不丹不得不“割第斯泰河以東之地與英”?。1910年1月8日,英國進一步強迫不丹訂約,規定:“英國不干涉布坦內政;布政府承認關于外交事件受英指揮;倘與哲孟雄發生爭端,聽候英國裁判;并由英國津貼布國年金,由五萬盧比增為十萬。”?如此,不丹成為英國的保護國。貝爾所言,既反映了英國的得意忘形,又反映了對中國的危害:“(一)布丹沿孟加拉、阿薩密邊境二百五十哩(英里)。其山接近印度一最膏腴之地,其地為英屬印度之茶園及繁盛之村落。此新條約可以防止中國人干涉。(二)在布丹、錫金兩處,尼泊爾人增加甚速。此約助吾等管理之。(三)布丹地最肥沃,能以農業養一百五十萬人。供給中國戍兵之稻及其他日用品,毫不為難。今日與吾等接界處,既無英兵,又無印度兵。但中國新式訓練之軍隊若駐于布丹,則吾鄰國之茶園村落,除非駐軍于靠近印度最不衛生之地帶,難期保全無虞。(四)利用此約,可以嚴阻中國人移殖。”?為了殖民統治錫金、不丹,并為了便利侵略中國西藏,英國在甘托克設置駐錫金政治專員(亦稱行政長官)制度,派駐政治專員。

這樣,英國完成了所謂“內圓”的勾畫,在這個“內圓”下制造西藏“自治”。英國政府在1942年11月2日出臺《關于西藏的備忘錄》的文件中,專門列了一節“英國在西藏的權益”,其中闡述了要從分裂中國西藏角度維護印度北部邊境地區的安全戰略:“英國支持西藏獨立或完全自治的政策,依據于從克什米爾到緬甸的印藏邊界的和平與安寧的利益。這一邊界線不僅包含英屬印度的三個邦(旁遮普、聯合屬地、阿薩姆)和兩個印度土王(克什米爾、錫金),還包括兩個位于喜馬拉雅山的獨立國家尼泊爾、不丹。”又稱:“中國的民族主義者強調中華民國的領土即以前屬于稱之于‘中國’的所有領土,即滿清王朝、滿清帝國。但是,由于新中國建基于純粹的中國民族主義,由于西藏像外蒙古一樣已經有一段時間事實上獨立于中國的統治之外,中國并無什么理由可以聲稱對一個國家(a na?tion)擁有十足的主權(an unqualified right of sov?ereignty)——這個國家已經自治,并決心維持它的獨立。”?此小節并未列舉英國攫取的其他權益,可見它將“支持西藏獨立或完全自治”放在主要所謂權益的首位,宣稱:“我們的政策是,設置一系列包括波斯、阿富汗、尼泊爾也包括西藏在內的緩沖區,保護印度邊界,防止遭受任何可能的侵犯。支持西藏自治,屬于此政策的一部分。”?

二、所謂“英國駐藏代表處”、“英國駐藏代表”:外交上分裂中國

為控制西藏而使之成為真正的“緩沖區”,英國通過侵略攫取了一系列權益。在外交上對中國危害最大的,就是所謂“英國駐藏代表處”(British Mission,有的譯為“駐藏代表團”),及其負責人“英國駐藏代表”(the British representative in Lhasa)。

“英國駐藏代表處”和“英國駐藏代表”的設置,隨著侵略情況的進行,經歷了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英俄爭奪中亞西亞時期。

1903年4月8日,俄國政府宣稱:“俄國政府并未同西藏、中國或任何別的國家締結有關西藏的條約,以及俄國政府在那里并無代表,亦無意派遣代表或使節前往拉薩。”11月6日,英國政府致電英印總督,稱:“陛下政府批準派遣一個使團向江孜推進”,“但考慮到堅持通商便利問題,陛下政府并不打算在西藏建立一個常駐使團。”?1904年6月26日,英印政府致函榮赫鵬稱:“在拉薩駐節可能是必需的”,“若不能在拉薩駐節,亦應在江孜設代表。當情況需要時,有權前往拉薩與駐藏大臣或西藏官員商討問題”。并稱:“后一種辦法將于西藏政府今后放棄排斥歐洲國家態度時,我們有在拉薩設立代表之權利。”?清政府駐藏大臣有泰昏庸,甚至以互換照會形式接受英國的要求。9月 7日,榮赫鵬逼簽《拉薩條約》,其中有“兩點至關重要。第一,英國據此創立了一條撇開清政府直接與西藏地方對話的先例。第二,英國在西藏享有‘特殊利益’的最優惠權利。根據該條約第九款,西藏地方政府同意不允許外國干涉西藏內政,并在西藏派駐任何代表或代理人”?。俄國政府堅決反對英國派駐代表,英國政府不得不讓步,未批準第九款,“只在江孜設立了商務代表處”?,并對俄國政府宣稱:“我們不想吞并西藏領土,或干涉西藏的事務,也不想派政治代表駐在該國,但必須明確理解的是,其他強國也同樣無此資格”。1906年,又要求俄國政府:“英俄兩國政府各自承諾不派代表前往拉薩。”?

第二階段,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之后至1940年吳忠信入藏主持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大典時期。

1934年,黃慕松入藏致祭十三世達賴喇嘛之后設置專使行署,派總參議劉樸忱留守。英方宣稱:“如果中國人能派遣高級軍事官員到拉薩,印度政府也能。”?英國駐錫金政治專員威廉遜(Williamson)于1935年7月入藏,聲稱要“援例”設立“駐藏代表處”。他自己“主持其事,攜有英籍及錫金籍醫師,在該處附設診所”?;還配備無線電,“當然也是作為對黃慕松留下無線電的回擊(coun?ter)”?。國民政府批評,該機構“宛若永久性質”?。

1936年8月,接任英國駐錫金政治專員的古德(Basil Gould)到拉薩,黎吉生以“英國駐江孜商務代表兼駐錫金政治專員的特別助理”的身份隨行。古德此行的“主要成果”就是在其1937年2月離藏后,以黎吉生作為“一種使節(envoy)留駐拉薩”?。為取得此“成果”,古德玩弄了陰謀手段,在噶廈詢問他何時離藏時聲稱他“即刻離開沒有問題,因為問題隨后可以由黎吉生來協商,黎吉生會待一段時期”?。噶廈或許因為認為只是“一段時期”而未反對,英國政府卻認為噶廈是“1936年接受英國的(永久使團)”?。因此,黎吉生興奮地宣稱古德“1936年的出使是英藏關系上的一個里程碑”?。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官員沈宗濂、柳陞祺一針見血地指出:英國非法“要求西藏當局按1904年《拉薩條約》的第九款,給予它在拉薩設立機構的同等權利。其目的是要用這種方法扼殺中國對西藏的主權,暗地里把中國降到‘外國’地位”,然而“即使在已不存在的‘西姆拉草案’中,也未提到在拉薩設置英國永久機構的問題”?。

1940年吳忠信在入藏途中發現:“英人在拉薩設有電臺一所,有英籍電務員一人及醫生二人,藏方撥德吉林噶地方供其居住,該處距拉薩市約十余里,風景頗佳。另外有英國駐亞東商務委員名饒衣巴多(即萊登·拉)者,亦常駐拉薩。饒為錫金人,懂英語及藏語,藏政府予以扎薩之名義,因之西藏所有典禮彼均可參加,并可與藏官自由交往。”他還指出“駐藏代表處”與英國駐錫金政治專員的關系:“所有英人在藏之事務,均由錫金行政長官兼籌辦理。”?按此,英國企圖將西藏與錫金連接起來,納入其控制之下。古德于3月21日向英印政府報告:“至于使團主要而實際的效果,在于三年半來我們與西藏政府通過正常的外交渠道有了直接的聯系。如果我們就此向西藏政府提及,它會認為我們暗示要設置永久代表機構。這一問題,無論是我們還是他們,目前可能都不想提出。派駐使團,毫無疑問鼓勵西藏政府團結一致抵抗中國滲透的企圖,確保我們與達賴喇嘛的聯系,使我們能在外交問題上與西藏政府合作,而不必通過信函。”?

第三階段,抗戰時期至抗戰勝利后。

1942年7月,噶廈在英國的唆使下成立“外交局”,由貢覺仲尼、索康扎薩主管。兩人宣稱:“外交局設立始于十三輩達賴,現為減少噶廈之繁劇事務,以辦理中國及其他外國交涉事件。”被問及“西藏政府是否認西藏為中國領土”,兩人不答而稱“俟戰后再談”。?噶廈卻對英國“駐藏代表”宣稱:“鑒于近來西藏在對外事務方面面臨著一些急迫的本質問題,根據幾年前十三世達賴喇嘛提出的建議,噶廈決定成立新的外交局。”?

在這情況下,英國調整“駐藏代表”的性質,并采取一系列加強措施。1942年9月7日,薛穆致函艾登,宣稱:“英國駐藏代表報告西藏外交局7月成立,以前同噶廈打交道,今后則同該局打交道”,因此須明確“駐藏代表”為駐錫金政治專員的助手?。1943年3月,英印政府給噶廈一份備忘錄,宣稱派駐拉薩的代表是英國駐錫金政治專員的“助理員”?。4月9日,武官出身的沙爾夫(G.Sherriff)抵達拉薩,擔任新任“駐藏代表”。國民政府認識到:“在目下情形中,英方破例改派武官駐藏,實另有含義也。”?果然,他上任后即對噶廈稱:“英駐藏人員應與中國駐藏行政機關享受同樣權力,中國機關存在一日,則英方機關亦有存在之必要,如中國機關撤回,則英人亦可撤回。”國民政府指出:“查英官駐藏,向無成例,過去系藉游歷為名,留居西藏,故藏方對彼等從未加稱代表,今發出此種言論,顯系蔑視我主權。”?

至1946年底,英國“駐藏代表處”由三大部分組成,“均屬印度文官系統Indian Civil Service。行政經費,亦出諸印度國庫”。一主管部分,英籍代表1人,由黎吉生擔任,歸英國駐錫金行政長官(Po?litical Officer in Sikkim)指揮。代表之下,有“錫金籍秘書隨員五六人”?。二醫院,設醫官1人,由格斯瑞(Major J.Guthrie)擔任,“并有錫金籍醫生、尼泊爾籍藥劑師各一人協助之”?。三無線電臺,由福克斯(R.N.Fox)主持。黎吉生卻說:“代表團的規模是很小的,包括一位官員和兩位文書,一位醫官和少量醫務人員,一位無線電報務員。”?

在英國的殖民主義侵略中,駐錫金政治專員、駐江孜和亞東商務委員、“駐藏代表”三者之間構成侵略中國西藏的一個體系。中國駐加爾各答領事館職員保君建1942年10月30日報告:“英駐錫金政治官一人,其下有二副政治官,均為軍人,分駐甘(江)孜Gyantse及雅(亞)Yatung,有商務保護隊七十五人。錫金簡呼在甘(江)孜者為British Trade Agent,駐雅(亞)東者藏人呼之為Tibetan Trade Agent。”其中“商務保護隊”實際上是一種武力威嚇的駐兵,1942年9月駐江孜副政治官員的盧德樓(Loodlow,Ludlow)上尉就以“商務考察”為名,“率領一部份商務保護隊前往拉薩”?。國民政府認為:駐江孜、亞東之商務委員,“性質為商務官,職位略同領事”?。“駐藏代表”在這個體系中具有獨特的性質,英方宣稱:“在理論上,英國駐拉薩代表不過是駐錫金政治專員的延伸,要對其直接負責。”又把“駐藏代表”稱為“拉薩職位(the Lha?sa post)”,是“駐錫金政治專員的一個前哨,甘托克的延伸”。“駐藏代表處”雖然“最終擴展了場所,格外增加了醫務官這樣的人員”,但“嚴格來講從來就不是外交使團”,因此“其存在并不意味著英國正式承認西藏為一個主權國家”?。因此,柳陞祺指出:“后來國內外的一些著述將該機構稱作英國駐拉薩的領事館,顯然是錯誤的。”?

英國企圖避開國民政府,以“駐藏代表處”和“駐藏代表”與噶廈直接打交道的用意非常深刻,黎吉生說:“對西藏政府來說只要在拉薩存在著中國政府的壓力,一位英國代表就應當在那里。”又說:“它的存在對西藏的各個階層都建立了更親密和友好的關系,并對西藏的政策和要求造成了更親切和徹底了解的可能。”?而“噶廈在英人唆使下成立‘外交局’,要獨立搞外交。遭到國民黨政府的嚴厲指責。噶廈雖然不敢把國民政府當作外國對待,但外交局仍然存在,并與外國特別是英印政府(后來印度獨立又與印度政府)、尼泊爾政府及其他如美國來往”?。因此,收回外交權成為中國要解決的重大問題之一。

值得指出的是,噶廈對英國“駐藏代表”、“駐藏代表處”的態度與對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的態度是不同的,體現了他維護中國統一的一面。英方很不滿意,宣稱:“孔慶宗博士,吳忠信的繼任者,一名中國政府蒙藏委員會的高級官員。他認為他的職位是該委員會駐拉薩辦事處,噶廈看來并未爭辯此點。他還被準許在拉薩開設中國診所,安排住院醫生,此舉在于與正在修建的英國醫療所競爭。吳忠信和孔慶宗都很容易與西藏最高級別的官員接觸。中國政府蒙藏委員會駐拉薩辦事處現在稱之為常設的分支機構,孔慶宗明顯能維持他的位置,而與時同時,雖然英國駐藏代表1937年就出現在拉薩,但是直至古德入藏結束之時,西藏仍未正式承認其為英國設在拉薩的永久機構。”?

三、駐軍權、商埠權、治外法權等權益:控制中國西藏的枷鎖

除了“在拉薩派駐有外交代表身份的官員”外,英國還攫取了其他許多權益,主要有“在亞東、江孜派駐軍隊,設立軍營倉庫、享有郵政、電報及驛站等特殊設施,英國在亞東、江孜、噶大克派有比領事職權還大的商務代表”51。

首先是駐軍權。在前述致榮赫鵬函中,英印政府宣稱:“占領春丕谷一個相當的時期,作為支付賠款和履行條約的一個抵押品。”榮赫鵬遵照這一指示,在《拉薩條約》中強迫噶廈同意駐軍。俄國政府反對,認為:英國政府強加的賠款,“實非西藏人所能償還。從而對春丕谷的占領,勢將無限期的延長。”英國政府辯稱:“目前我們在該‘國’既沒有派一個政治代表,也沒有派英國軍隊,只有一小隊英軍駐在該‘國’非常遙遠的角落。”52中國政府反對,英國提出每年還款10萬盧比,為期25年,英軍駐春丕25年。商定為清政府代西藏還款,3年還清,還清后英軍撤出春丕,條件是中國承認拉薩條約53。其結果,250萬盧比賠款由中央政府賠償,英軍在春丕谷軍隊于1907年12月撤退。1908年4月20日,中英雙方簽訂《藏印通商章程》,其中規定:“中國允在各商埠及往各商埠道中,籌備巡警善法。一俟此種辦法辦妥,英國允即將商務委員之衛隊撤退;并允不在西藏駐兵,以免居民疑忌生事。”54

1910年,清政府推行藏政改革,加派軍隊,英國予以干涉。它提出照會:“查一千九百八年西藏《通商章程》第十二款,有各商埠籌辦巡警之語。夫巡警責任甚簡,以華軍大隊從事,英政府不能相信。故如欲駐扎華軍,其數未便過多。”清政府復照指出:“中國政府聲明各節,原系推誠相告,然不能因此于中國在西藏固有之主權,稍有減損。”“巡警一節,業經陸續開辦,總以足數彈壓地方為止。即華軍駐扎邊界,亦但使地方寧靜,其數本無取乎過多。”英國政府回稱:“中國政府在西藏邊界駐扎華軍,如其數過多,必致印度政府或各鄰邦一律對待,曾經照會在案。茲本國政府近因接有報告,恐英國駐藏護兵遇有攻擊之虞,為便于增加護兵之兵力,現正派兵隊駐于那塘地方。該英軍專為保護駐藏英國官員起見,若非遇極危迫之事,該駐軍絕不過界。惟達賴回藏之后,若有他故,致主變亂有關系英民性命財產危險之處,則駐扎那塘之軍立即入藏保護。”又稱:“江孜等處,英兵無多,深恐忽遇變亂,力難支持,故派兵駐于邊境,以便救應,并無他意。蓋此次英國派兵,實見西藏南部將有亂事,不能不預為防備。”清政府指出:“既恐藏南有亂,似可有中國派兵彈壓保護。”但英國政府回稱:“亦無不可,惟印度甫經派兵,中國忽有此舉,似乎近于抵制,亦防沖突。”55英國不顧中國政府的反對,無理派駐軍隊。

其次是商埠權。《中英藏印條約》規定,在6個月后商議如何“藏哲通商”,使“彼此均受其益”。雙方商議時,英方“欲在仁進岡入藏一百五十余里之法利城,即帕克哩設關通商,并俟十年后再定入口貨稅”,中方不同意,最終商定“在交界之咱利山下亞東地方,為英商貿易所,并定進出口稅,自五年期滿,酌定稅則。至印茶入藏,最為藏人所反對。但未便在通商約內禁其入境。惟有援華茶入英之例,重征其稅,并俟五年限滿,方可運入”。561893年12月5日簽訂之《中英藏印續約》規定:其一,亞東開埠與貿易、租賃住房棧所。“藏內亞東,訂于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六日,開關通商,任聽英國諸色商民,前往貿易;由印度國家隨意派員駐寓亞東,查看此處英商貿易事宜”;“英商在亞東貿易,自交界至亞東而止,聽憑隨意來往,不須攔阻;并可在亞東地方租賃住房棧所。中國應允許所建住房棧所,均屬合用。此外另設公所一處,以備如第一款內所開印度國家隨意派員駐寓。其英國商民赴亞東通商,無論與何人交易,或賣其貨,或購藏貨,或以錢易貨,或以貨易貨,以及雇用各項役馬夫腳,皆準循照該處常規,公平交易,不得格外刁難。所有該商民等之身家貨物,皆須保護無害。自交界至亞東,其間朗執、打均等處,已由商上建造房舍,憑商人賃作尖宿之所,按日收租”。其二,免稅。除了“各項軍火器械暨鹽酒各項迷醉藥”外,“其余各貨,由印度進藏,或由藏進印度、過藏哲邊界者,無論何處出產,自開關之日起,皆準以五年為限,概行免納進出口稅。俟五年限滿,查看情形,或可由兩國國家酌定稅則,照章納進出口稅。至印茶一項,現議開辦時,不即運藏貿易。俟百貨免稅五年限滿,方可入藏銷售,應納之稅,不得過華茶入英納稅之數”。57

按照此約,藏民族按照傳統入錫金境游牧大受限制,而“通商事英人獨得利益”,因而大為反對;“對于亞東開埠之事,亦絕對不肯實行”。英國政府乃借口“藏人不肯履行條約”58,派榮赫鵬率兵入藏,提出江孜、日喀則、拉薩、噶大克開為商埠,還提出要在其他地方開辟商埠,“例如今后可能在西藏東部發現的合適之處”59。《拉薩條約》規定:其一,不僅亞東而且江孜、噶大克也“即行開作通商之埠,以便應藏商民任使往來貿易”。《中英藏印續約》中“凡開涉亞東各款,亦應在江孜、噶大克一律施行”。并規定除在亞東、江孜、噶大克“設立商埠外,西藏應允所有現行通道之貿易,一概不準有所阻滯”,“將來如商務興旺,并允斟酌另設通商之埠,亦按以上述之章一律辦理”。其二,免稅貿易與英國派人駐扎商埠內。“西藏允定除將來立定稅則內之稅課外,無論何項征收,概不得抽取”。“西藏應允所有自印度邊界,至江孜、噶大克各通道,不得稍有阻礙。且應隨時修理,以副貿易之用。并于亞東、江孜、噶大克及日后續設之商埠,各派藏員居住。英國亦派員監管各該處英國商務”。60

由于《拉薩條約》是英國強迫西藏地方政府簽訂的,尚須清政府批準。1908年4月20日,中英雙方簽訂《藏印通商章程》,英國所獲權益極大:其一,進一步規定了江孜商埠界線,并允許英國商務委員、英印人民“得在各商埠內,租地建筑房棧”。雖然規定“除在此處外,不得在他處建筑房棧”,但是此一規定“不得損及英印人民在此處以外租佃房棧、居住、存貨之權利”。其二,關于商埠內通商與商埠外通商的關系,規定:“凡往各商埠之英國官民以及貨物等,應確循印藏邊界之商路前往,不準擅往商埠外各地,不得由亞東、江孜,無論由何道路繞入藏屬內地,以往噶大克;亦不得由噶大克,無論由何道路繞入內地,以往江孜、亞東。惟印度邊界土人,向在藏屬居住貿易者,因習慣既久,仍得照舊按通行規例往來貿易。但此種人如是往來貿易居住時,應仍按向例服從地方管治。”其三,關于英印商人的財產安全,規定:“凡英國官商在商埠內及往商埠道中之身家產業,應隨時由巡警局及地方官實力保護”。“凡官商往來藏印,其公私財產貨物途中被劫,應即報明巡警官,巡警官應立即設法挐獲劫盜,交地方官立即審辦追贓。如盜犯逃至巡警局、地方官權利不及之地,不能緝獲,則巡警局及地方官不任償失之責”,否則就要償還。此外,還對貨物交易形式等權利作了規定,即:“英國人民可任便以貨物或錢銀交易,任便將貨物售予無論何人,任便由無論何人購買土產貨物,任便雇賃運載夫馬,并任便照地方常規辦理一切貿易事宜,不得格外限制刁難,亦不得抑勒強逞。”其四,關于各商埠內的權力,規定:“各商埠治理權,應歸中國官督飭藏官”。各商埠商務委員與邊界官“均須合宜品級”,雙方“因意見難合,不能斷定之事”,由駐藏大臣及英印政府“核辦”。如駐藏大臣與英印政府“不能斷定之事”,“由中英兩國政府核辦。”這個通商章程還規定:“此次章程,自兩國全權大臣及西藏代表員簽押之日起,應通行十年。若期滿后六個月內,彼此俱未知更改,此章應再行十年。每至十年,俱照此辦理。”61這個章程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正如曾任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駐藏辦事處英文秘書的柳陞祺指出:“其中規定每屆十年,可提出修改,否則即繼續生效。許多英帝的特權,如在西藏設立所謂商務委員會處,沿途設置驛站,架設電報線,派駐衛隊等等,都是根據這一不平等條約。”62

再次為治外法權。1856年之《西藏尼泊爾條約》,賦予在藏尼商之治外法權。援引此例,英國在《中英藏印續約》中要求清政府賦予英人治外法權。該約規定:“凡英國人民在藏內與中藏人民有爭辯之事,應由中國邊界官與哲孟雄辦事大員面商酌辦。其面商酌辦,因為查明兩造情形,彼此秉公辦理。如兩邊官員意見有不合處,須照報告所供,按伊本國律例辦理。”63《藏印通商章程》進一步規定:其一,關于在藏英人、印人與中國居民之間發生的訴訟案件,英國商務委員擁有會同查訊和主審職權,即:“如英印人民在各商埠與中藏人民有所爭論,應由最近商埠之英國商務委員與該商埠裁判局之中藏官員會同查訊。其會同面議之意,系為查明實情,公平辦理。如有意見不合之處,應按照被告之國法律辦理。凡屬此種交涉案件,均由被告之國之官主審;其原告之國之官之可會審。”其二,在藏英印人與英印人之間“因身家產業之權利而起之事,俱歸英國官管理”,即:“英印人民在各商埠及往各商埠之商道中,有犯罪者,應由地方官送交最近犯罪之商埠英國商務委員,按印度法律審訊懲辦。但地方官于此種英印人民,除應行拘禁外,不得格外凌虐。中藏人民有對于各商埠內或往各商埠之道中之英印人犯罪者,應由中藏地方官挐獲,按律懲辦。兩面審辦之法,俱應至公且平。凡中藏人民到英國商務委員處控訴英印人民,中藏官得有派員往英國商務委員公堂觀審之權利。凡英印人民到商埠內裁判局控告中藏人民之案件,英國商務委員亦得有派員往裁判局觀審之權利。”其三,“西藏大吏遵北京政府訓令,深愿改良西藏法律,俾與各西國律例,改同一律。英國允愿無論何時,英國在中國棄其治外法權。并俟查悉西藏律例情形,及其審斷辦法,及一切相關事宜,皆臻妥善;英國亦即棄其治外法權。”其四,“英國官商雇傭中藏人民合作事業,不得稍加限制。此種受雇之人,亦不得稍加擾害。于西藏人民應享之權利,亦不得因此稍受損失。但此種人于應納賦稅,不能豁免。如有犯罪情事,應歸地方官按律懲辦,雇主不得稍加亢匿。”64

四、英國侵藏的惡劣影響

攫取這些權益后,西藏受到英國和英印極大的控制,致使西藏與中央政府的關系難以改善。

在軍事上,英國自強迫簽訂《拉薩條約》后,一直在江孜、亞東兩地“駐戍重兵”65。1934年黃慕松入藏期間,發現英國在亞東有租界,“駐有英國商務代辦、電報局長,及印度官一人,印度兵二十五名”66。1939年吳忠信在入藏途中進一步發現,英國將駐軍權與商埠權結合起來使用到極致:在亞東,“英人根據光緒十九年藏印續約及三十年英藏條約,在亞東設置商務委員并駐軍隊……英人為控制亞東計,復在下司馬建立營房,設郵電局、醫院及學校等,遂廢下司馬之名不用,而名之為亞東,意在將亞東地點北移,俾便內蝕。商務委員及印度兵二十五人即駐扎于此”67。在江孜,英人“駐印兵二十五名,由一英籍上尉軍官統率,外有印籍排長四名,英籍醫官一名。英人在江孜亦設有商務委員,及電報局、電話局,電話可通拉薩及印度噶倫堡”68。至1946年10月,“江孜、亞東各駐印軍五十名,但江孜一處之營房,可容軍士五百名;兩處均有英籍軍官統轄”。69

在經濟上,亞東辟為商埠后,英國開通亞東到甘托克之路,設置電話、驛站,使之成為“西藏通往印度并且是向外交往的唯一出路”70。吳忠信發現英人“自岡多(即甘托克)起至江孜止,每隔相當距離即設驛館一所,以利行旅,其經營西藏之計劃亦云密矣”。71而各個商務委員在英國侵藏活動中具有特別明顯的地位,英國還采取了一系列便利的措施。且不言駐亞東、駐江孜商務代辦的作用,就以駐地處荒涼、遙遠、人煙稀少的噶大克的商務委員而言,就可證明英國用意之深。一位多次到西藏西部游歷的印度人在其著作中描述說:“每年駐半年,照顧印度行商,配25名士兵。英國商務代辦(即商務委員)每年5月從甘托克出發,赴噶大克,巡視重要商業點,11月從方便的山口返回印度,也就是說駐任時間在夏季。1947年8月15日印度獨立,英國商務代辦(British Trade Agent)成了印度商務代辦(Indian Trade Agent)。附隨一流動郵局,當他在西部西藏時,一周收發一次。印度距神山圣湖地區最近的郵局是距普蘭(Taklakot)30英里的噶爾江(Garbyang)和距姜葉馬(Gyanima)65英里的米蘭(Milam)”。72

英國利用貿易問題向噶廈施壓,蔣介石的侍從室1944年12月7日致電蒙藏委員會指出了此問題:“據報,英印政府施行禁運貨物禁令后,西藏方面煤油、食物之價格均高漲不已。在噶林堡之藏商曾向駐雅東地方之藏政府貿易官請求轉向錫金之英政治官及大吉嶺地方官并孟加拉省省長接洽解除禁令,惟迄未獲英方答復。而藏人之經營出口商、輸貨往藏者,均被英印派警捆送噶林堡警察局監禁。藏商對此極為憤怒,經雅東藏商貿易官呈請西藏政府向英印嚴重抗議。又英印行政官對于西藏官員如駐雅東貿易官及唐梅并格林拉澤等人,則暗中允許用官價購買物品運入西藏者,故其他在印之藏官員均欲活動得用官價購貨入藏,藉資牟利”。73總之,“英國在藏設有郵政電報,江孜、亞東兩地建有巨大營房,常川駐扎軍隊;英貨可以免稅入口;英人可以自由貿易。因此常能左右西藏之政治,對我主權損失至巨”。74在這種情況下,噶廈中一些人對于改善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心存顧慮,沈宗濂在1946年11月6日致蒙藏委員會委員長羅良電中,就此指出:他們“在中央勢力未達到前,不敢吐露真意。揣其心理,一系懾于英人虛聲,且亞東、江孜有英駐軍威力……有所畏懼;一面心存觀望,欲挾英以自重。倘我能向英交涉,取消駐軍,此少數人之心理亦將大有改變”。75

印度力圖繼承上述權益。英國政府在《中國局勢——1948年7月每月概要》文件中,專門有一小節《英國在藏權益》,說:1948年7月初,蒙藏委員會要求外交部同英國政府談判“廢除所有在藏特權”。“或許,蒙藏委員會所認為的特權是商埠。根據1904年條款,英國臣民有權進入商埠進行貿易。不用說,這一特權對于印度聯邦來說極其重要。印度還不能不決定遵循麥克馬洪線(西藏、西康和阿薩姆之間邊界)”。76可見,英國政府認為商埠與麥克馬洪線為印度眼中最重要的兩項權益。1948年5月21日,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Panikkar)向尼赫魯(Nehru)提交一份《西藏未來及其在印度政策中的作用》的報告,列舉了四項侵藏權益:西藏“自治”、駐藏代表、商業利益及“麥克馬洪線”,這四項反映了印度的真實意圖。1950年11月1日,印度政府照會中國政府,也列舉了四項:駐拉薩的代表、駐江孜和亞東的商業代表、江孜駐軍、郵政和電訊,這幾項未再提西藏“自治”及“麥克馬洪線”。1952年2月,印度政府又遞交備忘錄《關于印度在西藏利益現狀》,進而將這幾項更詳細分列為七項:駐拉薩的“使團”、駐江孜和亞東的商務代表處、駐噶大克的商務代表處、在商業市場以外地方進行商業的權利、在到江孜的商路上的郵政及電訊機關、駐軍江孜、朝圣的權利。它宣稱:這些權利是基于“慣例和協定”而得到的。無論怎樣列舉,印度企圖:第一,繼承英國的喜馬拉雅山南北兩麓的戰略,迫使中國政府承認西姆拉草約,以建立所謂“緩沖區”;并迫使中國政府承認它控制或吞并傳統上與中國有著密切關系的錫金和不丹兩國。第二,維持在藏既得權益,包括駐藏“代表”,駐江孜、亞東和噶大克的商務代表,駐軍權,治外法權,經濟特權,電訊權等。第三,侵占“麥克馬洪線”以南中國領土。

盡管1954年4月29日簽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印度共和國關于中國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間的通商和交通協定》以及互換的照會,妥善地解決了一些侵藏權益,但是爭端并未完全解決,印度方面不時的“闡述”成為中印關系冷暖變化的溫度計。比如,在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之后,印度學者尼瑪爾·C·辛哈(Nirmal C.Sinha)宣稱:“英國在藏權益基于大不列顛和西藏之間達成的條約:(1)1904年9月7日的拉薩會議和(2)1914年7月3日的西姆拉會議(以及同日達成的貿易協定)。”他還說:1943年《中英新約》規定英國放棄了“在中國自己領土”內的治外法權,而未涉及西藏,因此西藏地位值得考慮。77顯然,英國在中印之間留下的后患極其嚴重。

總之,為使西藏變成“緩沖區”,英國推行所謂“內圓”下的西藏“自治”,聲稱中國對西藏只有“宗主權”。圍繞此點,英國一方面利用機會設置所謂“英國駐藏代表處”,派遣“英國駐藏代表”,企圖在外交上分裂中國;另一方面,它通過各種條約,攫取駐軍權、商埠權、治外法權等權益,從各方面企圖控制西藏,阻攔西藏與中央政府正常政治關系的恢復。這些權益構成了英國侵藏的一套完整體系,對中印之間關系埋下了極其嚴重的后患。

[注 釋]

① 有關情況可以參見周偉洲主編:《英國俄國與中國西藏》,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0年;呂昭義:《英帝國與中國西南邊疆(1911—1947)》,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1年;伍昆明主編:《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廈門:鷺江出版社,2006年;張永攀:《英帝國與中國西藏(1937—1947)》,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等等。也有學者探討了印度如何強迫噶廈承認它繼承英國侵藏權益(王琛:《印度就繼承英國在藏權益與西藏地方的交涉(1947—1949)》,《史學月刊》1998年第6期)。

② 周衛平:《百年中印關系》,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6年,第19頁。

③ ? ? ? ? ? ? ? Alastair Lamb,China,India& Tibet 1914—1950:A History of Imperial Diplomacy,Lon?don,Hertingfordbury,Hertfordshire,1989,pp.289-290,322,271,271,272,277,272,277,286.

④ ⑤ ⑥ ? ? ? 52 59 黃鴻釗譯:《英俄在西藏的爭奪——外交文件選譯》,《近代史資料》總48號,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2年,第18頁,第8頁、第57頁,第44頁、第45頁,第12頁、第4頁,第13頁,第18頁、第30頁,第13頁、第15頁,第13頁。

⑦ [F7546/2768/10]No.1.Note on Tibet.Kenneth Bourne and D·Cameron Watt: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 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III,Volume 6,Part 21, Januaryto March 1943,China,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91,p.3.

⑧ 社論:《西藏之未來》,《泰晤士報》1912年8月27日。

⑨ 王履康:《西藏問題之檢討》,《新中華雜志》1934年第2卷第18期,第17-18頁。

⑩ 《駐英大使館報告》(1944年7月15日),“外交部”編:《外交部檔案業書——界務類》第五冊西藏卷(一),臺北:“外交部”,2005年,第76頁。

? 15 54 55 56 57 58 60 61 64 《藏案紀略》,“外交部”編:《外交部檔案業書——界務類》第五冊西藏卷(一),臺北:“外交部”,2005年,第61頁,第71頁,第68頁,第71頁,第61頁,第61-62頁,第63頁,第63頁,第66頁、第68頁、第66頁、第68頁,第66-67頁。

? 洪滌塵:《西藏史地大綱》,南京:正中書局,1947年,第294頁。

? ? [英]柏爾著,宮廷章譯:《西藏之過去與現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第66-67頁,第60頁。

? 《歐洲司密呈我對印度欲侵并錫金及尼泊爾之說帖》(1948年8月11日),“外交部”編:《外交部檔案業書——界務類》第五冊西藏卷(一),臺北:“外交部”,2005年,第157頁。

? [F7546/2768/10]No.1.Note on Tibet.Kenneth Bourne and D·Cameron Watt: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 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III,Volume 6,Part 21, January to March 1943,China,p.3,4.

? ? 沈宗濂、柳陞祺著,柳曉青譯:《西藏與西藏人》,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6年,第63頁,第67頁、第68頁。

? ? 胡巖:《柳升祺先生談所謂的英國“駐藏辦事機構”——從黎吉生的去世說起》,《中國西藏》2001年第3期。

? ? 《駐藏辦事處為錄送英國使團在藏活動情形文電事致蒙藏委員會呈》(1946年11月25日),張羽新、張雙志編篡:《民國藏事史料匯編》第7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第325-326頁,第326頁。

? 《駐藏辦事處電外交部,查報英駐藏商務代表黎吉生事由》(1946年11月22日),“外交部”編:《外交部檔案業書——界務類》第五冊西藏卷(一),臺北:“外交部”,2005年,第83頁。

? 蔣耘譯:《西藏對外關系總結》,《近代史資料》第108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257頁。

? ? ? 63 [英]黎吉生著,李有義譯:《西藏簡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歷史研究室藏族史組,1979年鉛印,第128頁,第129頁,第128頁、第129頁,第153頁。

? 67 68 71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合編:《黃慕松吳忠信趙守鈺戴傳賢奉使辦理藏事報告書》,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1993年,第197頁,第140-141頁,第197頁,第140頁。

? Telegram XX from Gould,Lhasa,to Foreign,New Delhi,No.42,dated 21st March 1940,英國政府印度事務部秘密檔案。

? 《西藏設立外交局情報》(1942年12月21日),“外交部”編:《外交部檔案業書——界務類》第五冊西藏卷(一),臺北:“外交部”,2005年,第248頁。

? ? [F7252/1689/10]Sir H.Seymour to Mr.Eden.——(Received October 21.)Chungking,September 7,1942.Ken?neth Bourne and D·Cameron Watt: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 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III,Volume 6,Part 20,October to Decem?ber 1942,China,pp.33-34.

? ? 51 70 楊公素:《滄桑九十年——一個外交特使的回憶》,海口: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238頁,第192頁,第192-193頁,第204頁。

? 《交通部致蒙藏委員會代電》(1943年4月28日),張羽新、張雙志編篡:《民國藏事史料匯編》第7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第181-182頁。

? 《抄件:委員長侍從室來函〈藏派員赴印習炮術〉》(1943年8月30日),“外交部”編:《外交部檔案業書——界務類》第五冊西藏卷(一),臺北:“外交部”,2005年,第254頁、第254-255頁。

? 69 《運用外交穩定西藏之說帖》(1946年10月24日),“外交部”編:《外交部檔案業書——界務類》第五冊西藏卷(一),臺北:“外交部”,2005年,第80頁,第80頁。

? 《關于英軍事代表團抵拉薩事》(1942年11月6日),“外交部”編:《外交部檔案業書——界務類》第五冊西藏卷(一),臺北:“外交部”,2005年,第245頁。

? 《說帖:歐一科林昌恒駁斥Forbidden Tibet乙文所書中國在康藏無主權謬論之意見書》,“外交部”編:《外交部檔案業書——界務類》第五冊西藏卷(一),臺北:“外交部”,2005年,第258頁。

53 楊公素:《所謂“西藏獨立”活動的由來及剖析》,《中國藏學》1989年第1期。

62 柳陞祺:《柳陞祺藏學文集》(漢文卷,下),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2008年,第772頁。

65《英人侵藏之活動》(1945年4月5日),“外交部”編:《外交部檔案業書——界務類》第五冊西藏卷(一),臺北:“外交部”,2005年,第77頁。

66 黃慕松:《使藏紀程》,西藏社會科學院西藏學漢文文獻編輯室編:《使藏紀程、拉薩見聞錄、西藏紀要》(合刊,西藏學漢文文獻叢書第二輯),北京:全國圖書館文獻縮微復制中心,1991年,第406頁。

72 普拉納瓦南達(Swami Pranavananda,F.R.G.S.):《凱勒斯——瑪納薩若瓦爾(神山圣湖)》(Kailas——Mana?sarovar),轉引自房建昌:《英、印駐噶大克商務代辦及國外探險西部西藏小史》,《西藏研究》2001年第3期。

73 《軍委會據報英印對藏施行貨物禁運藏方已提出嚴重抗議等情致蒙藏委員會代電》(1944年12月7日),張羽新、張雙志編篡:《民國藏事史料匯編》第7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第255頁。

74 《劉桂楠為報英將在藏特權讓與印但藏迄未同意事致蒙藏委員會代電》(1949年3月28日),張羽新、張雙志編篡:《民國藏事史料匯編》第7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第456-457頁。

75 《沈宗濂為報藏中各方對高度自治之態度致羅良鑒電》(1945年11月6日),張羽新、張雙志編篡:《民國藏事史料匯編》第7冊,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年,第289頁。

76 F11270/35/10 Events in China,Monthly Summary for July 1948.Kenneth Bourne and D·Cameron Watt: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 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IV,Series E Asia,Vol?ume 5,China,1948,pp.225.

77 Nirmal C.Sinha,Tibet’s Status During the World War,Bulletin of Tibetoloy,Vol.II,No.2,1 August 1965.

責任編輯:劉 毅

K25

A

1009-5241(2016)01-0014-10

張 皓 淮陰師范學院歐美國家邊界爭端與化解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博士生導師 北京 100875

葉維維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研究生 北京 100875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3BMZ032)

猜你喜歡
英國
英國的環保
歐盟同意英國“脫歐”再次延期申請
中國外匯(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06
英國圣誕節
英國“脫歐”的經濟賬
英國立法向酗酒“宣戰”
環球時報(2012-03-24)2012-03-24 14:15:07
Beaven’s Britain 繽紛英國
最受歡迎英國搖滾樂隊
音像世界(2005年8期)2005-04-29 00:0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国产99久久| 影音先锋丝袜制服| 亚洲综合九九| 欧美性精品不卡在线观看| 乱人伦中文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欧洲日产无码AV|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7777| 国产婬乱a一级毛片多女| 91久草视频| 国产精品永久免费嫩草研究院|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国产在线观看一区精品| 成人在线亚洲| 国产精品自在自线免费观看| 高清不卡毛片|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高清|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久网下载| 国产麻豆精品手机在线观看| 久久毛片基地| 狠狠操夜夜爽| 亚洲中文字幕在线精品一区| 亚洲欧美综合另类图片小说区| 欧美亚洲另类在线观看| 免费人成黄页在线观看国产| 怡春院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看国产一级毛片| Jizz国产色系免费| 欧美日韩国产系列在线观看| 久久毛片网|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软件| 1769国产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欧美日韩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在线高清一级毛片| 久久黄色免费电影| 在线综合亚洲欧美网站|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麻豆| 日本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国产主播喷水| 中国毛片网| 欧美国产综合色视频| 亚洲综合一区国产精品| 72种姿势欧美久久久大黄蕉| 国产精品分类视频分类一区| 国产无遮挡猛进猛出免费软件| 日韩精品毛片| 久久男人视频|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gif| 漂亮人妻被中出中文字幕久久| 五月婷婷精品| 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不卡|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在线视频97| 综合久久五月天| 欧美高清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影院|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 欧美在线综合视频| 东京热一区二区三区无码视频| 国产91熟女高潮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动漫|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亚洲婷婷六月| 婷婷在线网站|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国产精品hd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国产视频| 18黑白丝水手服自慰喷水网站| 91丝袜乱伦| 精品无码国产自产野外拍在线| 国产精品中文免费福利| 少妇被粗大的猛烈进出免费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色7799在线播放 | 高清亚洲欧美在线看| 欧美区在线播放| 99re在线视频观看| 欧美国产菊爆免费观看 | 亚洲香蕉在线| 毛片最新网址|